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发展

1.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二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

材料2

贝克菜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3

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答:(1)材料1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最终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在于物质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菜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3)材料3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他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的统一性。

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掌握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1)马克思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无产阶级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完成这个任务。在这场革命中,无产阶级既要进行“武器的批判”,也要掌握“批判的武器”。

(2)“武器的批判”,就是说要运用物质的力量,真刀真枪地进行战斗。“批判的武器”,就是说要借助理论的力量,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这里批判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应当从后半句话来推理,从后半句话看来,前半句话中武器的批判显然是指暴力革命,因此批判的武器就应当是指革命理论。

(3)在当代,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又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巨大时空转换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汲取其思想力量呢?如果说,“物质的力量只能靠物质力量来摧毁”,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物质的力量只能靠物质力量来建设。要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快速发展。这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必须继续牢牢把握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3.请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性。

答:(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希望遵循或创造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同时也反对只考虑中国特色,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样两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总体概念,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基本的层面,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和辩证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三者的有机统一和辩证结合。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的特殊性绝对对立起来,离开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和错误思潮的泥潭。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答:(1)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5.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阐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的意义。

答:(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缺一不可。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也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2)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不存在永远完美的体制和制度,所以要通过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前进的方向,减少失误,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辨证思维;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有助于确立战略眼光;有助于提高领导艺术,增强人们在工作中分析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