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孔 子
1.试论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的。
答:(1)天命的含义
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传统。
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
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2)“畏天命”到“知天命”
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的方式。“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养长成万物。“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③但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内在。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切,博施济众,修己安人。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
⑤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于此,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正因为生命有了这一超越的理据,所以儒者才有了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和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⑥孔子也运用占卜,但他与史巫之筮的差别在于强调德福的一致,以道德仁义作为福报和吉祥的根据。这样,主动性操之在自我,而不在超越的他者、自然的他者或社会的他者。
2.请您谈谈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及其现代意义。
答:(1)要旨:
①“仁”的最基本内涵——以“爱人”为“仁”
a.爱民
第一,“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他反对暴政,主张仁。
第二,他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
b.有等差的爱
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②行仁之方
a.对待自己:以“克己复礼”为“仁”。“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礼。
b.对待他人:“忠”与“恕”
第一,“忠”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内心真诚的直德的的发挥。
第二,“恕”讲的则是待人接物,是推己之心。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③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a.孔子的“仁”也是他对政治的理想
第一,孔子强调顺着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幸福的“利民”思想,一切政治都要从安民济众的根本出发的。安定天下,主要是使百姓平安。
第二,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孔子反对苛政,主张德政,以内在的道德加以诱导,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制度、行为方式,即“礼”来训练、调教民众,使民众有羞耻感,心悦诚服地归服。
b.仁道的价值理想,表达了儒家在人世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2)现代意义:
①孔子的仁政思想是现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值理想通过他自己实践仁的生活显示了出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③孔子的忠恕之道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
3.试谈孔子哲学的方法论。
答:孔子哲学的方法论即是“中庸”。
(1)含义
①“庸”有三义,一是“平常”,一是“不易”,一是“用”。“中”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中庸”一般解为“用中之道”。
②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文质关系的中道。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孔子的弟子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性情、仪表上的中道。
③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④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随时符合标准,那标准其实也是与时迁移的。如果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礼”是标准与原则的话,“时中”的要求是指与时偕行,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立于礼”,符合礼,不是机械地拘执僵死的教条、规范。“礼之用,和为贵。”
(2)“中和”“中庸”的原则在美学和艺术学上的反映
孔子赞美《韶》《武》等乐曲,提出了“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关于《关雎》,孔子指出“以色喻于礼”,“反纳于礼”,即把好色之心引导到礼的节度之内,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主张相呼应。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启发问题,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统一平衡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