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博士论文研究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答: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写的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理论论文。其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有:

(1)新闻的定义

指世界各地近来发生的各种事情或者告知。

(2)新闻报道的起源

他将新闻报道的起源归因于“部分出于人们的好奇心,部分出于人们的占有欲望,二者共同造就了新闻和报纸的销售”。新闻报道需要把值得记录的事物,从空洞分散的流言、微不足道的怀疑和平淡琐碎的事物中辨别出来。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理论经历了哪三个时期?它们各自的特征有哪些?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理论经历的三个时期及其各自特征如下:

(1)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年)

内容

新闻理论研究的恢复,以197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后来改名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成立为标志。1980年2月,北京主要几家中央媒体以单位名义成立北京新闻学会(后来改名为首都新闻学会)。同时,恢复高考招生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广播学院等,在恢复新闻学教学的同时,也开始了新闻理论的研究。

特点

a.新闻学界在什么是新闻、传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新闻要客观等新闻理论的基本理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b.新闻理论恢复后开始召开研讨会,新闻理论恢复研究后的两次最早的研讨会规模很小,即1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性讨论会、1979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性讨论会,第三次新闻学界的讨论会规模比较大,影响全国,即1980年5月在兰州召开的西北五省区新闻学讨论会。

c.新闻开始回归学术,多位研究学者发表学术论著。

(2)新闻改革研究的高涨时期(1984—1989年上半年)

内容

1984年关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议论开始“热”起来,《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译著使人们的兴奋点重新转向了信息社会和信息革命,这些话题自然涉及传媒的转型和发展。中国报业大发展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报纸结构形成。全国开始实行四级办广播电视,电视观众在20世纪80年代超过报纸,电视成为第一媒体。

特点

中国的新闻理论与政治有难以分清的密切联系,因为新闻传播相当程度上是政治的一部分,因而它的自身调整能力需要依靠政治权力的支持而获得发展动力。学界过多地介入其实需要由政界解决的事项,便注定了必须重新回归自身的命运。

(3)短暂的过渡时期(1989年下半年—1992年上半年)

内容

鉴于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各新闻单位和新闻教学研究单位进行清查,清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1989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了《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其核心观点是:舆论导向非常重要;稳定压倒一切。

特点

新闻业以战备的姿态,包括武战、文战,扎扎实实地、迅速有效地为新闻舆论战线防止和平演变进行政治准备、思想准备、理论准备、组织准备和业务准备,有组织有系统地在报刊上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地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

3.王中的新闻理论观点有哪些?

答:王中的新闻理论观点包括:

1981年,复旦大学教师王中在《新闻大学》上连续发表的几篇论新闻、论宣传的文章,对过去的一些新闻学观点进行了清理。

(1)他认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了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做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

(2)“报纸有两重性,一重宣传工具,一重商品。”

(3)他主张要区分新闻与宣传,两者有联系,但要注意区别。

(4)他关于新闻的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4.甘惜分提出怎样的新闻改革建议?

答:甘惜分提出的新闻改革建议包括:

(1)1980年,甘惜分油印了他的《新闻理论基础》书稿征求意见,该书成为1949年以后中国第一本关于新闻理论的书,主要内容是党报理论。1982年新闻系铅印该书,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甘惜分关于新闻的定义为“新闻是报道和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的手段”。

(3)1987年10月4日,甘惜分教授写就关于新闻改革的建议书《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提出“多种声音,一个方向”。

他认为“人民的声音就是多种声音”,“多种声音就是多元化”,“要改变片面强调舆论一律的观念,树立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各种报纸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观念。”

5.谈谈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的两个起点。

答: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的两个起点包括:

(1)中国新闻理论的起点之一:1896年梁启超的政治新闻理论。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年24岁。他强调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

这篇文章标志着中国政治新闻理论传统的开始。梁启超把报刊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来还引进并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西方的新闻理论,将这些理念服务于政治斗争。他把新闻理论视为“术”和“器”,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赋予报刊难以承受的重任:“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堕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2)中国新闻理论的起点之二:1918年徐宝璜的学术新闻理论。

学术新闻理论,即职业新闻理论,引进者徐宝璜,时年24岁,是中国最早在美国学习新闻学的留学生之一。

1918年《东方杂志》连载徐宝璜的文章《新闻学大意》。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半年后改名为“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术新闻学的开始,也是中国大学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研究会的两位导师是徐宝璜、邵飘萍。邵飘萍在讲课中论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即“以新闻为本位”。

6.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新闻研究理论的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新闻研究理论的状况发生的变化包括: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拉开了距离,过去人们的注意力除了政治没有其他,现在,政治家、新闻传播学者、传媒的具体主办者各自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他们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已经能够大体分清各自的领域。因此,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广度明显加大,并开始向研究的纵深发展。

(2)这个时期新闻学研究更看重学术化和研究的规范化,出现了一批学术成果;同时,传媒作为文化产业而产生的经营管理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新闻学研究呈现多元,相比过去都绑在“政治”这棵树上,这是一种进步。

(3)在改善大众传播媒介结构,增加报刊种类,形成竞争机制方面,在新闻单位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责任制方面,在改进新闻宣传的内容和方式,增加信息量方面,发挥多种功能方面,都迈出了步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4)新闻理论可以划分为新闻基本理念研究、新闻法治和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新媒体理论研究等内容。

(5)网络传播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普及,新闻传播学界迅速抓住了这个研究话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1998年出版第一本专著,2001年出版第一套教材。随后的数年内,又出现较多的关于新传媒的论著和成套教材。

这方面的论著和教材总体质量不高,近年才出现一些较有理论深度的文章。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论著以描述为主,然而传播科技的发展变化迅速,描述很快过时,而在理论论证方面把握新媒体的本质、提升人们对此的认识,显得不够。

7.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所谓“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所谓“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文化大革命”时期关于新闻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报纸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当时所有与新闻工作相关的理论表述,都离不开这个核心观点。传媒成为打倒一切的宣判者。其具体观点有:

(1)新闻事业不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且进一步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即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工具。这是当时错误观点的核心,这样的表述,将“文化大革命”前已经发生的“一言堂”现象推到了极端。

传媒是精神单位,不是专政机关,而“文化大革命”中传媒说谁是坏人,谁就即刻被打倒,传媒实际上变成了暴力机关,这是对传媒职能的极大歪曲。

(2)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党领导下的传媒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传媒的基本职责是提供新闻,完全否认这一点,将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促成的是全国思想上的绝对专制。

(3)新闻媒介要把深入持久的大批判作为基本内容和工作方式。这种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开始于1957年。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传媒凌驾于司法之上,报纸点了谁的名,谁便顿时变成了叛徒、特务、走资派等等,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于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成为解决思想分歧的普遍方式。

(4)工人、贫下中农要到新闻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打破知识分子成堆的状况”。新闻传媒是文化机构,各个工作岗位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来担当。然而,那时很多传媒的主要领导人是没有文化的工人、贫下中农,于是,传媒工作出现一种独特的现象:愚昧统治文明。“四人帮”被打倒以后的两年内,由于当时的党中央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故那时的新闻理论仍然沿用原来的政治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