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答案】C

2.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

B.“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

C.生产力发展

D.官学失守

【答案】A

3.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

A.庠序之学

B.国学

C.乡学

D.大学

【答案】A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

A.孝

B.礼

C.忠

D.仁

【答案】D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答案】B

6.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  )。

A.武功之学

B.生产劳动教育

C.礼乐教育

D.书术教育

【答案】A

7.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  )原则。

A.启发诱导

B.教亦多术

C.教学相长

D.有教无类

【答案】A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答案】D

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B.“过而勿惮改”

C.“言必信,行必果”  

D.“一以贯之”

【答案】A

10.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叩其两端而竭焉”

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D.“君子之教,喻也”

【答案】C

11.西周国学,天子之学称“辟雍”,诸侯之学称(  )。

A.明堂 

B.国子监

C.乡校

D.泮宫

【答案】D

12.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A.7岁 

B.8岁 

C.9岁 

D.10岁

【答案】A

13.孔子在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上提出了什么观点?(  )

A.因材施教 

B.由博返约 

C.学思并重 

D.启发诱导

【答案】B

14.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A.都学

B.乡学

C.国学

D.官学

【答案】C

二、名词解释

1.庠序[华中师大2004研]

答: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庠相传起源于虞舜时代,一称“米廪”,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庠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2.辟雍[北大2003研]

答:辟雍亦作“璧雍”,西周大学,设于王城。西周鼎盛时期,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体系。与此相应,辟雍的建筑也有变化,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按方位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专名,东面称为东序,又叫东胶或东学;西面称瞽宗,又叫西雍或西学;南面称成均,又叫南学;北面称上庠,又叫北学;中间称太学,又叫中学。总名为辟雍,“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学生按季节轮流到瞽宗学礼,到上庠读书,到成均、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以存古制,但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仅为祭祀之所。

3.不愤不启[华中师大2005研]

答: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北师大2003研]

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了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5.有教无类[东北师大2011研;浙江师大2011研;苏州大学2010研;徐州师大2010研;华中师大2003研;东北师大2006]

答: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原意是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人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实行开放性的“有教元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简答题

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如何理解其含义?[北师大2005研]

答:(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中的《子张》。

(2)“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丘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元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有没有把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弟子们受到这种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元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丘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职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上了轨道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退隐。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2.简述孔子的教师观。[全国统考2007研]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孔丘的教育思想”之“树立教师的典范”。

四、论述题

1.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北师大2003研]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孔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关系的分析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发展作用:

a.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因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孔子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可以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社会道德风尚传播开来,达到传播主流文化、影响政治、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但孔子同时指出教育工作又不是与政治等同,而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风尚等特殊职能,对政治施加影响的。

b.在教育和经济、军事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认为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和发达的教育三者兼备,国家就会大有希望。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食、兵都可去,但民信不可失。这里,他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使民众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认为这是立国之本。

c.在教育和法律的关系上,他认为国家只依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使民众真正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之中,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单纯依靠外在的强制性的政令和法律,民众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无法从根本上转变思想,遵从政令和法律的。他认为教育比政令和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仅考虑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在人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在这方面,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即: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成为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了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但同时孔子却依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使他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

(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评析

孔子既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中,兼顾了这两方面的内容,而没有片面地单方面地强调其中的一方,这是非常全面和十分可贵的。

孔子认为个体只有在接受教育,懂得事理,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的基础上,才能进而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同时只有通过教育,通过接受了教育的贤能之士才能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他把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统一了起来,认为二者都是教育的重要作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孔子在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论证了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意义,给我们以重要启迪。

春秋末期,统治者热衷于横征暴敛、苛政酷刑和武力征讨,而造成学校不修、文教不振的社会现实,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抬高教育的地位,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的情况下,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但孔子认为在治国治民之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相比,最根本的还是教育。这显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他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因为在缺乏经济和政治基础的情况下,教育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

在孔子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的论述中,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2.述评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其中,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孔子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

(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孔子的启发教学强调“愤”、“悱”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渴求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强烈冲动的情绪状态。在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名言中,孔子首先强调的是启发的时机,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处于“愤、悱”之时,才施以启发之教。

(2)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评价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具体体现在: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孔子的启发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自觉自主地学摆在了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反对一味灌输,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善于把握启发时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愤”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而“悱”说明思维还不明晰,想说又说不清。在此种情况下,因势利导,给予启发,能帮助学生调理思路,表达思想。并且,孔子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积极思维,以举一反三,达到使人“欲罢不能”的境界。

  注重师生相互启发,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孔子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做到“无隐”、“不倦”、“善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他曾赞扬子贡、子夏对自己的启发促进。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师生的相互启发、积极配合、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孔子运用的启发式教学,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但同时要看到,孔子这种启发式还是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主要是采取相似性联想,运用的思维方法是类比推理和比喻推理,这都属于“原型启发”。“原型启发”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方面当然是有作用的,但因为单纯运用类比法,有时会出现牵强附会的毛病,因此也不能作过高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