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B卷)真题及详解
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B卷)真题
考试科目: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B卷)
教育经济学部分(共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
1.教育需求
2.知识经济
3.劳动力价值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一次志愿定江山”在松动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本部招生共3082人,69人因未报到被取消入学资格。招收普通本科生2711人,因未报到而被取消入学资格的33人,较往年净增17人,其中有11人是被北大录取后放弃机会投奔了香港大学。北大方面称,学生不报到,学校不会劝他来,尊重其自由选择。这样,原来刚性的“一次志愿定江山”,逐渐向一次高考多种选择的方向过渡。可是能够得到第二份通知书去香港大学读书的毕竟只有11名学生,而2003年全国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没有去报到的考生总计多达46万人。这些学生是不想上大学吗?不,他们只是不想上不中意的大学。46万份废弃通知书中隐含着一个问题:刚性的志愿填报影响了学生们对大学的自由选择和最佳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高招工作强调整齐划一,没能充分关照考生的自由选择。虽然高考志愿填报是分档的,给了考生多次录取机会,但目前很多学生是在不知道分数时报志愿的,在关键信息匮乏的情况下,报志愿相当程度上成了一种猜谜和赌博,难免会出现过度保守或者轻敌冒进的情况,等分数和分数线出来的时候,两者之间的高低错位会让很多考生欲哭无泪。现在考生志愿表一经填定,不得更改:已被高校正式录取的新生,一律不准改录其他学校。这固然简化了招生程序,方便了管理和组织工作,却使很多“刚烈”学生接到通知书却不报到,也就意味着很多高校并没有招到最合适的学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本来就不宽裕的教育投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这样的现象是因为高等教育在我国很长时间以来是一种稀缺资源,皇帝女儿不愁嫁,因循了一种未能物尽其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从合理配置资源和保障考生权利的角度来说,考生应该拥有自由、自主选择学校的权利。老一辈学人年轻的时候,一人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当然我国现行高招制度是一套成熟体系,对其进行改革需要稳妥推进,新制度设计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给出尽量简便的思路。这需要我们断然一试。
请运用教育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分析案例事实:我国高招制度应当怎样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果?(15分)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28分)
1.简要分析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的作用。(9分)
2.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有哪些?(9分)
3.简述高等学校人力资本开发的职能。(10分)
四、讨论题(20分)
什么是学校产品经营?请结合实践分析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
教育管理学部分(共75分)
一、概念解析:(每小题4分,共12分)
1.教育理论
2.教育行政组织
3.教育课程
二、分析题(共15分)
天鹅的悲哀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把天鹅养在庄园里,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于是他们捉住天鹅以后,用三种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一是把天鹅羽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其失去平衡,不能飞翔。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都普遍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了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问题:
1.天鹅的悲哀给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启迪?
2.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及教育管理该如何进行改革?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28分)
1.简要分析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9分)
2.简要分析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10分)
3.简述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原则。(9分)
四、论述题(20分)
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价值观、以现实功利为胃标的教育价值观及面向未来,追求创造目标的教育价值观三种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B卷)真题及详解
考试科目: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B卷)
教育经济学部分(共75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
1.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2.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3.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一次志愿定江山”在松动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本部招生共3082人,69人因未报到被取消入学资格。招收普通本科生2711人,因未报到而被取消入学资格的33人,较往年净增17人,其中有11人是被北大录取后放弃机会投奔了香港大学。北大方面称,学生不报到,学校不会劝他来,尊重其自由选择。这样,原来刚性的“一次志愿定江山”,逐渐向一次高考多种选择的方向过渡。可是能够得到第二份通知书去香港大学读书的毕竟只有11名学生,而2003年全国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没有去报到的考生总计多达46万人。这些学生是不想上大学吗?不,他们只是不想上不中意的大学。46万份废弃通知书中隐含着一个问题:刚性的志愿填报影响了学生们对大学的自由选择和最佳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高招工作强调整齐划一,没能充分关照考生的自由选择。虽然高考志愿填报是分档的,给了考生多次录取机会,但目前很多学生是在不知道分数时报志愿的,在关键信息匮乏的情况下,报志愿相当程度上成了一种猜谜和赌博,难免会出现过度保守或者轻敌冒进的情况,等分数和分数线出来的时候,两者之间的高低错位会让很多考生欲哭无泪。现在考生志愿表一经填定,不得更改:已被高校正式录取的新生,一律不准改录其他学校。这固然简化了招生程序,方便了管理和组织工作,却使很多“刚烈”学生接到通知书却不报到,也就意味着很多高校并没有招到最合适的学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本来就不宽裕的教育投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这样的现象是因为高等教育在我国很长时间以来是一种稀缺资源,皇帝女儿不愁嫁,因循了一种未能物尽其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从合理配置资源和保障考生权利的角度来说,考生应该拥有自由、自主选择学校的权利。老一辈学人年轻的时候,一人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当然我国现行高招制度是一套成熟体系,对其进行改革需要稳妥推进,新制度设计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给出尽量简便的思路。这需要我们断然一试。
请运用教育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分析案例事实:我国高招制度应当怎样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果?(15分)
答:教育资源配置即教育资源分配,它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的分配。它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之间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决策的分散化、实行利润最大化,因此,教育资源配置改变集中配置、行政手段分配的模式,实行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所反映的供求情况,通过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的自由转移,实行合理有效配置。
根据上述理论,我国高招制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果:
(1)通过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调节教育的类别、层次、专业结构及各级各类各专业的招生数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高考招生制度上,也要通过市场的信号调节资源在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的分配。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参考以下两点:
①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调节各个专业的资源占有量。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专业上要增加投入,使其有更大的空间吸纳更多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考生。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比较少的专业,要限制其发展规模,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获得更高的效益。
②根据考生的志愿调节资源在学校之间的分配。首先要保证考生填报志愿的自由,然后根据考生的需求确定教育的供给。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中,更受考生欢迎的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教育资源。
(2)通过学费调节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由于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作为教育成本补偿,因此,学费就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学费是教育的价格,在教育市场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学费的指示作用,学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另一方面,学费也是高等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也可以带来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也要保证学费的确定要符合合理的标准。
总之,我们应该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形成市场经济的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根据其价格信号调节资源的配置,高招制度也应该改变“一次志愿定江山”的做法,应该把学生的报考志愿交与市场,由劳动力市场价格来调节他们的志愿填报,他们会根据学校毕业生的工资价格和专业价格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28分)
1.简要分析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的作用。(9分)
答: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组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解决我国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结构不合理、文化教育程度低、不适应结构性就业的需要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立合理的教育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具有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教育结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水平的结构
总体来说,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水平结构。劳动力水平结构可分为普通水平劳动力、中等水平劳动力和高等水平劳动力。由于过去我国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造成目前劳动力水平不能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过低;第二,劳动力平均技术水平也很低;第三,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太少,比例太低。
要改变我国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和劳动复杂程度不高的状况,使之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除了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教育结构外,还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并重点做好两次分流工作。第一次分流是学生初中毕业后,部分流向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流向工作和生产岗位;第二次分流使学生高中毕业后,一部分流向大专院校,另一部分流向社会就业。者两次分流都需要进行就业指导、就业训练,都需要进行就业前培训。这客观上就要求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有个较大的发展,要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学制、多种职业类型,对分流出来的社会就业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以便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这是教育结构适应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关键举措。
(2)教育结构还影响着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是实现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基础,因为经济部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快,运用程度越广、越深,对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要求水平也就越来越高,要求劳动力的知识结构越合理,智力发展水平越高。但是,目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劳动力,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学的知识较死板、较零碎等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结构内部的学科门类结构、课程结构不甚合理。同时,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反映新的科学研究成就的速度也比较缓慢, 不能保证学生及时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等等。这样的教育是不能满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要求的,所以必须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2.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有哪些?(9分)
答: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有制约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是指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质,是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决定性因素。它对教育投资比例的影响具有经常性与持久性。
①一个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这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与客观依据。
②一个国家经济力量只能提供它的物质资料的一部分用于教育投资,只能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考虑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的比例。
③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教育投资比例会提出必须超前增长的要求,教育投资比例要满足一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速度必须加快。
(2)人口因素的影响
教育投资比例直接受制于社会人口因素的影响。教育投资是用于培养人的费用,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投资,因此人口因素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直接相关因素。社会人口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投资比例和增长速度。
②人口分布的密度对教育投资比例也有影响。
③人口年龄构成也是人口对教育投资比例影响的一个方面。
④社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构成,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构成,也是人口构成的组成部分。
(3)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
科学技术也是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程度结构和专业结构。
②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从而对人均教育投资比例水平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教育内部各环节的变化。
(4)政治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形势等同样是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重要因素。
3.简述高等学校人力资本开发的职能。(10分)
答:高等学校人力资本开发的职能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数量层面,即学校为社会提供的专业人才数量
各个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差别较大。在数量方面,经济发达国家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之后,把普及教育的重点转向普及大学,如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在继续增加,政府应当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或采取相应措施,扩张高等教育供给条件,以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2)专业结构层面,即学校培养的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专业层次
专业结构方面国家主要实施的是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分为不同的学科门类从而形成不同的专业结构。
(3)人才质量层面,即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能达到的质量情况和素质水平
高等学校的质量主要是通过教育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起主导作用。
四、讨论题(20分)
什么是学校产品经营?请结合实践分析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
答:(1)学校产品经营概念
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
(2)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
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①教育产品开发。随着教育市场需求的不断膨胀,学校产品之间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日趋激烈,而消费者则拥有充分比较和选择的空间与权利。因此,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质量、服务甚至价格都是决定其在教育市场上能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营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教育产品质量视为学校生命,并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一整套质量保证、监督规范体系。同时,这些学校也非常重视对教育产品特性的开发,善于根据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以适应市场需求。
②教育市场开发。首先,教育市场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对教育消费需求调查研究。其次,学校必须通过独具匠心的宣传,使消费大众了解自己的教育产品,认同自己的教育产品,接受自己的教育产品,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产品能够成为教育市场上的强势产品。最后,学校还需要从长远发展战略高度着眼,开展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③学校品牌开发。学校品牌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消费者一般都是通过学校教育产品质量来认识学校的,因此,学校品牌也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所以,现代教育市场竞争表现之一就是品牌竞争,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品牌开发视为学校生命,制定与实施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
教育管理学部分(共75分)
一、概念解析:(每小题4分,共12分)
1.教育理论
答: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成果,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它与“教育实践”相对,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教育理论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基本操作程序、规则,以及各种教育流派等形态,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别。教育理论的特性主要有:①实践性。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可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又可指导、运用于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结构不同。一定的教育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实践具体能动的反映。③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理论都批判地吸收前人有价值的内容,是人类认识教育的共同结晶。
2.教育行政组织
答: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3.教育课程
答:教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其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是学校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中介。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行政关心和作用的重要领域。
二、分析题(共15分)
天鹅的悲哀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把天鹅养在庄园里,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于是他们捉住天鹅以后,用三种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一是把天鹅羽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其失去平衡,不能飞翔。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都普遍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了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问题:
1.天鹅的悲哀给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启迪?
答:人们为了自己的私欲通过缩短天鹅起飞的距离来拥有天鹅的美丽,这种行为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过程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文中人们通过减少天鹅的起飞条件而拥有天鹅,在教育管理中,很多情况都缺少领导的支持和鼓励,这对于任务地完成很不利,所以在今后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领导应该全力支持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工作,只要这种工作是有利于任务完成的。
(2)文中人们限制了天鹅的飞翔,对天鹅设置了种种的条条框框,就像某些教育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掌控地位,而对教师或学校等设置种种约束,从而泯灭了教师和学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育管理应该给予教师和学校充分的发挥舞台,让他们放手去干,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我们的目标的达成。
总之,天鹅的悲哀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意义,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希望能够避免这种悲哀。
2.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及教育管理该如何进行改革?
答:面向21世纪,我们应该反思教育和教育管理中不足的地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1)教育改革
教育要积极提倡人们的个性与创造力,并且落实到行动中。中国的教育提倡“个性”与“创造力”已经不是一朝一日了,然而,当孩子们发出了个性的声音时,一些老师不是去热情地鼓励,而是视为“异端”,批评、压制。教育最大的使命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不是用成人惯用的思维去束缚他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去禁锢学生的思想,这样,学生是变乖了,听话了,没有“异端”了,可重要的自我却丧失了。自由的羽翼还没有丰满,就被系上了温柔的绳索;创新的种子尚未萌芽,便被扼杀在摇篮里。具体改革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培养教师尊重孩子个性和创造力的理念。学校要重视培养教师尊重孩子个性的理念,提倡孩子有不同想法和做法。这样孩子的思想才能活跃,才能有创造力,才会起飞!只有首先具备这样的理念,教师才会从行动上改变以前的做法。
②对教师进行监督。学校在培养教师的理念以后,还要对教师的行动进行监督,改进教师的做法。
(2)教育管理改革
学校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细胞。原有的学校管理体制由于受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体制的统辖,其主要弊端是学校管理不能自主化,没有应有的管理权、组织权、分配权、交换权、成本核算权以及教育资金筹措权等,完全实行学校干部任命制、教师统配制、劳动报酬工资制,学校管理严重存在着消费性和行政化,学校组织管理责、权、利失调。
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这种多弊端的学校管理体制必须尽快改革,学校要确立面向社会的自主办学体制,贯彻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自我决策、自我约束的学校管理体制,建立起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能充分挖掘学校潜在优势,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①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要实行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干预或少干预学校具体事务。
②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主化管理机制。学校应该具有干部任免和选择、教师聘任和晋升、劳动报酬和利益分配,以及学校建设、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分配、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权力。
③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现象。学校后勤或者推向社会,与社会有关方面合并,充实第三产业,或者真正实行校办产业使其直接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这是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发挥学校规模经济效益而急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④扩大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权限。对高校专业设置,采取分级负责、多方协调的办法进行管理。
⑤改革大学生招生和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建立健全奖、助学金制度。
总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减少微观管理,加强宏观统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变化,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28分)
1.简要分析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9分)
答: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学校目标和任务进行,不设冗员。
贯彻这一原则,应该做到:
①对校内机构和职位的设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以追求效能和效率为目标。
②打破狭隘的专业分工观念,坚持各岗位人员满工作量,以此确定人员总体编制,以此为基础,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工资”的组织建设目标。
(2)统一领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学校工作中,只能有一个指挥中心,每个下属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领导并且对他负责,管理者不可越级指挥。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处理校内的党政关系,在中小学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确立校长行政指挥中心的地位。
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关系,保证指挥到位。
③领导者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避免工作中越俎代庖。
(3)分工协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建设中要根据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专业分工,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专业部门开展专门领域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但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个专业部门和人员分工不分家,彼此互相合作,紧密配合,以组织的内在联系保证工作有系统地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
①依法治校,将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制度形式明确加以规定,不留缺口。对完成新设任务的部门,尤其要仔细研究其协作关系。
②“利益部门化”是学校组织老化的标志之一,部门利用手中的特权尽力为本组织争取利益,不顾全局,甚至以邻为壑,如不加及时、有力的管理,最终就必然形成尾大不掉乃至全局失控的局面。为此,学校在考虑各部门合理利益的同时,要对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部门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是削弱这种倾向的手段之一。
(4)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任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承担起与其职务相一致的责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并享有完成职责所必须的权利。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①规范地建立岗位责任制,以文件形式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质量要求,确定管理者应向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并规定完成或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
②建立双向监督机制,既监督工作人员尽责情况,也监督领导者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利的情况。
(5)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为了保障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准确和防止领导干部渎职、腐败现象的产生,应尊重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民主权利,从组织和制度上加以保证。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做到:实现组织落实,切实建设好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组织,不仅应使其组织健全,而且应切实落实它们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使其职责制度化和活动规范化。
(6)因校制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每所学校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制定制度时,不应千篇一律照搬某种模式,而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结构。
2.简要分析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10分)
答:教育价值观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谁学习,以什么认为榜样。这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问题之一。信息时代要求最未来人,就要想一切人学习。
(2)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代替性,教师的一切努力都代替不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教育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以往的教育侧重于适应现实的功能,但是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则侧重于创新。信息时代人们还可以借助于电脑技术进行“虚拟现实”的教学软件的制作,使创新性学习在技术条件上有了保障。
(4)教育时空观的变化。以往的教育把学习当作人生长河的一个阶段;而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则把接受教育看作是人一生的事情,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并且学校是人受教育的基本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组知识学习型组织。
(5)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信息时代的教育内容需要扩展,教育方法需要更新。
(6)教师观变化。如何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息时代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境下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师不再是高居学生之上无所不知的全能人。
3.简述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原则。(9分)
答:学校公共关系是在借鉴一般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学校与其内部和外部公众之间有计划、有系统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激发公众对学校角色及目标的更好理解,并努力完成学校的任务。其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公众利益第一的原则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行为的主体,受自己利益的驱动,但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以整个社会利益为本,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2)开门办学,要注重双向交流的原则
公共关系强调沟通的双向性和管理的透明度。管理者要向教职工提要求,检查他们的工作,同时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向他们汇报管理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校内与校外、领导与下属之间认同,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形成工作的合力。
(3)搞好公共关系人人有责的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项持久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学校的每项工作和每个人的表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公众通过观察和了解对学校产生某些印象。因此,学校公共关系不仅是几位学校领导或公共关系人员的事,而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4)从内部做起的原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共关系是一件扎扎实实的塑造组织形象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学校良好的形象首先要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组织气氛来作基础。只有这些基本工作做好了,才会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其他公共关系活动才有了“资本”和雄厚的组织基础。
(5)从平时做起的原则
学校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靠平日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基础是当事者双方的互相信任,而这种信任的关系要在真诚互助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这就是所谓“日久见人心”。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如果疏于联络,双方也会逐渐冷淡,信任程度就会衰减。从实用的角度看,公共关系是“慢功”,它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事件,这类事件的特点常常是与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原来的学校工作的局外人会变为局内人,“边缘公众”会变为“中心公众”,“次要公众”会变为“主要公众”,这时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帮助解决问题,即所谓“患难时节见朋友”,所以公共关系活动实际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行动,要把需要建立的关系想在前面,联络工作做在前面,并能根据情况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四、论述题(20分)
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价值观、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及面向未来,追求创造目标的教育价值观三种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答:教育价值观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它是把教育领域中主体与客体中间的关系,从认识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这成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教育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应的产生了三种价值观,其对相应社会阶段的教育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影响
①在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导的社会里,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大工业的革命性。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决定了教育的“后喻文化”的特点。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传递给下一代,以便让下一代人像老一代那样思考和工作。它是以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② 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a.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b.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c.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分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d.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e.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是不相容的。大学是研究学术的地方,不是工匠的作坊。
f.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中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g.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影响
①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工业文明主要体现在:统一、集中、规模、同步、竞争、效率、标准化以及时间等方面。与工业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是教育的变化,把工业化的模式强加于教育,学生要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学习、严守纪律,服从等级权力的指挥。人们被标准化的物品所包围,在标准化的学校里接受标准化的教育,学校像工厂,班级像车间。
②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a.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的创业者、发明家、冒险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b.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c.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d.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单纯的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e.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总之,在工业时代教育就像一部机器,按照工厂化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它束缚了人的思维,压抑了人性。
(3)面向未来,追求创造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影响
①面向未来,追求创造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时期的产物。驱使这场教育价值观念变化的的原因是社会对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教育价值观认为:
a.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b.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信息变化地加快为任何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c.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的知识急剧增长。未来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处理能力。
②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a.向谁学习,以什么认为榜样。这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问题之一。信息时代要求最未来人,就要想一切人学习。
b.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代替性,教师的一切努力都代替不了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c.教育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以往的教育侧重于适应现实的功能,但是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则侧重于创新。信息时代人们还可以借助于电脑技术进行“虚拟现实”的教学软件的制作,使创新性学习在技术条件上有了保障。
d.教育时空观的变化。以往的教育把学习当作人生长河的一个阶段;而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则把接受教育看作是人一生的事情,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并且学校是人受教育的基本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组知识学习型组织。
e.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信息时代的教育内容需要扩展,教育方法需要更新。
f.教师观变化。如何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息时代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境下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师不再是高居学生之上无所不知的全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