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卷)
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 考试科目:出版学试卷
(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编辑”作为动词的性质是什么?
2.出版工作中“审稿”的概念是什么?
3.选题计划确定后,组稿的程序依次有哪些?
4.简述出版物材料选择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5.简述近代洋务派翻译出版活动的历史意义。
二、案例分析(40分)
1.请从出版物市场营销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本题20分)
为了帮助初出茅庐的作者尽快为大家所熟知,来自阿根廷的独立出版商兼书店的Eterna Cadencia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DRAFTFCB广告公司合作发起了一则名为“书不等人”(the book that can’t wait)的创意营销活动。他们尝试用一种新型油墨印刷出版了一位拉美新人作家的文集。塑料密封的文集被打开后,油墨一旦接触阳光和空气,文字就会在两个月后完全消失,让读者不得不在购买书籍后抓紧时间阅读。同时,该出版商还将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并通过网站来推介这本特别的书,以迅速引发读者的广泛讨论,为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带来更多关注,无形中也提高了Eterna Cadencia书店的知名度。该书一经出版,订单便纷至沓来。
2.选题设计方案撰写(本题20分)
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骤增,“逃离北上广”成为大学毕业生被迫从这三城回流到二线城市的形象比喻,也是近两年来引人瞩目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欲在大城市就业、创业的青年群体的集体焦虑。各类媒体纷纷组织讨论,形成持续性的意见流和话题资源。北京某青年出版社社会观察编辑室编辑吴韬欲策划一本与此类题材有关的畅销书,请以吴韬的名义撰写一份图书选题报告。
三、论述题(30分)
请说明我国出版管理中主要采取的预防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其内容和主要体现如何?结合我国经济改革背景下的出版行业实际,试分析其得失。
四、写作(50分)
请在阅读下列材料后,结合图书的概况、内容、载体、形态等的演变,以及数字化阅读的革命性影响,撰写篇读后感(议论文)。要求:
1.自拟题目(可加副标题);
2.议题明确,逻辑严谨;
3.论证充分,观点清晰;
4.字数在800字左右。
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席博思回答“书是什么”的时候,说“书既可以是一个网页一部手机,还可以是一个电子游戏一部电影”;被誉为网络哲学家、Web2.0之父的Tim O'Reilly曾说过:“很多传统的图书被新形式的产品所替代,谷歌地图(Google Earth)就是新的Rand McNally旅游地图;维基百科(Wikipedia)就是网络时代的大英百科全书;Google就是网络时代的参考书籍大全;YouTube网站就是网络时代的即时教育手册;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就是网络时代的大型魔幻小说……”
参考答案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卷)
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出版学 考试科目:出版学试卷
(考生注意:答题时请标明考题号,并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编辑”作为动词的性质是什么?
答:“编辑”(editor,edit)是个多义词,既可作名词解,又可作动词解,编辑概念的确定对编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动词的“编辑”,根据《说文解字》解释:“编”为“次简也”。颜师古《汉书注》对“编”、“辑”都做了解释:“编,所以联次简也”;“辑与集同。”编辑的古义,是从收集次第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古代编辑的概念主要是指著述方式和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辞源》(修订本)把编辑的古义解释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
2.出版工作中“审稿”的概念是什么?
答:审稿,又称稿件评价(manuscript review)或审读,是指出版机构组织人员审查、阅读著译者稿件,根据出版机构的出版特色和选题计划,对稿件内容进行评价、判断等,以决定是否出版(considering manuscripts for publishing),并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加工的意见,为下一步编辑加工工作打下基础。审稿是编辑工作中选题、组稿与编辑加工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出版机构无论是对自由来稿,还是对出版机构自行组织的稿件,都要进行审读。审稿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中心环节,对稿件内容的完善和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选题计划确定后,组稿的程序依次有哪些?
答:组稿是出版机构经常性的业务工作,是根据选题计划寻找作者和稿源、为出版提供高质量稿件的过程。组稿的方式主要包括约稿、自然来稿、推荐稿、任务稿、征稿等,不同的组稿方式,有不同的组稿程序。选题计划确定后,不同方式的组稿的程序依次有以下几个步骤:
(1)约稿的组稿程序
编辑→作者→文稿→编辑。
(2)自然来稿的组稿程序
从表面看,自然来稿的组稿程序为:作者→文稿→编辑,但实际上则不尽如此。
书刊社在组稿中潜隐的主动权不容忽视。作者把一篇文稿投给这家书刊社而不投给另一家书刊社,就在于作者认同了该书刊社的用稿标准,认为他的文稿由该书刊社出版最为合适与光荣。盲目投稿的成功率很低。
这样一来,自然来稿的实际组稿程序为:书刊编辑部→作者→文稿→编辑。
(3)推荐稿的组稿程序
作者→文稿→推荐者→编辑。
(4)任务稿的组稿程序
领导→作者→文稿→领导→编辑。
(5)征稿的组稿程序
编辑→作者→文稿→编辑。
4.简述出版物材料选择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答:出版物材料的选择是以内容为主、以形式为辅的设计理念为指导,一般需要考虑以下的主要因素:
首先,考虑材料本身的特点和表现力;其次,应当与出版物内容、设计者设计思想、读者等密切结合,如学术经典著作、大型工具书等的封面往往采用织物类材料,一般图书采用铜版纸之类的材料,珍贵的、具有长久收藏价值的图书可采用皮封面等;再次,要考虑出版物的成本问题,一般出版物出于成本考虑,封面与书芯都使用纸质材料,特殊的才使用织物类、皮质等材料。
5.简述近代洋务派翻译出版活动的历史意义。
答:近代洋务派翻译出版活动的历史意义主要包括:
(1)引入西方科学技术,推动翻译出版机构的建立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洋务派开始在振兴传统文化的同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寻求中华自强之路。洋务派着手创立的译书馆主要有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本是清政府培养外交人员的学校,也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同文馆先后翻译出版西书26种,其内容多为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一部分语言工具书。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政府译书机构中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家。
(2)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改进图书的形制
洋务运动期间,中央和各地的同文馆其实就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家创办的新型学校,所用教材大多都是教师和学生编定和翻译的。图书的形制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发生变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线装书的单一模式,出现了精装和平装。随着新式机器铅印渐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而居于主要地位,原先手工制作的各种软纸由于产量低、成本高,无法满足图书大量生产的需要而逐渐被洋纸取代,开始了单页双面印刷,产生了新式的平装和精装,但保留了许多传统特色,如基本上沿用或者保留古籍线装书的题签形式等。
(3)推动了近代出版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变革,在出版业中也折射出这种时代的变迁。洋务派翻译出版活动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类型、技术、形制等方面与教会出版相比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政府官僚的介入对于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近代出版的发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案例分析(40分)
1.请从出版物市场营销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本题20分)
为了帮助初出茅庐的作者尽快为大家所熟知,来自阿根廷的独立出版商兼书店的Eterna Cadencia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DRAFTFCB广告公司合作发起了一则名为“书不等人”(the book that can’t wait)的创意营销活动,他们尝试用一种新型油墨印刷出版了一位拉美新人作家的文集。塑料密封的文集被打开后,油墨一旦接触到阳光和空气,文字就会在两个月后完全消失,让读者不得不在购买书籍后抓紧时间阅读。同时,该出版商还将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并通过网站进行推介这本特别的书,以迅速引发读者的广泛讨论,为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带来更多关注,无形中也提高了Eterna Cadencia书店的知名度。该书一经出版,订单便纷至沓来。
答:(1)采用产品抢先型图书产品经营策略
图书产品经营策略是指出版发行企业对图书产品经营发展方向所进行的决策,它是出版发行企业图书产品选题开发总的指导思想。产品抢先型经营策略是指出版发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尽早组织新品种的选题开发,争取在图书选题上创新,首先行销并占领市场。
众所周知,出版发行企业相对于一般的物质产品生产企业而言,其生产的产品品种之多表现得尤其突出。正因为如此,对出版发行企业而言,开发新产品就显得更为重要。案例中来自阿根廷的独立出版商兼书店的Eterna Cadencia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DRAFTFCB广告公司合作发起了一则名为“书不等人”(the book that can’t wait)的创意营销活动,他们尝试用一种新型油墨印刷出版了一位拉美新人作家的文集。塑料密封的文集被打开后,油墨一旦接触到阳光和空气,文字就会在两个月后完全消失,让读者不得不在购买书籍后抓紧时间阅读。新型出版物形式与特点,很容易吸引大众目光。
(2)迎合当前的出版环境和读者需求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图书营销环境是相对于出版发行企业而言的,它是围绕着出版发行企业这个主体而客观存在的各种外部因素。当前的出版环境竞争激烈,读者也更倾向于寻求新奇事物。案例中大胆采用新作者,进行创新型图书的尝试,有利于从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迎合读者需求。
(3)充分进行出版物宣传
出版物宣传是出版物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在出版物生产前后都应根据需要展开,是围绕出版物而开展的一系列市场服务活动。案例中出版商将相关图书视频传到网上,通过网站推介这本特别的书,以迅速引发读者的广泛讨论,为作者带来更多关注,无形中也提高了书店的知名度,使得该书一经出版,订单便纷至沓来。可见其很好地根据预期消费者的需要、要求、态度和其他心理因素等,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等手段主动、积极地影响人们对出版物的态度、行为。
出版物宣传从本质上讲,一方面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让人们已有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能刺激人潜在的消费欲望与需求,扩大出版物的市场份额。广告在对市场起作用的同时,又是不可能不依赖其他方面的。美国经济学者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其《富裕的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相互依存理论”,为广告宣传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理论依据。“相互依存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产依存于欲望;欲望依存于生产。
2.选题设计方案撰写(本题20分)
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骤增,“逃离北上广”成为大学毕业生被迫从这三城回流到二线城市的形象比喻,也是近两年来引人瞩目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欲在大城市就业、创业的青年群体的集体焦虑。各类媒体纷纷组织讨论,形成持续性的意见流和话题资源。北京某青年出版社社会观察编辑室编辑吴韬欲策划一本与此类题材有关的畅销书,请以吴韬的名义撰写一份图书选题报告。
答: 社会科学类图书《北上广,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出版选题报告
一、选题缘起:
逃离北上广,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社会现象,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这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选择哪种是每个人的性格和具体情况所决定的。
在快节奏的工作与高压力的生活下,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白领觉得自己身心俱疲,却找不到目标。为了消除焦虑、减缓压力,一些白领索性辞去工作,移居到其他城市,寻找另一种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国内,很多人心目中所向往的“高处”无疑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原因无他,这些一线大城市不仅是全国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还能提供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那些有志于追求精彩人生、实现远大理想的年轻人,纷纷绞尽脑汁要在这些大城市里扎下根来,希望通过奋力打拼获取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可是,面对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一些白领们却选择了逃离,在一家大设计院工作的一位白领曾诉说心中的矛盾和烦恼。他几乎被当时所从事的那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压垮。工作带来的过大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使他几乎从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也难得睡上一个安稳觉,甚至身体不适时也不敢请假去就医,经常处于易怒、烦躁中。他正在和女友谈婚论嫁、计划在市区买房置业,这使得他没有勇气辞职去尝试压力较小、收入较低的工作。
《北上广,想说爱你不容易》是一本社会科学类图书,适合身在“北上广”和不在“北上广”的职场人士及非职场人士阅读,这本书关系着人们的人生选择。《北上广,想说爱你不容易》讲述了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繁花似锦、流光溢彩的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圣地,很多人挤破了脑袋也要进入一线大城市。虽然成功者有之,混得风生水起者有之,但是总体来说,城市的繁华未必属于他们,而经常属于他们的是蜗居,是孤独,是被冷落,是被排挤,同时还产生了“蚁族”、“北漂”等专有名词,由此产生了“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当然,逃离北上广就回避了房价太高、难以落户、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真的逃离了北上广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么?二、三线城市同样有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小等等一系列问题。到底是逃离还是坚守呢?这本《北上广,想说爱你不容易》就对此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用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评述,到底哪种选择正确,或者说那种选择适合自己,请读者自己定夺。
三、本书特色:
由于本书并非纯文学类或学术类图书,故书中用语比较风趣幽默,会运用大量年轻人所熟知的新新词语,整体风格较为轻松。在抛出“为何逃离北上广”这个命题的同时,引用一些真实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四、读者对象:
目标读者群是正在在北上广打拼、或曾在北上广打拼而后“逃离”、或正在筹划“逃离北上广”的职场人士和非职场人士。也可作为与北上广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的读物。
五、市场分析:
目前图书市场上还缺少专门针对北上广职场白领的社科类图书,而这一群体每年正快速增长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目标读者群广阔。而且本书切中了北上广白领焦急、孤独、对现状不满却不知道如何改变的心理状态,必能赢得这部分读者的共鸣。
三、论述题(30分)
请说明我国出版管理中主要采取的预防制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其内容和主要体现如何?结合我国经济改革背景下的出版行业实际,试析其得失。
答:(1)我国出版管理中主要采取的预防制模式
预防制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对出版活动进行直接管理与控制,包括出版前的严厉控制、对出版物内容的严格审查、对不符合标准的出版物的严厉惩罚、对出版物传播的再控制等等。预防制最主要的特征是,政府委派官员对出版内容实行事先审查,最后决定是否传播。预防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检查制、特许制、审批制、专营制、登记制、许可制以及保证金制等。我国出版管理中主要采取的预防制模式是登记制、许可制和出版审判制。
(2)理论基础
出版预防制是以柏拉图、马基雅弗利为代表的集权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集权主义思想在个人与国家关系问题上表现为,个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公民从属于国家,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国家的成员,而国家是理智本身和目的,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权利。人类只有在国家中或通过国家才能达到目的,它追求的是国家的稳定、效率、安全、进步。它还提出权力是真理的标准,不管使用怎样的手段,只要能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就是真理。这也就是说,一切问题都应服从于国家安全这个主要目的,而国家安全只能由统治者或君主来实现,而不是通过道义的政策来实现。当统治者认为公众讨论威胁到国家主权安全时,公众的讨论就必须受到限制。
(3)我国出版管理中采用预防制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我国出版管理预防制的内容主要有:《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一切出版物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对设立出版单位实行批准登记制,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出版单位或擅自从事出版活动的行为应予取缔;伪造、假冒出版单位或者报刊名称出版出版物,出版单位出售、转让、出租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等都是非法的;在出版物的印刷或复制和发行的管理上也实行许可制度。
出版行政管理以出版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审批制。我国出版单位的设立、变更、注销等实行的是审批、专营、许可制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审批制”。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单位属于国家投资的事业单位。从1983年开始,出版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改统收统支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出版机构的性质又被明确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其特点为出版工作由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调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相互配合,主管、主办单位职责明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导向、总量、布局、结构、质量和效益实行宏观调控。具体而言,就是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出版机构的设立、书号、刊号、版号等实行高度的行政垄断,对出版前、中、后端实行严格的管理。随着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出版单位的性质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即公益性的出版事业和经营性的出版产业,这将改变出版行政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4)该种出版管理模式的得与失
①得
a.带有一定的政党性和政治性,有利于出版事业趋于正统和正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下,也只有采用预防制的出版管理方式,才能解决一系列出版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b.在中国现行大环境下的预防制模式给出版事业的管理起了很大的淘炼作用,指导着出版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将一些危害社会风气的出版物的出版萌芽掐灭。
c.出版单位一方面能以较好的形态出现,减少出版资源的浪费和分散使用,一方面能提高出版单位的竞争力,形成规模,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水平。
②失
a.严格的成立条件和审批制度,将许多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出版单元隔绝在出版行业之外,不利于出版行业的创造力的发挥,容易缺乏活力。
b.即使是查禁了坏书的出版,消除了一些罪恶,同时也会破坏同样多的美德。因为“德与恶本是一体的,消除其中之一,便会把另一个也一起消除了”。不让罪恶传播和消除罪恶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查禁坏书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罪恶的传播,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罪恶。
c.过多的政府管制容易使得出版社状态的疲乏,不主动进取,同时容易导致出版社之间的出版资源在某些方面的重复使用浪费。
四、写作(50分)
请在阅读下列材料后,结合图书的概况、内容、载体、形态等的演变,以及数字化阅读的革命性影响,撰写篇读后感(议论文)。要求:
1自拟题目(可加副标题);
2议题明确,逻辑严谨;
3论证充分,观点清晰;
4字数在800字左右。
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席博思回答“书是什么”的时候,说“书既可以是一个网页一部手机,还可以是一个电子游戏一部电影”,被誉为网络哲学家、Web2.0之父的Tim O'Reilly曾说过:“很多传统的图书被新形式的产品所替代,谷歌地图(Google Earth)就是新的Rand McNally旅游地图;维基百科(Wikipedia)就是网络时代的大英百科全书;Google就是网络时代的参考书籍大全;YouTube网站就是网络时代的即时教育手册;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就是网络时代的大型魔幻小说……”
答:
数字化阅读——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场革命正在静悄悄地发生。这场革命发生在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书本上,一个人可以背着一座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周游世界,而负担不超过5公斤。
一场革命正在静悄悄地发生。这场革命发生在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报刊上,一个人可以不需要订阅,也不需要邮递员,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报刊。
一场革命正在静悄悄地发生。这场革命发生在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电话上,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话读书、读报、看电影、边写边发文章……
这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终身学习将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普遍,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正在形成。
电子书,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应用于少数专业领域走向普遍使用,如今变成了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是未来的主流出版物。
早期的电子书只面向专门领域的少数人群,最典型的早期电子书是计算机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技术手册。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多种格式的电子书如雨后春笋,电子书市场在碎片化的同时,呈现出越来越红火的景象。目前,亚马逊公司、索尼公司依靠全球发行网络,主导着世界电子书市场。
如果仔细追溯电子书的历史,1971年开始的古登堡工程也许是其发源,其理想是提供最简单、最方便的图书传播方式,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得到想要的图书。30多年来,这个项目发展成为拥有数十万种进入公共领域书籍的免费图书馆。几乎同期,即当初那个使用网络不到100人的20世纪70年代,一位专门出版恐怖小说的出版商将部分图书内容放在网络上,让人免费阅读。1987年,第一部真正的商业电子书诞生,这本名为《下午》的电子书通过5寸的软盘发行。1993年,格伦创办的目录字节公司(BiblioBytes)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图书出版商,自1993年以来,专门出版电子书的公司层出不穷。
1998年,火箭阅读器问世,改变了电子书市场的结构。在此之前,电子书只能通过计算机阅读。从此之后,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通过便携的工具阅读。随着计算机、阅读器的普及,电子书的格式日益多样化,目前至少有25种格式。在美国技术与标准学会召开的全国电子图书研讨会上,有专家预言:到2018年,90%的印刷图书将推出电子版本。
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在推出印刷版图书的同时推出电子版本,20世纪的电子出版与印刷出版的界限消失了,电子书成为了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电子版本转向是时代潮流,势不可当。以百科全书为例,随着以自由编写的维基等电子版本百科全书的兴起,传统的百科图书也不得不转向,如《大英百科全书》、德国《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法国大百科全书》等三大百科全书的印刷版本发行量明显下降,经营不得不转向以电子版本为重点,乃至停止出版印刷版本完全仰赖于电子版本。
《大英百科全书》诞生于1768年的苏格兰,如今在美国出版,是一部公认的学术性百科全书。1990年,《大英百科全书》印刷版销售额为6.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随后的6年间,它的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为此,大英百科全书公司推出了5种版本,其中3种为电子版本:光盘版本(CD和DVD)、大英百科全书网站及其学生版本和4种文字版本(法、日、朝、汉)。目前,印刷版销量为1990年的10%,定价由1500-2000美元降到50美元。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电子书永远是纸质图书的附属品。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全球业务负责人伊万·施尼特曼认为:电子书很难成为出版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博客上,施尼特曼表示,不同于纸质图书,电子书既不存在退货问题,也不可能为出版社带来短期的现金流。如果电子书成功,出版业将沦陷。
数字图书馆崛起
4月21日,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巴黎正式启用。该图书馆是在互联网上以多种语言向全球读者免费提供源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始资料。世界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包括汉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葡萄牙、俄语和西班牙语等7种语言的界面,读者可以免费看到图书、地图、电影、图片、唱片、书稿、建筑图纸等多种内容资源。
200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委员会提出建设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建议。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图书馆大会召集专家完善这个建议,确定了宗旨:促进国际或跨文化的交流,缩小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专家们建议,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巴西、埃及、俄罗斯等国家图书馆提出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原型。随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33家机构成为合作伙伴,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化中心与巴西、埃及、伊拉克、俄罗斯的数字转化中心合作,将大量原始文献转化为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共同完成了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初步建设。
电子图书馆的概念提出已有20年历史。1988年,美国研究优先协会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数字图书馆这一词汇。目前,数字图书馆基本上由两类组成,一类是纯数字图书馆,包括古登堡工程、珀尔修斯工程、电子书志目录等;另一类是由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实体图书馆为主体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如欧洲图书馆、美国图书馆等。
古登堡工程是最早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创始人米歇尔设想有朝一日公众都能接触计算机,于是他决定将书籍电子化,供能够上网的人们自由使用。当时,他身边有一份美国独立宣言,它于是成了古登堡工程的第一份电子图书。20世纪90年代中期,米歇尔在伊利诺伊本笃会学院继续进行本项目建设,随后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管理工程财务。随着扫描和文字识别技术的改进,电子文本迅猛增加,志愿者开始替代米歇尔进行日常维护。这种由志愿者提供电子图书样本、管理者审查入库的工作模式为后来许多纯电子图书馆所采用。到2007年年底,古登堡工程收录了28,000部书籍,平均每周新增50部。这些书籍主要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文学作品,除英文作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德、法、意、西班牙、荷兰、芬兰以及中文等语言作品。目前,在世界五大洲的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机构等都建立了古登堡工程的镜像站点。
数字阅读的巨大挑战
在近来发布的《英国临时数字化报告》中,英国文化部、商务部提出,数字化关系到民族或国家的战略地位,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竞争力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公平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了保障数字化健康发展,有必要考虑针对数字化的盗版问题立法。但是,英国出版社协会和出版商们认为,最佳的解决途径是促进消费者养成买书而不偷书的正版意识。由此可见,民族的数字化生存、版权的法律保护、技术保护、正版意识培养成为数字化阅读面临的重大议题。
这份报告指出,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提出,技术和强劲的通信设施是经济复苏、增长的重要保障。法国政府也推出了法国数字化2012年计划,其庞大的通信战略彰显了法国期望在全球化时代借助数字化增强法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强烈愿望。为此,英国必须加快通信设备更新换代,以保持英国在数字世界的竞争力。
2008年4月,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塞奇出版社等3家著名的出版商起诉乔治亚州立大学4名校级官员,指责他们未经许可向学生大量发行他们的数字化图书资料,要求赔偿许可费用。这可能是西方世界第一起数字图书版权使用问题的案件,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数字图书的版权保护确实越来越成为业界内外关注的重大议题。自2001年以来,加拿大数字版权论坛围绕数字出版物版权展开了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焦点是如何平衡版权拥有者的权利与大众享受数字化文明产物的公平权利。
为了保护数字产品的版权,索尼、苹果、微软等公司采用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这项技术旨在阻止最终使用者未经许可使用、复制和转换其版本格式。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以往模拟格式的影像、录音、文字等制品随着复制次数上升而导致复制品质量下降的现象不复存在,无论复制多少次质量都有保障,这样使得非法复制品市场在世界各地都红红火火。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件共享工具的普遍使用,这种非法的发行或传播渠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正版数字产品的销售,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日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摘选自《数字化阅读:——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作者陈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