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 编 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

第九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及其应用

1.什么是论点?

答:论点,是指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它明确地表示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

论点是经过提炼和浓缩的观念、思想,是作者站在正确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对客观实际做周密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之后,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看法、主张和观点,它集中地反映着作者对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基本见解。

2.什么是论据?

答:论据是指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论据由作者从客观事实中直接或间接提炼出来,是论点提出的依据。

论据可以分为两类:事实性论据与理论性论据。前者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或概括,包括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等;理论性论据是用来源于实践,并且业已被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正确的理论作为根据、证据。包括科学理论;国家法律、法令,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的的权威性的言论;公认的道德规范,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以及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公理、定义、法则;古今中外各种著作中带哲理性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以及诗文中的佳句、炼语等。

3.什么是论证?

答: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讲,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从写作角度讲,论证过程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相统一,组成一个完整的说理体系的过程。

论证是评论写作的主要环节之一。其任务是使论据能够突出地说明论点,帮助读者理解论点的意义,相信论点的正确。严密的论证是使新闻评论具有战斗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5.以《人民日报》最新发表的一篇社论为范文,概括其总论点以及主要分论点,并找出典型的事实性论据与理论性论据。

答:示例如下:

(一)社论资料

考研试题青睐人民日报人民网多元社会需主流价值观

1月9日,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试卷中,“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这两个关键词,格外引人注目:从35题开始的4道材料分析题,全部摘编或者提及人民日报、人民网,包括人民日报对于不文明开车行为及其原因的调查、人民网对于推行“普惠式养老金”的报道等。

研究生考试中,专业课,考的是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英语,考的是应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的能力;而政治,可说是对道德素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综合考察。如果说考英语、考专业课,体现出的是一种“工具理性”;那么考政治,则体现出一种“价值理性”。即使不看考试内容,考政治也传达出这样的价值导向:在一个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仍然需要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指导工作、认识社会、思考人生。

这样看来,政治考试和人民日报、人民网的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上的作用,为人所公认。“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是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人民网时提出的要求。其中“弘扬社会正气”,说的正是价值观上的引导。而人民网是最权威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发挥着“传播者”、“瞭望者”甚至“领航者”的作用,是网络舆论的一块高地。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与其他众多媒体一道,成为主流价值的“代言人”。这也是考研政治试题格外青睐人民日报、人民网的根本原因。

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更加进步的标志。然而,多元化有时候会带来混乱、产生矛盾。比如,去年的“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中,垃圾焚烧厂选址附近的居民,坚决反对开工建设,但如果将范围放大,广州市多数人并不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甚至有人忧虑:焚烧无法实行,广州或将面临“垃圾围城”。在这种情况下,要统一起“分裂的民意”,就必须要有一种主流的思考方式、主流的价值观念,将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在这三种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寻求既维护个体表达的权利、又捍卫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解决路径。这,可说既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上的选择。

细加分析,我们能看到,人民日报、人民网出现在考研试卷上的内容,无不体现着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第35题,采用的是人民日报、人民网对新中国社会建设方面成就的报道;第36题,摘编的是人民日报对“开国大典”和“国庆60周年庆典”的报道;第38题,提到了《人民日报》率先向世界发声……

可以说,考研的政治题,考的是一种“共识”。比如通过分析“开国大典”和“国庆60周年庆典”的报道,回顾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几代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的发展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国家认同”这个“共识”。再比如对于不文明开车行为及原因的调查,呼唤的是“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实际上,不管是被摘编还是未被摘编,人民日报、人民网的许多内容,都是力求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在多元的观念、诉求中,寻找到最根本的原则、最核心的价值,寻找到不能抛弃、不能放弃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形成和坚守整个社会的价值立场。

主流价值观的坚守,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躲猫猫”、“欺实马”、“牵尸要价”、“钓鱼执法”……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新闻事件,冲刷着公众的观念,不断挑战道德的底限,有人甚至说,社会群体间的不信任、社会对政府的种种质疑,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道“墙”。对于这样的冲突和隔阂,我们在认识和思考时,更应该本着一种主流的价值观,从理性、建设性的角度,积极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或许也是考研政治题中大量出现人民日报、人民网内容,传达出的一种价值导向。

考研政治题中摘编主流媒体的相关内容,将促使140多万有知识、有见解的学子,在考场上直面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但愿,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世界的一次再思索。实际上,这也不仅是考研学子的考试,更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一道考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期待我们能于试卷内外、考场内外,重审积极的、主流的价值观念,形成思考、得到结论、达成共识。

(文章来源:人民网)

(二)分析

(1)总论点,也可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或通常所指的主题,它是评论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作者需要全力说明的总主张、总看法,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总论点是多元社会需主流价值观。

(2)不少新闻评论,由于论述的内容比较复杂,为更好地阐明总论点,往往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地来论述,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总论点的从属论点,也称分论点或子论点,它们都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总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总论点统率分论点,分论点说明总论点。本文的主要分论点包括以下方面:

“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更加进步的标志。”

“考研的政治题,考的是一种‘共识’。”

“主流价值观的坚守,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3)事实性论据,是用事实作为根据、证据。这类证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或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主要指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等等。本文中的事实性论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比如,去年的‘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中,垃圾焚烧厂选址附近的居民,坚决反对开工建设,但如果将范围放大,广州市多数人并不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甚至有人忧虑:焚烧无法实行,广州或将面临‘垃圾围城’。在这种情况下,要统一起‘分裂的民意’,须要有一种主流的思考方式、主流的价值观念,将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在这三种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寻求既维护个体表达的权利、又捍卫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解决路径。”

(4)理论性论据,是用来源于实践,并且业已被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正确的理论作为根据、证据。可以做理论性论据的材料包括以下方面:

科学理论;

国家的法律、法令,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的权威性的言论;

公认的道德规范,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以及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公理、定义、法则;

古今中外各种著作中带哲理性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以及诗文中的佳句、炼语等。

本文中引用的理论性论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是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人民网时提出的要求,其中“弘扬社会正气”指的正是价值观上的引导;

人民网是最权威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发挥着“传播者”、“瞭望者”甚至“领航者”的作用,是网络舆论的一块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