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际体系
4.1 复习笔记
一、国际体系的界定
1体系
(1)体系的涵义
体系,即系统,是指由它的组成部分的互动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2)要素
“体系”、“单元”和“互动”构成了体系概念的三个要素。
(3)构成标准
体系构成标准是单元的互动要达到影响彼此间政策的程度。
2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会系统。任何国际体系都是围绕着某种问题形成的,存在着某种“问题领域”。
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构成不同的体系。因此,在国际关系中,从整体上来说存在着以问题为基础的多元体系。
多元体系的存在来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
二、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按照现实主义理论,国际体系是指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
1权力的概念
(1)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的涵义
①权力
权力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这种影响的实现既有平和的积极诱导,也有运用强制的消极威胁;既包括“合法”的影响,诸如依据国际法行事,也包括非法的影响,诸如实施公然的侵略;既包括“软”权力方式,也包括“硬”权力方式。
②影响
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当一个行为体能够使其他行为体去做其原本不会做的事情时,该行为体就拥有了对于其他行为体的影响。
③权威
权威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强制或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根据权利使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是一种非强制方式。
④暴力
暴力是指强制其他行为体接受其影响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最暴烈的方式。
(2)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为国家提供四方面的利益
①保持自主;
②增大行动自由;
③获取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
④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的影响力。
(3)权力的分类
①软权力与硬权力
a.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
b.硬权力是指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的能力,其实质是行为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
②潜在权力与现实权力
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和无形资源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期的能力。如领土和人口。
现实权力则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
③有形权力与无形权力
有形权力是指可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东西,如领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
无形权力则是指触及不到的东西,主要指制度上和心理上的东西,如政治制度、智力因素、意志、士气等。
在现实国际关系中,各种不同的权力因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影响权力的因素
在国际学术界,人们在思考影响权力的因素时,往往比较强调以下一些方面:
(1)领土与地缘因素
领土大小、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对一个国家的权力是有重要影响的。
①通常情况下,大国比小国地位更有利。
②地理位置对一些国家来说是永久性的有利条件。
在今天,尽管伴随着通讯、航空运输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地缘政治理论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地理位置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2)人口因素
人口与其他健康、教育、国家凝聚力、士气和有效的组织等无形因素相结合,在国家权力中,就具有了重要性。
(3)自然资源
由于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资源,原材料对于国家权力也是重要的,但其相对重要性在下降。
(4)经济发展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对于一个国家的权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国际政治的竞争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国家权力的意义,主要不在于绝对数字的增长,而在于相对其他国家或是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
(5)军事能力
军事能力无疑是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和平时代,军事能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威慑侵略者或是影响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最终的保证就是军事能力的存在。
另外,影响国家权力的还有许多重要的触及不到的因素。例如,国家的政府是否领导有力、是否公正廉洁、国民是否团结、军队是否有士气、国家外交是否得力、人民的保健和教育状况是否良好等,都是决定国家权力的重要因素。
对国际行为体来说,对其权力的影响,除了有内部因素之外,外部的即国际性因素同样具有重要性,例如国际权力结构。
3国际权力结构
权力结构所涉及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布。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位于权力结构顶端的是超级大国,其次是大国,再下面是中等国家和小国。
(1)“极”的含义
“极”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
(2)国际权力结构的类型
从以往的权力结构看,大国所构成的国际权力结构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单极、两极和多极。单极是指权力集中于一个国家,两极指权力集中于两个国家,多极则是指权力集中于三个以上的国家。
(3)国际权力的模式
在国际权力的较量中,单极、两极与多极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权力模式:一种是权力结构的均衡,另一种是权力结构的霸权。这两种模式的形成,都是动态的权力竞争的产物。
①权力结构的均衡
a.含义
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b.观点
第一,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第二,对一个国家的权力的最有效的制约者是另一个国家的权力。
第三,在联盟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权力均衡体系的功能最有效。
c.拿破仑战争之后“共管均衡体制”奉行的基本原则
第一,各国必须克制自己在欧洲扩张领土的野心,至少要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第二,当欧洲各国内部矛盾或国家间矛盾即将引起战争时,所有大国共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即举行由各国代表参加的会议。
②权力结构的霸权
a.含义
霸权的产生所反映的是相对权力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使这样的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
b.观点
第一,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即霸权稳定论。
第二,国际关系史是一部大国交替争霸的历史,每当一个最强大的国家确立了霸权的时候,世界的秩序就建立了,即“霸权治下的和平”。
(4)霸权治下和平的特征
霸权治下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超群的实力(以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定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
(5)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源于国家权力的不同的增长率。
①吉尔平的假定
罗伯特•吉尔平在研究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行为时,提出了如下假定:
a.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相信改变一种国际体系是有利可图的,那么这种体系就是稳定的(即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b.如果预期利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能获得纯收益),那么一个国家就可能力图改变这种国际体系。
c.一个国家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式谋求国际体系变革的过程,只有到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时才会停止。
d.当变革和扩张的成本与所得收益达到平衡状态之后,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就会快于维持现状所得到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e.如果一个国际体系失去平衡,那么这个国际体系就会发生变革,并出现一种反映权力重新分配的新平衡。
②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
国际体系的变革所涉及的主要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在国际权力的竞争中,如果所有大国都接受一种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那么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是合法的。
但体系的合法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也即它只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是合法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体系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
体系变革之后,到底会形成单极模式、两极模式还是多极模式,既决定于变革体系的大国的行为,亦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最终的结果是竞争产生的。这种竞争可能是和平的竞赛,也可能是武力的对抗。
三、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
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正日益成为一个行为体间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国际合作构成了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合作,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1国际合作的概念
(1)含义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2)特征
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④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
⑤共同的利益是通过默契实现国际合作的原因,但这种默契是不稳定的,也需要较长时间的互动才能实现。
(3)原因
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能够实现合作的基本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行为体基于利益的互动中,它们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
②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行为体之间日益密切的互动,产生于合作的国际规则已成为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必要条件。
(4)事例
①在国际政治领域,当代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事例就是都接受《联合国宪章》作为国际行为规范。
②在世界经济领域,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突出事例就是建立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各个领域的国际事务事实上都存在普遍的合作现象。尤其是在各个专门领域,国家间的合作几乎已成为日常惯例。
行为体在互动中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进行合作,行为体之间通常需要进行谈判或讨价还价。谈判与讨价还价的目的,是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
2国际体制
(1)含义
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的国际体制。国际体制是指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2)产生
①体制的产生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20世纪70年代真正得到理论概括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从总体发展来看,当今的国际体制表现出了一种合作不断加深,制度化日益完善,影响面逐渐扩大的趋势。在当代的国际体制中,联合国体制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体制。
②新现实主义与自由制度关于体制的异同点:
a.相同点
第一,国家是运作于一个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
第二,国家是理性的和作为整体的行为体;
第三,国家是对确立体制负有责任的单元;
第四,体制确立的基础是国际体系中的合作;
第五,体制能够促进国际秩序。
b.不同点
自由制度主义认为:
第一,体制能使国家进行合作;
第二,体制能促进共同的善;
第三,在仁慈霸权的促进与维持之下体制最为活跃;
第四,体制能促进全球化和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
现实主义则认为:
第一,体制能使国家进行协调;
第二,体制会产生对国家的不同利益;
第三,权力是体制形成并得以存在的中心特征;
第四,世界秩序的性质取决于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3)构成
体制由两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方面是看它是否具有高度形式化的协议,另一方面是看参与国家是否希望遵守这些协议。以这两个要素为标准进行判断,体制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①如果不存在正式协定,也不存在遵守这些协定的期望,那么就不存在任何体制;
②如果不存在正式协定,但存在遵守非正式协定的期望,则存在着默认的体制;
③如果存在正式的协定,但不存在任何遵守协议的期望,那么所存在的就是一纸空文的体制;
④如果存在正式的协定,而且存在高度期望,认为协定会得到遵守,那么存在的就是成熟的体制。
(4)对行为体的制约
国家间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国际体制,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构成了国际体系中与权力政治并存的另外一种体系。这一体系的存在,同样构成了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因此,在今天,任何两个国家间的关系,都会受到众多国际制度的影响与制约。
四、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是从主观的视角解释国际体系。
1主要观点
(1)国际行为体除了物质层面的互动之外,还存在观念层面的互动,从而使得国际体系具有了一种“主体间”的属性。
(2)在一个由共享的知识所构成的世界,即主体间(意识相互联系的)世界里,国际体系最终是由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的。
(3)很多情况下国家间关系的改变并不是权力政治或国际制度的产物,而主要是因为相关行为体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4)通过观念互动,人们会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各种共有观念,而这种共有观念一旦形成影响,就构成了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
(5)一般来说,国际体系中的观念互动的影响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因素。
2缺陷
观念性的东西作为国际体系的一个层面,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政治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作为对外政策实施者的行为体固然会受到观念因素的影响,但未必会屈从于这样的影响。如,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
五、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
1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
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不同问题领域的多元体系。因此,人们理解与解释国际体系也应该有多元的视角。
从多元的视角看,行为体与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1)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会涉及不同性质的互动,并因而会建构不同的体系;
(2)行为体在国际环境中实施对外政策,也必然会受到体系因素的多元影响,并且会以不同的对外政策加以应对。
因此,研究者无论是解释体系结构,还是解释行为体的行为,只有考虑多元因素和进行综合思考,才能得出更恰当的结论。
2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是有关国际体系的综合性观点主要代表者。它一直强调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三个竞争的传统,即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劳秀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观正是基于这三个传统的比较而形成的。
对于这三个传统,布尔有两个基本认识:
(1)霍布斯主义、康德主义和格劳秀斯主义分别表述了现代国际体系的三种要素——国家之间的战争或争斗,跨国联合与冲突,国家之间的合作与有规范的交往。在国家体系的不同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内,以及在不同国家和政治家的政策之中,某一要素可能会处于主导地位,左右着其他两种要素。
(2)秩序是国际关系历史记录的组成部分。现代国际体系也是一个国际社会,至少国际社会一直是在国际体系中起作用的一个因素,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事实并不能否定国际社会的存在。
英国学派对观念与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视的。布尔在论述国际社会前景时就特别强调了要“保持和扩大有关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念的共识”,认为“这种共识是共同规则和制度的基础”。这一思想与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也是相通的。
人们通常认为,英国学派在主流的国际关系范式之间搭起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