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1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2.1 重难点解读

第一节 资本流通总公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这可以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看出来。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更多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则是:W(商品)—G(货币)—W(商品)。由于它们都是以商品货币形式进行运动,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有本质的差别——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

二、资本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过程中增殖价值

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的过程,它不能在流通中增殖,只能在以流通为媒介、以生产为基础的统一过程中增殖。这个统一过程用公式表示:G—W(买)……P(生产)……W—(卖)。

流通过程的购买仅是资本在生产中增殖价值的准备阶段。资本之所以会发生增殖,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当它发挥作用即劳动时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

三、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关系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历史和道德的要素。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便采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来源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力归资本家使用,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益而生产。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

二、总体生产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劳动是指直接和间接参与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

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分工协作的发展,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者的概念也必然扩大。在现代企业中,直接和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人都是生产劳动者,他们是由分工协作关系构成的生产劳动者总体。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总体生产劳动者的直接和间接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是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当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出现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称为不变资本。

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是再现于新产品,而是再生产出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货币形式变为劳动力形式,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可形成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受剩余价值生产的支配。资本的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阶段和实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主要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剥削者之间分配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生产为基础,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了继续生产剩余价值而恢复劳动力。

二、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构成部分:第一,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来的部分,用C表示;第二,新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用V表示;第三,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表示。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或者用物化劳动来衡量:

剩余价值率不能表现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1)剩余价值率;

(2)可变资本量。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

资本家在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力图延长工作日。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变动。工作日不能缩短到与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程度,也不能无限延长,它受以下两方面制约:

(1)生理的界限

(2)社会的道德界限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变动就会使劳动力价值变动。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类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也会影响劳动力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

2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单个资本家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般不能降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来实现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其社会结果。

3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同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与确立的三个阶段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

1协作形式

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或在互相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有组织地协同劳动。它有两种形式:

(1)简单协作

在没有固定专业分工的条件下,许多人共同进行同种操作的协同劳动。

(2)复杂协作

劳动者在互相分工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协同劳动。

2简单协作优点

(1)产生的新的集体力大于参与生产的单个劳动力的总和;

(2)使劳动对象在短时间中通过同一空间,或在不同空间上同时被加工;

(3)激起劳动者的竞争心;

(4)可扩大或缩小劳动空间,积聚众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5)可在短期内完成急需完成的工作;

(6)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可节省耗费;

(7)使单个劳动力的差异抵消,形成平均劳动力。

二、资本主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

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混成工场手工业,另一种是有机工场手工业,由同行业的手工业者集合在同一工场里,实行分工。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协作使劳动者从事单一的专业劳动,成为协作总过程的局部工人,不断重复同样的操作,既提高了熟练程度,又节省了转换工序和转换工具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工具分解成各种专门的工具,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工场手工业的劳动分工,使雇佣劳动者成为局部工人,只具备片面的专业劳动技能,只能在资本家工场中互相分工协同劳动,离开工场难以独立生产,失去了独立生产的技能。

三、机器大工业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在应用机器的生产过程中,机器体系的严密分工协作,使劳动者只能随着机器运转而劳动,劳动者离开机器就无法独立劳动,成了机器的附属物。机器大生产技术性强,经营资本限额大,个体私有者无法经营机器大生产,纷纷破产成为雇佣劳动者,扩大了雇佣劳动队伍。

第五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从表面看,好象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原因是:

(1)劳动要当作商品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独立存在。

(2)商品的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物化,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

(3)如果劳动是商品,按等价原则交换,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就等于劳动者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

资本主义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掩盖起来。

二、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及其派生形式

1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即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计时工资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分析计时工资对工人的剥削情况,不能仅考察计时工资量的多少,还必须考察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对计时工资的影响。

计时工资每小时的劳动价格=计时工资额(劳动力日价值)/工作日时数。

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剥削工人,会产生两种后果:

(1)劳动价格越低,工作日就越长。

(2)工作日越长,劳动价格越低。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而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

计件工资单位价格=一日计时工资额/一日生产的产品数

计件工资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劳动的一种手段,具体表现为:

(1)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资本主义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

(2)计件工资为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和资本主义的双层剥削制度;

(3)计件工资是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一种手段;

(4)计件工资还是压低工资的手段;

(5)实行计件工资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延长了工作日,失业工人难以就业,加深了工人之间的竞争。

3派生工资形式

(1)刺激工资;

(2)雇员利润分成;

(3)福利金。

三、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

1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

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相联系。在名义工资已定的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受物价水平、服务价格水平、税收的轻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资产阶级利用劳动力供过于求、通货膨胀和苛捐杂税等手段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而工人阶级则根据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物质资料应随生产力发展而增长的趋势提出要求,进行有组织的反抗,抵制实际工资下降,要求提高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因此,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取决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

2相对工资

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称为相对工资或比较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

3工资的国民差异

工资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各种因素,必然会影响工资的变化。各国工资差异也是由这类因素引起。

在世界市场上,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国际价值是按照世界范围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由于计量单位是平均劳动,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就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价值,表现为更多的世界货币。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倍加的劳动,表现为高的货币工资水平。

由于各国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不同,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比不发达国家的工人实际工资水平要高。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

第六节 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监督劳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引起的管理职能。凡是存在剥削制度的生产过程都存在着奴役直接生产者的监督劳动。资本主义的监督劳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监督管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还存在“从共同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实现这种管理职能,就需要有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

因此,资本主义企业中的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方面是资本统治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共同劳动所需要的指挥与管理。

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一般结合在一起,资本的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进入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制之后,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就由两种人掌握,两权互相分离。

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关系的发展和强化的表现。无论管理人员怎样发挥经营管理权的职能,都是在企业主的所有权制约限度内运行。但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和管理企业由资本家雇佣的专职人员进行,却说明了资本家不是社会化生产过程所必需的。

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具体职能的发展

(1)劳动作业管理的发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2)工资管理的发展不断增强了工资作为剥削手段的作用。

传统管理阶段上,资本家主要使用工资和奖金刺激工人去劳动;现代管理阶段上,则以工资、奖金和福利刺激工人去劳动。在工资和奖金之外,资产阶级还向工人提供低租金的住房,或以长期低息贷款让工人去购买住房,无息贷款购买汽车,以及医疗、体育、文娱没施等福利待遇,以吸引工人安心工作,努力劳动。这些变化决不是剥削的减弱,而是剥削方式的变化与完善。

(3)雇佣形式的发展与变化,有利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增长。

(4)质量管理的发展表现出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方法不断发展。

四、多种管理方法的配合运用体现了榨取剩余价值的技巧的日益提高

在现代管理阶段上,资本主义管理日益重视使用经济方法和思想感情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工人努力劳动。从企业指挥劳动的管理方法本身看,将行政法方、经济方法和思想感情方法综合运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各展所长,能激励劳动者努力劳动,有利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

2.2 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例1.1】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角度,谈谈如何认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2012研]

答:(1)资本总公式即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Δ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殖,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似乎是由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交换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产者不仅作为卖者而且也要作为买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卖者或者买者得到的,又会在作为买者或卖者时失掉,即使有的商品生产者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能使个别人发财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获得剩余价值。因为,贱买贵卖没有增加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只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总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售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从而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4)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价值发生增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目的不是生产使用价值而是生产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而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5)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后,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劳动力商品上的结果。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者出卖商品,都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样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解决了。

【例1.2】简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如何实现的。[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劳动力价值下降,于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便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地延长。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这样在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例1.3】为什么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9研]

答: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运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但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不赚钱的买卖资本家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所以,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的,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生产领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一方面,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所以剩余价值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总之,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条件。所以,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