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认识中国革命的政治意义?
答:革命使中国真正开始了政治现代化。中国革命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
(1)完成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大业
晚清以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状态,殖民主义强国的“势力范围”到处可见。在中国内部,军阀主义盛行,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社会主义革命赶走了外国势力,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真正统一。从政治现代化标准来看,国家的统一或国家权力的统一是政治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革命创造了一个自立性政权,即对外独立、对内统一行政。
(2)实现了道德更新
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同时也消灭了旧的社会阶级、多元状态和狭隘的效忠意识。革命创造了新的、更普遍的道德观念和合法性源泉,新的道德观念是全国性的而非地域性的。在革命中诞生的共产党政权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以及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政治结构。因此,革命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合法性政权。
(3)革命所创立的政治制度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①中国的革命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即民主集中制,它有效地使革命形成的权力合法化和制度化。共产党通过它的社会联系纽带,成功地联系着群众,了解群众的要求。政府则充当政策输出的角色。政党还在政府各部门进行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这种政治结构上的复杂性有力地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
②在社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有力地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使单位成了联结党与社会的重要桥梁。这些复杂的政治机制保证了政治功能的灵活性及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
2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度建设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度建设成功的根本经验是党内的团结,具体经验主要包括:
(1)新政权一致认同苏联模式就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因而在如何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上没有异议。
(2)党内民主
虽然毛泽东是党内核心,但多年战争所形成的战友式的关系使其他领导人还能比较平等地与毛泽东探讨问题。
(3)毛泽东个人的作用
在抗美援朝胜利以后,毛泽东的个人威望在党内又得到进一步提高,毛泽东的绝对权威对领导核心的稳定起了关键作用。
①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党内的纷争起到了公正的仲裁者的作用。
②毛泽东对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比如经济建设方面还能保持谦虚和审慎的态度,这对充分发挥以陈云为代表的经济专家和技术专家的作用很有帮助。
3如何认识“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答:“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主要包括:
(1)“大跃进”为“文化大革命”埋下种子
在如何评价“大跃进”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的问题上,毛泽东等人坚持认为后果不太严重,而刘少奇等人则实事求是地认为必须采取一些农民能够接受的办法来恢复农村经济。事实上,刘少奇的经济路线对恢复“大跃进”后的中国经济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样,毛泽东在党内的权威受到影响,转而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主导政策。可以认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党内分歧都是因“大跃进”而引起的。
(2)“文化大革命”是“大跃进”后党内分歧的总爆发
“大跃进”以及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使城乡矛盾、就业问题、升学问题空前突出,资源的短缺使有权者具有先天的拥有资源的优势,因此毛泽东认为党内已经形成一个官僚主义阶级,毛泽东希望以革命的手段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4“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答:1957年以后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特征具体包括:
(1)实行人治,个人的权力大于党和法律,党的领导制度被严重破坏,法律制度荡然无存,公民的基本权利被践踏;
(2)扭曲了国家政权的性质,法西斯主义行为盛行;
(3)在经济领域,政治挂帅使得经济全面依附于政治,全面为政治服务;
(4)在意识形态上实行被彻底歪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5观念与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变迁是什么关系?
答:制度变迁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它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之为“制度安排”。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由纯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和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此推动和带动的中国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变迁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这其中,人的观念与这种制度变迁是相互促进、互为发展的,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共同发展。
(1)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变迁理论和变迁模式。
①统治阶级内部少数精英在变革前奏首先觉醒,冲破旧文化观念的桎梏,形成制度变革前的系列理论;
②其精英的改革理论必须得到领导集团各级领导成员的普遍认同,制度变迁方能顺利进行。否则,少数人认同,制度变革一定失败,半数人认同,变革就会陷入拉锯式困境;
③大众观念的普遍更新,一般不是在制度变革之前就能实现的,它是伴随制度变革的深入发展而逐步完成更新的。把大众观念的更新当作制度变革的先决条件,或借故大众文化观念的滞后而放弃或阻止改革,都是错误的。
(2)制度变迁反过来又可以为观念的深化和延伸提供条件。
①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变迁是伴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剧烈变动和转型,在这种转型和变革中,人们的思想总会受其影响,一般而言,先进的客观环境会促使先进和进步思想产生,并会进一步深化这种进步的思想。
②制度变迁也会为人的观念的进一步前进和延伸提供一些列条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的观念也会延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各种潜在的利益和利益关系。
总而言之,观念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变迁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制度变迁促进了观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而观念的发展会带动制度变迁,为制度变迁提供理论先导和范式。
6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80年代一直在讨论党政不分问题,其集大成之作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所设计的党政分开的蓝图。但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及1991年苏联共产党的垮台都给党政如何分开提出了新课题。在理论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不再是党政分开的问题,而是党如何执政的问题。在实践中,我党加强了对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团体的领导。
(2)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鉴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期的“诸侯经济”制约了我国统一市场的形成,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的经济政策,同时在政治上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加强地方党政干部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加强对地方党政干部的监督和管理。
(3)在经济走向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走向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从此,中国没有争论地走向市场经济。宪法的修改记录了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前进历程。
(4)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90年代的相对缓和与和谐。
①在80年代,由于国家刚刚开始改变中央集权制的经济体制,行政控制仍然是管理各行各业的习惯性做法。几乎所有领域都处于限制与反限制的状态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异常紧张。
②1989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折点,加上1991年苏联共产党垮台以后的可怕后果,国内的大多数人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中国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命运不仅在于一党之得失,还关系到民族国家建设的得失。有了这样一个共识,再加上共产党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就大大缓解了政府与很多渴求经济机会的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5)在意识形态方面,朝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的方向推进。
在20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不时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有极左也有极右,这样,意识形态就成了关于对与错、好与坏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在政治生活中,就是经济政策的钟摆。经历了十几年的争论以后,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终于终止了这种有碍经济发展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