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者(北邮2015年研)
答:公共管理者是指在现代民主国家,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公共管理者管理工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环境适应性,即公共管理者不断依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价值、角色和行为。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这些特质决定了公共管理者承担与一般管理者不同的角色。其角色主要包括: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受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论的角色、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2.行政管理(首都经贸大学2015年研)
答:行政管理是国家的产物。它是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是一种国家管理。其性质可以从两个不同而又相联系的方面予以考察:①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关,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②国家行政管理还具有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社会职能的属性。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体现国家中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压迫和镇压被统治阶级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阶级属性;又具有干预和管理社会一般公共需要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属性。行政管理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统治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客观反映。行政管理具有政治性、服务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的特点。
3.公共管理(华南师大2016年研)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4.行政改革(华南理工2015年研)
答: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权责的划分与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行政改革是行政主体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变革的过程。就改革的基本类型看,行政改革有“调适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三种;就改革的基本方式看,行政改革有“突变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种。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研)
答: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主要包括:
(1)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学把研究对象扩大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者来自于广泛不同的学科,他们充分吸收了当代各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日益与工商管理学相融合,具有更扎实的基础和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框架。
(3)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使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等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受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4)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委托—代理、产权、交易成本、交换范式、制度安排与创新、政府失败、准市场、学习型组织、多元组织、认知风格、管理网络、管理工具、成本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等。
(5)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从经验中汲取知识,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
(6)公共管理学比传统行政学更具现实性,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并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它更具现实性。
2.卡尔森和欧尔曼说明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北邮2013年研)
答:卡尔森和欧尔曼所说明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具体如下:
(1)公共管理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公共行政则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
(2)公共管理是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公共行政则关注公平、回应和政治特色。
(3)公共管理关注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公共行政则提倡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
(4)公共管理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公共行政则夸大公私部门之间的差异。
(5)公共管理以像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公共行政则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
(6)公共管理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公共行政则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3.简述公共性的价值。(北师2013年研)
答:公共性是指公共部门为彰显公益,实现公共目的并积极负责的一种特性。这项特性不仅使行政的学科、专业与实务具备了“正当性”,更成为评判公共部门是否具有效能的唯一标准。公共性的实质含义应是“公共利益”,公共部门的所作所为就是将公共意志与公共价值作为行为基础,为公共利益服务。公共性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管理价值观、主体、手段和目标都具有公共性意义和内涵。
(2)主张政府以及其他公共部门恪守公共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保障公共利益的完整性和公共管理的高效率。
(3)秉持民主政治理念,强调公众参与、社会公平以及为民造福。
(4)注重社会公正、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
(5)推崇公共讨论和公共对话,形成公共利益共识,确保公共领域的建构及民主价值的实现。
(6)期许有序和谐的管理过程,并被视为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均衡的一种手段。
强调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有助于防止因过多关注公共管理的管理性,强调工具取向与技术理性,而导致的官僚制异化、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问题,进而引发公共部门的合法性危机。
4.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北邮2012年研)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5.欧文·休斯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面临哪些挑战?(北师2011年研)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6.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涵。(首都经贸大学2015年研)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将微观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而形成的经济学思想。它从理性这一标准的经济学假定出发,对行为进行预测,然后寻求证据来验证这些预测。它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已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指导理论之一,其主要内涵是:
(1)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地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2)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
(3)作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产生的,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4)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一是理性选择理论,即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三、论述题
1.20世纪80年代传统行政原理受到哪些挑战?(北师2016年研)
答:20世纪80年代传统行政原理受到来自新公共行政学的挑战。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攻击以及对未来公共行政学发展的辩护。
(1)批判的具体表现
①否定官僚化组织原则。官僚制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存在低效率的现象。
②实践中不存在“最佳路径法”,解决问题不止一种方法,“最佳路径法”导致了管理的僵化,而由私营部门首创的更富弹性的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③官僚组织并非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唯一供给者,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等形式间接地进行公共服务的运作,而不是作为直接的提供者。
④政治与行政具有不可分性,政治与行政问题在现实中往往互相交织,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观点对管理构架的影响没有发挥出来。
⑤公共利益驱动的无效性,公务员本身也是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因此,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大公无私的,而是为自己利益而工作。
⑥终身化和职业化的官僚机制难以实现。尤其是私营部门出现种种变化,传统的终身任职的现象在私营部门已经十分罕见。
⑦要求公务员对结果负责,涉及公共部门运作的许多任务是具有管理性质的,而不是被看作“行政性”的,这就意味着公务员要对达成的结果负责,而不仅仅是对领导负责。
(2)批判的主要方面
①对“政治—行政二分法”思想进行的批判。
a.由于传统行政学理论中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观念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尤其把研究焦点放在行政机关预算、人事、组织以及大量其他“中性”的问题上,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远远不能满足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求。
b.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则将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判着眼于所导致的“价值中立的不可能性”。弗雷德里克森就明确表示拒绝公共行政对于政治领导的从属地位,他认为,国会议员和执行机构代表少数特权阶层,而公共行政人员和法院则应该是其他未被代表者的代言人。基于此,新公共行政学派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只是一种理论虚构,而在现实的政治与行政运行中,行政体系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单纯追求效率的理念进行的批判。
a.传统公共行政学将效率视为基本价值,强调非人性化和客观化的“理性效率”,促使组织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采取机械的控制,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工具性的相互操纵,从而造成了行政组织与服务目标之间的隔阂与疏离,失去了公共组织应承担的社会价值和责任,而这种效率往往导致事实上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
b.由于对社会公平的漠视,效率至上指导下的政府行为往往促使社会上有组织者、有权势者以及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而造成越来越多而且差距日益增大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
因此,新公共行政学认为,应当赋予现代公共行政以伦理的内容,以增强行政人员的责任感,让管理者承担其社会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及其基本行为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还应减少层级制,提倡分权、放权,广泛吸收公众参与。
2.试述登哈特的公共服务理论内涵及其对我国公共管理变革的意义。(华南理工2013年研)
相关试题:
(1)试述登哈特夫妇“新公共服务”模式的基本内容。(华侨大学2011年研)
(2)论述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1)登哈特的公共服务理论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罗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特·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批判和反思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论结果。
①登哈特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等文中提出,有必要按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检视公共管理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基本错误在于,将“重塑政府”或“政府再造”的理念架构在“个人的自利动机可以导致并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虚构的基点之上。从比较长期的角度来看,“个人的自利动机”只能导致自利的政府,而不是民主的政府和致力于为民众服务的政府。
②新公共服务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基本的理念是:全体公民才是国家、政府乃至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所以,政府的基本职能既不是、也不应是“掌舵”或“划桨”,而是回应公民诉求,为公民提供服务。具体而言,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包括:a.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b.追求公共利益;c.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d.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e.承认责任并不简单;f.服务而不是掌舵;g.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③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要点
a.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政府的重要角色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仅仅是控制或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事实上,公共政策过去是、现在和将来还是多种价值观、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政府“领航”的结果。在信息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公民参与”是大趋势。与此相联系,政府需要的不是传统的管理控制,而是与民主政府理念相一致的协商、调解、中介以及新的解决冲突的技巧。
b.公共利益是目的(目标)而不是产品
政府应建立集体式的公共利益观念,进而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而不是基于民选的政治领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员个人的选择寻求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法则。为此,政府有责任促进公众的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广泛、真诚的对话和协商;有责任鼓励公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意识和采取一致的行动;同时有责任确保经由对话和协商程序而产生的解决方案完全符合正义和公正、公平的原则;更有责任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
与传统的制定和执行政策不同,政府实现上述责任的路径在于使所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到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来。为此,政府有必要着力激发公民基于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参与意愿,并为此广泛培养有助于促进公民参与行动的公民领袖。新公共服务的政府是具有开放性和可接近性,具有回应力,能够为公民服务并且为公民创造机会的政府。
④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观不同
新公共服务理论所主张的是在公民社会建立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然而,它并不否定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某些合理性。
(2)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管理变革的意义
①树立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服务与人本,责任与回应
a.服务与人本。服务与人本紧密联系,二者都尊重人,为人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政府及其官员不是社会中高高在上的特权机构和特权阶层。政府和社会,官员和大众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具备这种平等意识,服务才能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之一。服务与人本同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但登哈特却认为,从长远观点看,这种试图控制人类行为的理性做法在组织成员的价值和利益并未同时得到关注的情况下可能要失败。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公民。不管是由政府来提供公共服务,还是由非营利组织或私营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都不要将公民仅仅看成是生产力。公民是服务的接受者,因此作为纳税人有权力选择和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奉行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以“服务”代替“导航”,凸显和强化服务职能,这是“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的“政府本位”的“管制型政府”最为显著的区别。
b.责任与回应。在民主社会里,政府乃由民众创立,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意愿是其合法性的唯一源泉。因此,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承担责任是现代政府的第一要义。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而言,现代民主政治即责任政治。“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复合责任,认为公共责任并非单一的,这种责任,既有政治上的,也有法律上和道义上的,并特别突出强调公民参与对公共责任保障的意义和作用,将公民参与作为公共责任落实的基础。“服务型政府”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确保政府责任尤其是服务责任得以保障和落实。
②重新定位政府和公务员的角色——服务而不是掌舵
在登哈特看来,现今政府的作用在于,与私营及非营利组织在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其角色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进行协商、提供便利。在政策制定方面,服务型政府不应是处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应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更多的利益集团和公民直接积极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官员将要扮演的角色不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而是调停者、中介人甚至裁判员。而这些新角色所需要的不是管理控制的老办法,而是做中介、协商以及解决冲突的新技巧。公务员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他们也应当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服务型政府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③不断加强政府的核心力:整合力与回应力
在登哈特看来,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当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当是建立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整合力是指政府将社会系统中不同的因素或部分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凝聚成一种合力的本领和力量。社会整合的实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的合理安排、关系的理顺和力量的凝聚。回应即政府快速了解民众的需求,不仅包括“回应”民众先前的需求,更应洞识先机,以前瞻主动的行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民主治理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回应力的高低,回应力意味着政府是否能够反映公民的需求并满足公民的合法期待。政府回应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④改善治理过程,重视公民参与,加强与公民合作
a.多中心的社会治理结构。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显然不能只靠单一的现存政府机构,而应致力于建立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机构之间的联盟,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集体的合力使计划得以贯彻执行,从而满足相互一致的需求。多主体供给公共服务是对服务的技巧、方式、管理方法做出的治理方式改革,供给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把握公共性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提高效率。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不再是一种自上而下、单一的“权力—服从”型关系,而是一种多向的、信任合作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b.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服务型政府应当倡导和培育积极的公民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公民应积极主动地介入公共事务,对社会应有仁爱与爱心;对社会要承担个人的道德责任;要有利他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的是民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
c.建立政府与公众、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利益应是共商共同价值观的结果,政府不仅要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还要确保解决方案本身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都符合公正、公平和公开等准则;政府应该是开放的和可接近的,以确保对公民做出敏感的回应。为此,必须确立政府与社会和民众的良性互动体系,要在政府与社会和民众间建立制度化的沟通、协商和互动机制,通过这种有效的制度安排,确保公民的利益要求和对政府所提供服务的评价反馈能够及时、准确和顺畅地到达公共权力系统,这是“服务型政府”恰如其分地提供公民所需服务的逻辑前提。因此,政府应该致力于搭建平台,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的沟通对话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通过一系列持久而有效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如公民的自我表达机制、组织代表机制、政治参与机制及行政公开听证制度等),确保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