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2.1 复习笔记

一、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

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创办并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至1821年12月停刊。该月刊袭用中国线装书版式,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国境内的创刊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至1838年10月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

二、外文报刊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蜜蜂华报》等葡文报刊的率先问世

1822年,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为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2.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

1827年11月8日,英文《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双周刊,后改为周刊,为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伍德、马礼逊先后主持编务。

19世纪30年代后,英文《广州周报》、《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等相继创刊。1839年禁烟运动兴起后,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报纸全部停刊,部分英文报纸迁至澳门。

三、鸦片战争爆发后香港报业的崛起

1.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1841年,英文半月刊《香港钞报》创刊,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该报是一份得到官方授权出版的商业性报纸,由小马礼逊创办。之后,《中国之友》等在香港出版。

2.《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报业的初步发展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文商业报纸成批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臣报》和《子子刺报》。《德臣报》1845年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子子刺报》1857年创刊,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日报。1843年,《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出版,并改名为《香港纪录报》。1844年,《中国丛报》从澳门迁至香港出版。

3.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问世

1853年,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并担任首任主编。该刊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十分注重对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的介绍。

1857年,孖剌报馆创办中文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周三刊,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行情和商业信息为主,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2.2 课后习题详解

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答:(1)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2)18世纪60年代后,英国随着对华贸易的增长,因而比其他国家更迫切地企图让中华帝国打开紧锁的大门,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等要求。

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侵略。外人开始在华创办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答:(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该刊于1815年8月15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同时,严禁传教。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透和过渡作用。由于马六甲当时为来往东西方的必经国际港口,又较靠近大清国,所以米怜最后决定以马六甲作为传教基地。1815年,米怜带领来自大清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马六甲,于当年8月15日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该刊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并开始涉及时政。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该刊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情报。

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开始有一些时事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

在形式上,为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期封面上必印有孔子语录一行:“子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答:(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郭士立曾多在中国沿海地区游历,随着对中国的熟悉,他对中国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观念极为反感,于是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期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点

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该刊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内容上,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这是我国近代报纸上最早有关新闻学的专文。

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在宣传策略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封面上也印有中国传统格言,多录自四书。左下角注有“爱汉者纂”四字。

4.为什么葡文报刊率先在中国出现?

答: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

(1)葡文报刊率先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澳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直到19世纪初在澳门才出现第一份近代报刊。

这与葡萄牙颁布的两项出版法令有关,1737年颁布禁止葡萄牙海外属地(各殖民地)出版的法令,1768年开始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出版活动只有在葡萄牙本土才被认为是合法的,海外殖民地不允许有任何出版行为。

1820年8月,葡萄牙本土的立宪党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帝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1821年,葡萄牙新政府通过了新闻自由法案。出版禁令解除后,在本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下,葡萄牙海外殖民地随即出现了一批报刊。

(2)葡文报刊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葡萄牙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本宫及来自其他国家的新闻专刊》在1641年12月诞生。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1823年6月,葡萄牙本土发生了君主复辟,从第54期开始,《蜜蜂华报》便由保守派掌管,一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一共出版了67期。《蜜蜂华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执政的保守派于1824年1月31日创办了澳门历史上的第二份葡文报纸《澳门报》。该报以宣传葡萄牙国内保守派的主张为主要内容,1826年12月16日因财政问题而停刊。

1833年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如《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真正爱国者》、《澳门政府公报》等。

总计起来,在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这些葡文报刊,由于澳门当局的专制政治和葡国内部党争激烈,再加上经济上的困难,因而出版时间大多很短。它们所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地方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些葡文报刊一般都持中立态度,但也有少数持亲华立场。

5.鸦片战争前中国出现过哪些英文报刊?

答: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等地出版的英文报刊。从19世纪20年代起,外国人开始在广州出版报刊。这是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进展。

(1)《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与行情报》创刊,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1828年,该报改名为《广州纪录报》。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由马地臣和马礼逊担任编辑。《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1833年还出版过广告商情附刊《广州行情周报》,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该报在当时影响很大,读者远及南洋、印度及英美一些主要商埠,自1835年起还开始接受华人订户。

(2)《广州周报》

1835年9月12日,英国人创办《广州周报》,周刊,篇幅较《广州纪录报》为多,为广州另一家颇有影响的英文报纸。该报为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所办,在经济上受到颠地洋行的支持,不断抨击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

(3)《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1832年4月14日实行改版,改用简称《中国差报》出版,1833年9月底停刊。

(4)《中国丛报》

英文月刊《中国丛报》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三地出版近20年。该刊大量、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宗教的文章却很少。此外,还报道西方传教士、商人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活动的情况,经常讨论对华政策问题,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乃至武力侵华。由于刊载资料十分丰富,该刊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

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这些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以本国读者为受众对象。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的水平都较高,是其本国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在中国的体现。

6.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答:鸦片战争后,香港为英国侵略者所占据。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

(1)英文商业报纷纷出版

香港最早发展起来的是英文商业报纸,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2年鸦片战争后,大批英文报刊先后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孖剌报》、《香港电讯报》等。

《中国之友》,1842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后改持反对政府的立场。该报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尤其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中是比较少见的,曾经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1843年,《广州记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至1858年停刊。

《德臣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45年创刊,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直到1974年停刊。在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孖剌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翌年,因该报所刊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其主编一职改由莫罗继任。莫罗的粤语音译为“孖剌”,因而当时港人把这份英文日报称为《孖剌报》。该报一直出版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

《香港电讯报》创刊于1881年6月15日,每晚出版,星期日休刊,美国人约瑟夫·诺贝尔为创办人,因而该报有《士蔑西报》之称。该报经常批评港府官员,以敢言著称,每期销数约4400份。

(2)中文报刊的问世

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其中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贵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1835年8月1日创刊。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遐迩贯珍》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事情的真实面貌。该刊还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对中国人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与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新闻报道业务方面,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随报发行。《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3)中文商业报纸崛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海外与内地的重要中转站,因而中外贸易率先发展起来并迅速走向繁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孕生了中文商业报纸这一不可或缺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

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

1857年11月3日,由孖刺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该报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1864至1865年前后,《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香港中外新报》继续出版,继续以报道商业行情为主,但所刊新闻进一步增多,发行对象从最初的商人扩大为一般市民。

1873年,《香港中外新报》改版为日报,之后又脱离《孖刺报》,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出至1919年才停刊。

1861年8月10日,德臣报馆创办中文附刊《香港新闻》,该报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要内容,也曾刊登过一些关于太平天国的新闻,出至8卷停刊。

1871年,德臣报馆创办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逢星期六出版,由广东人陈霭廷主持,以报道中外新闻为主,也有一些评论。1872年4月,停刊。

1871年4月17日,《香港华字日报》创刊,由陈霭廷担任主编,独立负责编务。该报自称其惟一的宗旨是“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益奋其爱国之念”。所刊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1941年12月25日停刊,是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这些中文商业报纸多为周三刊、周二刊和日刊,由于刊期缩短和信息时间要求的加快,通讯手段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闻编采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争取快速出版,中文商业报纸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从而使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逐渐被排除,使报纸的新闻特性更为凸现。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成为了全国的样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