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2 典型题详解

一、简答题

1简述采访报道中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答:(1)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具体指以下几方面:每个事实的要素要真实、每个事实所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材料要真实、每个事实的深层原因要真实。要保证事实的真实,记者要做到贴近现场,找到当事人,进行有效的采访,还要做到全面地了解事实,因为片面的事实也是不真实的。如果有可能,记者还要设法穷尽这个事实背后的原因。

(2)要做到报道的真实性,还要对真实性进行检验,主要有两层含义:

与事实相关的知情者对报道的真实性的检验

报道中的真事刚刚发生过,相关的知情者还记忆犹新;报道中的真人绝大多数都活着。这些被报道的新闻人物和事实的知情者是报道真实性的最权威的检验者,是最有权利对报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的人。如果记者在采集事实时,缺乏证据意识,所使用的事实材料缺乏证据学的认可,就会常常被当事人在事后诬陷为“失实”,或大闹媒体,或诉诸法庭。这对记者的监督性报道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对媒体正常的舆论监督活动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社会实践对新闻报道的检验

新闻报道常常要受到历史的检验,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尽管绝大多数的新闻要素都是准确的,但是由于受到记者编辑的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当时当地传播环境的限制,对某些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理解和评价,对某些新闻事实的深层原因的分析,常常会出现较大误差。历史的检验是一个媒体能够建立公信力的基础。如果一个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不仅能做到要素上的准确,还能做到事实分析上有深度和预测中具备历史眼光,那么这个媒体的公信力就能逐渐建立起来,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所依仗的信息来源。所以,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记者的一个相当高的要求。

2简述典型事实的特点。

答: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在新闻事实中还要选取它的精华,即典型事实。在新闻写作时,要学会使用这些“精华”说话。典型事实的特点有:

(1)典型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虚构和夸大生造出来的假事实。

(2)典型事实一般都是感性的事实。它常常是一个故事、一个场面、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是最容易被受众注意到的事实.

(3)典型事实是蕴含着理性的感性事实,是代表宏观的微观,是人们最有可能从中体味出道理的感性事实。通常所说的新闻手法“用事实说话”,指的是这类事实。

(4)典型事实是具有代表性的事实,体现为典型的行为、典型的场景、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语言。它是从社会生活“面”上选出的“点”,是从带有普遍意义的“广泛事实”中选出的“代表”。这种“代表”不是“耸人听闻”的事实,也不是用“人造平原”的方法“造”出来的事实。

3记者在发现典型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记者在发现典型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识别真伪

识别真伪,是指识别真先进还是假先进。提出这个问题,是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过去曾出现过把假先进当作真先进来宣传报道的错误。把假先进当作真先进来宣传报道,在新闻媒体对先进人物的报道中虽然只占极少数,但造成的影响却很坏,对先进人物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2)要考虑典型性

对先进人物,并非每一个都必须登报,必须广播,必须上电视。表彰先进人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上新闻媒介的,应是那些最具典型性的先进人物。为此,记者要在众多先进人物中反复比较,进行选择。要挑选那些事迹最具典型性、思想最富教育意义,又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

(3)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实,典型性也应该包括针对性,越典型的事物理应针对性越强,实践证明,先进人物事迹的针对性越强,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就越大。

(4)推出全国性的重大先进典型,在一个时期内还要适度

经验证明,重大先进典型推崇的过少,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推崇的过多,又难于消化,会削弱榜样的作用。适度虽不属记者掌握的问题,但对记者而言也有思考意义。

4简述采访策划准备的程序。

答:采访策划准备的程序是在采访之前所必须要准备的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是成功采访的必要环节。它的程序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采访目的。在做采访准备时,一些问题必须弄清楚: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谁能为你提供这些信息?

(2)确立采访对象。一般而言,记者选择的采访对象应当是知情人、见证者、主持者。决定采访对象的时候,要坚持找到最权威的人,而不是谁好找就找谁,谁好说话就找谁采访。确立采访对象的时候,还要考虑采访的可能性。

(3)所选题目的背景调查。即对采访的题目要进行研究,尽量找到与这个题目相关的各种资料。要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如年度报告、工作总结、相关文件,还要注意查阅媒体的相关报道。难度最大的是了解某个行业或某个单位的知识背景、发展概况、现存状态、存在问题以及今后预测,这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一个过程,但又是相当必要的一个过程。

(4)准备提问方案。记者需要在采访前设计一个思路缜密、全面的提问提纲,既适合于调查真相,又能满足取材需要、适应新闻作品的后期制作。制订采访提纲的时候,要紧紧围绕采访目的,兼顾采访对象已有的信息量或认识水平,收集针对这个题目的、新闻作品所需要的素材类型。

5简述采访任务的五要素。

答:采访任务是指依据报道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的事实材料。采访的任务由这几个要素构成:

(1)采访任务的第一个要素——拿到事实。采访的基本任务是拿到事实。

关于预约采访

有些记者的采访是预约采访,甚至是“三包”采访,外出采访时,单位采访车车接车送,到达目的地之后,领导接待,主动汇报,实则秘书早已经把稿子写好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所获得的材料不等于事实,甚至有时与真相距离很远。这是因为:

a.这些材料是被采访单位写的,不是出于公众的利益。

b.这些材料并非出自记者之手,有很浓重的年终总结报告的味道,不适合受众的接收规律。

关于网络采访

a.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一个技术工具,是信息总汇的一个平台,网络媒体目前没有采访权,网络上缺乏原创的信息。

b.由于网络上的信息是大家粘贴复制,相互发布的,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错误信息。

(2)采访任务的第二个要素——拿到真实的事实

在新闻这个领域里,“真相”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记者拿到的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经受得住真实性的检验,是每个记者在采访中时刻要考虑的问题。

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具体指以下几方面:

a.指每个事实的要素要真实。

b.指每个事实所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材料要真实。

c.指每个事实的深层原因要真实。

真实性的检验有两层含义:

a.与事实相关的知情者对报道的真实性的检验。被报道的新闻人物和事实的知情者是报道真实性的最权威的检验者,是最有权利对报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的人。

b.社会实践对新闻报道的检验。尽管绝大多数的新闻要素都是准确的,但由于受到记者编辑的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当时当地传播环境的限制,对某些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理解和评价,常常会出现较大误差。新闻报道也常常要受到历史的检验,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3)采访任务的第三个要素——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记者在采集事实之前和采集事实之中,始终都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这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事实的哪一部分具有新闻价值?这个事实还需要哪些材料才能衬托出它的新闻价值?

(4)采访任务的第四个要素——拿到典型的事实

典型事实有以下四个特点:

典型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虚构和夸大生造出来的假事实。

典型事实一般都是感性的事实。

典型事实是蕴含着理性的感性事实,是人们最有可能从中体味出道理的感性事实。

典型事实是具有代表性的事实,体现为典型的行为、典型的场景、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语言。

(5)采访任务的第五个要素——迅速地获取事实

要迅速地获取事实,以下四条是必备的: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有准备才能提高速度。

要依靠各方面的朋友和熟人的帮助。

要有比较强的交往能力。

要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论述题

1试论述记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好现场报道。

答: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由于现场报道是与事件同时进行的,所以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和不容置疑的实况录音,满足听众“先听为快”的欲望。做好现场报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角色职责

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特别是灾难现场,记者该如何履行职责其实并不需要争论,记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救援现场,在没有其他救援人员或者救援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记者首先应该履行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责任,就是救人;在被救援人员已经脱离危险并具备采访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把新闻记者的角色职责凌驾于人的基本道德之上,只会招来骂名。

《纽约邮报》的自由摄影师阿巴西面对被推下地铁的韩国男子韩基苏没有第一时间前去救人,而是按下快门抓取新闻,引来公众抨击,也是缘于此。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做人工呼吸,就是体现了最高的职业伦理。

(2)明确提问目的

有价值的采访,除了能让受众第一时间知道他们想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信息外,还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或者让受众有所启迪,方式也必须是善意的,而不是简单地用刺激性的信息吸引眼球。

(3)明确提问重点

重大事件的现场采访,其关键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同采访对象实现最有效的沟通,以使受众第一时间得到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想得到或者最应该知道的信息,考验的是记者知识积累的能力、问题分析的能力以及同采访对象的实时沟通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是很多记者非常欠缺的。当年北京隆福寺百货商场大火,记者问现场指挥救火的北京市市长:“深更半夜起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市长回答:“都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4)提高提问水平

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在问什么,也体现在怎么问上。很多记者现场提问时不认真准备,一句万能提问走天下,比如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而大众化的套路很难激发出被访者的参与热情,也就别想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独家信息。还有的记者提问限定性过强,让被访对象无从发挥甚至无从选择,比如对着镜头问游客,这里的景色好不好、以后还想来吗等等,游客几乎很难给出否定答案。还有的记者提问前喜欢长篇大论的铺垫、介绍背景,而不是直奔主题。

(5)尊重采访对象

不论记者提问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善意,单就提问方式而言,要对采访对象表示足够的尊重。而不管从事任何职业,尊重别人是最起码的素质要求。面对镜头和公众,记者更应成为表率。

(6)摆正自身位置

好的现场采访,特别是时间有限的重要现场采访,记者既要能把控话题方向、时间节奏,同时也不能喧宾夺主,在这方面杨澜堪称表率。她的很多采访,话语不多却迅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采访对象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能于不经意间及时调整话题方向并掌握时间节奏,很好地把控了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角色关系。很多人都在讨论记者提问的技巧,其实掌握技巧的前提是首先应该明白记者的职责是什么,新闻的价值内涵又是什么。把现场采访简单局限为让当事人说话,采访的目的简单地定义为刺激煽情,这样的记者是永远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

2试论述采访的基本步骤。

答:一般的采访需要具备八个步骤,才能完成完整的采访程序:

(1)获得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苗头和信号,即事实发生后,能够传递给记者的一些信息。有了好的新闻线索,记者的采访才能有目标、有把握,成功率高,优秀的记者是捕捉新闻线索的能手。

(2)确定选题。在评价一个新闻作品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选题标准,即看这篇新闻作品是在报道什么,如果选题有偏差,所做的报道不能符合大众的兴趣,或是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果,都将给媒体和记者编辑带来巨大的损失。

(3)策划与准备。采访策划准备的程序是在采访之前所必须要准备的阶段

(4)联系采访。采访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没有行政和法律的约束力,是在双方平等协商的气氛中达成的一种口头契约,而且采访的过程要花费采访对象的时间和精力。

(5)建立融洽的访问气氛。记者必须在采访开始的时候,要设法打破僵局,建立融洽的访问气氛。打破僵局最常用的手法是先谈一些轻松的话题,这些话题常常是富有人情味的,能有效地软化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僵硬的气氛。

(6)提问。记者的第一句提问是最重要的,它给整个访问定了调子,让对方知道你到底要什么。在提问中,一般的规律是先提最近发生的、相对简单的问题,后提以前发生的或相对复杂的问题。

(7)现场观察。现场观察是一种重要的采访方法,即记者亲临现场,用自己的眼睛来捕捉素材。

现场观察有利于记者接触到最真实的画面,可以纠正某些传闻中的虚假信息。

人来到现场便是“身临其境”,这使记者对新闻事件产生切身的感受,有助于激发报道的灵感,增加写作的冲动

在现场观察时,记者还可以看到很多有代表性的细节和画面,而这些感性的素材最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8)结束采访。当记者感到所拿到的材料已经达到完成新闻作品的要求时,或者认为某个问题已经弄清楚的时候,或者记者感到已经没有可能性从采访对象那里索取更多材料的时候,一次短暂的采访就可以结束了。

四、实务题

《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的一部商业影片,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创造了华语影片的票房纪录,同时姜文借此机会推出了川话版《子弹》,更是受到影迷欢迎。但与此同时,影片本身所带有的暴力、色情、脏话等受到了一些人士的指责,有人认为:电影不仅仅是靠票房说明问题,更要有社会责任。

据此,请制定一个采访计划,写出采访对象和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让子弹飞》采访计划

1采访主题:

《华语影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采访对象:

《让子弹飞》导演姜文、影迷张女士、影片公司负责人马珂、北京电影学院影视评论中心主任刘教授等。

3主要问题:

(1)针对导演姜文:

姜导演您好!进来您的新作《子弹》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叫座叫好声一片,创下了华语影片的票房新纪录,那么您觉得,《子弹》这不片子除了延续您以往的生猛、男人、正义的特点之外,您觉得它有什么创新之处?

这些创新之处可以说很好的体现了我们华语影片近几年的发展进步,那么根据您近十年的电影拍摄经历,您觉得目前华语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还有那些不足或者是硬伤呢?

(2)针对北影影视评论中心主任刘教授:

刘教授您好!最近热播的《让子弹飞》可以说是华语影片的又一巅峰之作,您觉得,诸如像《子弹》这种中国华语影视作品,未来的走向国际化的趋势是什么?

在此过程中,话语影片相较于好莱坞大篇存在哪些问题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