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行政学原理(含公共行政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大、中央党校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63行政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按照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段十八大的具体材料,主要是关于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2010年和2020年将达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对数据。

1.我国2020年实现GDP总之翻一番有没有可能,请根据相关的计算回答,不得纯粹用文字表述。(15分)

答:2001和2010年我国现价GDP分别是10.97万亿元和40.15万亿元人民币,2011年达到了47.29万亿元。2001~2010这10年GDP年均实际增长10.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实际增长速度最快的10年。【2001年总值×(1+r)10 =2010年总值,计算出年均增长率r】

要使2020年GDP实际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2011~2020年GDP需年均实际增长7.18%。【2011年总值×(1+r)10 =2020年总值,计算出年均增长率r】假定GDP平减指数2012年增长2.2%,2013~2020年平均增长3%,那么到2020年现价GDP将达到112.01万亿元,是2010年的2.8倍。事实上,由于2011年GDP已增长9.3%,2012~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94%即可实现翻一番目标。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GDP累计实际增长7.7%,如果2012年全年GDP增速为7.7%,则2013~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85%。由此可见,我国2020年实现GDP总之翻一番的目标既切实可行,又实事求是。

2.你认为我国2020年城乡居民人居收入翻一番有没有可能,请用相关行政管理理论和相关理论阐述。(15分)

答: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假定2011年~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7.17%(或7.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同为7.17%(或7.2%),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或人均实际收入)就可以翻一番。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体国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难点和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就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若要使我国2020年城乡居民人居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实现,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增强政府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政府能力首先体现在经济管理方面,包括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发展”的基本涵义首先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的均衡发展。判断政府经济能力优劣的主要标准都是社会经济的增长速率、增长规模和增长内涵。能够通过公共政策的有效运用以实现社会经济不断合理增长的政府就是有效的政府。

居民收入翻一番暗含着中国的经济将会从传统的投资经济增长型,逐步转变成为消费经济增长型,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2)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实现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基本途径是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还要尽可能地消除导致蛋糕隐性流失与非法攫取蛋糕的条件。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尤其是发展职能和扶助职能。

首要的是应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还应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显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收益,控制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

(3)有效发挥公共财政作用

公共财政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必须要发挥好公共财政的核心作用。改革的措施包括:改变我国现有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压缩非基础设建设预算、改变税收征管体制等;

同时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改善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真正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3.你认为随着GDP总值翻一番,我国城乡人居收入能不能同等比例翻一番,请根据相关的计算回答,不得纯粹用文字表述。(20分)

答:(1)2011~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实际增长7.18%。由于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9.9%,2012~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8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06个百分点。根据201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预计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11.0%,于是201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3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47个百分点。可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

(2)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并不等于我国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遵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在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重大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居民(或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应该有所不同。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增速应明显超过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增速应明显超过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行业人均收入增速应显著超过高收入行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应超过城镇居民;西、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东部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速明显超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3)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发挥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纠正由市场机制建立起来的分配格局,使之达到社会认同的“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格局;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采取正确的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按照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10分)

1.有人说领导力就是领导者的能力,你是否认同这句话,请给出解释。

答:领导力和领导能力有相关之处,但并非同一个概念。

(1)领导力就是在实践中有用的一系列人们能看到的技巧和能力,即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的成就。领导力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理念化为行动;把愿景化为现实;把障碍化为革新;把分裂化为团结;把风险化为奖赏。

值得强调的是,在一定意义上,领导力就是行动能力。具体来说,领导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职位和权利、资源和个人关系、成绩和贡献、星火相传、尊重个人所代表的目标和理想。

(2)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聚合追随者以及动员和组织群众。因此就领导者而言,其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领导者的能力包括决策、规划、分析、指挥、协调、控制、表达、影响他人等多个方面,是领导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包括动机强旺、意在高远;意志坚强、坚忍不拔;执中有权、通权达变。

(3)因此,领导力只是领导者的能力的一部分,主要是行动能力这一方面。所以说题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工资就是薪酬,这种说法在什么情况下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的界定。

答: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工资和薪酬混为一谈,实际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随着企业间人才争夺战的愈演愈烈,工资和薪酬已演变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1)薪酬是员工在组织中通过工作而获得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回报。具体而言,薪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在报酬。指员工所获得的货币、实物及服务,它包括直接报酬、间接报酬、非金钱性报酬三类。直接报酬包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利润分享等;间接报酬包括保险、带薪休假等各种福利;非金钱性报酬指与职务相关的工作条件及权限的安排;一种是内在报酬,通常是指员工自身因工作而获得的心里收益,比如挑战性的工作、决策的参与等;

(2)工资是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事先规定的标准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即劳动的价格;它是以货币形式对组织工作人员劳动付出的报酬,是薪酬的最核心部分。

(3)综上,工资只是薪酬的一部分。在过去针对低职位员工、不注重对员工激励、企业无福利保险的时代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对高职位和注重对员工激励、企业注重福利保险的时代是不正确的。

3.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相比,职业道德的主体是个体聚合成的群体,你是否认同这句话,请给出解释。

答: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正反两方面论述为: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个人道德是指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则。

(1)就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关系而言,职业道德的主体确实包含了大量具有个人道德的个体。

职业道德是一般个人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都属于自律范围,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个人道德是社会个体的基本道德,不具有个人道德的个体很难具有职业道德;

个人道德正确与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营销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营销策略道德水准的高低。

(2)职业道德的主体并不是具有个人道德的个体简单聚合成的群体。

职业道德强调的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而个人道德主要强调的是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遵循的规范。

由于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个体工作时都有自己的习惯,但不一定是职业习惯,更不一定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职业习惯。所以,具有个人道德的个体不一定就具有职业道德。

4.有人说第三条道路是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共同底线而不是不同于这两种道路的第三种观念。你是否认同,请给出解释。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三者的关系如下:

(1)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调市场导向、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产权私有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全球化理论和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右翼理论表现。经济上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政治上否定公有制和国家干预。第三条道路不只单单是走在中间,或只是一种妥协或混合出来的东西。第三条道路是在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政治斗争和理论争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容表述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地方分权(非核心化)和低税赋等政策。

(2)社会民主主义主要是以西北欧国家所选择的社会发展模式,大多数社会民主主义者接受了中立派的第三种道路,支持解除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并且强调机会均等作为社会正义的基准点。社会民主主义核心是社会公平和高福利。极其重视福利国家,不反对国家干预。

(3)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所选择的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体系,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分配之间的平衡点,是第三条道路关注的核心问题,既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逐步改善中下层的社会福利,是第三条道路的目标;

(4)在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理论之间,第三条道路理论选择了吸收与扬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论道路:在政治方面打破传统的左与右的划分;在经济体制方面,倡导混合经济;在国家功能问题上,试图分解国家权力;在福利国家问题上,主张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

第三条道路蕴涵的关键价值是机会、责任和共同体,虽然第三条道路有时被人说成是“新”的社会民主主义,但是第三条道路采用市场和私人部门的解决办法,和社会主义传统不再有任何瓜葛。

综上,第三条道路并不是超越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也不是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共同底线,而是两者的批判性综合。第三条道路的提倡者正是看到了两种主义互有不足之处,才通过揉合两种主义的优点,互补双方的不足而成的政治哲学。

三、论述题(60分)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公务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公共人力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答: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品性素质等。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成为社会管理的两大基本领域。在公共领域,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其运行遵循着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规则。在非公共领域,企业构成了其主要组织形式。作为市场主体,企业运行遵循着市场的规则和规律。按照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的管理划分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两大类型。由此可知,在公共领域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又被称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界定清晰不同范围人力资源的含义,这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概念界定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是指“政府部门中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正在工作、正在培训或正在待岗的各类工作人员”,具体来说包括三个部分: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或决定任命的各级政府组成人员;根据公务员管理制度考评选拔后任用的、各级政府部门中除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其他文职或专业工作人员;根据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选择和聘用的、各级政府部门中的工勤人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我国也称公职人员,是指在公共机关任职的人。公民因担任一定的国家职务而与国家发生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公职关系,担任这类职位的人称为公职人员。我国目前的公职人员主要由八大类,包括人民团体工作人员、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国家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审判机关工作人员、权力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党务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公共人力资源是最宽泛的概念,除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之外,还包括带有志愿性质、服务于社会公益的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工作人员等;

(2)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些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公平、中立,公共部门由于其公共性,在处理各种公共事务中首先必须强调公平与公正,从而实现真各国社会资源分配、获取资源的机会分配方面的公平与公正;

在服务理念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已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关注社会效益;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一般较为强调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受制于较为严格的层级制、指挥与服从关系;

(3)概念之间的区别

范围上的区别,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包括领导、一般公务员和工勤人员;公务员仅仅指通过公务员考试录取的基层工作人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主体范围有所扩大,在我国,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的机关、人民团体等;公共人力资源则是最为宽广的概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部门外,还包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等。

人员要求上的差别:虽然都属于公共人力资源,但是不同分类标准下的人员素质和服务理念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范围越窄,越是接近传统意义上公务人员的核心圈,对公职人员的要求便约严格,区别于私营部门的特征就越明显;

(4)分类的意义

与企业部门相比,政府部门在国家事务中处在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企业主要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追求经济最大收益;而政府部门则主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实施宏观控制,进行行政管理。以公务员为主体的政府部门从业人员的管理,无论是在选拔、配置还是培训、奖惩方面,都与企业部门的人员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公共领域的人力资源做出详细而明确的划分,便于对其管理以及制度化;便于针对不同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的实施开发和管理,从而最终推动政府能力的提升和政府职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