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1.7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小学生心理辅导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所谓心理健康,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个人的成就有价值感。

(2)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地夸耀或苛责自己。

(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能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有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计,不过分地否认或压抑自己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

(7)能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个人的价值观能随社会标准的变迁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在个人的生活目标中,含有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

(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过分谄媚,也不过分追求社会的赞许。

2.我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即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能作正确的自我评价。

(2)对学校生活感兴趣。即喜欢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能在学习和工作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认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热爱学习和班级工作。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家里,关心家人,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在学校里,与同学和老师有比较多的接触,与他们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虑;喜欢结交朋友;帮助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能面对自己的成长变化,学习调整自己;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过分焦虑不安和颓废丧气,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力。

虽然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可以归纳为六条标准:第一,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第二,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第三,自我调控能力。第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第五,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第六,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1)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

第一,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第二,注意力不集中。即他们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第三,冲动行为。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甚至会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2)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例如,父母经常干涉儿童活动,批评指责过多,由此引起的焦虑会使儿童发生分心、冲动与多动表现。

(3)多动症的治疗

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的方法,少用间歇强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当儿童每次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就给予强化,而不是表现多次良好行为之后才给予一次强化。另外,研究者采用自我教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的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2.学习困难综合征

(1)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第一,缺少某种学习技能。儿童在阅读、计算等单一方面的能力下降,而其他技能均正常。

第二,诵读困难。儿童的阅读能力大大低于同龄人,表现为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向阅读,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阅读。

第三,计算困难。儿童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差,心算能力差。

第四,绘画困难。儿童难以把看到的、想到的事物形象地画出来。

第五,交往困难。儿童由于在某一学习技能发育方面存在障碍,而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或捉弄,因此该类儿童很难主动与人交往,社交能力较差。

(2)学习困难综合征和多动症的不同

在诊断学习困难综合征时,应当注意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征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儿童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

(1)儿童过度焦虑的主要表现

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表现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这类患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非常敏感和不安。当过度焦虑反应急性发作时,除焦躁、紧张等心理反应外,还伴有睡眠不安稳、做噩梦、说梦话、食欲不振,以及心慌、气促、汗多、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2)儿童过度焦虑的原因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型人格特质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患儿焦虑性人格的一些表现,如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等,往往在其父母身上也可以找到。家庭或学校教育中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不适合儿童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措施,也容易加剧儿童的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1)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

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和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2)儿童厌学症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强迫学习、滥用惩罚、考试频繁等都有可能引起儿童的厌学情绪。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只看分数,不看能力,导致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等都会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上学没用”的错误意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儿童厌学症的治疗

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矫正。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家长也要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态度,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同时,尽量避免不良社会风气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5.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强迫现象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研究发现,7~8岁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1)儿童强迫行为的主要表现

正常儿童的强迫现象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等。教师、家长不应把儿童在特定发育年龄出现的这种强迫现象视为异常行为,只有在这类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造成严重的适应不良时,才可考虑是否属于病理现象。

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包括:第一,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第二,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第三,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第四,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2)引发儿童强迫行为的原因

强迫行为的诱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如学习过分紧张、家长要求过严等,这些因素都可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迫症状。其他个人的因素,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也可能导致强迫行为的出现。

1.下面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B.稳定协调的人格结构

C.生活热情

D.没有心理疾病

【答案】D

【解析】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儿童由于在某一学习技能发育方面存在障碍,而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或捉弄属于(  )。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B.儿童厌学症

C.学习困难综合征

D.儿童强迫行为

【答案】C

【解析】儿童由于在某一学习技能发育方面存在障碍,而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或捉弄,因此该类儿童很难主动与人交往,社交能力较差。属于学习困难综合征里的交往困难。

三、心理辅导概述

(一)心理辅导的定义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二)心理辅导的途径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第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第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四,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第六,小组辅导。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四)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践证明,从小抓起,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是可行的。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教师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具有成长和发展的潜力,对学生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5.个别化对待原则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个人身上的这种独特性,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在心理辅导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整体观,考察学生成长的各种相关因素,充分考虑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分析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训练与应用

1.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  )。

A.寻求发展

B.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C.普及心理知识

D.学会调适

【答案】A

【解析】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的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消退法、处罚法及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假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

代币示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作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有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示: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老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等。

5.暂时隔离法

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后,我们将他立即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直到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可离开。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通常实施暂时隔离法的要点是:

第一,此法适用于纠正2~12岁儿童的冲动性、攻击性、情绪性及充满敌意的不良行为。

第二,选择一个无聊的、刺激单调而又安全的地方作隔离地点。

第三,使用定时器,而隔离时间遵循“一岁一分钟”原则。

第四,暂时隔离期间不与儿童交谈和争吵。

第五,定时器响后,立即结束隔离,并询问儿童被隔离的原因,但不要求儿童道歉与保证。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等。

1.全身松弛法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训练者要学会接受自身生理状态的信息,辨认肌肉紧张、放松的感觉,对肌肉做“紧张-坚持-放松”的练习,从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对比中学会放松。训练时,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坚持不断。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就是“脱敏”。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首创。

3.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请求。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

第二,拒绝。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

第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实际生活中,许多学生表现出的是不肯定行为。如谈话时眼睛不敢看着对方,说话句子短,不敢提出合理要求,不敢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不敢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敢正面解决问题而是哭着找老师等。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本身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

“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等。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到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

实例:

A.事件: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好。

B.观念: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会笑话我,真丢人。

C.情绪:难过、沮丧。

D.驳斥:这不是事实。只是我的主观想法,怎么知道同学会笑话我?即使有人笑话我,过一会儿就没事了。

E.新观念:可能没人笑话我。被笑话只是一时的,只要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就不会出错;何况我还有其他长处。

同步训练

1.(  )在发育时间上大致同步。

A.早熟的女孩和早熟的男孩

B.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

C.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

D.晚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

【答案】C

【解析】女孩发育比男孩要早,因此早熟韵男孩和晚熟的女孩在发育时间上大致同步。

2.下列(  )不属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方向性与顺序性

C.平衡性

D.差异性

【答案】C

【解析】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属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3.“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体现了德育的(  )原则。

A.因材施教原则

B.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疏导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案】C

【解析】“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体现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4.小李犯错误时,王老师没有对其挖苦讽刺,而是通过说服教育使其改正错误。这体现了德育的(  )原则。

A.因材施教原则

B.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案】D

【解析】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不包括(  )。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系统脱敏法

【答案】D

【解析】系统脱敏法属于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6.向7~8岁的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说法:“小明比小刚高,而小刚又比小龙高,问小明高还是小龙高?”他们则可以回答。这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的思维具有(  )。

A.多维性

B.可逆性

C.去自我中心

D.具体形象性

【答案】D

【解析】这一阶段的儿童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

7.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  )。

A.增强

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答案】A

【解析】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时分心。到了高年级,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都会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