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是( )。
A.认识氧气物理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自然界循环过程
C.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
D.感受化学对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培养学生与情感态度相关的能力。ABC三项属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
2.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的评价方式是( )。
A.活动表现评价
B.纸笔测验
C.档案袋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C
【解析】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
3.物质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方面的知识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技能型知识
D.化学情意型知识
【答案】A
【解析】一般地说,化学陈述性知识包括化学中具体的、各自相对独立的有关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化学反应及其具体应用的知识。
4.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的CAI指的是( )。
A.计算机辅助学习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计算机辅助管理
D.计算机辅助设计
【答案】B
【解析】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
5.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是( )。
A.自然界的水
B.质量守恒定律
C.金属和金属材料
D.科学探究
【答案】D
【解析】ABC三项是课程内容中具体的内容,即包含在课程内容内;D项是课程内容。
6.推动引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 )。
A.动机
B.成绩
C.考试
D.行为
【答案】A
【解析】动机是内在的;BCD三项均属于外在的推动力量。
7.随着电子的发现,人类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阿伏伽德罗
D.汤姆生
【答案】D
【解析】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成为近代物理的奠基人。
8.下列四种物质氧化性最强的是( )。
A.氯化铁
B.高锰酸钾
C.氯气
D.二氧化硫
【答案】B
【解析】高锰酸钾可以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二氧化硫、氯化铁与高锰酸钾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9.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策略指导,创造良好教学环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 )角色。
A.合作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反思者
【答案】C
【解析】教师的这些做法是作为一个促进者发挥着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作用。
10.建立在真实、有感染力的化学事件或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是( )。
A.支架式教学
B.情景式教学
C.探究式教学
D.启发式教学
【答案】B
【解析】情景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1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
A.教学
B.课程
C.考试
D.教师
【答案】B
【解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不进行课程改革就无法实行素质教育。
12.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是( )。
A.初步学会
B.初步形成
C.认识
D.判断
【答案】A
【解析】初步学会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B项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CD两项属于知识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13.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的关系是( )。
A.难点一定是重点
B.难点一定不是重点
C.难点是固定不变的,重点是变化的
D.难点不一定是重点
【答案】D
【解析】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不一定是难点,二者不存在绝对关系。
14.常温下,取下列固体10g分别与90g水充分混合,所得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A.氧化钙
B.过氧化钠
C.氮化钠
D.无水硫酸铜
【答案】A
【解析】ABCD四个选项放入水中以后,ABC三项会发生化合反应,形成新的溶质,D项,无水硫酸铜放入水中以后溶质变成硫酸铜,质量会小于10克,而这些溶液的质量都是100克,但是氧化钙溶于水生成的氢氧化钙属于微溶物形成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很小。
15.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教学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
B.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照
C.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D.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答案】C
【解析】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属于教学内容。
16.有关科学探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学生独立完成
B.按照8个要素展开活动
C.即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式
D.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科学人物、计算机应用、职业链接、概念图等多重呈现方式。从太空探索、能源利用、物质研究、地球探索、探索生命、生态系统等视角,强调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体验,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17.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基础学生实验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B.氯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C.溶液酸碱性试验
D.酸碱的化学性质
【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基础学生实验包括: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⑤燃烧的条件;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⑧酸、碱的化学性质。
18.充满氖气的灯会发出红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氖与灯管内壁发生化学反应
B.氖获得电子转变为红色物质
C.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以光的形式释放热量
D.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吸收红光以外的光线
【答案】C
【解析】稀有气体基本单位为分子,分子呈中性,不带电。在通电后分子分开形成带电体的几部分。其中有的原子受激后释放核外电子,电子由于轨道的量子化,发生跃迁,从基态或低态跃迁到高态。到了高态变得不稳定,要向低态跃迁,会放出能量,大多是向外辐射光子。
19.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下列最应引起重视的是( )。
A.化学基本观念形成
B.记忆实验技能训练
C.化学实验技能训练
D.化学计算能力的掌握
【答案】A
【解析】形成学科基本观念是化学教育极其重要的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将具体的化学知识学习与化学基本观念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20.合作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B.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成员
C.不影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D.选择比较难的化学问题
【答案】D
【解析】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选用问题不宜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简答题(21题12分,22题13分,总分25分)
2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扱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具有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教学情景的功能。(6分)
(2)简述可采用哪些形式创设教学情景。(6分)
答:(1)教学情景功能
①激发学习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新鲜感。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情景,即教师向学生提供有趣的现象和丰富的事实,那么置身其中的学生会真切地感到自己像个探索者,发现化学世界中神奇奥妙,触景生情,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②促进知识迁移。由于情境蕴含着相关知识的丰富背景,这些信息都会对学生的思维加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利于学生多角度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对认知路径的自主建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内化,确保知识向真实情景迁移。
③发展探究能力。学生通过感知情景中的材枓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通过探究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认识收获新知。通过探究实践的亲历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④培养合作思识。教师通过使学生们分组合作,就会使学生在成果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全面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毎位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⑤提升合作素养。情景教学把实际的生产生活场景作为化学学习的感知对象,让学生在情景中联系身边的问题,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情景中建立概念、摸索规律、等等,都有助于抽象的学科基本概念得到更深刻地理解和转化,形成科学素养所必要的学科知识能力和认识能力。
(2)创设形式
①问题情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进而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②具体事实情景。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
③化学实验情景。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④模拟情景。可以通过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角色扮演、多媒体等创设情景。
⑤其他形式的情景。如利用化学史创设情景,也可以利用化学小故事、一些通过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的报道新闻等获取素材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22.阅读下列素材(13分)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
(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
(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
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削,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
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是原子论的核心)。
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及性质也必然相同。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分)
(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分)
(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答:(1)基础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
(2)原因
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没有说服力。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更真实,更可靠,更可信。
(3)从以上素材可以看出,近代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
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到倍比定律,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其中一部分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
(4)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离不开他勤于动手实验、善于质疑思考、勇于挑战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理论虽看似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却离不开他积极的思考。道尔顿是一个求知欲强、观察力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而周密的分析、实证方法的运用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帮助道尔顿准确的收集和获取信息。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道尔领能够大胆提出假说。用化学实验来检验假说时,他首先的要求是化学实验本身应当是科学严谨的,同时他也将实验探究与理论思维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取得比较可靠的结果。而且他的不少自制仪器也很粗糙,何况他又有色盲的生理玦陷,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道尔顿对真理的探索。所以说道尔顿“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
三、诊断题(15分)
23.某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测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25℃时,将pH=6.0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溶液pH是( )。
A.8
B.7
C.略小于7
D.略小于8
统计学生答案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3分)
(2)请写出本题正确的解题思路。(6分)并试对学生答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6分)
答:(1)C项。
(2)①正确的解题思路:因为酸度pH值与浓度的函数关系图在pH=7的界限附近将呈现出渐近线趋势,而不会跨越pH=7这条界限,而变为碱性。
②学生选A的原因分析:pH=6.0时,[H+]=mol/L。
假设原溶液的体积为VL,将原溶液稀释100倍后,体积变为100VL,则[H+]=V/100V=mol/L,pH=-lg[H+]=-lg=8。但无论盐酸溶液如何稀释,它依然是酸性溶液,无限稀释时也只能趋近于7,即略小于7,而不会等于7。当溶液可能出现无限稀释的情况时,不能再用上述步骤进行计算。
四、案例分析(20分)
24.案例:
下列是某教师关于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片段实录: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在化学上,—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混合在一起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空气就是混合物。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是混合物,如食醋、墨水、生理盐水、石油……(老师边说边板书,学生听讲做笔记)。
生:还有水(学生插嘴说着)。
师:我先把“水”写在黑板的最下边,告诉大家,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是混合物。
生:那纯净水是不是纯净物呢?
师:纯净水、洁净的空气都是混合物。大家不要被“干净”“洁净”这样的词所迷糊。混合物的特点是……(略)
师: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成的组成和确定的性质。如氧气,就是纯净物。刚才有同学说“水”,我把它写在“纯净物”这边。告诉大家,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般说“水”,是指纯净物。
生;那自来水是什么?(又有学生插嘴说着)。
师:自来水、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铁粉、干冰是纯净物。干冰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生:是固体的二氧化碳。
师:说得对。
生:干冰也是纯净物。
师:非常好。还告诉大家,冰水也是纯净水,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生:冰水是纯净物?(有学生低声嘀咕着)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举例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生:果汁、茶水、酱油是混合物,二氧化破、氦气是纯净物。
老师先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问题。在随后的课堂书面练习中,老师给出了的一些物质,如清新的空气、澄清的石灰水、液氮、洁白的雪、冰水混合物、氣化汞、干冰、糖水等,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学生所做的练习错误不少,错误集中发生在“澄清的石灰水、液氮、氧化汞、冰水混合物”等物质的区分上。
(摘自何彩霞.化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案例透视,化学教育.2010年第9期)
问题:
(1)分析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预期相差很大的原因。(10分)
(2)针对该教师“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10分)
答:(1)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有以下方面有不当之处,导致了学习结果与教师的预期相差很大:
①从教学目标来看,“初步认识从化学的视角,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指出这些物质的组成。
②从教学流程来看,对于部分物质及特征学生并不熟悉,该老师的教学从讲定义出发,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已有的概念、经验对概念的学习是有影响的,学生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为依据,如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澄清、透明。
③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初学混合物、纯净物概念应当在宏观层次,但是老师设计的练习中,液氮、氧化汞、冰水混合物等超出了宏观的层次。
④从教学过程来看,老师的教学就是在讲定义,学生的活动就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练习,没有深入理解定义。
(2)改正措施
要解决上述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进行如下的改进:
①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深入研究学生的日常概念,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
②另一方面,教师要思考概念知识的教学价值及教学过程的合理性问题。可以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第一,概念的形成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空气组成的学习,请比较空气组成中所含的成分,他们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由此,由学生学习的空气的组成成分的分析,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第二,概念的理解
活动一:就是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大多数是混合物。
活动二:可以做一个实验,或者是让学生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就是把灰褐色的铁粉和白色的石银沙混合,然后通过混合分离,让学生们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一个清晰的感性的认识。
活动三: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在辨析像洁净的空气、纯苹果汁、纯净水这样的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当中,来进一步认识到纯净物是指只含有同一种物质的才叫纯净物。
第三,概念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举例,讲自己所知道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课程 标注你的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防爆的措施;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材料二 化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
材料三 某版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
问题:
(1)分析学生学习本节课前应具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6分)
(2)写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6分)
(3)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6分)
(4)简要写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6分)
(5)有学生认为点火也是燃烧条件之一,试设计一个教学活动,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识。(6分)
答:(1)知识经验准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中学习了关于氧气的知识,已经学到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知识,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探究,获得理论上升华的能力和条件。
(2)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b.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巩固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提高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
b.学习对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燃烧条件的方法;
c.能够运用灭火的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灭火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发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b.增强火场自救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4)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绳。首先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再把一块棉布手绢放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放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最后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教师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再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要什么条件?
学生紧跟教师步伐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①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②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5】,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④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提问:我们怎样来灭火呢?引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用品,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点燃的蜡烛。并说出其灭火的原理。
总结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环节三:拓展提升
请学生思考:
①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②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③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环节四: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以及灭火的原理即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环节五:作业
作业:课后习题
(5)可以演示实验【7-1】,通过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我们能够看到实验的现象是白磷自燃,白磷的燃烧并没有点火,所以点火并不是燃烧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