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 复习笔记

一、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先学前儿童(1岁~3岁)身体的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1.身高

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达85厘米,3岁可达93厘米左右,比初生时增加了近1倍。

2.体重

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3岁时体重约为初生时的4倍,重13公斤左右。

3.骨骼与肌肉

(1)先学前儿童的骨骼还在继续骨化,仍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

(2)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仍很差,易疲劳。

(3)小肌肉远未发展起来,因此一般还不能从事需要手指精细活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很高的动作。

4.内脏器官

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有了一定的发展。正常婴儿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3岁时,心率已降为每分钟100次,但与成人相比仍然很快,因此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分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先学前儿童身体的各方面虽然仍很柔嫩,不耐劳,不宜进行过分剧烈的活动,但已能保证儿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先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仍在继续发展。脑重不断增加(3岁已达1000克),神经纤维不断增长,突触联系不断加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迅速进行,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与巩固程度也不断提高。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1.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

(1)儿童的各种内抑制都已相继发展,但抑制过程是很微弱的。在清醒状态下兴奋过程占极大的优势。

(2)先学前儿童随着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神经过程不断得到锻炼,内抑制机能也就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内抑制的发展使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精细准确,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有所增强。

(3)抑制过程远弱于兴奋过程的状况就有了初步的改善。儿童就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并开始按成人的指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在先学前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是极不平衡的,抑制过程远远弱于兴奋过程,条件抑制也大大弱于非条件抑制。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儿童活动的高度不稳定性、冲动性。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1)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在婴儿期,儿童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基本上都是由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物的。

婴儿期是第一信号系统开始发展的时期,以感觉、知觉、表象等直观形式来直接反映现实的。

(2)第二信号系统

真正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是在先学前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人类的词语总是表示着一定的事物,因而可以作为具体的条件刺激物的信号而形成条件反射。在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中,词是一种“信号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信号系统,它使人脑的反映机能达到最高水平,使人的心理以其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而大大优于动物心理。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总是与第一信号系统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以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为基础的。

(3)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阶段

直接刺激一直接反应。七八个月以前属于这一阶段。这时,儿童只能以自身的动作来应答具体刺激物,如看见新鲜玩具就用手去抓。

词的刺激一直接反应。8个月以后的儿童开始能对少数词发生一定的动作反应。但这时的词还不是真正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因为它还不能代替一类事物而起作用。例如,对“妈妈在哪儿”这个短句会反应以后,有“阿姨在哪儿”“姐姐在哪儿”等则不一定会反应,还需要分别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后才能反应。可见“在哪儿”这个问题还不具有概括性,还跟第一信号很接近。

直接刺激一对词的反应。1岁至1.5岁的儿童对熟悉的事物能作出词的反应。例如,看到自己家的小花猫会发出“喵喵”的喊声,但这时的词也不一定具有概括性。因为“喵喵”一词只是自己家猫的专有名称,还不能包括所有代表猫的象声词。

词的刺激一词的反应。1岁半以后,词开始摆脱与具体刺激物的直接联系,开始成为代表一类事物的具有概括性的刺激物,真正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走、跑、跳

1.1岁左右,儿童开始练习独立行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对儿童来说是艰难的。在成人的耐心引导和帮助下,儿童渐渐学会了协调地独立行走。

2.儿童开始独自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走得特别快,常常跌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1)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2)骨骼肌肉比较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还不能有力地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

(3)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刚开始学步的儿童常把两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

3.儿童学会自由走动,同时也发展了全身的各种动作。在这段时间里,儿童往往手脚并用。2岁左右的儿童,儿童学会了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学会了跑和攀登,并且很少跌跤,动作虽然仍不够灵活,但是活动的积极性却非常高。

4.以后,儿童又陆续学会越过小障碍,单独上、下楼梯、双脚学小兔向前跳。到了3岁时,还学会了独脚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发展,使儿童得到了解放。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活动,从而大大开阔了视野,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二)手的灵活动作

1~3岁的儿童渐渐能够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1.儿童开始学习使用各种用具的动作,要有一个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动作。最初,儿童把拿到手的物品简单地当作自己手的延续。这个阶段,儿童不停地改变使用物品的方式,因此动作方式很多,但有效的方式很少。

(2)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偶然碰上一种有效的方式,会立刻抓住它,而且比较小心地完成某种动作。

(3)能够有意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

(4)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如有不正确的动作,很快就会纠正。

2.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学习使用物体的动作中,有时会出现倒退现象。原因是儿童

对熟悉的动作已经失去新鲜感,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

3.在直立行走和用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发展的基础上,活动开始形成。先学前儿童的活动,包括基本的生活活动和模仿性游戏,主要是实物活动。它对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先学前期,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逐渐为一种间接的交往方式所代替。这种间接交往是通过一种中介性活动——成人指导儿童或与儿童共同从事实物活动而实现的。

(一)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实物活动的含义

实物活动是指操作实际物体(包括工具)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如果说,母子直接交往主要是情绪性的,那么通过实物活动而实现的间接交往则更具有认识意义。

2.获得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途径

(1)儿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两种途径:

通过语言传递,从成人那里继承前人已经获得的认识(知识);

依靠亲身实践,在成人的指导下实际地摆弄、操作物体,从而获得直接经验。

(2)两种途径的关系

这两种途径应该是互相结合的,但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来说也应该有不同的偏重。对学龄儿童来讲,言语传递是主要的,而对学前儿童,尤其是对先学前儿童来讲,亲身实践一进行实物活动更为重要。因为,儿童的言语尚在形成过程中,发展水平很低,往往不能理解成人的言语说明。所以,先学前儿童基本是通过实物活动来认识世界的。

(3)实物活动的特点

实物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组成活动的动作都是以某种实际的物体(包括工具)为对象的。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必须协调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使它符合客观对象的特点。儿童在反复进行某种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行动的逻辑,从而也就逐渐认识了有关事物的逻辑。

实物活动不仅使儿童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且也获得了深刻认识事物的心理机能——思维。

a.实物活动的对象,特别是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物化成果。儿童在摆弄这些物体时,成人又总是及时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以及物体的名称,这就使实物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智慧价值,使儿童分析综合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b.只有以实物活动中获得的认识作基础,儿童才能真正理解语词的含义的,语言起到了思维工具的作用,因此,实物活动是儿童思维的真正源泉。

(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除上面所谈的实物活动以外,在先学前期,还连续出现了一系列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言语真正形成

(1)随着实物活动发生发展,婴儿的主要交际工具——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促进了先学前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

(2)先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能力出现

(1)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先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完全形成,也引起了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

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

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先学前儿童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和作为主体的自己,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即自我意识的萌芽。“闹独立”和“爱做事”可以说是先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最突出的表现。

(1)“爱做事”

表现

a.儿童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拿东西之后,变得非常好动。从早到晚,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进行活动。

b.儿童喜欢模仿成人做事。他们看见地上有菜叶,就会拿起扫帚扫地;吃完饭,看见妈妈收拾碗筷,赶快跑去收拾。

成人应对办法

a.成人不应责备他们,更不应禁止他们。要看到,这是儿童在探索、在学习、在了解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味打击他们的探索活动,他们的求知欲就会泯灭,并且使他们怀疑自己的力量,扼杀正在萌发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将来学习活动的最大障碍。

b.唯一的办法就是珍惜儿童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强引导。成人若有意地引导儿童做事,给他们分配一些极简单的任务,不但可以避免总是消极制止他们乱跑乱动,避免大人跟在儿童后面转来转去的操劳,而且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c.要注意安全。只要成人注意把一切有可能造成伤害的东西收拾好就行了,大可不必用牺牲儿童活动的方法换取安全。

(2)“闹独立”

表现

1岁多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2岁左右,儿童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成人的吩咐。这一年龄阶段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是第一个“危机期”。

通过教育帮助儿童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

a.对儿童的“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儿童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b.当儿童的意见和成人的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儿童硬顶,可以利用儿童的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儿童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c.对这个年龄的儿童,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教育时表情一定要严肃,周围的人也要配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