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厦门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析(每题5分,共30分)
1.新闻价值
2.刻板印象
3.信息娱乐
4.议程设置
5.表达权
6.把关人
二、简述题(每题l5分,共60分)
1.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他们所说的“反功能”指什么?
3.德弗勒用“趣味”为标准把美国大众传播的内容区分为哪三个范畴?
4.受众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谈谈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
2.近年来我国许多公众选择了网络论坛发布信息,由此引发了多起全国媒体关注的公共事件。请用三种传播学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
厦门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析(每题5分,共30分)
1.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新闻所含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要素。新闻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①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②事实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2.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是李普曼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种简化形态的,用以协助人们获得有关真实世界的意义。”它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3.信息娱乐
答:信息娱乐在我国通常称为新闻娱乐化。信息娱乐指的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4.议程设置
答: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5.表达权
答:表达权即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表达权具体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包括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与表达权有关的还有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
6.把关人
答:“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二、简述题(每题l5分,共60分)
1.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
答:与传统相比,互联网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即时性。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滚动快讯让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体现。随着网络图文直播、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的出现,网络新闻的即时性日臻完美。
(2)海量性。网络媒体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超链接的方式,广泛集纳追踪报道和相关信息,全面报道事件始末,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外延和背景资料。网络媒体所发稿件将以数字形式长期保存在资料存储容量巨大的服务器上。
(3)全球性。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网络传播无国界”,网络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
(4)互动性。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使网民们能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5)多媒体性。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性是指互联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兼容报纸、广播和电视多种媒体的传播手段,全面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表达形式。
(6)新媒体特性。网络媒体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小(窄)众化、分众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正把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体现了媒体变革最明显的特征。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他们所说的“反功能”指什么?
答:(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所说的“反功能”是指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2)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会导致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即“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3)大众传播“社会麻醉”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它是大众传播负面作用中影响最大的。现代社会变幻不定、大起大落的各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正是“麻醉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①现代传媒通过市场运作,介入社会权利和影响社会制度,作用于现代人的人格和心智,如果任其“麻醉”作用泛滥,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肌体。
②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加强制度的规范和文化的引导,从而尽量规避传媒可能带来的否定性社会影响。
3.德弗勒用“趣味”为标准把美国大众传播的内容区分为哪三个范畴?
答:德弗勒认为以“趣味”为标准,美国大众传播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范畴:低级趣味内容、无争议内容和高级趣味内容。
(1)低级趣味内容
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的公开色情、日间连续剧、供认隐私的杂志、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的作用的内容(不管这些指控是否真实)。低级趣味内容是这个系统的核心。
(2)无争议内容
即那些也是广泛传布并有广大受众,但媒介批评家很少议论的媒介内容。这一范畴不涉及有关媒介对于大众影响的争议问题。例如电视天气预报、某些新闻的内容、既非交响乐也非流行乐地音乐、专业性杂志、“健康”主题的电影以及许多其他内容。这类内容据认为既不提高也不降低趣味,不被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威胁。
(3)高级趣味内容
即那些有时得到广泛传布但并不一定拥有广大受众的媒介内容。媒介批评家认为它趣味高雅,能起到提高道德、教育和某种鼓舞的作用。例如严肃音乐、意味深长的戏剧、政治讨论、艺术电影以及从事政治评论的杂志。这类内容作为批评家们坚决反对的低级趣味材料的对立物而受到批评家们的倡导。
4.受众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首先是社会一员,他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多数情况下,受传者又是付酬获得媒介即阅听权的,所以他有权利要求媒介提供同其付出的费用相当的信息服务及其他承诺的服务。如果受众是某个集团的成员,而他接触的又是这个集团制作或播出的媒介,他还有权要求该集团提供集团成员接受机关媒介应有的服务。最后,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他还有权要求传播者尽到作为信源的责任,向作为信宿的他提供所承诺的服务。
(1)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
作为公民,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享有充分的信息权(了解权)、参与权(可就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发表自己的政见和其他意见)、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批评权,参与学术研究和参与传播媒介工作的言论、出版、新闻自由权及学术自由权、著作权等。
(2)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
作为付酬阅听的消费者,受众有权要求新闻媒介按时提供一定信息量的媒介,并且保证所传递信息的质量,即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报道的信息。
(3)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
作为机关媒介的受众如果他也是该集团的成员,则享有该集团成员的权利。他有权要求机关媒介公开报道该集团决策层的行为和领导人的品行,有权对集团的决策与领导人的行为提出批评,有权在媒介上监督集团的政策与工作。
(4)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是传播活动最终完成者,他们有权要求得到传方的尊重与重视,有权要求传播者提供清晰、可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新闻信息,保障信息通道的畅通,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后继传播行为。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谈谈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
答:(1)舆论导向的含义和内容
①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②舆论导向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a.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b.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c.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③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我国的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社会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坚持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我国媒体而言极其重要。
(2)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新闻媒介能反映、影响和组织舆论
①新闻传播事业反映舆论,是反映群众的情绪和意向。新闻机构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表达了群众对事变的议论,对是非的评判。
②新闻传播者通过对舆论有选择的反映,起到对自发舆论的集中、放大和强化,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作用,这即是组织舆论。
③对于那些他们所不赞成、所反对的舆论,则给予驳斥、抨击,并以他们所赞成、所支持的舆论取而代之,这即是影响舆论。
④组织舆论和影响舆论不等于制造舆论,制造舆论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地大肆渲染,人为地制造宣传强势;而组织舆论是扶弱为强,扶小为大,因势利导,是对客观存在的舆论的反映和强化。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指对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社会行为、社会心理能够产生正确引导和影响作用的新闻舆论。当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应不遗余力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唱响发展的主旋律,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中来。
新闻传播事业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时,应注意广泛地反映各个阶层群众的情绪和意向,积极表达他们对事变的议论和对是非的评判,要通过群众的褒贬和扬抑,根据本阶级本政党的意志,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
2.近年来我国许多公众选择了网络论坛发布信息,由此引发了多起全国媒体关注的公共事件。请用三种传播学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答:(1)“使用与满足”理论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②“使用与满足”理论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③“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提醒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b.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c.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④公众选择网络论坛这一途径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发布,是因为网络论坛这一传播方式能够满足公众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要求,并且审查制度相比传统媒体较为宽松。并且,在网络媒体传播中,门槛较低,只要具备一台电脑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即能够自由的成为信息发布者。
⑤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其成为公众曝光负面消息的有效平台,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因为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并且信息发布者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不难发现,近年来,经由网络媒体上的个人进行曝光,然后传统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最后核实落案的负面消息不在少数。
(2)“议程设置”理论
①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
②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b.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c.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d.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③网络论坛在给人们带来一系列便捷的交流、分享快乐的同时,更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变化,即媒体本身主导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向的功能被进一步弱化,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议程设置的意见领袖。
a.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即信息源是无数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
b.议程更多“被动”设置。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消息、分享消息的特质,成就了议程被动设置这一特点。爆发式、碎片化、持续时间短的网络消息能够瞬间瓦解统一主题信息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所以网络中对于某一议程消息的汇集,更多的来自于受众、网民发自内心对这类消息的关注和讨论。当关于某一主题的消息越聚越多,那么议程设置自然形成,这即是议程“被动”设置。
(3)“知沟”理论
①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即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②“知沟”假说的主要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③“知沟”扩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
b.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c.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d.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f.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④虽然在网络论坛发布信息提高了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但是这种参与度的提高并不是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的。网络使用的门槛相比传统媒体要低,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门槛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并且还需要掌握电脑使用的方式和文字运用的能力。
对于网络这一新的传播方式而言,知识鸿沟依然存在,并将持续存在下去。因为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