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管理职能

4.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1.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1)法规管理

社会保障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政府根据立法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这些法规和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资金来源及其征集方法、支付待遇及其支付办法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规和政策具体由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实施和落实。

建立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一般需要建立四个机构:

a.社会保障的决策机构;

b.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实施机构;

c.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机构;

d.社会保障的监管机构。

(2)具体事务管理

具体事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障实施对象的管理等,这项工作由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实施机构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管理主要包括:

保障费用的征缴。依法征收社会保障费,检查并督促雇主和受保人按时缴纳足额费用,对雇主和受保人隐瞒欺诈等行为进行稽查。

待遇给付。依法支付受保人的社会保障待遇,负责统筹范围内社会保障基金的调剂使用。

基金管理。编制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草案,编报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

办理保障关系变更手续。雇主与受保人的劳动关系终止后,保存受保人的缴费记录,结转缴费记录、转移有关保障基金等。

其他相关服务。如提供有关社会保障的咨询、查询,组织、推动对受保人的社会化服务以及组织受保人进行文体活动、工伤疗养等生活服务。

2.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模式

(1)政府直接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除了执行社会保障法律、颁布相关法规和实行监督以外,还要负责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具体方式:

集中统一方式,由中央政府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直接受中央政府领导。这个机构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的行政管理。在世界上,实行这种体制的典型国家是英国。

分权管理方式,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a.上下分权,中央政府制定和颁布基本法律与法规,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颁布具体政策和措施,如美国的管理模式;

b.左右分权或者横向分权,各部门实行分工管理,如卫生部管理医疗保险、农业部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等,加拿大采取这种方式。

(2)政府与公法机构共同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负责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监督,公法机构则负责社会保障的具体业务管理,即对执法监督和具体业务实行分开管理,防止“一条龙”行政管理带来腐败等问题。

(3)政府与工会共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特征是劳动者管理自己的社会保障事业。在这一模式中,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工会执行这些法规、政策,并开展社会保障的具体业务活动,工会是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而劳动部门则是社会保障的监督机构。

(4)政府与所属单位共同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负责颁布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由受保人的所属单位具体执行,开展社会保障的具体业务活动。但是,受保人所属单位并没有像政府与工会共同管理模式下的工会那样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而仅仅是一个社会保障具体业务的执行部门。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个固有缺陷,即缺乏互助互济功能,这实际上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5)政府与商业机构共同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是立法和监督,社会保障的组织实施和基金运作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进行,也可成立专门机构按照商业保险的机制运作。政府与商业机构共同管理模式主要适合一些按“完全积累”原则筹集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

3.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职能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职能是指在社会保障管理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这种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单位之间的互动以及与广大公民之间的互动这三个方面。

(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之间的互动,是指上、下级管理机构,不同地方管理机构以及与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化。

(2)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单位之间的互动,包括单位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活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单位的活动这两个方面。

(3)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广大公民之间的互动,包括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公民的活动和公民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活动这两个方面。

4.社会保障的管理成本

(1)社会保障管理成本的概念与特点

社会保障管理成本的概念

社会保障管理成本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管理所需要的管理费用,即通常的管理费。

社会保障管理成本的特点

a.社会保障管理成本应该是社会保障管理组织负担的实际支出。这是从实际支出的承担主体方面界定管理成本。

b.管理成本是管理活动所发生的代价。这是从组织内部的职能模块方面界定管理成本。

c.管理成本是可以计量的。管理成本的可计量性是管理成本的重要方面,是管理成本优越性的体现。

(2)社会保障管理成本的内容

构建社会保障管理组织结构成本。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社会保障管理组织运行成本。组织结构搭建好以后,需要正常运行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社会保障管理组织需要建立组织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并进行组织关系的协调、人际关系的沟通、管理决策的制定等活动,由此发生的支出构成组织运行成本。

监督与激励成本。管理活动的大部分是围绕着人进行的,而人是有能动性的,激发其潜力和才能是成功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组织需要通过约束和激励两方面来保证其员工充分发挥才能,由此发生监督和激励成本。

其他管理成本。除以上成本以外,管理成本还包括其他与管理有关的成本,比如审核社会保障受益人资格、监督企业缴费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

(3)社会保障管理成本的降低

保证社会保障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保障管理需要责权明确的公共资源分配,强有力的监督控制系统,合法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主体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否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元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使政府在肩负众多事务的情况下更有效地行使其公共管理的职权。

改革社会保障主管系统

在明确权力、权责对等的前提下调整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本身结构和运作机制以便更加合理地行使职权。合理安排各层级部门的主要管理任务,不同层级的部门要在宏、微观管理方面更加对口。

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对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进行优化,依次减少社会保障管理过程中的成本。

5.社会保障费用的征收方式

社会保障费用的征收方式一般可分为税收方式和保险方式两种:

(1)税收方式是通过国家征税,把征收的税金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其特征是在实施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税收方式的优点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容易得到保障,这是因为征税相对来说具有更强的法律约束力;它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这是由社会保障支付水平提高所造成的。

(2)保险方式是通过征收保险费来满足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资金,事前缴纳保险费是领取保险金的一个前提条件。保险方式的优点在于一般不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增加,这是因为支付标准往往根据缴纳水平来决定;它的缺点在于容易形成社会保障基金短缺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法律约束力上,保险费的征收不如征税,征收保险费相对比较困难。

6.社会保障的水平管理

(1)社会保障水平的含义

社会保障水平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待遇的支付总额及其水准,一般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手段,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每个社会保障项目的支付水平,如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水准。

(2)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衡量标准

在考察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否达到适度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社会保障是否保证了国民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否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影响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

经济发展程度

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基金是否充裕决定了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不外乎是国家财政拨款、单位和个人缴费,经济发展水平则是决定国家财力和单位与个人缴费能力的主要因素。

人口结构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是制约社会保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

a.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越高,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必然会越大;

b.中青年人数的相对或绝对增减都意味着整个社会负担社会保障费用能力增强或减弱。

政治体制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及其社会保障水平的一个因素,这一点在多党竞选制的西方发达国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国家的总统或议员竞选中,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一直成为选举的两大焦点,而且与经济政策相比,选民更关心的是候选人所提出的社会保障政策,这是因为社会保障政策直接涉及选民的自身利益。因此,在这些国家,时常会出现社会保障水平脱离本国实际情况的现象。

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也是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一个因素。例如,美国虽然在经济上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其强调国民的生活保障首先应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并且在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时,也非常注重自由与竞争,尽量把这种价值观念纳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之中。这也是美国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

1.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和风险特征

(1)社会保障基金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国家立法的强制规定下,通过向社会成员及其所属单位征收社会保障费用或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而形成的一种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基金筹集、基金运行、基金支付和基金监管。

根据基金的用途来分,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可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基金。

根据基金的调剂范围来分,社会保障基金可以分为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

(2)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特征

通货膨胀风险

指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价值下降。由于社会保障基金具有积累的长期性,因此,在这个长期积累过程中,一旦该国或该地区发生通货膨胀,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价值就会下降。关于这一点,在养老保险基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投资运行风险

社会保障基金既然具有长期性和规模大这一特征,就有必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如果实现了这一目标,社会保障就更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很难实现其既定目标。但是,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可能会造成投资运行的收益性差。这种不确定性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风险。

偿付能力不足风险

社会保障费用的征收状况不佳、投资运行的收益性差、缴费水平的提高速度低于支付水平的上升幅度等因素,都会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不平衡。这种收支失衡会产生社会保障基金偿付能力不足问题,结果无法实现社会保障所追求的目标。

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1)筹集原则

收支平衡原则,即在筹集资金时,应保持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的平衡。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是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的经济基础,因此,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使整个社会保障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公平原则,即在筹集资金时,应保证资金分担的公平性。因为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所以,在筹集资金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否则会事与愿违。

效率原则,即在筹集资金时,应保证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性。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既具有互相补充的功能,又存在着基本矛盾。在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时,必须以不损害经济发展或有利于发展经济为前提条件。

稳定原则,即保证筹资模式、筹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社会公平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性政策,这就需要社会保障基金在筹集方面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2)筹集模式

单位全部缴纳

这种筹集模式以工伤保险为代表。在工伤问题上,各国都采用“无过失原则”,即无论造成工伤的原因在哪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补偿。

政府财政全额拨款

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实行税收方式的国家,这些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或直接税,社会保障待遇的资金全部来自于国家财政。这种模式往往仅强调政府应该承担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的义务,而忽视个人贡献,并具有容易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弊端。

个人全部缴纳

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强制的个人储蓄方式,与银行储蓄有一点相似,但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银行储蓄是一种任意行为。

单位与个人共同缴纳

在这种模式中,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所需要的资金完全依靠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但各国单位与个人的缴费比率则很不相同。

国家、单位与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在社会保障资金负担方面,这种筹集模式既强调国家责任,又重视个人及其所属单位的贡献。这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保障既是政府行为,又是个人应尽义务的特征。

3.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

(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原则

安全性原则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的安全性是指低风险,许多国家或地区往往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a.分散投资,以便于降低其投资运行风险;

b.在投资组合中限制高风险金融工具的投资比例,并保证低风险金融工具的投资比例;

c.重视投资的长期性,在整个投资金额中,中、长期投资工具往往占到较高比重。

收益性原则

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决定了必须注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收益性,并且社会保障基金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也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保证一定的收益性。为了保证较高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收益性,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采用以下两个措施:

a.在投资组合中,保证一定比例的高风险性投资工具;

b.在决定投资组合时,必须适当考虑选择一些相对风险高但稳定性又较强的投资工具。

流动性原则

社会保障项目的多样性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即时性,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遵循流动性原则。并且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对其基金投资流动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决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时,必须对流动性高和流动性差的金融工具进行一定的组合,即在投资组合中,既要保证一定比例流动性高的金融工具,也要选择一定比例流动性差的金融工具。(2)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方式

购买国债

这是一种各国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这是因为该种运作方式具有低风险的特征。这种运作方式存在低风险特征的同时,也具有收益性差的弊端。

银行储蓄

这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运作方式,因为该种运作方式具有低风险的特征。在投资组合中,各国也往往对它规定一个下限。当然,这种运作方式具有收益性差的弊端。

购买企业债券

这也是许多国家或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具有稳定的收益性和较高的风险性。企业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和国债利率,但其风险也大于前两者。

购买股票

这是一种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运作方式。虽然目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采用了这种运作方式,但都显得比较谨慎,因为股市中潜伏着较高的风险。这种运作方式也要求该国或地区具有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

直接投资

一般来说,这也是一种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运作方式。直接投资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

a.直接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经营公司得到回报,从而创造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价值。

b.直接投资于基础建设,如公路、机场等。

4.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1)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方式

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是支付所必要的费用,在当时通过从现役劳动者那里征收保险费来解决的一种方式。

a.现收现付制具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容易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容易应付通货膨胀与利率所带来的风险;

第三,再分配功能强,具有代际间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b.现收现付制具有以下两个缺点:

第一,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第二,容易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完全积累制

完全积累制又称基金制,是将来支付所必要的费用通过征收保险费预先进行积累的一种方式。

a.完全积累制具有以下四个优点:

第一,容易应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风险;

第二,具有激励机制;

第三,促进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不容易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b.完全积累制具有以下四个缺点:

第一,容易受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影响;

第二,不容易保障国民生活而无法实现社会保障目标;

第三,容易受到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社会互济性差。

部分积累制

部分积累制的本质是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相互结合的一种方式,它既具有部分现收现付制的成分,也具有一定的积累制成分。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者的优点,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两者的缺点。但是,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方式很难发挥两者的优点,同样也很难克服两者的缺点。

  (2)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给付确定制

这种模式是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准等因素预先确定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然后再确定社会保障的缴费(税)水平。在给付确定制下,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往往采用现收现付制。

给付确定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a.容易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

b.政府承担最终责任;

c.容易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d.容易享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缴费确定制

这种模式是预先确定缴费水平,然后再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积累和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其给付水平。缴费确定制一般与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相联系。

缴费确定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a.不容易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b.不容易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

c.透明度高;

d.支付水平与基金积累多少有关。

5.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

(1)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指国家授权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律对社会保障基金征收、投资运行以及支付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一般包括机构控制、财务控制、会员控制和待遇支付控制等部门。

a.机构控制部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构的选择和资格认定,根据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构实行有效的监管;

b.财务控制部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限额、收益限额、保障条款等,其监管目的在于保证基金财务稳定运行;

c.会员控制部门主要负责国民转移个人账户以及有关索赔事务;

d.待遇支付控制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水平的计算与核查进行监管。

(2)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机构的资格认定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机构一般可以分为政府集中管理的运行机构和私营的、分散化的基金管理机构以及受委托的现有金融保险机构。对这些运行机构尤其是对后两者,必须完善审批手续和资格认定程序,从而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的正常和稳定。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规则体系的健全

为了达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许多国家制定了基金投资组合规则,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a.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这些国家要求基金运行机构遵循谨慎原则选择投资工具,即强调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机构有责任像对待自己的资产一样,谨慎地为社会保障基金选择一个最有效的投资组合,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没有严格的限制;

b.欧洲大陆国家,这些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即对高风险的投资工具规定一个上限,对低风险的投资工具规定一个下限;

c.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做出一个比欧洲大陆国家更为严格的限制,并对高风险和低风险的投资工具分别做出上限与下限的规定。

(3)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模式

审慎性监管。监督机构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活动,只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出现问题时才介入,在很大程度上监管机构依靠审计、精算等中介组织对基金运营进行监督。

严格的限量监管。监管机构独立性强,权力较大,除了要求基金达到最低的审慎性监管要求外,还对基金的资产结构、运作和绩效等具体方面进行了限制性的规定。

(4)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法律体系

宪法层面,这是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律体系中最高的一个法律层面。宪法中虽然规定了一定的内容,但往往是比较原则性的内容。

社会保障法层面。许多国家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在这个法律中通常都明确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性质、具体内容等。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或者监管方面的法律,这是三个法律层面中最低的一个层面,但也是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中最具有操作性的一类法律。

(5)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组织体系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组织体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内部监管,它又包括财务监管和行政监管,是第一层面的监管组织体系;二是外部监管,它又包括社会监管、金融审计监管,是在内部监管组织体系基础上的第二层面的监管组织体系。

行政监管,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依靠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的一种监管,主要是监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服务机构在基金管理运行过程中有无违法违纪的行为,执行政策的情况,以及实施管理运行的效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它属于一种内部监管;

b.它是内部监管中的第一层次监管;

c.它通常是-种事中和事后监管。

财务监管,指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的一种监管。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监管属于内部监管;

b.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监管在整个监管体系中,是第二层次的监管;

c.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监管是一种全过程的监管,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中的其他监管基本上属于事后监管和事中监管,而财务监管则既是事后监管,又是事前和事中监管。

金融、审计监管,是金融、审计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的一种监管,它偏重于资金和财务方面的一种监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它属于一种外部监管;

b.它通常属于外部监管中的第一层次监管;

c.它不是一种事前监管,而是一种事中和事后监管。

社会监管,包括新闻媒体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管,其中新闻媒体监管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监管作用。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社会监管的作用是其他监管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b.这种监管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和公正性;

c.它是一种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方式;

d.它属于外部监管中的第二层次监管。

三、社会保障的财务管理

1.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含义

社会保障的财务管理是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资金收支活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考核以及监督等内容的总称。具体来说,社会保障的财务管理是社会保障机构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社会保障基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建立社会保障财务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济核算和实行财务检查,开展财务分析等,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

2.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任务

(1)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职能

反映职能

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反映职能是指社会保障的财务管理可以依靠记录、分类、报告、分析等手段,将社会保障的各项经济业务内容转换为财务信息,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状况。

监督职能

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管理能够通过其本身的活动,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任务

严格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探索科学筹资机制,不断壮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要加强社会保障支出管理,调整和优化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提高经费支出效益。

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资金运动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最终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社会保障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公民,尤其是一部分低收入阶层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社会保障财务的各项收支,必然会涉及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

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为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明确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加强财务约束和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如实反映财务收支以及资金运行状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建设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网络。

3.社会保障账务管理方法

(1)健全社会保障财务制度

社会保障财务制度是指组织财务活动、财务关系的原则,是实行财务监督的依据,是每个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的准则。

社会保障财务制度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a.社会保障会计制度;

b.社会保障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c.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所需费用的审批制度;

d.社会保障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e.社会保障财会档案管理制度;

f.社会保障审计制度。

(2)编制社会保障财务计划和完善经济核算

编制社会保障财务计划是指设计社会保障财务收支活动。社会保障财务计划根据社会保障管理内容制定,主要由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计划等内容组成,通过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预算报表等来反映。

完善社会保障经济核算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

(3)财务检查

社会保障财务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财务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执行财务规章制度的情况。

4.社会保障财务预算管理

(1)社会保障财务预算管理的定义、任务及作用

社会保障财务预算管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保障发展计划制定社会保障财务活动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

a.运用社会保障资金缴拨手段和程序,负责对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

b.预决算办理过程中的审查和批复;

c.社会保障资金运行中的管理与监督;

d.社会保障财务制度的制定、修改、完善和贯彻执行;

e.社会保障年度预算及其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

f.运用社会保障预算运行的财务业绩,对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并提出决策建议。

社会保障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a.可以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所从事的社会保障基金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证社会保障事业顺利发展;

b.可以促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更好地贯彻执行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制度,使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民主管理,使财务监督更有群众基础;

c.可以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从事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做到有效和有序管理。

(2)社会保障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

预算的编制

一般通过编制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预算表来实现社会保障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内容应该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计划、基金运行计划和基金支出计划。

预算的审批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编制完社会保障财务预算计划以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经过综合平衡后予以核定,列入政府预算,并采用书面形式正式批复,下达给社会保障事业的主管部门。

预算的执行

预算的执行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a.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要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检查;

b.及时调整预算计划。

5.社会保障财务决算管理

(1)社会保障财务决算管理的定义

社会保障财务决算是指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对全年社会保障财务活动进行的总结,它也是编制下年度社会保障财务预算的基础。

(2)编制社会保障决算的意义

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体现的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方针、政策走向,也是预算年度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任务的资金活动安排。编制社会保障决算既可检验预算收支的执行程度,又有利于研究改进和完善下一年度预算管理措施,其意义非常重大。

(3)编制社会保障决算的基本要求

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财务制度;

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真实情况;

坚持统分结合,保持决算数据资料的完整性;

坚持分清债权债务,做好往来账款的清理;

坚持与年初预算一致,保持预算分析的可比性。

(4)社会保障决算管理的内容

财务报告

a.财务报告的含义及其体系

财务报告是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和编制下年度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重要依据。

b.基金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基金收支表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编制的财务报表之一,它分别反映基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

资产负债表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编制的财务报表之一,它根据“资产=负债+基金”这一等式,反映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状况。

c.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指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财务总结的书面报告。财务情况说明书全面提供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情况、工作业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工作的建议,是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和考核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情况的重要资料。

d.决算审批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编制的社会保障基金决算,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财政部门收到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后,要进行审核。社会保障基金决算经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核和批准后,才意味着本年度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活动的结束。经财政部门审核和批准后的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列入同级政府财政决算。

财务分析

a.财务分析的含义

社会保障财务分析是指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根据月度计划、季度计划和年度计划,分析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执行情况,发现其运行规律。社会保障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分析、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费用使用情况的分析等。

b.财务分析的内容

第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对预算收支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收支变化情况。

第二,收入支出分析。分析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与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数是否相适应、各项基金支出和收入是否符合预算计划、各项收入是否正当,支出是否合理与合法。

第三,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基金运行情况分析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效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基金结构分析。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财务分析的方法

第一,比较分析法,是财务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把财务报表的主要项目指标,与社会保障事业计划、预算和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能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第二,因素分析法。它是指分析社会保障事业计划、预算指标的完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并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社会保障事业计划、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的具体原因,依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是指在一定期间用文字表达财务活动情况的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a.全面说明财务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

b.对整个财务活动给予基本评价;

c.指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d.提出未来财务工作改进的方向。

四、社会保障的信息化管理

1.新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

(1)社会保障管理对信息化的客观需求

社会保障是一种对市场失灵的校正;

社会保障是大众利益的一种集中体现;

政府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者;

政府是社会保障的主要管理者。

(2)社会保障信息化的作用

转换运行机制

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化是充分利用大量信息和现代技术,打破传统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信息运行模式,通过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信息传送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完全开放的矩阵式运行机制。

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区之间、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限制,促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的重新整合,从而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运作程序和办事流程更趋于简单明了和畅通。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网上服务手段,使社会保障服务从面向窗口、办公室改为计算机屏幕。这些都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由繁到简,使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由多到少,使管理运作的中间环节大大压缩。这些可以促使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使用和配置,从而节约社会保障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管理成本。

增加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后,对社保信息,工作人员和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查询,这些都使得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能够随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2.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1)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数据处理功能。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社会保障管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全面、准确和快速地获得社会保障管理信息。

管理分析功能。运用计算机对社会保障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从而保证社会保障管理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现。

决策优化功能。社会保障决策优化的基础是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和预测方案,通过计算机,对这些数学模型和预测方案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最佳决策方案。

(2)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

社会保障的科学管理;

领导和普通工作人员的重视;

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开发、维护和操作队伍。

3.我国的金保工程

(1)“金保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金保工程”的总体目标

a.在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构建中央一省一市三级劳动保障系统网络;

b.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网络;

c.以网络为依托,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

“金保工程”的内容

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4个字:

a.一个工程,即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统一建设一个主干网络;

b.两大子系统,即社会保险信息子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子系统;

c.三级结构,即由中央、省、市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组成;

d.四项功能,即指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项功能。

(2)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

核心平台的总体架构

核心平台是整个社会保险大系统的核心部分,按社会保险业务划分,核心平台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均既可单独运行,也可任意组合在一起运行。

核心平台的功能结构

根据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核心平台的功能可划分为综合查询统计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两个部分。

核心平台的业务流程设计

社会保险业务的基本环节包括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申报、变更管理、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审核、费用支付、个人账户管理、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

(3)社会保障卡

社会保障卡的主要功能

a.识别持卡者在劳动保障各项业务中的合法身份,并作为办理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凭证;

b.替代手工完成信息录入,增强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c.在信息网络建设初期不完善的情况下,辅助网络实现劳动保障业务有关信息的收集和交换,完成信息识别;

d.在网络完善后,完成必要的信息交换,减少网络传输量,并充分利用IC卡的信息识别和安全认证功能提高系统安全性;

e.实现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化办公和社会化运行,增强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力度,增强劳动保障业务的透明度;

f.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并与其他政府部门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换。

社会保障卡的系统结构

社会保障卡系统包括社会保障卡、读写机具、读写软件、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由发卡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组成。

社会保障卡卡内信息组合

a.社会保障(个人)卡卡内信息组成

第一,全国统一规定的基本指标(A类),为发卡地区的必选指标,可实现全国通用;

第二,全国统一规定的劳动保障业务领域指标(B类),发卡地区可按统一规则选择一项或几项业务进卡,在选择同样业务的地区,该卡可实现通用;

第三,全国统一规定的非劳动保障业务的相关领域指标(C类),发卡地区可选择业务或指标进卡;

第四,地方自行扩充的业务指标(D类),发卡地区可按统一规则扩充本地区应用的指标。

b.社会保障(用人单位)卡卡内信息组成

第一,全国统一规定的基本指标和业务指标(A类),为发卡地区的必选指标,可实现全国通用;

第二,地方自行扩充的业务指标(B类),发卡地区可按统一规则扩充本地区应用的指标。

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含义和内容

(1)基本含义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般是指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各管理机构的职责划分,具体包括上级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下级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之间、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其相关部门之间、投保单位与受保人之间在职责和权限、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

(2)基本内容

统一决策管理与分工实施管理;

中央集中管理与地方分级管理;

社会化管理与专业化管理。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法制化原则。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做到以法律为先导,以法制来规范管理行为。

(2)社会化原则。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支付等方面进行管理时,都要强调社会化原则。

(3)一体化原则。对各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应该实行统一的一体化管理,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混乱状况。

(4)规范化原则。必须明确划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做到层次分明。

3.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

(1)决策机构。这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往往由政府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担任,与相关部门一起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并编制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划、预算和决算计划,并对重大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决策。同时,对其他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

(2)具体业务实施机构。这一层次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根据不同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下属的事业部门或者独立的法人单位来担任。

(3)基金运行机构。这一层次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既可以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担任,也可以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担任。

(4)监督机构。这一层次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应该由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监事会)或者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监督机构来担任。

4.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类型

(1)统一集中管理模式

指一个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不仅对社会保障实行宏观管理,而且还实行微观管理。

特征:由一个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统一集中管理社会保障事业,具体包括统一征收社会保障费用、统一支出社会保障待遇,并实行统一标准。

(2)统一与分散相结合模式。

指对社会保障事业在宏观上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但在微观上实行分散管理。

特征:负责宏观管理的机构对实施微观管理的部门具有指导权,并对其具有监督权;实施微观管理的部门应该根据负责宏观管理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进行具体操作,对它负责。(3)自治管理模式

中央政府制定有关社会保障事业的指导性的政策和方针,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等,地方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并在社会保障事务方面具有决策和决定的权利。

优点:可以照顾到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

缺点:全国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地公民之间会产生社会保障支付待遇等方面的不公平,而且也容易阻碍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常流动。

(4)市场运行模式

政府主管部门仅仅制定一般的方针与政策,具体措施都委托私营机构来制定和实施。

优点:私营机构完全根据市场来操作社会保障,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性,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缺点:私营机构根据市场进行运行,从而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损害公众的利益,无法实现社会保障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

5.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仍然没有实现统一;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仍然没有实行独立监管;

社会保障管理职能仍然混淆不清。在立法、政策、基金和监督这四种社会保障职能之间,仍然处于混乱状态。

(2)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五个统一”,即统一立法、统一政策、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机构和统一监管。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a.统一立法

中央政府应当加紧统一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纵向和横向的相互联系与互相促进的社会保障法制网络。通过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依法规范全国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管理行为。

b.统一政策

第一,中央政府依法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

第二,地方政府有权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但其政策要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避免冲突;

第三,各个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方针、政策要相互协调、相互整合,防止重复和互相矛盾的现象出现。

c.统一基金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必须由一个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又可以发挥基金的调剂功能;另外,还可以避免社会保障基金流失现象的出现。

d.统一机构

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由同一个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来管理,克服目前许多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

e.统一监管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接受一个社会保障监管部门的监督。不论是中央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还是各级地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都必须接受统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