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学校的肇端

1.试析文明的进程与学校兴起之间的关系。

答:(1)文明古国的进程

古埃及的文明进程

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迁至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构成,他们创造了铜石并用的文化。

a.古埃及文字。

经过长期演变,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

b.古埃及文学

文字的创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学繁荣的基础,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和题材都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军事和社会世俗生活的状况。

c.古埃及宗教

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宗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d.古埃及文明在天象、数学、水利、生物和建筑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西亚古国的文明进程

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地域面积广大,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a.西亚古国文字

西亚古国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腓尼基人字母。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腓尼基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b.西亚古国文学作品

西亚古国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这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等。

c.西亚古国的法典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苏美尔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两河流域出现的法典主要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马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d.西亚古国的宗教

两河流域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起源、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古代希伯来人形成的犹太教及其经典《圣经》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e.西亚古国还在天象、数学、农业生产、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古印度的文明进程

a.古印度文字

印章文字。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和护符上,虽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读这些字,但它是古代东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b.古印度文学作品

古印度的文学作品包括宗教诗集《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小说等。另外,古代印度在语言学、语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就。

c.古印度宗教

婆罗门教。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吠陀教,后演变为婆罗门教,影响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印度出现了列国林立的局面,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不满,出现了各种思潮,佛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d.古印度文明在天象、数学、医学、农学、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2)学校的兴起

学校产生的原因

学校的产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a.生产力的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产品,才使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分离,一部分人可以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同时,社会产品更加丰富,为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b.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运作并确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需要一部分掌握了政治、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知识的人来参与奴隶制国家的管理,这就要依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教会他们这些知识和技能。

组织领导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国家的基本社会职能之一,只有行使好这些职能,国家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大。

c.文字的出现以及科学知识的丰富

第一,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只能通过耳传口授传递信息,文字产生后才有可能记录更多更广的知识经验,并把它们传授给其他人。

第二,文字使知识的继承和传递更加可靠和规范,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第三,学校教育内容是源自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科学知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更加丰富。

学校产生的意义

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逐渐开始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在专门的地点和场所进行的、运用特定手段并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目的的特殊活动。人类教育的历史方向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怎样评价东方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进步现象,它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识,单靠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教学的场所和专门的人来进行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由此产生了。

亚非文明古国的骄傲与对其他国家的发挥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而且其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后来各国纷纷前来学习,从而对其他各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可以说,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端,并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3.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和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1)世俗学校教育的特点:

初等教育普及;

视教师为神圣的职业,全民尊师;

具有宗教神学气息。

(2)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

开办时间早;

门徒众多;

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教义,已扩展到了世俗教育内容;

重学术,是宗教研究和其他高深学问研究的中心;

社会影响力大。

4.如何看待古代宗教机构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

答:寺庙本为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兼有学校教育的功能,因此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教化的作用,其中以印度的佛教教育最为典型。

(1)佛教寺庙教育

基本情况

佛教寺院教育接受8~20岁的儿童入学,8岁儿童需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年满20岁后则通过考试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考试合格者可继续留居寺院,成为正式僧侣,叫作“比丘”,开始正式从师修习佛教教义,经过10年研习后方可在寺中担任僧侣。

教育内容

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以宗教知识为主,但也要学习哲学、文学、历史、数学、逻辑学、天文学等。

教学方法

a.记诵是佛教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指要求受教育者反复诵读佛教的经典,并能烂熟于胸。

b.讲解是指僧侣详细阐述教义或解答僧俗的疑惑,帮助他们尽量理解掌握。

c.辩论是让僧侣们展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以获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

d.自省是指僧徒们自我研修,反省自我,以独善其身。

e.践行是指僧徒们对教义身体力行,无论是洒扫庭除、饮食起居等日常小事,还是遇到危难大事,无不实践、履行佛教的精神要义,遵守其清规戒律。

(2)佛教寺庙教育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寺院规模扩大,设施完善;

设尼庵为妇女教育机构,为女子接受佛教教育提供方便;

鼓励在家修行。佛教信众在寺院或尼庵听僧侣传经、布道、解疑,回家后按照佛教教规守戒行善,大大增加了佛教教育的受众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