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思 维

7.1 考点精讲

考点1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2)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3)两者的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人之所以能够根据屋顶潮湿作出曾下过雨的推断,是因为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结果,而这种认识正是先由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因此,思维的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

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否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凝聚或简缩,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等特点。

(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其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往往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抽象思维,而且也离不开创造性想象。

三、思维和语言

1.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从思维的特点看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之所以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如果语言不具备这些功能,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惟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惟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看

思维和语言也有密切联系。思维以语言作为客观刺激物,特别当具体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

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

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现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本质特征来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由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

(2)从生理机制来看

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器官则主要是眼、耳、喉、口腔等的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语言器官的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会使人丧失语言能力,但不一定或不会使人丧失思维能力。

(3)从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

语言同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其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思维同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4)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

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但是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同一思想也可用不同的词表达。

(5)从思维和语言规律的性质来看

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而思维规律则不然,不论任何民族其思维规律都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以达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目的。

四、思维与非理性因素

1.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指理性或理智之外的因素,主要是指情绪、情感、意志、动机、态度、兴趣、性格等因素。

2.非理性因素对思维的影响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层次的非理性因素,但是它们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并对思维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例如,动机强弱与思维活动就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动机太强或太弱对思维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只有适中的动机强度才使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考点2  概念及其形成

一、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1.概念与词的关系

(1)联系: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可能存在。

(2)区别:概念并不等于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赋予词以一定的意义和内容。但是,概念是心理现象,词是概念的物质标志,两者不能混淆。不同的词可代表同一概念,同一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有些词甚至不表示概念,只表示关系或联系。

2.概念与表象的关系

(1)联系: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具体概念几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感性形象,称为概念的表象原型,否则概念就是空洞的。

(2)区别:概念和表象在性质和概括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表象是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而概念则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或内部关系的反映。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它的概括水平较低,它既有事物的本质特征,也有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是一种感性的形象的概括。而概念具有非直观性和抽象性,它只包括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舍弃了非本质特征,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处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二、概念的种类

1.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的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1)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指按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

(2)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指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形成的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他们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1)合取概念

合取概念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

(2)析取概念

析取概念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

(3)关系概念

关系概念指不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1)前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的。日常概念受个人生活范围和知识经验的限制,概念的内涵中常常包含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往往存在片面性,甚至有错误。

(2)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指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4.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

(1)单独概念

单独概念指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个事物,而它的内涵仍然带有概括的性质,它是人们有关某一特定事物的各种知识经验的概括。

(2)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全部同类的个体。

(3)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些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5.根据概念的内涵,可分为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1)实物概念

实物概念指关于事物的整体的概念,它反映完整的客体的本质属性。

(2)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不是关于事物的整体,而是关于事物的某个属性、状态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概念。

6.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1)自然概念

自然概念指现实事物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2)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指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它是由实验者人为地将事物的几个属性结合起来而创造的一种概念。

三、概念的功能

1.减少情境的复杂性

恰当运用概念,可以减少情境的复杂性,从而促进人们的学习、解决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验传递。

2.认清事物

人们对事物认识不够明确,因而常有误认或混淆的现象。认识不清,可能是由于不当的类化或辨识不清所致。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3.增加经验的意义

有些知识经验,在纳入概念之前常常因孤立而缺乏意义。

4.增加对事物间关系的了解

概念将事物依其共同属性而分类,依其属性的差异而区别,因而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事物间的从属或相对关系。

5.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共有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可形成不同的概念体系,使人们的知识经验系统化。

四、概念的形成

1.概念形成的过程

(1)抽象化

概念形成的第一步是了解事物的属性。要了解事物的属性就需要对具体事物的各种特征予以抽象化。

(2)类化

概念的形成,除了从具体事物抽象其属性外,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此种认同作用,亦即刺激的类化作用。类化时只顾及某些属性的相似性,而忽略其他属性间的差异性。否则,由于世界上难于寻找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概念的形成便会发生困难。

(3)辨别

概念的形成,从发觉属性(抽象化)到认同属性(类化),必须同时认知事物属性间的差异性(辨别),以便分类。

2.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学生过去的经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变式、下定义和概念体系。

考点3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1.定义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要求运用新颖独特方法的问题解决叫做创造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有方法的问题解决叫做常规性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必须有一系列操作程序,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程序,否则就构不成问题解决的条件;

(3)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3.对问题的分类

一类属于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另一类属于未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介状态和目标状态。

1.初始状态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最初状态;

2.问题解决者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称为目标状态;

3.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其间必须通过各种操作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状态,这种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称为中介状态。

上述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状态空间。

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经过各种中介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一般说来,问题情境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反之,问题则容易解决。问题情境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大体上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1)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能促进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物体都在问题解决者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

(2)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方式不同,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3)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体或事实太少与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认知结构的限制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如果对问题能形成清楚明确的认知结构,就会使问题顺利解决,反之则不然。要突破认知结构的限制,致使问题顺利地获得解决,必须从认知结构扩大或重组着手,突破原来的思路。

3.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可是这个关键却常因受事物固有功能观念的限制而不易突破。

5.动机和情绪状态

(1)耶克斯和多德森曾对作业绩效与动机和唤醒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解决。在一定范围内问题解决的效率随着问题解决者动机的增强而提高,但是动机强度超过了一定限度之后,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越来越低。动机太弱,注意力容易被无关因素所干扰,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问题解决效率也很低。(如图7-1所示)

(3)要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根据耶基斯—多德逊定律,问题解决者应保持适当的情绪状态。

图7-1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考点4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1.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2.特点

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个体前所未知的或社会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整过程,是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才得以完成的。只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协调活动,才有可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新联系,提出新假设,解决新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更为重要。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因为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并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化。所以文艺作品中新形象的创造,科学研究中新假说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等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

(4)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又一典型特征。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人在以全部精力集中去解决思考中的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任何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灵感。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指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G.Wallas)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说。

1.准备期

准备期是指创造活动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为创造作准备。

2.酝酿期

酝酿期是指在已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的时期。在酝酿期,当思考者遇到新问题而进行各种尝试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时,思考者可能把问题暂时搁置一边而从事其他活动。创造性思维的酝酿期多属潜意识过程,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极可能孕育着解决问题的新观念,一旦酝酿成熟就会脱颖而出,使问题得到解决。

3.豁朗期

豁朗期是指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称灵感期。灵感的产生有时候是突然的,甚至是戏剧性的,有时产生于半睡眠状态,有时产生于正从事其他(如散步、钓鱼、听音乐、旅行等)活动的时候。

4.验证期

验证期是指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豁朗期得来的观念必须加以验证。在验证期间,或从逻辑角度在理论上求其周密、正确;或是付诸行动,经观察实验而求得正确的结果。在这个时期,思维者可以对豁朗期的观念加以修正,使创造工作达到完美的地步。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2)兴趣能激励人们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因此,它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之一。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发现创造的秘诀。因此,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对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其重要作用。

(3)求知欲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之一。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所面临的问题决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书本上的结论,而是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求知欲与好奇心有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对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2.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协助、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分析的内容、要点写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