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2 课后习题详解

1.“出版自由”的口号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包含了些什么内容?

答:(1)“出版自由”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17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手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制度。1644年,约翰·弥尔顿因出版书籍引起国会愤怒,被传至国会出版委员会接受质问,他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11月,弥尔顿故意不征求书刊检察机构的同意,印刷了这篇演讲词,以示对书刊检查制度的蔑视,这就是著名的政论小册子《论出版自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中下层农民利益的平均派领袖约翰·利尔本1645年提出:出版自由是英国人民的天生权利。

(2)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的内容

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

谴责检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他的论点的基础的假定是,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要运用这种才能,必须让人们不受限制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他认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能够战胜谬误而存在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的概念。

政府不应该参加战斗,也不应该协助其中任何一方。虽然虚假的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真实的意见终会通过吸引新力量来保护自己,并通过自我修正的过程战胜其他意见而保留下来。

在倡导自由的同时,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谈到作为这种限制的基础的一般性原则。

2.简述约翰·洛克其人及其对自由主义的思考。

答: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的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受家庭熏陶及学校教育的影响,洛克形成了同情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倾向。他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辉格党的领袖艾希利的秘书、顾问和私人代表,深受其政治思想的影响。

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有:

(1)人的自然权利有四项内容: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础,离开思想、意愿、意志,就无所谓自由。只有人能凭头脑中的思想自由地说话或保持沉默,才算获得了言论或保持安宁的自由。

(2)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从道理上讲,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么错误,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导。在不同的见解中保持和平、履行人类的职责和培养友谊,对所有人有益。

3.丹尼尔·笛福在英国新闻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答: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

(1)创办杂志《评论》

1703年,他因发表反对托利党迫害非国教徒的文章被逮捕,后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1704年2月19日,笛福在狱中筹划创办了一份评论杂志《法国每周评论》。每期8版,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二刊,第二年改为周三刊,同时将名字简缩为《评论》。该杂志每期都登有政治、商业和社会问题的文章,还常有副刊,一直出版到1713年停刊。

(2)笛福一生编辑或为之撰过稿的报刊大约有25家。他力主选择大众关心的话题,写作趣味化、通俗化。1713年以后的14年里,笛福因诬蔑宫廷罪和诽谤罪先后四次被捕,后不得不经常改变立场,周旋于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1719年写作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在《每日邮报》上发表,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小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一位德国评论家称这是一部“世界性的书”,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在报纸上发表的连载小说”。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当局主要采取哪些手段控制出版事业?

答:英国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告终的,因此,资产阶级报业所受的桎梏并没有完全解除,统治当局继续用多种手段控制报业。具体手段如下:

(1)征收“知识税”

1712年5月16日,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规定对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该法案同时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印花税实施不到半年,报纸停刊一半。

(2)实行津贴制度

随着众多政党报刊的创办及独立报业的兴起,官方报纸《伦敦公报》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为控制舆论,政府采取了贿赂记者和津贴报纸的办法。津贴费用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成为宣传经费的一部分,并逐步形成“津贴制度”。当时著名的报人如笛福、阿狄生、斯梯尔等均接受过政府津贴。罗伯特·沃尔波两任首相期间,津贴制度最为盛行。

(3)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资产阶级革命后,因触犯叛国法被处决的出版人极少,而因触犯煽动诽谤法而被判刑者为数甚多。17、18世纪有成百上千名报刊发行人、文章作者、印刷者、贩卖者被判处徒刑与罚金。有名的案件包括:理查德·富兰克林案、约翰·威克斯案、朱尼斯匿名信案、法克斯诽谤法案等。

5.威克斯案与“朱尼斯匿名信案”大体经过如何?

答:(1)威克斯案

1762年,约翰·威克斯创办了《北不列颠人》杂志。他在创刊号中主张“批评政府是每个报人的神圣天职”,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为“监督论”。他因批评国王的文章被捕,后以议员身份被释。之后,威克斯联合被捕的48人,控诉政府非法捕人。法院认定控诉成立,政府赔偿10万英镑。至此,1557年开始的总逮捕状被废止了。

(2)朱尼斯匿名案

1768—1772年有九家报纸连续发表10封匿名信,其中有的抨击政府和国王。司法大臣对六人提出指控,结果五人开释,一人判刑(因他罪)。同时,新闻自由又增添了“批评国王无罪”的一项新内容。

6.密尔的《论自由》一书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

答: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书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充分论证的经典作品。其主要观点如下:

(1)每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在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只有涉及他人时,人们才可以干涉他的自由。但也要有一个限度使个人的独立性不受侵蚀。

(2)对于思想、意见是否正确的判断,密尔认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息的意见是谬误;即使我们确信,要窒息它也仍是一个罪恶。权威压制某个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权威者“不是不可能错误的”。对任何意见的十分确定性正是人们易犯的错误之一。

(3)对于不同意见,必须兼顾双方、无所偏重,仔细辨别冲突双方的理由,才能获知真理。人们往往只能掌握“部分真理”。部分真理之间的猛烈冲突不是可怕的祸患,可怕的是“半部真理的平静压熄”。

(4)关于对真理压制的后果,密尔说真理的真正优越之处在于一个意见只要是正确的,不管怎么压制,总会彰显其力量。倡导精神自由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是为了产生智力活跃的人民。

7.英国乌托邦主义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名著?

答:乌托邦主义又称空想社会主义,来源于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写成的《乌托邦》一书,这是欧洲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杰作,其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法律简明而公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该书塑造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暴政、人人劳动、和睦共处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15~17世纪的早期乌托邦主义着重于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代表人物除了莫尔外,还有康帕内拉、安德里亚,其著作分别是《太阳城》和《基督城》。

(2)18世纪中期乌托邦主义的特点是已经有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平等的要求已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扩大到个人社会地位方面了;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这个新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代表人物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

(3)19世纪初期,乌托邦发展到了晚期,著名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他们的主要思想是:要立即解放全人类,用示范的办法建立理想的永恒的正义王国;欧文则已经直接从法国的唯物主义出发,系统地制定了他消除阶级差别的方案。

乌托邦主义理论虽然有一些空想成分,但并非荒诞无稽的构想。他们的学说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对理想国度的描绘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主张,为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8.英国宪章运动中出现过哪些重要报刊?《北极星报》的出版经过和影响如何?

答:英国工人争取到工会合法地位后,进一步开展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1836年6月,伦敦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伦敦工人协会”,1838年5月,协会公布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要求实现普选权及工人的经济权利,这就是宪章运动,1860年宣告失败。该运动注重公开宣传鼓动工作,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报刊。

(1)英国宪章运动中出现过的重要报刊

《伦敦快讯》。宪章运动在一开始就注重公开的宣传鼓动工作,“伦敦工人协会”一成立就创办了机关报《伦敦快讯》。它执行宪章运动道义派的政策,力求把宪章制定成法律,否定用暴力实行改革。所刊文章多是温和劝导的语气,销路不广。

《北极星报》。1837年11月11日由宪章派左翼领袖菲格斯·奥康瑙尔在利兹创办,编辑部成员还有哈尼、琼斯。该报很快就成为宪章派最有威信的报纸,对宪章运动进行了全面、完整的报道。1843年11月迁往伦敦,1852年停刊。

《红色共产党人》杂志。1850年6月由哈尼创办,宣传建立民主共和国,采取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11月该刊连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英译本,哈尼在周刊序言中首次指出这一著作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评价它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革命的文件。译文发表后,引起当局的恐惧,决定以追查印花税为借口迫害哈尼。杂志改名为《人民之友》继续出版至1852年4月。

《寄语人民》周刊。由琼斯于1851—1852年在伦敦出版,该刊捍卫英国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认为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才能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强调工人阶级进行独立斗争和掌握政权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热情支持该刊,亲自参加编辑和出版工作,他们通过该刊的编辑工作,和英国宪章派保持联系,通过该刊从思想上影响英国无产阶级,支持琼斯及其拥护者在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宪章运动;并称赞该刊是“工人阶级的机关报”,从中可以找到英国无产阶级的全部现代史。

《人民报》周刊。1852年5月由琼斯创办。创刊目的在于想在革命低潮时有一个影响较大的宪章派机关报指导工人阶级继续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宪章运动。它继承《寄语人民》的优良传统,捍卫工人阶级利益,宣传新纲领所规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探讨工人阶级社会解放的道路,主张全面恢复宪章运动。它发表的对1852年科伦审判案的报道、揭露普鲁士暴政的社论和向英国工人阶级被判罪者家属捐款的号召,表明了它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大无畏精神。1856年6月,《人民报》转入资产阶级实业家手中。

(2)《北极星报》的出版经过及影响

《北极星报》于1837年11月11日由宪章派左翼领袖奥康瑙尔在利兹创办,编辑部成员还有哈尼、琼斯。该报很快就成为宪章派最有威信的报纸,对宪章运动进行了全面、完整的报道。1843年11月迁往伦敦,1852年停刊。

《北极星报》宣传宪章运动中左翼暴力派关于采取政治斗争途径争取实现宪章的主张,指导工人斗争,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争取共同斗争的胜利。该报具有鲜明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立场。在该报存在的15年里吸引了大量读者,最高时销数达10万多份,远远超过了《泰晤士报》每天3万多份的发行量。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北极星报》,称它是真正民主的、没有民族的和宗教的偏见的报纸,在各方面都成了欧洲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9.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机关刊物叫什么名称?它的历史意义何在?

答:(1)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它的中央机关刊物是《共产主义杂志》。

《共产主义杂志》于1847年9月只在伦敦出版了一期试刊号,德文。这期试刊号封面上印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提出的铭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试刊号上的主要文章有《发刊词》、《公民卡贝的移民计划》、《普鲁士与普鲁士和全德的无产阶级》等。《发刊词》基本上阐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的观点,但仍有一些空想的成份。威廉·沃尔弗是《普鲁士与普鲁士和全德的无产阶级》一文的作者,它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策略。该杂志由于缺乏必要资金,没有印刷机和足够数量的铅字,也没有确定的编辑人员,出版一期后就停刊了。

(2)历史意义

《共产主义杂志》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是最早以科学革命理论为指导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正式机关刊物,开创了共产主义机关报刊的历史。

10.马克思是怎样论述报纸与杂志的区别的?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谈到报纸和杂志各有好处: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能每日干预运动,成为运动的喉舌,反映当前的整个局势,使人民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杂志则是能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详细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剖析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11.第一国际的机关报的状况如何?有何经验教训?

答:(1)第一国际机关报的状况

《蜂房报》。1864年,无产阶级第一个正式的国际革命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1月,英国工联主义的《蜂房报》成为其正式机关报,其创办人兼主编乔治·波特尔是右翼工联主义者。国际成立之前,该报在他的主持下不时报道英国和各国工人运动的动态,国际成立后该报曾热情地报道了成立大会盛况和临时委员会最初的几次会议情况。但该报成为机关刊后并未移交控制权,只是无偿提供版面,波特尔始终没有放弃改良主义的错误倾向,后来竟然篡改和删节有关国际会议的报道,在有关报道上和马恩、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产生严重分歧。1869年底,该报完全落入自由派投机分子赛米尔·摩里手中,成了“一小撮资本家的机关报”。1876年,该报停刊。

《矿工和工人辩护士报》。1865夏,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利诺将《矿工和工人辩护士报》交给总委员会,建立了“工业报纸公司”,由奥哲尔任理事长,马克思任理事会理事,并改组为《工人辩护士报》。该报开始经常刊登总委员会的材料,广泛介绍各国工人运动,支持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为得到资产阶级的资助,公司理事会里改良主义多数派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妥协,1866年,乘马克思因病没有出席总委员会改组了编辑部,把《工人辩护士报》更名为《共和国报》,提出了一个不包含工人阶级特有要求的纲领,报纸立场发生了改变。

(2)第一国际机关报失败的经验教训

作为革命组织的机关报,领导权必须掌握在革命者自己的手中,并接受革命组织的绝对领导。否则,就不能发挥革命的“喉舌”作用,甚至还会给革命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革命者必须与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展开坚决斗争,在机关报上坚定立场、绝不妥协。

12.北岩在英国报业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每日邮报》成功的原因何在?

答:(1)北岩在英国报业史上的地位

北岩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1905年受封为勋爵,有“舰队街拿破仑”之称。1888年他创办了《回答读者投书》,是一份以通俗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周刊。1894年8月,北岩购买了《新闻晚报》,致力于新闻改革,主张新闻写作要简练易懂,并应用地图、照片注解报道新闻。1896年,他在伦敦创办了《每日邮报》,获得巨大成功。1907年,北岩获得《泰晤士报》的控制权,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获得了成功。北岩报团是英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报团。

(2)《每日邮报》成功的原因

《每日邮报》的成功标志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北岩分析了英国社会的需要与报纸的积弊,一改当时一般英国报纸只报道片断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做法,开阔读者的视野,使读者看到社会完整的图像。该报主要读者对象是中产阶级、广大劳工和妇女。北岩高薪聘请一流的记者,长驻世界一些重要城市,迅速报道重大事件。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上能与高级报纸一争高低,并以清新、简洁的版面在读者中赢得了声誉。

北岩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他在《每日邮报》创办的前3年亲任总编,制定了满足新时代读者需求的新闻原则:解释、简洁、清晰。标题鲜明、版面新颖,扩大报道面,经常改进内容,以便长期吸引读者。此外,他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

健全的报业管理,广泛招揽广告。此外,北岩在《每日邮报》以至一生的新闻事业上的成就,都离不开他弟弟哈罗德的帮助。哈罗德·哈姆斯沃斯精明强干,是一名优秀的报业管理人才,曾担任过《每日邮报》的经理。

13.英国议会为何要数次设立皇家报刊委员会?试对其结果作出分析评价。

答:(1)英国议会数次设立皇家报刊委员会的原因

二战后,面对垄断的加剧,为了加强意见表达的自由及促进消息的正确报道,英国议会认为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有必要彻底调查报业的资本、经营、独占、控制及其所有权的情势。因此,1946年,下院决议设立皇家报刊委员会。从1946—1977年,英国议会共设立过三次皇家报刊委员会。

第一次皇家报刊委员会(1947—1949年)。1949年该委员会的报告书认为整个英国报业并没有垄断化,但承认地方报纸已有此迹象。但这些地方报纸必须和全国性报纸竞争,所以地方报纸的垄断就受到了限制。该委员会提出四条建议:a.禁止以游说、免费赠品等方法从事自杀性竞争;b.同一公司所属报纸应在报头上注明同一标志;c.地方性报纸的独占也受1948年独占法案的限制;d.设立报业总评议会,旨在维护新闻自由,改进新闻事业效率。

第二次皇家报刊委员会(1961—1962年)。报团兼并的惊涛骇浪震惊了全国,该委员会报告指出1949年以来,英国已有17家日报和星期报停刊,还有许多周刊停发,报业集中趋势加剧,对出版自由的潜在威胁巨大。结论却是:在全国性的日报和星期报中仍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该报告建议:a.设立特别法庭,对重要报纸的合并、出售具有许可和保留的权力;b.任何报社不得参与电视经营;c.报业总评议会要以更大权力管理报业权力滥用、不良广告的行为;d.报纸发行人开研讨会,以增进报纸生产率;e.建议几家经营不良的报纸征聘优秀编辑、经理人员。

第三次皇家报刊委员会(1974—1977年)。1974年成立,其1977年提出的调查报告一方面承认现行的报业制度(自由的私营企业)导致了报业的持续兼并,威胁了出版自由,减少了公众自由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主张维护现行制度,委员会勉励报纸老板仍要把不赚钱的报纸经营下去。

(2)对其结果的评价

报业集中、兼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政府生怕插手报业会招来干涉出版自由的指责。有限的市场份额无法为众多报纸提供生存空间,自由竞争没有带来共存共荣的结果,却造成了集中、兼并、垄断的局面。皇家报刊委员会的三次调查报告无法也无力解决这一根源于体制的问题。

14.英国当前有哪些主要报团?它们概况如何?

答:英国目前大型报团有十余家,基本上控制着整个报业局势。其中主要的有:

(1)新闻国际公司

默多克是新闻国际公司的老板,如今他控制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今日报》、《太阳报》等全国性报纸及地方性报纸30余家,占英国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拥有英国天空广播公司(40%的股份)和路透社的部分股权。该公司是一家跨国集团。默多克利用手中的卫星广播电视和有线新闻网插手新闻、商业、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他的多媒体帝国已经伸向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2)镜报报业公司

1951年,北岩的外甥赛西尔·金继任《每日镜报》董事长,并拥有每日镜报公司最多的股份。1952年金购买了混合报业公司。1961年以3850万镑吞并了奥丹斯报团,实力大增。同年,金建立了国际出版公司,控制着二百多家杂志。1964年,该公司所属的《每日先驱报》改组为《太阳报》,逐步变成黄色报纸。该公司战后多次易主。此后几年,公司由于管理不善,连年亏损。1968年该公司董事会作出决定,强迫赛西尔·金退休。

1970年,里德家族收买镜报报业公司大部分股票,改称为里德国际公司。1980年,英籍捷克人罗伯特·马克斯维尔购得“镜报集团公司”的全部报纸,控有《每日镜报》、《星期日镜报》、《星期日人民报》等日报和星期报,苏格兰地区的《每日纪录报》、《星期邮报》等地方报,还有一家体育日报《体育生活报》。

(3)快报报业公司

前身为英国老牌报团“比维布鲁克报团”。1977年出售给特拉法加投资公司。拥有两家全国性日报《每日快报》、《每日明星报》,一家全国星期日报《星期日快报》,一家伦敦晚报《标准晚报》,还有几家广播电视台的股权。

(4)联合报业公司

联合报业公司前身是罗瑟米尔报团,现为“每日邮报和通用信托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它拥有全国性的《每日邮报》、《星期日邮报》和十多家地方报纸、几十家周刊。

(5)汤姆森集团公司

该报团主人是罗伊·汤姆森,他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英国报业市场。1953年收购了苏格兰人出版公司,包括《苏格兰人报》和《爱丁堡晚报》,汤姆森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实力,一度成为英国战后最大的报团。他去世后,其子汤姆森爵士第二主持工作,1981年把《伦敦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出售给“新闻国际公司”,地位有所下降。现在仍拥有50多家地方性日报、50多家杂志。在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等国拥有大量报刊和广播电台,同时还经营石油、旅游、航空、房地产等多种产业。该集团在伦敦创立的汤姆森基金会,与我国《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新华社建立了一定联系。

(6)皮尔逊·朗曼公司

该公司包括金融时报报团、西敏斯特报团、朗曼图书印刷公司3个主要分支,拥有《金融时报》、《金融周报》、《金融新闻》和40多家地方报纸以及大批其他出版物,还握有《经济学家》的一半股权和香港《远东经济评论》等海外刊物的股份。

(7)合众报业公司

该公司现有《每日快报》、《每日星报》、《星期日快报》等全国性报纸,《约克郡邮报》和《兰开夏晚邮报》等地方日报、30多家周报和其他刊物,以及多家印刷公司和电视公司股份。

(8)电讯报业公司

拥有《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电讯报》,现属于加拿大企业家布莱克的电讯公司所有。

(9)卫报和曼彻斯特新闻晚报公司

拥有《卫报》、《曼彻斯特新闻晚报》和《观察家报》等报刊,属于斯科特家族。

(10)报业出版公司

拥有全国性大报《独立报》和《星期日独立报》。

15.英国拥有众多全国性日报的原因何在?英国的“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各有何特点?

答:(1)英国拥有众多全国性日报的原因

看报的需求。英国语言统一、文化发达、文明度高,英国人一直都有良好的读报传统。

英国是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报业繁荣,1954年报纸每日销量2900万份,千人拥有日报数一度居世界前列。

英国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方便全国范围内报纸的发行运输。

报团的垄断使报纸种数急剧减少,“一城一报”现象遍及全国,电子媒介的崛起夺走了不少客户和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这些因素促使报纸向全国扩张,寻找广泛的受众和广告资源。

(2)英国报纸分为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两大类,它们各自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高级报纸篇幅较大,报价较高,版面严谨,以国内外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读者大部分是上层人士和知识阶层。

大众报纸篇幅较小,报价较低,版面夸张、泼辣,主要内容是黄色新闻和娱乐材料,读者大部分是工人,其次是小资产阶级、职员和城市平民。

美国新闻学者约翰·蒂贝尔说,英国出版了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报纸和最坏的报纸。电视的冲击使大众报纸销路大减,高级报纸则以其国际国内的新闻报道、解释和评论的权威性,还能基本维持销路。

16.路透社的发展状况如何?近年来它的业务有何特色?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17.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BBC的现状如何?

答:(1)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与世界各国相比,英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既早又快。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独家垄断时期

1922年10月,马可尼公司联合西方电气公司等另外五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经费来源于出售收音机附加费和收听执照费。后来鉴于广播影响巨大,1927年元旦英王颁布“皇家约章”,将其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授予它在全国进行无线电广播的特权,组建全国广播网,并开始对外广播,该特权一直持续到60年代。

1934年,英国成立电视委员会,负责规划全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936年,BBC在亚历山大宫建立了第一家电视台,成为英国电视事业的开始。1937年5月12日,BBC用第一辆电视转播车,进行了英国首次户外电视实况转播,播映了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

“双头垄断”时期

针对广播电视被BBC垄断的现象,英国于1952年发起了“压力运动”,强烈呼吁建立商业广播电视机构。他们认为BBC的垄断限制了言论自由,减缓了广电事业的发展,而竞争能提高节目质量、增加机构活力。

1954年议会通过允许建立商业电视广播机构的《电视法案》,1955年第一家商业电视台(伦敦电视台)开播,由独立电视局(简称ITA)负责。它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出现第一家靠广告收入和出售节目而维持经营的商业性广播电视公司。1972年议会决定开放商业广播,独立电视局改名为独立广播局(简称IBA),同时管理商业电视和广播。1973年第一家私营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BBC的垄断局面被打破。这种格局被称为BBC和IBA的“双头垄断”。

竞争时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发展起来,BBC和IBA在内容和规模上的竞争表现得更为激烈。二者还先后建立有线电视频道,在卫星电视方面竞争激烈。1990年,英国颁布不涉及BBC的商业广播法,对商业广播电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广播法旨在开放广播电视市场,营造更为自由的竞争环境,以促进广播电视的繁荣,同时确保节目质量。根据这一法案,独立广播局和电缆电视局被独立电视委员会和无线广播局取代。

未来走向

英国广播电视事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业性和公营性的区分,前者以广告为主要经费来源,后者以执照费为主要经费来源。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地面电视之间的资金流动、节目互换加强,有可能导致地区性垄断的形成。多元的广播电视生态格局,将使观众能够自由选择极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

(2)BBC的现状

BBC广播公司在国内拥有10个全国性电台、40个地方性电台、8个全国性的电视频道(包括BBC 1到4频道,两个儿童频道CBBC和Cbeebies,BBC新闻和BBC国会新闻频道)、BBC红钮互动电视(BBC Red Button interactive TV)、BBC高清频道、BBC在线、BBC iPlayer等。

2007年元旦,新一轮BBC经营特许状生效。根据特许状,BBC董事会被废除,代之以BBC信托委员会(BBC Trust)。该委员会有12名成员,分别代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利益。成员由英国政府依照无私、正直、客观、负责、公开、诚信和领导力七项标准提名,由英女王任命。信托委员会代表公众利益监管执行委员会的经营运作。这种模式旨在维护BBC的独立性,确保其在言论上的自主权。信托委员会扮演政府与BBC之间的缓冲器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