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07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学科与专业名称:新闻学与传播学(科学学位)
考试科目代码与名称:新闻学各研究方向、传播学各研究方向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选答4小题,共20分,多选不计分)
1.新闻要素
答: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个W。后来又有学者提出新闻六要素(5W+1H)的说法,H即结果如何(How)。
2.知识沟
答:知识沟是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即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3.《新青年》
答:《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其主要宣传内容包括: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4.《读卖新闻》
答:《读卖新闻》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1874年创刊于东京,创办人子安峻、本野盛享、柴田昌吉,该报初为隔日刊,只发行200份,半年后改为日刊,发行量猛增至一万份,居东京各报发行份数之首。从1886年起,《读卖新闻》开始刷新版面,以市民和中小企业主为读者对象,大量刊登文学作品,使该报以“文学报”的特质身价倍增。1950年起实行股份公司制,国内设有四个分社,国外有三个总局,有早晚刊,在纽约发行卫星版。
5.政府外部公关
答:略。
6.社会营销
答:社会营销是指一种运用商业营销手段达到社会公益目的,或者运用社会公益价值推广商业服务的解决方案。社会事件或公益主题一向是最吸引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目标,同时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较多企业把商业运营模式放到公共领域,以此来开展营销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社会营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隐性打动消费者,促进企业发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选答3小题,共30分,多选不计分)
1.如何理解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答:要使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应该首先树立这样几个观念:
(1)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性方针,它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更不是权宜之计。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版面上100%登的是正面报道,就算做到了正面宣传为主了。更重要的是看正面宣传是否成为一张报纸的基调和主旋律,看一张报纸是否充满着鼓舞人心、激励人心、启迪人心的精神力量。
(2)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是要求我们“粉饰太平”,不讲问题,不讲矛盾,更不是要求我们弄虚作假。提出以正面宣传为主,是以我国的客观现实为根据的,因为正面事物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流。如实地反映这个主流,就足以振奋人心,用不着我们去“粉饰”,更用不着我们去加油添醋。
(3)坚持正面宣传,应当理直气壮。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健康的、美好的事物总是占主导地位。我们有些同志不相信今天生活中还有那些先进人物、美好的情操、感人的业绩,主要是他们的生活圈子过于狭窄,或者囿于某种偏见,先进的、美好的、感人的东西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之内。
(4)搞好正面宣传很不容易,需要努力提高宣传的艺术和技巧。能不能把正面宣传搞好,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两个统一,即:理直气壮与喜闻乐见相统一,鼓舞人心与实事求是相统一。
2.信息传播领域的受众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信息传播领域的受众权利包括:
(1)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知情权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而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专门性的大众信息传媒,有权利更有责任及义务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开拓公共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2)表达权
从一般意义上说,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①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这部分权利与媒介享有的新闻自由权是重合的,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之一。
②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我国宪法中明确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针对我国新闻媒介的特有属性,公众自然有权依法监督其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信息属于社会公共资源,事关公众利益,带有公共性,新闻媒介作为专门性的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和传播公共信息是其重要而无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个特定层面上,无论任何国家、任何属性的媒介都带有一定意义的“公共性”,应当属于受众监督的范围之内。因此,对于媒介的建议权、监督权不是媒介自上而下赋予受众的,而是受众作为公民自然应享的权利。在当今世界性的媒介商业化浪潮中,商业性有日益威胁、损害媒介公共性的势头,这时强调和坚持受众对媒介公共活动及其公益性的批评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3.简述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广州的办报活动。
答: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广州的办报活动包括:
(1)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①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与行情报》创刊。1828年,该报改名为《广州纪录报》。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等。《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广州纪录报》上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攻击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傲慢无礼和无视外商利益,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
②《广州周报》创刊于1835年9月12日,周刊,每周六发行,为广州另一家颇有影响的英文报纸。该报为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所办,在经济上受到颠地洋行的支持,不断抨击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并与亲东印度公司的《广州纪录报》展开过激烈争论。《广州周报》对中国问题非常关注,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
③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等。《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1833年9月底停刊。英文月刊《中国丛报》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该刊大量、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宗教的文章很少。
(2)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每期约十二三页,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他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这与它在中国境内出版有一定关系。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全长331字,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形。目前所见最后一期出于1838年7月。
4.简述李普曼对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1)“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信息环境并非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还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2)“刻板成见”(stereotype)
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5.企业公关和政府公关有何异同?
答:略。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选答2小题,共50分,多选不计分)
1.结合案例试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答:(1)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这是政治学上的铁律。监督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的纪律监督,但没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不可能对违法乱纪行为和腐败分子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2)在一些西方国家,新闻媒介自称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势力,对立法、司法,尤其对行政当局实行舆论监督。但这种监督有其政治、经济背景。它们以公众代言人自居,却往往代表一个大的集团利益向政府叫板。中国的新闻舆论既然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那么,它们理应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来实施舆论监督。
(3)舆论监督的范围是广泛的。它监督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其符合法定的程序;监督国家法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实施;监督国家所有公务员遵纪守法、勤政廉政;监督市场运行的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它也监督社会的正常秩序,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当然,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舆论监督具体实行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2.论述中国近代“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答:(1)报纸论政传统的确立
自国人办报开始,文人论政的的新闻传统已开始并不断发展延续。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作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代表,《循环日报》的一大特色是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片政论文章,首创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也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借助日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主张,并认为报纸是使“上通下达”、“博采舆论”的工具,“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国人自办报刊的传统。
(2)报刊政论时代的到来
19世纪90年代中期,维新变法运动促使第一个国人办报高潮兴起,维新派骨干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创办的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旋律的报刊成为报业的主流。维新派视报纸为开启民智、变法图强的主要途径,把报纸作为强有力的政治舆论工具,形成学会、学堂、报纸“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他们冲破封建统治的言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报人、报业的地位,开创报章新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便是文人论政报刊的代表。《时务报》主笔梁启超每天撰写四千多字的政论,其中《变法通议》一文连载473期,系统地阐明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3)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的发展与鼎盛
20世纪初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海内外蓬勃发展,成为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革命派报刊宣传“三民主义”,主张为革命办报,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视报纸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民报》和梁启超主持的保皇派报刊《新民丛报》的论战,标志着我国文人论政的报刊传统进入鼎盛。这次论战始于1906年4月,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主要围绕: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的统治;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分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导致中国被瓜分。论战以《民报》获胜告终,革命派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也促进革命派报纸的发展。
(4)报刊政论的衰落
民国初年,袁世凯加强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和摧残,大办官报,笼络收买报纸和报人,暴力压制、迫害异己报刊,镇压“二次革命”,导演“癸丑报灾”,还颁布一系列苛刻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压制报业,应景文字充斥报端,报纸政论衰退。
(5)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
“五四”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带来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取社论、专论等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四平八稳的沉闷时评,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新青年》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每周评论》、《湘江评论》采用述评形式、政论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家大事。
(6)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0世纪20年代后,国内革命战争导致政局不稳,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力较弱,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线生机,报刊论政的传统也得以恢复。《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的政论文章以敢言、善言闻名,是对文人论政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941年新记《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奖章,彰显《大公报》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文人论政传统:对社会高度负责,对公共利益一贯维护。
《大公报》是以张季鸾的政论文章出名的,张季鸾的评论以“敢骂”著称,出于对国家、对社会民众的高度负责,继承和发扬文人论政的传统。张季鸾的编辑实务代表《大公报》的方针,他主张报纸要超党派,提倡“对政治,贵敢言”,报业要充当“中国公民之独立言论机关”。1926年“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成立,张季鸾任主笔,《大公报》达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对“大公”的坚持,“新记”《大公报》提出了“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不结党营私,评论不偏不倚,站在比较超脱的立场上为百姓说话。张季鸾面对权势不卑不亢,一再声明“事实就是如此”的行为,显示了作为“无冕之王”的气度和对文人论政的坚持,于右任曾为这位“民国故报人”下过一极精当的评语: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
3.论述电视娱乐节目(包括选秀、综艺节目)空前火爆的深层次原因。
答:略。
4.如何理解品牌传播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答:略。
四、分析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请结合所学新闻传播史论知识,评述下列材料中的观点。(25分)
普利策在创办《世界报》时,曾指出“这份报纸永远不会仅仅满足于发行报纸,将永远同各种各样的邪恶势力做斗争;永远独立;永远朝着更开明、更上进的目标迈进;永远与真正的民主观念结合在一起;永远努力成为道德的化身;永远激励自己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世界报》永远为实现最高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将正义发扬光大、令邪恶瑟瑟发抖,成为教育的保护神,成为美国精神的化身……《世界报》的广大成员用毕生的精力去捍卫这一精神信条和道德准则。”
答:略。
2.文氏4兄弟的母亲走失,4人张贴寻人启事,并驾车寻找。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这一消息,还出乎寻常公布了家属联系电话,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被受众称为“寻母启事”。请以此事为话题,从新闻媒体工作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25分)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