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837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按照你的理解,为教育技术下个定义。
答:(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①学习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定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是一个包括输入、行为和输出的序列。当过程由一系列有序的步骤组成时,它是程序化的;当过程顺序不是很有序时,它就不一定是程序化的。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者的有机安排。
②学习资源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学习资源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施、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这些学习资源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2)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由于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显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特别显著。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学习本质的不同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被看做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这种知识。
行为主义学习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视认知结构的作用,并指导教学设计应关注知识的结构性与概括性。
在此背景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吸收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一种折衷观点,即所谓“联结一认知”学习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在目前流行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型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折中的学习理论作为基础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
3.你所知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哪些?它们在学习中各发挥什么作用?
答:(1)在线数据库
在线数据库是有组织的数据集合,通常包括图书馆目录和各种专门用途的数据库,如科技论文数据库、会议文献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图书馆的目录变得越来越细,内容也更广泛,可以辅助教师和学生对各种题目进行研究;图书馆的目录服务,如LOC目录服务,通常是免费的。对于有专门用途的数据库,通常包含了用户所需期刊(电子的或印刷的期刊)上的文章,用户可以对它们进行搜索,然后生成一个以超文本形式输出的符合需要的文章列表;使用有专门用途的数据库,用户一般需要付费。
(2)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
新闻组是一个为用户提供专题讨论的服务。讨论主题涉及面非常广,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每一个专题讨论组都有一个反映其讨论内容的固定名称,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相应的讨论组。网上的专题讨论组可以就某一专题与各界人士进行国际性的交流,特别是寻求同行讨论,有助于了解专门信息。有的讨论涉及非常细节和专业的问题,用户可以获得许多在别处难以学到的重要知识。
在电子公告板中可以张贴文章或进行实时讨论,各种资料都按照主题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是一个理想的信息来源。
(3)电子期刊
网上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电子期刊,分别是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在线电子期刊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定期分发给订户的期刊,随着大量的期刊在网上发行,电子期刊的获得越来越容易,而且其内容基本与印刷期刊相同。
但是由于制作和发行成本比较低,而且读者人数越来越多,在线杂志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与学习资源。利用这种资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订阅在线相关杂志,将它们作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或补充的学习材料。此外,各专业组织和研究机构都有自己的网上发行物,这些网上发行物保留历史会议文献,提供学科当前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等最新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术交流活动。
(4)电子书
电子书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而成的计算机可视化学习材料,包括电子百科全书、人物传记、历史资料、趣味读物等。
电子书的基本特点是超媒体、反应性、学习者控制和界面复合性。许多电子书在界面环境中嵌入了某些学习工具软件,如信息检索、电子笔记本等。
(5)教育网站
许多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web站点,用于存放数据资料:如课程的补充材料、学生考试试卷甚至完整的在线课程。这些资料主要为本地学生服务,但通常也能够为其他用户访问。
4.请例举至少6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答:信息化教学模式例举如下: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企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习者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一学习者应答一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应当指出,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个别指导方法,一是程序式个别指导;二是对话式个别指导或称“苏格拉底法”。一般情况下大多指前者。后者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因此又称为智能导师系统。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指导型CAI的教学内容呈示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能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2)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此类CAI并不向学习者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习者逐个呈现问题,学习者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与练习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和配对题之类的形式;练习的目的重在帮助学习者形成和巩固问题求解技能,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
(3)学习监测
从功能上说,学习监测属于CMI(计算机管理教学)范畴,用于检验与调控学习者的个别化学习进程,包括提供学习前测试、分配学习任务、提供学习后测试以及进行测试分析和提供分析报告。
(4)教学模拟
教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自然的、物理的或社会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建立教学模拟的关键工作是建立被模拟对象(即真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或逻辑的、过程的模型),然后用计算机程序描述此模型,再通过运算产生输出。这些输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世界的行为。计算机化模拟允许学习者通过改变输入数据的范围来观测系统的状态变化。教学模拟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CAI模式,在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5)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与计算机模拟有密切关系,多数教学游戏本质上也是一种模拟程序,只不过在其中刻意加入趣味性、竞争性、参与性等因素,做到“寓教于乐”。在教学游戏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的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可使模拟的现象变得更加逼真,而且可创造在现实世界中难觅的“虚拟现实”情景。
(6)智能导师
智能导师系统企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家教”的行为,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一个理想的智能导师系统不仅要具有学科领域知识,而且要知道它所教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还要能理解学习者用自然语言表达的提问。然而,世界上迄今所建立的此类系统能达到实用水平的屈指可数。
(7)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问题解决作为一种CAI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作为解题计算工具,让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解决学科领域的相关问题。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①让学习者利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来编制解决问题的程序。
②向学习者提供问题求解软件包,如力学计算程序、化合分析程序等。
就CAI范畴而言,后一做法目前已成为主流,因为它可以使学习者将精力集中于问题求解的方法而非编程细节。
5.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答:略。
6.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答: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特点是:
(1)传播的数字化。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递系统,只传递0和1的数字。
(2)传播的互动性。网络公众通过BBS论坛、QQ聊天室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实现即时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
(3)传播的快捷性。网络传播省略了传统媒体的印刷、制作、运输、发行等中间环节,发布的信息能在瞬间传递给受众,而且网络传播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实现刷新,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4)信息的大容量。互联网络实现了在线资源共享,任何资料库内的信息资源只要联网,都成为公众的共享资源。
(5)检索的便利性。利用搜索引擎或新闻站点等多种检索方式,可以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6)媒体的综合性。网络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综合为一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7)信息的再生性。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可以复制或打印,成为个人信息。
(8)传播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在传播对象的平等性和传播范围的广阔性。
(9)传播的选择性。网络传播的网站众多,内容丰富且分工精细,网民选择范围极为宽广,每位网民都可自由选择适合的个性化网站。
7.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
答: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2)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
①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③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3)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8.试举例说明学习工具在学习中的支撑作用。
答:略。
9.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教育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的方法类型。若以问题性质为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理论方法
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方法的总称。具体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分类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以及概括法等。
(2)实证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量法等。
(3)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研究对象性质的不同和情境的不同,实验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实验研究方法。比如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等。
(4)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顾名思义,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
10.什么是合作学习?
答: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专研的精神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科学性评价能力,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知识,敢于质疑问难。合作学习是针对这样的群体而进行的学习模式。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并结合该问题谈谈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
答:(1)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①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②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③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④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⑤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⑥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职业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同时实现发展,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深化拓展,将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以更好地肩负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责。
2.例举并分析国内外最主要的学习定义,反思你自己学习,并写一份研究生学习研究的计划。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