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反“客里空”运动
2.《论出版自由》(1644年)
3.新闻事实
4.信息(information)和讯息(message)
5.社区媒体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2.论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操作层面的要求。
3.请将“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数据或材料(data)”以及“信息(information)”按“基础——顶层”的顺序排序,并说明理由。
4.分析“房地产新闻”“房地产资讯”“房地产广告”三者在内容结构和价值属性方面的不同。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当前媒介环境分析新闻收受者选择信息时的基本标准。
2.谈谈你对传媒产品“内容为王”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反“客里空”运动
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2.《论出版自由》(1644年)
答:《论出版自由》是约翰·弥尔顿为争取出版自由撰写的一本小册子。此书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交的一篇演说词,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书中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观点。谴责检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让人们不受限制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认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能够战胜谬误而存在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的概念。在倡导自由的同时,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谈到作为这种限制的基础的一般性原则。该书为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3.新闻事实
答:新闻事实,是指构成新闻报道内容所必需的各种具体材料的总和。新闻事实来自客观实际,是从采访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素材中提炼出来、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同时又是新闻题材赖以形成的基础。完整的新闻事实,既需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公众关注程度等特殊素质,也要求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过程、原因等新闻要素。
4.信息(information)和讯息(message)
答: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②信息的扩散性;③信息的传递性;④信息的扩充性;⑤信息的浓缩性;⑥信息的替代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5.社区媒体
答:社区媒体是指根植于各中高档社区内、形成网络化布局的新型媒体。社区媒体按分布地点不同可分为生活社区媒体、商务社区媒体和校园社区媒体三大类。生活社区媒体分布在各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里的住宅区域,商务社区媒体分布在写字楼、酒店、商场超市(各类大卖)、健身会所、医院、医药连锁店、高尔夫会所及娱乐场所等地,校园社区媒体一般分布在是各高等院校。社区媒体具有分布范围广,设计制作精美,社区冲击力强,广告时效长等的特点。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答:《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1)“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2)“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3)“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4)“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2.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操作层面的要求。
答:(1)新闻客观的内涵
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
①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②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③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2)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①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多维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④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是主要的报道方法。
3.请将“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数据或材料(data)”以及“信息(information)”按“基础——顶层”的顺序排序,并说明理由。
答:按“基础——顶层”的顺序排序如下:信息——数据和资料——知识——智慧。
(1)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包含的范围最广。
(2)数据是指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所获得的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的数值。资料是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
(3)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4)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智慧是对信息、数据与资料、知识的综合运用,处于最顶层。
4.分析“房地产新闻”“房地产资讯”“房地产广告”三者在内容结构和价值属性方面的不同。
答:(1)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新闻的特征有: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的价值属性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房地产新闻是新闻的一种,也必须符合新闻的要求,房地产新闻就是有关房地产的一些重大信息。
(2)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所以房地产讯息就是关于房地产的一切信息,既包括房地产新闻也包括房地产广告。
(3)房地产广告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权利人、房地产中介机构发布的房地产项目预售、预租、出售、租、项目转让以及其他房地产项目介绍的广告。不包括居民私人及非经营性售房、租房、换房广告。根据广告的目的,房地产广告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促销广告,大多数的房地产广告属于此类型,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传达所销售楼盘的有关信息,吸引客户前来购买;形象广告,以树立开发商、楼盘的品牌形象并期望给人留下整体、长久印象为广告目的所在;观念广告,以倡导全新生活方式和居住时尚为广告目的。例如“广州后花园”概念盘就是传播一种在繁忙紧张工作之余,去郊外居所里享受轻松生活的新观念;公关广告,通过以软性广告的形式出现,如在大众媒介上发布的入伙、联谊通知,各类祝贺辞、答谢辞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当前媒介环境分析新闻收受者选择信息时的基本标准。
答:从根源上看,新闻需要是驱动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动力,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存在的意义基础。如果没有收受主体的存在、新闻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传播主体所从事的新闻发现活动、创造活动都将失去意义,从而也使新闻传播活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新闻选择的标准是多样的,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都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而这四项,也同样是新闻收受者选择新闻所注重的因素。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新闻定义,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为此,要淘汰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当作背景用另当别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
(2)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①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
②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
③接近性——地理上接近,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心理上的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
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
⑤趣味性——通常说的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
①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②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
③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
④典型性。事实不但要和作者想说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而且能够有力地说明观点,所选用的事例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口服心服。
⑤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够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4)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
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地传播是任何新闻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容许不容许的标准就是新闻法规。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收受者注意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二是受众自身对某一信息的紧迫需要。从客观上讲,客观事物自身的特点,鲜明的、强烈的、反复的、活动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主观上讲,注意的指向或程度又和人们对当前事物的态度、知识、经验、需要、精神状态有关。所以传媒要从这两个方面去选择生产新闻。
2.谈谈你对传媒产品“内容为王”的理解。
答:(1)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是这样阐述的:“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品牌与知名度,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一个好的品牌能够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内容生产力仍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轮番冲击,传统媒体经过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沉淀与历史检验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而其中最大的优势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这也成为报纸等传统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传媒创造了两种产品,第一种是内容——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第二种是受众——消费的娱乐和新闻内容的听众、观众、读者。通过这两种产品,媒介能获得两类收入,一类是基于内容生产的发行收入、延伸产品收入和延伸服务收入,另一类是广告收入。由于广告收入是大多数媒体的主要收入,所以受众是传媒公司的主要通货,传媒把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进而获取广告收入,也就是 “第二次销售”。传媒内容的生产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吸引受众,特别是吸引能带来广告收入的有效受众。所以传媒之间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是受众的抢夺,是注意力和眼球的争夺。
(2)对中国传媒而言,“内容为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传媒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激烈的竞争迫使传媒不断提高自身内容的质量,进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注意力。“产品观念”是指重视产品质量,以产定销,以质取胜。由此可见“内容为王”和“产品观念”是吻合的。“渠道为王”是近些年一些学者提出的观念,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传媒越来越重视发行渠道的建设,重视各种促销手段的运用,千方百计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这符合市场营销学上的“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只有在强烈的销售刺激下才会采取购买行为,以产定销,以销取胜。“营销为王”的观念完全符合当今市场营销的主潮流,即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销定产而不是前面的以产定销,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3)“内容为王”解决了内容问题,但没解决市场问题。
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过剩时期”,厚报时代和多频道时代的到来宣告了媒体资源紧缺状况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供过于求的情形。信息永远不会过剩,过剩的是信息载体,是媒介资源。在媒介过剩的状况下,受众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传媒市场出现了“买方市场”的现象,媒介同质化严重,受众对媒介依赖性减少,媒介被选择的几率趋于平均化。
在媒体资源过剩的压力下,传媒过去依靠垄断而获取巨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把经营的核心转移到内容的制作上来,希望依托高品质的内容战胜竞争对手,即内容为王理念的产生。在新闻报道上追求独家、独到,“独”,就是人无我有。据此,独家报道应该包括这样几种报道:一是在时效上领先一步的报道,能赶在其他所有媒体之前报道某一事件;二是在内容上与众不同的报道,能发掘出其他媒体没有的新闻事实;三是在角度上独辟蹊径的报道,能赋予众所周知的事实以新的意义。深度报道的核心在“深”,就是在披露新闻事实的同时,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意义和影响。
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最能体现一家媒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体现媒体的资源实力和队伍素质,最有助于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体产业中,存在着恶性收益循环圈和良性收益循环圈。如果在内容上投入不足,内容品质不高,则吸引到的受众减少,相应会导致收入减少,而收入的减少会导致在内容投资上的进一步减少,如此恶性循环,直至媒体难以存活为止。相反,如果在内容生产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吸引力,就会使发行量和收视率不断提高,相应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而收入的增加又会使内容投入增加,实现媒体的良性收益循环。
“内容为王”的理念提升了媒体产品的质量,解决了长久以来我们媒体节目和报道缺少精品的问题,使媒体不断的推陈出新,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媒体资源过剩,品牌混战的年代,媒介产品的客观差异越来越小,互相模仿和内容同质化严重,仅仅依靠内容来取胜是远远不够的,激烈的市场争夺需要强大的渠道建设和销售能力。报纸从过去的依托邮局进行发行到现在自办发行公司,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发行网络;除了订阅,市场监管宽松的杂志则比较容易的进入全国各个报亭,渠道相对畅通;而电视节目的发行渠道则相对困难,虽然有着“制播分离”的要求,但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电视节目在全国自由流通的渠道还未建立;网络成为渠道最为畅通的媒体,但由于网络不具备独立的新闻采集权,所以内容一直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心病。“内容为王”解决了传媒产品的内容问题,但没解决市场问题,营销学上的“产品观念”的缺点也是过分重视产品质量而忽视市场,忽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销售,特别是终端客户销售,成为决定传媒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