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山大学631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山大学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31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A)
考试时间:1月8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必答题部分(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政策周期(或政策循环)
2.企业家政府
3.有限理性
4.官僚制
5.基本公共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政治与行政两分及其对于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2.有论者指出,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福利与服务,满足人民的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谈谈你对城市管理本质的理解。
选答题部分(80分)
三、论述题(共40分)(请根据报考专业,选择两题作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几乎席卷全球,其将公民视为顾客的导向更是得到诸多支持和拥护。然而,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深入,顾客导向开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为什么?
2.在我国一些省市,以财政补贴机关幼儿园由来已久,原因是这些幼儿园作为相关机关附属的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来进行运作。试运用“公共财政”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机关幼儿园由政府财政补贴的看法。
3.有一位领导干部指出,“有些干部错误地认为,搞经济建设是挣钱的,搞社会建设是花钱的,多做一点挣钱的事,少做一点花钱的事,表面上看好像是很好的‘发展观’。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如果社会矛盾和群众的社会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就会出问题,不做一些花钱的事,挣钱的事也干不下去!”试运用“社会政策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看法。
4.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城市政府间的合作日益重要。请结合一个案例说明中国城市政府间合作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四、案例分析(40分)(根据所报专业,选一题作答)
1.为避免执法受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当影响,1999年以来,我国相关的监管部门如工商、质监逐渐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007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据国办发(2011)48号文件“将工商、质监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
结合你所学的行政管理知识分析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工商、质监重新改为块块管理的看法。
2.谈谈你对加强食品监管的看法。
2.自2011年6月中旬起,北京市大兴、朝阳、海淀三区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停通知,所涉学生近3万名。政府部门关闭这些学校的理由就是,这些外来人口子弟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房产证,校舍为违法建筑,存有安全隐患等。在北京大面积取缔打工子弟学校的同时,英国志愿者JonathonMorris在北京东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购买十几个艳丽的集装箱,矗立在灰暗杂乱的村子中,面向打工子弟免费开放,让他们的放学时光不再空虚危险,在外打工晚归的家长也放心让孩子在这里玩耍。
结合你所学的公共管理与社会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案列,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如何看待北京市政府与志愿者在对待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2.在户籍制度下,我国各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应该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要?
3.垃圾处理,一直是个现实难题。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扩大,过去把垃圾埋在地底下的做法,在寸土如金的今天已不合时宜。以G市为例,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的G市P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将于2012年填满封场,如不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巨大危机。正是基于这种考虑,G市决定上马P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政府认为,垃圾焚烧项目是安全的,是符合民心的。2009年11月5日,P区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民心工程》。文中提及:P区区人大代表70多人视察了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用地现场,认为这是“建设宜居P区的需要”,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而在同一天,当地舆情中心对垃圾焚烧厂8公里内的P区l2个小区调查证明,97.1%受访居民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市民认为,他们的利益“被代表”了。焚烧垃圾会否造成二恶英污染?对环评项目,是否存在人为控制下走过场?同时,还有人担心设备是他国淘汰的二手货,垃圾运输过程将对沿线居民造成污染等等。
于是,居民们不断上访,甚至闹出了更大动静。在厦门PX事件的前车之鉴和海南化工工程成功下马的启示下,P区居民在捍卫自己权益时,越发坚决。而政府的态度,也是一波三折。面对居民的“干扰”,政府最初发声表态:上马垃圾焚烧项目的态度“坚决不动”:后来,又改变为“环评不过关”则坚决不上马;继而又修正为“大多数市民不同意不上马”。至今,到底垃圾站应该建在哪里,仍然尚未决定。
请利用公共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
1.政府与居民对垃圾站的影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中国城市中诸如垃圾站等设施的建设所带来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请你分析其原因。
3.目前P区垃圾站建设陷入了僵局,从政府角度而言,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打破此僵局。
真题详解
中山大学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31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A)
考试时间:1月8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必答题部分(7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政策周期(或政策循环)
答: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从而提高政策绩效,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2.企业家政府
答:企业家政府是指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的政府部门,员工们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包括:①重视成本效益关系;②强调顾客导向;③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④授予权能;⑤创新与改革。
3.有限理性
答:有限理性是指,“决策人”以“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来进行决策。它是决策学派的观点,该学派认为,以往的管理理论往往是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经济人或理性人。但这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人们之所以不能按最优化作为决策准则,是由于要实现“绝对的理性”要有三个前提,而这三个前提事实上是不可能具备的。这三个基本前提是:①在所有情况下,决策者对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后果都是已知的;②决策者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③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由于人们没有追求“最优化”的才智和条件,所以事实上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
4.官僚制
答: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合理的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②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③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④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⑤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⑥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5.基本公共服务
答: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①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②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③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政治与行政两分及其对于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答:(1)政治与行政两分
行政与政治两分主要是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行政思想。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认为:①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应当把研究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②发挥实现政治的功能,必须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③三权分立学说不符合实际,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才是正确的。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
政治行政二分法是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认为政治与行政是所有政府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政治与政策和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存在于政府表达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存在于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由于政府体制的不同,这两种功能的区分程度及其关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别。“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2)政治与行政两分对于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①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开创了行政研究的先河,为公共管理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使得公共管理成为一门科学,是公共管理学的开端,丰富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③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2.有论者指出,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福利与服务,满足人民的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福利与服务,满足人民的需要”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政府提供服务而不是掌舵。它要求政府树立服务观念,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1)新公共服务内涵
新公共服务是罗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特·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批判和反思新公共管理理论。登哈特夫妇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等文中提出,政治家的错误在于将重塑政府的理念构架在个人的自利动机可以导致并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虚构的基点之上。
①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
新公共服务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其基本的理念是:全体公民才是国家、政府乃至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所以,政府的基本职能既不是、也不应是“掌舵”或“划桨”,而是回应公民诉求,为公民提供服务。具体包括:a.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b.追求公共利益;c.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d.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e.承认责任并不简单;f.服务而不是掌舵;g.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②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要点
a.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的重要角色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仅仅是控制或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事实上,公共政策过去是,现在和将来还是多种价值观、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政府“领航”的结果。在信息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公民参与”是大趋势。与此相联系,政府需要的越来越不是传统的管理控制,而是与民主政府理念相一致的协商、调解、中介以及新的解决冲突的技巧。
b.公共利益是目的(目标)而不是产品。政府应建立集体式的公共利益观念,进而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而不是基于民选的政治领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员个人的选择寻求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法则。为此,政府有责任促进公众的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广泛、真诚的对话和协商;有责任鼓励公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意识和采取一致的行动;同时有责任确保经由对话和协商程序而产生的解决方案完全符合正义和公正、公平的原则;更有责任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
与传统的制定和执行政策不同,政府实现责任的路径,在于使所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到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来。为此,政府有必要着力激发公民的基于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参与意愿,并为此广泛培养有助于促进公民参与行动的公民领袖。新公共服务的政府,是具有开放性和可接近性,具有回应力,能够为公民服务并且为公民创造机会的政府。
③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在公民社会建立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
(2)新公共服务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职能化、制度化。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
a.要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b.要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公务员服务意识
a.确立公务员对行政理念的正确认识。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是公共服务过程的主导性因素。因此,公务员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管理理念上实现由“管”字当头向“服务为本”转变,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在管理文化上实现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强化“纳税人第一”、“服务是公务员天职”的意识。
b.在目前尤其应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以公众为中心、导向,变“被动服务”、“要我服务”为“主动服务”、“我要服务”,力求做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
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a.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对现有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继续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尽快下放。对已取消项目,要切实加强后续监管工作,杜绝各种变相审批行为。
b.要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制定操作规程,向社会公开。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全社会投资引导调控体系,特别要规范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
3.请谈谈你对城市管理本质的理解
答:城市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其最终目的是更多地服务于市民的公共产品。
(1)城市管理主要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实施建设的过程及建成之后的城市公共环境和各类公共设施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城建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市政公用管理等。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来看,城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重点势必向这些方面转移。因此,城市管理概念的定位只能是政府行为,其管理的手段主要是包括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实施日常维护管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在内的行政手段,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则是大量的、繁杂的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而管理的时段更是每时每刻和无限期的。
从广义上讲,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属于城市人民政府宏观管理城市的范畴,同时,城市的各项市政公用事业的行业管理也都是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虽然各自的含义不同,但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营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良好形象,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城市管理从总体上看是地方城市人民政府的行政行为,而我们的政府是为民众服务的,因此,城市管理的本质也就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服务。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多数城市已经由一个单设的政府工作部门来承担,尽管各地城管部门的名称和承担的管理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仍可以将各地的城管工作内容大体归为三大类,即:行政审批管理、执法监督管理和公用事业管理。
①行政审批管理。既是直接为行政审批相对人进行服务的工作,同时也是在审批过程中审查报批项目是否会影响公众利益或他人利益,从而间接地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
②执法监督管理。主要是纠正违章和处罚不法行为,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为大多数人进行服务的工作。
③公用事业管理。这一类事权的本身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基本需求,尽可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
从上述三方面看,无论哪一方面都表明:为广大市民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行政相对人服务、为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乃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提供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务应该始终成为每个城管工作的根本宗旨和时刻牢记的基本理念。
(3)城市管理工作内容繁杂,管理对象千差万别,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服务理念,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减少和化解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种种误解、矛盾和冲突,这是城市管理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并灵活应用的重要课题。
①行政审批服务理念的实践把握
行政审批服务对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钻空子、少交费、不交费的心理比较普遍。在实践中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必须向这一类服务对象耐心说明。行政审批服务对象不了解审批程序,未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经常发生。对此,城管工作者应该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地告之服务对象应及时办理和怎样办理,尽可能地帮助其补办,而不宜简单地以处罚了之。行政审批工作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往往对行政审批服务对象的相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充分注意。行政审批工作要与执法查处工作紧密结合,防止行政审批与执法查处相脱节而出现工作疏漏,导致服务对象无所适从甚至让别有用心者钻空子。
②行政执法服务理念的实践把握
由于城管行政执法通常会直接影响相对人的利益,他们往往因此会产生激烈的对立情绪。减少和消除对立情绪的有效方法是尽量体现执法中的人情味。城管行政执法相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文化水平较低、法制意识不强、艰辛谋生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占道经营、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违章之举多为生计所迫,对他们不失时机地宣传法律法规,采取重教轻罚的办法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他们排忧解难,往往比严管重罚更为有效。城管行政执法通常在人流量较大的公众场合进行,要克服围观者同情弱者的心理和行政执法相对人的不平心理就需要因势利导,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解释、说服、教育,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并从执法过程的一开始就要有防止围观的意见和举措。文明执法是指在法律许可、道德认可的范围内的一切正确的、合理的执法处置,其中也包括对不文明行为、无理阻挠执法、蓄意扩大事态等现象的果断应对,还包括特殊情况下必要的正当防卫。③社会公用事业管理服务理念的实践把握。
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意见,及时帮市民排忧解难,要求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在实践中学会统筹安排,急事急办,要事先办,态度诚恳,尽力而为。社会公用事业管理服务工作者要靠自己的优质服务来赢得社会的尊重、支持和自觉地维护。实践证明,多一份耕耘就多一份收获。通过强化社会公用事业管理,创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责任,社会各界对此都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城管部门和舆论媒体等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选答题部分(80分)
三、论述题(共40分)(请根据报考专业,选择两题作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几乎席卷全球,其将公民视为顾客的导向更是得到诸多支持和拥护。然而,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深入,顾客导向开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为什么?
答:(1)新公共管理是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目的是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它主张要冲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独占,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要求重新定位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形成“顾客导向”的主、客体关系;要抛弃政府揽权的做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要改变命令式、管理式的做法,进一步确立沟通、协商式的管理方式:在工作业绩的考核上,纠正过去仅仅强调行为过程的倾向,更加注重产出的效果和综合效益。
(2)顾客导向是“新公共管理”倡导下“政府再造”的源动力
在一个顾客导向的社会中,消费者群体处于首要地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也逐步意识到并坚持着这种首要地位,因他们的需求偏好不同,要提高消费者的满足度,供应商就必须提供个性化的、快捷的、优质的、多样化的新产品和服务。由于存在着政府组织的管理服务的扩张,日益增长的顾客需求与期望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势能”必将推动政府组织改变自身的不足来提高服务水平,以提升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这种动力来自政府组织对外部顾客需求的判断,并化作政府再造的源动力。
(3)“新公共管理”中顾客导向出现的偏差
在顾客导向中很难对顾客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会出现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是与之相悖的。也存在眼前顾客、潜在顾客、近期顾客、长期顾客、内部顾客、外部顾客、个体顾客、整体顾客、直接顾客和间接顾客的不同。在了解顾客需求时,由于顾客的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利益集团不同,会提出一些看似合理,但有可能对其他顾客利益形成损害,或牺牲环境,或牺牲资源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在了解顾客需求时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通盘考虑,去伪存真。如果政府组织没有认识到或执行中没有严格遵循这一点,必将导致顾客导向的偏差。
(4)“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在中国政府治理的创新:从“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已成功的实现了由“管制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现阶段的中国政府,无论是对内即政府自身,还是对外即面向社会,都必须承担起繁重的管理职能,至少目前还不到淡化管理的阶段。同时把政府定位于“管理服务型”决不意味忽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而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中国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这一整体顾客的需求,注重民意更应该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首要职责。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应更好地履行这样的职责并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顾客导向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在现实中既要利用顾客导向来推动政府组织的改造,提升政府机构服务大众的水平,使政府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又要防范由于一味地追求顾客需求或对顾客群体没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我国一些省市,以财政补贴机关幼儿园由来已久,原因是这些幼儿园作为相关机关附属的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来进行运作。试运用“公共财政”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机关幼儿园由政府财政补贴的看法。
答:随着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愈加显著,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调节社会经济的杠杆作用,公共财政支出应满足以下三个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是指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使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由于某项财政支出而获得社会效益应当超过其社会总成本。其中的社会效益包括由于该项财政支出而获得的国家去安全、社会稳定和所增进的社会福利;社会总成本则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取得财政收入,而使社会付出的代价。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了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到公平状态。它的具体体现是受益能力原则,公民的受益能力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即收入水平越低,其受益能力越大,相等的补助对它产生的效用也越大,那么就全社会来说,其效用也就越大。
(3)稳定原则。稳定原则是指公共财政支出应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显然,当公共财政支出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物价的稳定,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时,就符合此项原则。显然,当公共财政支出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物价的稳定,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时,就会符合此项原则。
本题,幼儿教育仍在义务教育之外,地方政府仅仅针对机关幼儿园进行财政补贴,显然有违教育公平原则,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会对其他幼儿园造成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不公正。更关键的是,机关幼儿园的性质是“专供”的,而不是“公共”的,其受益者主要是机关干部职工的子女,每年给予它们数千万元的财政补贴,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把纳税人的巨额钱财变相置换成公职人员的福利,这势必会给普通百姓留下“权力自肥”的口舌与把柄。
在财政补贴这事上,机关幼儿园不应该享受“超国民待遇”,否则,只会把民办幼儿园推向类似于“后娘养的”这种价值歧视困境中。本属于公共资源的财政资金被用来补贴政府机关幼儿园,机关人员骗得了公共资金的利益,这是体制带给内部人的专利,都是在公共财政的“蛋糕”上多吃多占而来。因此,财政资金的使用必须公开和公平。
3.有一位领导干部指出,“有些干部错误地认为,搞经济建设是挣钱的,搞社会建设是花钱的,多做一点挣钱的事,少做一点花钱的事,表面上看好像是很好的‘发展观’。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如果社会矛盾和群众的社会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就会出问题,不做一些花钱的事,挣钱的事也干不下去!”
试运用“社会政策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看法。
答:(1)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活动的综合。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诉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社会政策的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政策的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a.实施社会政策将有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保持社会稳定,从而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b.社会政策以公平的极致为基础,可以营造集体主义的氛围,并促进社会整合,从而比较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c.通过实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政策等积极的社会政策,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大,进而对长期经济发展起到深远影响。题干中这位领导干部就是强调了社会政策的积极作用。
②社会政策对经济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a.实施社会政策会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尤其是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会消耗较多的经济资源,从而使国内投资率下降。b.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会增大劳动力成本,从而给出口贸易和吸引未来投资带来不利影响。c.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体系可能降低劳动者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下降。题干中这位领导干部所说的某些人的错误观点就是针对了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更注重经济建设,而忽略社会建设。
(3)在社会福利理论和社会政策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关于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争论。只有将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政策应该关注经济发展。社会政策不仅应该着眼于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而且应该着眼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以更快地增加社会的经济财富。
②社会政策可以与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相互融合。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可以强调公平、平等、社会关照等社会价值;再实施社会政策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
③应更加强调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而兼顾反贫困、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政策的重点领域转向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4.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城市政府间的合作日益重要。请结合一个案例说明中国城市政府间合作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答:以长株潭三市一体化为案例分析中国城市政府间合作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1)城市间合作勉励的困境
长株潭三市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运行先对平稳,在没有相应的调节和利益补偿机制下,合作中的利益博弈必将是缺乏信息沟通和利益妥协的零和博弈。三者间管理与经济壁垒必然导致三市利益都将是现状下的最小化。
①政治绩效急症阻滞长株潭一体化
三市政府充当行政单元区域内的利益调控主体,在政绩合法性和区域内短期绩效考核目标作为升迁标准尺度的导向下,必然产生三市竭力扩大各自特色产业的“回波效应”和“极化效应”,互相封锁资源与市场,同时,对商品流通实行“关税壁垒”和“行政强制市场保护”。政治绩效竞争归根结底是官僚体系内部的利益关系。三市具有平稳的政治和政府运行体系,实现合作与协调,三市各方在市际层面涉及的利益博弈的得失消长,必然最后延伸至各自官僚系统内部的基层,这样必然对现有的官僚体系带来不平稳和冲击,给现有官僚体系下的稳固群体带来未来期望的不确定和“危险性”,三市政治与行政体系内部一体化的阻力必然加大。
②政府“经济人”部门阻滞长株潭一体化
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去共组,这是政府的本质属性自理带来的影响与后果,政府之间的关系内涵首先是利益关系,然后才是权力、财政等关系。前者决定后者。三市政府各部门在公共经济学中自然具有“经济人”性质。三市各自的政府部门都是利益主体,在对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关注以及“经济人”的有限理性的影响下,及时存在护理合作而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的可能,利益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也既有可能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而倒是利益主体之间合作的失败。
③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阻滞长株潭一体化
政治上的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导致经济上的多中心状态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通过政府合作原本可以统一的三市政策变得难以实行。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因素差异很大,使得三市在工资水平、福利水平等关系民生的重大方面难以实现强力统一。同时也是造成三市在基础设施,通讯交替、物价水平等项目上讨价还价而无果而终的根本原因。然而。三市公共政策有赖于这些重大的社会经济项目作为决策体系的基础。这些差异的弥合必须通过政府之间协调和相互补贴进行,三市相互的利益分享和补贴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长株潭三市政府是难以在重大公共政策上达成一致的。
④府际协调与合作落后阻滞长株潭一体化
府际协调组织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契约问题,几方达成的共识与愿景,往往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就面临成本分摊、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合作资金来源等问题而胎死腹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契约监督执行机构,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因此,建立一套组织化程度高,拥有制度化地议事机制和决策能力,具有强大执行力和监督机制的功能性府际合作组织,是解决长株潭一体化中府际协调与合作落后的根本出路。
(2)解决办法
给予府际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建立城市群内政府合作机制,必须土坯传统定势思维,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打破行政壁垒或采取松散的都市联盟模式,必将会是缺乏基础动力的无疾而终。必须借鉴府际管理思想,并在合作机制上创新才能建立思路清晰、利益共享、沟通高效、决策迅速的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
①创新型的府际管理关系
在现行行政体制及部门利益分割的条件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难以推进。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区域间政府合作模式既保留独立城市的自治政府,又组建大都市区的联合政府或类似性质的行政管理机构,时期具有专项职能。实行双层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结合府际管理理论,在增强类似“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类似大都市区联合政府功能的基础上,建立“网状政府合作模式”是解决当今城市群一体化进程阻滞不畅问题的根本出路。
②建立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
网状政府合作模式是基于府际管理的“协调性、依赖性网络型结构”和“多中心自主治理机制”的观念,因当代中国特色的政治行政体制和现实条件约束,只能存在一级协调能力较弱机构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当代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衔接不力、各自为政、合作乏力等问题,要建立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解决一体化中决策和执行面的合作与政治难题为主要目标,以网际沟通、协商谈判、共同分享、联合劝募、意志经营为功能平台的政府网状治理与合作模式。
③强化保障网状政府合作模式正常运行的制约力量
a.将规划形成法规,形成具有法律依据和权威性的城市群政府战略和政策的目标体系,避免因领导的更换导致战略的改向和政策晃动。
b.把三市政府的合作态度和行为纳入政府主要官员的考核体系,并且形成硬性的制度规则。建立适应一体化需要和符合国家制度要求相结合的政府官员评价体系。在政治和经历利益的驱动下,可以有效地规范城市群政府的合作行为。
c.建立不履行契约的惩罚机制,对政府主要官员的评价并不能完全规范政府的行为。因此,需要建立涉及各个城市宏观政策、财政转移支付、部门官员考核、项目利益分配、合作成本分摊等政策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合作行为监督和惩罚机制。
四、案例分析(40分)(根据所报专业,选一题作答)
1.为避免执法受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当影响,1999年以来,我国相关的监管部门如工商、质监逐渐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007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据国办发(2011)48号文件“将工商、质监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
结合你所学的行政管理知识分析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工商、质监重新改为块块管理的看法。
答:(1)我国质监、工商的垂直管理始于1998年,此前我国实施垂直改革是为了摆脱当年地方保护,增加执法独立性。
“块块管理”是指县上就归县管,市里就归市管,上下部门是业务指导关系,没有其他关系,这样工商和质监开展工作时可能会受到当地政府影响。与之相对的是“条条管理”,即垂直管理,就是县上没有管理权,在县上和市里开展业务的都是由上级工商和质监部门进行拨款和任命,可以不受地方政府影响。
(2)国办发(2011)48号文件“将工商、质监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是把人事任命改成放松管理,也就是省级以下改成分级管理。即县上的工商局和质监局局长由县上来选拔任命,但是得由上面的工商和质监部门来批准。这样改变之后,县级、市级和上面都有监管手段了,县级市级都有一些手段,但不改变垂直管理的性质本身,上面还对两部门有一定的任免意见,这就是放松管理和分级管理,避免了过去单一管理的弊病。
(3)工商、质监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我国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有关。此前的垂直管理已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形势。调整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省级以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地方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严格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这对于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保障地方各级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履行监管职责,从体制上解决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有重要意义。
(4)目前,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有多个部门,包括农业部、卫生、质监、工商、食药监等等,各部门又只管一段。在多个部门分段管理中,食品安全的监管仍不尽人意,此次国家拟取消两大食品监管重要部门的管理体系,仅是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其它方面的调整。
从长远来看,质监和工商这两个机构可以合并,因为它们都是管理市场的,职能也有交叉。如果两个机构合并之后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对加强市场监管可能更有效。
2.谈谈你对加强食品监管的看法。
答:(1)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大体包括六个方面:①顶层设计,主要是理论政策体系建设和制度安排;②有关监管体制、运行机制建设;③能力手段建设,重点是微观操作层面的建设;④公众和全社会广泛和深度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平台建设;⑤名符其实的行业自理、自律机制;⑥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的建设。
(2)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布形态呈现垂直化的倾向。从规律看,监管对象和出现的问题一般是扁平化分布,监管体系的布局也应当相应地呈现扁平化分布。但事实上,我们的监管体制是垂直化分布,甚至是“倒三角形”分布,越往基层,人、财、物配置越少。到县一级,专业监管机构的专业监管力量甚至只有一两个人。如此单薄的监管力量,很难从源头入手,实现常态化监管。
②由于分段监管体制尚不完善。在日常监管中,由于监管职能分治、责任边界不清,对显而易见的监管死角或盲区,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由于责任泛化,责任追究指向不集中,通常都是通过扩大处理面来实现责任追究,从而减弱了责任追究制的效果。
③食品安全监管的自律机制严重缺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本应是自律系统和他律系统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体系,而且是自律优先的体系。事实上,我们的自律机制很不健全,已有的自律机制也常常形同虚设。这样,就迫使政府的行政监管负起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无限责任,他律机制被人为强化。
④本应常效化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了应急化倾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常态化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主动清除事故因素,不使聚集成势。然而我们的监管工作常常是被突发事件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应急反倒习以为常。
(3)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①改革完善监管体制
a.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负专责、企业负首责”的监管责任体系。b.探索建立扁平化监管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在基层”的监管体制。c.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合理划分事权。国家层面,主要负责顶层设计,集中力量解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监管体制机制设计、国家标准制定、监督“监管者”和长效机制建设,以及相关财力、技术保障等。d.探索单一部门分类监管改革试点。在国家层面,将“食安办”与食药局合并,组建实体性专门工作机构,直属国务院管理。
②强化法制建设
a.加紧制定操作层面的微观规制;
b.从严从重惩治违法犯罪,大幅度提升涉食犯罪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c.全力以赴制定国家标准体系;
d.修订《食品安全法》。让这部法律更符合实际,赋予更强的时代特点,更可操作。
③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要树立“大能力”观,包括顶层设计能力,制度建设能力,组织调动社会监管资源的能力,行业自律能力,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防范能力,舆论监控能力,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社会稳定能力,理论、政策、学术建设能力等。
④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交流、风险防范、风险管理等。要把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作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核心任务来抓。
⑤建设行业自理机制
政府监管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行业自律性监管才是市场监管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力量。加强行业协会自理、自律组织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a.“去行政化”;b.“小型化”;c.“多中心化”;d.“全覆盖化”;e.“实体化”;f.“全责化”。
⑥提升产业素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最终还要归于提升产业素质、推进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⑦推动食品安全文化建设
当然,食品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难见一时之效,但有治本之功,是我们抓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战略任务。
2.自2011年6月中旬起,北京市大兴、朝阳、海淀三区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停通知,所涉学生近3万名。政府部门关闭这些学校的理由就是,这些外来人口子弟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房产证,校舍为违法建筑,存有安全隐患等。在北京大面积取缔打工子弟学校的同时,英国志愿者JonathonMorris在北京东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购买十几个艳丽的集装箱,矗立在灰暗杂乱的村子中,面向打工子弟免费开放,让他们的放学时光不再空虚危险,在外打工晚归的家长也放心让孩子在这里玩耍。
结合你所学的公共管理与社会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案列,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如何看待北京市政府与志愿者在对待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答:北京市政府与志愿者在对待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反应了政府与志愿者的出发点不同。
(1)政府存在的一种重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物品
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然而对于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则根本不能进行资源的分配。这种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或服务即是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正如教育的需要就属社会性需求。所以北京市政府关停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从这一点来看并没有履行其职责。
(2)公平和效率是社会政策经常会遇到的一对价值
公平企图寻找保证人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相同结果或成果,追求平等的分享。效率则表示的是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北京市政府以外来人口子弟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房产证,校舍为违法建筑,存有安全隐患等理由关停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其实质是政府出于经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而放弃了对民工子弟教育的保障。政府本来承担着为民众提供教育机会的责任,而北京市政府在没有为民工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和机会的同时,还关闭了这些自发组织的学校,这是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率而放弃社会公平的体现。而英国志愿者JonathonMorris在北京东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购买十几个艳丽的集装箱,矗立在灰暗杂乱的村子中,面向打工子弟免费开放,这一行为是出于其个人意愿而形成的,体现了其个人的社会关怀和追求社会公平的愿望。
(3)政府失灵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由于理性选民的无知、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等级制和官僚制本身的障碍、政治家的偏好因素,以及政府部门的本位主义和机关利益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存在,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并不能反映公共的利益,这就会产生政府失灵的状况。题目中北京市政府关停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也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失灵的体现。而志愿者的行为恰恰是对政府失灵状况的良好补充。志愿者出于人道主义和人权的追求,主动为打工子弟提供教育场所,既能对政府失灵的恶果加以改善,更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反省,从而及时修改政策,更好地为民众提供服务。
2.在户籍制度下,我国各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应该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要?(20分)
答:(1)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统一预算还只是总体上解决了全国适龄儿童的教育经费来源问题,但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这笔预算还值得探讨。中央财政预算的分配最终还得落实到地方政府来执行,分配的比例还得根据各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人口(包括流动人口)规模的测算来定。然而,由于人口流动的不稳定、难预期的特点,各地方政府很难准确地掌握本区域适龄的流出人口子女和流入人口子女的规模。传统的按户籍分配资源的办法证明是不可行的,农民工子女会像以往一样被“边缘化”,享受不到正常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流出地政府主动与流入地政府开展协作,由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本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跟踪学校”,或者共同出资建立民工学校。这种办法也有着极大的局限,因为流动人口是相当分散的,它只能满足相当少的一部分在外适龄儿童的需求。即使在本地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流动人口也具有相对的分散性。目前来看,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办法。
教育券制度是指: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值相等的现金流入。这样学生可凭教育券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同时,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而增加竞争,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应该以公平为首要的价值目标,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要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主流学校的教育秩序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同时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流入地政府对要根据现有的公立中小学校的生源规模情况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事实上,在当前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的情况下,因为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本地生源的减少,流入地城市却往往还有一些中小学校因为招生(指本地生源)数量不足而被撤销。流入地政府应该对这部分空闲的资源有效地加以转移,用来增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公立学校,以提高这些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服务的能力、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或者改造成为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以更好地满足流动儿童就学需求。比如,在流动人口特别集中的城郊结合部,要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招生能力,或者增设新的学校,来解决局部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
(3)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首先,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在公办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对其进行乱收费,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地方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由于财力有限,大多数流入地都无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无偿享有由当地纳税人支持的义务教育。而多数农民工家庭拮据,不要说高额的“借读费”交不起,有些学生还因交不起“简易学校”的学费而失学。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行为, 不是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它不仅涉及公安、物价、工商、计划生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还涉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的协调和互助。中央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责任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其推向市场。必须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应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立专项资金,同时根据农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贡献,流入地政府也要专门安排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农民工子女就学,消除因家庭贫困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的转化其办学条件。
(5)规范和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女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也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应当承认,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时空的合理性。因此,流入地政府应对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提供必要的办学场地,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其发展规律的合理的质量标准,促其规范办学,不能一味地使用关、卡、压、撤的手段。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可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主要消除安全、卫生隐患,考察教师的任职资格等。教育部门应对简易学校给予积极指导,帮助完善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办学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政府应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法律性和道德性的双重规范,使他们明确自己不单单是独立的利益实体,更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体系中的责任实体,使其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实现从利益取向责任取向转变。
(6)规范课堂内部的平等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教学公平。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而不应该厚此薄彼。努力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入学机会的平等只是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一步,过程的平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才能够直接导致结果的平等。农民工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与城市儿童的差异,面临着诸如生活卫生习惯、知识结构、思想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圈等众多适应问题,这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无形障碍,造成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大,敏感易冲动,自卑感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给予关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待遇,尤其对那些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更需要耐心指导,鼓励农民工子女在适应学校环境后尽早融入城市教育的主渠道,掌握规范语言,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要在接受知识和智力发展上使他们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而且要在情感和态度上平等地对待他们。学校应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把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成果作为评估的条件之一,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完善教育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另外教师应注意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城市学生理解和尊重农民,改变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净化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同时借助各种有效手段积极转变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逐步树立他们对自身群体的信心。
(7)政府加强管理引导,尽力消除身份歧视。为消除歧视农民身份的传统思想,减轻对农民工子女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杜绝因“身份”歧视而发生的辍学现象,当务之急一是加快取消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使农民工不仅能够流入城镇,还能够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在城镇中获得“高社会地位”工作的农民工越多,越有助于根除“身份歧视”的错误思想。二是政府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国农民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而不应由农民独自来扛。农民工的后代,原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但如果他们目前的.
(8)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分割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差别,导致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重天的不和谐局面。这种制度的弊端表现在它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所有制、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以及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落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义务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3.垃圾处理,一直是个现实难题。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扩大,过去把垃圾埋在地底下的做法,在寸土如金的今天已不合时宜。以G市为例,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的G市P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将于2012年填满封场,如不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巨大危机。正是基于这种考虑,G市决定上马P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政府认为,垃圾焚烧项目是安全的,是符合民心的。2009年11月5日,P区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民心工程》。文中提及:P区区人大代表70多人视察了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用地现场,认为这是“建设宜居P区的需要”,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而在同一天,当地舆情中心对垃圾焚烧厂8公里内的P区l2个小区调查证明,97.1%受访居民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市民认为,他们的利益“被代表”了。焚烧垃圾会否造成二恶英污染?对环评项目,是否存在人为控制下走过场?同时,还有人担心设备是他国淘汰的二手货,垃圾运输过程将对沿线居民造成污染等等。
于是,居民们不断上访,甚至闹出了更大动静。在厦门PX事件的前车之鉴和海南化工工程成功下马的启示下,P区居民在捍卫自己权益时,越发坚决。而政府的态度,也是一波三折。面对居民的“干扰”,政府最初发声表态:上马垃圾焚烧项目的态度“坚决不动”:后来,又改变为“环评不过关”则坚决不上马;继而又修正为“大多数市民不同意不上马”。至今,到底垃圾站应该建在哪里,仍然尚未决定。
请利用公共管理与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
1.政府与居民对垃圾站的影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10分)
答:政府与居民对垃圾站的影响的理解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1)政府从公共管理和全局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对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合理性。
(2)居民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考虑公共管理与城市发展的需要。
2.中国城市中诸如垃圾站等设施的建设所带来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请你分析其原因。
答:当前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很复杂,从社会心理、利益受损与政府失缺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冷漠与相近阶层间的共同社会心理,构成了易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
①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剧烈变动和调整,各类社会矛盾围绕着经济、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这种状况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由于利益诉求不同,不同阶层的利益关注点与诉求手段有所区别,不同阶层间容易形成利益冷漠,无视其它阶层的利益,处于强势阶层的利益主体往往凭借其资源对相对弱势的阶层进行压制;二是具有相同利益的弱势群体成员针对其共同关心的问题极易形成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心理共鸣,而且由于彼此间联系的技术手段的改进,极易就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沟通和串联,从而形成某种具有社会影响的共同行为,从而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提供了心理基础和人力资源。
②在无直接利益相关的泄愤性群体事件中,作为旁观者的非直接利益相关者由于与当事者发生感情共鸣,客观上起到了对群发性事件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弱势群体以其悲惨处境和长期受压的利益诉求作为博取社会和广大民众同情的“武器”,很容易激起人们天生同情弱者的心理。无论是在群体性事件还是个体冲突事件中,旁观者在心里和行为选择上往往倾向于支持和帮助弱者。当广大民众得不到准确的的官方消息,或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不信任时,民间消息、小道消息甚至一些谣言就会在民众中迅速传播,它将会对人群的聚集和过激的行为起到催化作用,尤其是弱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消息会促使群情激愤,情绪高昂。此时,群体的指向已不再是原来的事件本身,当事方也可能早已被群体所湮没,而变成了一些非直接利益相关者针对公安部门、政府机关以及其他不相关建筑和群体的泄愤性行为。
③随着社会同质性进一步消解,社会异质性增加,公民个人社会身份结构、社会整体结构、社会组织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人们的文化关怀、物质需要、精神诉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将不断趋于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激烈碰撞,从而导致价值体系的紊乱,引发某些集群的不规则行为
(2)因社会资源分布不公、利益格局变化产生的社会矛盾的积累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
①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社会同质性进一步消解,社会异质性增加,使追求同一性和超稳定性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
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中国基尼系数多年来也在持续上升,实际上已接近0.5。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力尽快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包括采取改革财税体制、规范收入分配、限制垄断行业、控制各级各类官员带职消费和灰色收入、严格最低工资标准、搞好转移支付、扩大社会保障等措施,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均衡发展。
③除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外,当前中国社会的其他问题,如经济波动、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特别是房价飞涨)给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困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医疗保险费用过高、就业形势严峻等等都可成为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因素。
(3)政府治理的失缺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制根源
①公共管理的落后和预警机制不健全。从当前发生的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来看,多与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处置能力有关。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一般由两个方面组成,即事前的预警机制和事发过程中的处置技术。事前预警机制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建立决策层了解社情民意的快速反应机制,决策层真实快捷地获取信息是这种快速反应机制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对危机的预警意识不强,没有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甚至没有一套处置突发群体性纠纷的预案。每当突发事件真正发生后,则心慌意乱,乱用警力,非但起不到震慑作用,反倒激起民众情绪,无法有效控制局势。
②政府官员应急处置能力低下和行政不作为。主要表现为:事情刚刚发生时不重视,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当地出现诸多谣言的时候,地方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随后这些谣言通过不同形式以更快速度传播并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从开始几十人小规模游行抗议很快发展到几百人几千人的大规模的民众聚集了。在这个过程可明显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始终没有官员出面对民众进行疏导,最后当事态恶化到无法控制时,已经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更恶劣的不作为行径是,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即使在其属地发生了群众突发事件,除非局势已经恶化到无法掩盖的地步,往往想尽一切办法敷衍遮盖,为了保官不让上级政府知道下面的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处置危机的一种政治常态。这种信息的隔绝,致使上级政府的决策者获得了虚假信息,而根据不实信息所作出的各种决策自然是无法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
③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激发了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一些地方部门与民争利、官商勾结,严重侵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长期生活于官场“小圈子”,长期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呼声,导致矛盾不断积累、激化。一些基层政府和干部有“唯上”的压力,却没有“唯下”的动力,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体验不到群众的疾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总是千方百计敷衍,只要事情不“闹大闹炸”,就不去倾听和解决群众的诉求。一些干部不但不作为、反倒乱作为,将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应该清醒地分析,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破坏性升级,不是因为老百姓的诉求多了,而是由于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的行为太重了。干部的责任心之所以严重缺乏是因为他们的利益不是与群众,而是与投资者和官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地方干部利用职权经商办企业,为自己谋取大量财富,而无视民众的疾苦。个别掌握重要权力的干部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国企改制中侵犯群众利益的问题引发了极大民愤。由于政府治理的缺失引发的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管理失控、百姓财产、生命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异常的情况,成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必然因素。
3.目前P区垃圾站建设陷入了僵局,从政府角度而言,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打破此僵局。(15分)
答:从政府角度,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建立相应的群众反映渠道,了解群众的实际想法;
(2)普及垃圾站建设的相关知识,说明利弊,取得群众的支持;
(3)进行环评,出具科学合理的报告;
(4)及时公开垃圾站环评报告,征求社会意见和建议。
(5)全力落实建设用地。为抓好建设用地落实,应深入实地勘察,掌握最新进度,并协调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6)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设项目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的办法,高标准、高品味建设垃圾站;将垃圾站周围小区的绿化改造工程规划整体建设费用直接立项利用政府资金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