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新闻采访

答: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新闻采访有以下几个特征: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采访得到的材料是为了广泛传播;传播的目标是大众;采访的选题应当是大众关心的问题;采访的材料必须通俗易懂。新闻采访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收集材料,记者通过收集新发生的事实材料,来认识事实真相并对事实进行新闻评价;认识事物,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在收集材料、认识事物方面类似于各种调查研究活动;发掘报道素材,在对事实真相和新闻价值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之后,采访的另一项内容是围绕着报道主题收集相关的报道素材。

2访问

答:访问是采访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向新闻事实的知情人以询问的方式来收集材料的活动。访问的类型有:一对一的访问。一名记者对一个知情人所进行的面对面的访问。一对多的访问,即开座谈会进行采访。一对多,即一名记者对某个群体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多对一的访问,通常是指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访问的基本形式有:公开式访问。在采访活动中,公开式访问占绝大多数。隐蔽式访问。隐蔽式访问即暗访,有时出于新闻报道的需要,记者常常使用暗访的手段向知情人索取信息,特别是用公开式访问的手段难以得到的材料。

3现场观察

答:现场观察是指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的活动,通常称为“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即记者亲临现场,用自己的眼睛来捕捉素材。现场观察的益处有:现场观察要求记者必须到新闻现场去采访,有利于记者接触到最真实的画面,可以纠正某些传闻中的虚假信息。记者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其他感官,如鼻子、耳朵,通过看、嗅、听来收集材料,“身临其境”使记者对新闻事件产生切身的感受,有助于激发报道的灵感,增加写作的冲动。在现场观察时,记者还可以看到很多有代表性的细节和画面,而这些感性的素材最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4第一手材料

答:第一手材料又称“直接材料”,它是指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由记者靠自己的感官直接收集的材料,这类材料因为是靠感官收集来的,常常很有特点。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现场访问新闻人物、参加实践以及现场收集。第一手材料相比二手材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它有较高的可信性,极具吸引力,同时,它也有很强的真实性,是最生动形象的材料,也是记者检验其他材料的依据。

5体验式采访(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南开大学2009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

答: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体验式采访有以下几点优点:有助于记者眼睛向下,尽快接近采访对象,密切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同采访对象在生活上打成一片,在思想上沟通;有助于记者获得真知,更深入地了解客观实际;有助于记者思想作风的锻炼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记者把报道写得真切感人,有血有肉;有助于记者积累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工作经验。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要搞好体验式采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选好体验点;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也不是只体验不采访,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长短要视需要而定;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般报道。

二、简答题

1简述采访的基本方式

答: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采访的基本方式有:访问、现场观察、体验以及阅读文献。

(1)访问

访问是采访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向新闻事实的知情人以询问的方式来收集材料的活动。访问的类型有:

一对一的访问。一名记者对一个知情人所进行的面对面的访问。

一对多的访问,即开座谈会进行采访。一对多即一名记者对某个群体进行采访的一种方式。

多对一的访问,通常是指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

访问的基本步骤是:明确采访目的;进行采访的预约;进行背景材料的准备;与采访对象见面,建立轻松、融洽的访问气氛,提一般性问题;提问敏感问题;结束采访,与采访对象告别。

访问的基本形式:

公开式访问。在采访活动中,公开式访问占绝大多数。

a.要明确告知采访对象记者的身份,包括记者所服务的媒体、记者的职务和姓名等。

b.要明确告知采访对象采访的目的以及准备进行哪些报道,在什么时候刊出或播出。

隐蔽式访问。隐蔽式访问即暗访,有时出于新闻报道的需要,记者常常使用暗访的手段向知情人索取信息,特别是用公开式访问的手段难以得到的材料。

(2)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是指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的活动,通常称为“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现场观察要求记者:

记者必须要到新闻现场去采访。

记者是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其他感官,如鼻子、耳朵,通过看、嗅、听来收集材料的。展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需要记者到现场亲眼看到的这些“第一手”材料。

(3)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始终身临新闻现场,靠观察和询问进行采访,这种采访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对记者理解新闻人物有切实的帮助,与此同时,新闻人物也容易在这种熟悉的、放松的环境中触景生情,愿意向记者“敞开心扉”。

(4)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的内容有:

a.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告等。

b.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包括专业介绍、行业背景及其相关的专业书籍。

c.某些相关报道的材料。

d.目标新闻人物的背景介绍。

阅读文献需注意的有:

a.熟悉相关知识,了解必要的术语,迅速建立起自己理解此类事实的分析框架。

b.对相关的背景材料整理分析,找出关键性信息,以便设计报道思想和报道方案。

c.根据材料中的一些信息,设计采访中的提问。

d.从材料中找出新的报道线索。

2简述新闻采访的定义以及对该定义的理解。

答:采访是一种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狭义的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项具体的报道任务而从事的采访活动;此处主要使用狭义的新闻采访定义。广义定义是指包括记者日常工作中参加会议、跑机关了解情况、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与积累资料、商讨与研究一些问题等。

对采访的定义的理解,体现在对定义中三个要素的理解:

(1)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职业新闻工作者是受过系统新闻教育和新闻培训,经过新闻的准入制度批准的专业人员。

(2)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这个目的有四层意思:

采访得到的材料是为了广泛传播。新闻传播的目的是用向大众传播这样的手段来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传播的目标是大众。新闻报道不仅仅是面向领导和专家,更重要的是要面对数量最大的社会公众。

采访的选题应当是大众关心的问题。记者要随时把握大众需求的脉搏,因为大众的心理需求随时随地都在产生着微妙的变化,那么记者每时每刻都要关注热点话题的变化来把握选题。

采访的材料必须通俗易懂。每种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都有适合自身传播的语言,记者在采访中就要有目标地收集这些素材。

(3)新闻采访活动包括三项内容

收集材料。记者通过收集新发生的事实材料,来认识事实真相并对事实进行新闻评价。

认识事物。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在收集材料、认识事物方面类似于各种调查研究活动。

发掘报道素材。在对事实真相和新闻价值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之后,采访的另一项内容就是要围绕着报道主题收集相关的报道素材。

3怎样做好体验式采访?

答:要做好体验式采访,可以遵循以下几点规律:

(1)选好体验点

选点的根据,一要考虑报道需要,二要考虑尽量同自己平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三要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体验有三不去:一是高尖精技术的部门不去;二是保密部门不要去;三是犯罪禁区不去。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没有这种态度,体验采访很难有大的收获。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如果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和新的问题,还可以拓宽采访面,不满足于写一篇体验式报道就算完成任务。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用以区别一般报道。

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均可用,贵在创新。

4资料工作与新闻报道是什么关系?

答:积累资料工作是记者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动手积累资料,是为采访报道服务的。具体而言,资料工作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如下:

(1)资料积累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依据。

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在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前,需要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而新闻敏感来源于记者素质、眼光和知识的日积月累。

(2)资料积累是记者顺利开展采访,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取得良好报道效果的有效方法。

记者要成功地进行采访,写出高质量的报道,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适当地运用资料,能大大增加新闻的厚度和力度,使简短的消息变成深度的报道,使单一、片面的事实凸现出深远宏大的主题。

(3)资料积累是记者克服职业弱点,增长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益手段。

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要克服记者自身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弱点,就必须随时注意资料的积累。

(4)资料积累能帮助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写出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增强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度与报道深度,都与记者的思维相联系。如果一个记者总能用独到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他必然能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

5为什么要提倡记者亲自动手积累资料?

答:虽然编辑部有专门做资料工作的人员,但他们的资料工作是面向编辑部,记者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亲自动手积累资料。

(1)首要目的是为采访报道服务

以备经常查阅

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时,不光要注意搜集活的材料,还要经常查阅一些资料,如某方面的政策材料,某方面的背景材料,某方面的知识材料等。记者积累的资料多了,到外地采访,可以随身携带某些资料,在编辑部时,需要某种资料又可信手拈来,使用起来方便,省去了到处找资料的时间。

长期积累,用在一时

比如记者在工作中看到某个问题重要,但报道的时机尚不成熟,需要慢慢积累素材,待时机成熟,即可报道。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这里说的“长期积累”是在积累某一资料时并没有具体的写作目标,只是把它储存起来,后来某种客观需要突然触动记者,记者联想到何年何月何日积累过何种资料,于是产生了题目,积累的那些资料派上了用场,就是“偶然得之”。

变“无用”为有用

不能刊发的稿件可以作为资料保存起来,待到再访稿件所写对象时,原稿的某些事实往往成为重要的背景材料。此外,写别的文章时,那些“无用”的稿件或可提供某一闪光思想或典型事实。

(2)为将来在一定时候写专著做准备

由于种种原因,记者的某些稿件不能发表。对这些稿件,有心的记者把它当作资料保存起来,待到某一天,再访稿件写的那个地区或那个单位或那个人,原稿的某些事实往往成为重要的背景材料。另外,在写别的文章时,需要广泛联系,那些“无用”的稿件,或提供某一种闪光思想,或提供某一典型事实,也成了有用的材料。

记者积累资料除了服务于采访报道这个目的外,还为将来在一定时候写专著作准备。这一点容易被一些人忽略。记者写专著,只能说明这个记者有抱负、有远见,想对社会多作贡献。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记者都写专著,因为那样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但应当鼓励那些有余力有条件的记者在适当时候著书立说。专著大体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报道性专著。这不是平常那种零星的报道,而是对某一重大事件、某一重大建设工程等作系统的报道。像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漫长的革命》等。

研究性专著。如对经济问题、科教问题、军事问题、国际问题等的专门研究。新闻学是记者的本行,更应在研究之列。

自传性专著。回顾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历程,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3)积累资料还可以增强记忆力,丰富知识,训练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踏实作风,是一举数得的事情。

6座谈会采访和记者招待会采访在运作上各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答:从新闻采访的主体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主控权的掌握及参与人数)这一层面上看,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正好相反的两种采访样式。

(1)座谈会采访的运作要求

座谈会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在新闻实践中,搞好座谈会采访除了要遵循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则和要求外,还要十分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适宜。座谈会采访,邀请多少个对象为宜,应根据座谈会采访主题的需要决定。一般说来,一次座谈会采访以邀请四五个对象参加为好,最多不要超过十人。当然,对有些需要公开报道的座谈会,参加的人数可略多一点,以显示其代表面。

要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举行座谈会采访之前,记者一定要把座谈采访的目的与要求告诉与会者,让他们有所准备。同时,记者要明确座谈会采访的范围和中心话题,以防座谈会上信马由缰“信天游”。此外,记者在会前还要尽量预计到座谈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对策。

要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座谈会采访切忌“问答式”进行,要尽量使与会者不受拘束,畅所欲言。同时,在座谈会上,记者要注意发现和寻找引发漫谈、讨论的“由头”,使座谈会既开得生动活泼,又不断引向深入。在座谈采访中,记者应注意尊重对象,不要轻易打断对象的发言。

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一般座谈会上,采访对象很难对事情的细枝末节、问题的具体看法谈深谈透,这就需要记者注意座谈会后及时对座谈内容整理、分析,并结合进行个别采访或跟踪采访。

(2)记者招待会采访的运作要求

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指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或称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记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提问题,在具体运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会前要摸清意图。记者一定要注意事前打听清楚这个记者招待会的意图和内容,以便考虑是否出席,并且做好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对于不同的记者招待会,一般情况下,要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性和这个国家当时的形势,决定是否参加;同时也要考虑同邀请单位(或驻在国)的关系,如一些友好国家使馆的记者招待会,应当尽可能出席。记者一旦决定参加某次招待会,便应认真思考、准备一些问题。

提问要开门见山,要讲究“质量”。在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题,应该单刀直人,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所提问题应该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受众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那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或者平平淡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有可能问出高“质量”的新闻。

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记者除了要会问、会听之外,还要注意会观察,会记录。这对记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招待会的内容,搞好采访报道是有好处的。

此外,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还应注意仪表端庄大方,衣冠整洁,不卑不亢,遵守会场纪律。记者招待会的报道写好后,应送交主持人或其助手核实,防止信息失真或语言误差。

三、论述题

1蹲点调查是我国记者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采访方法,属于社会学实证调查的一种。试论述蹲点调查的重要意义。

答:蹲点调查,是记者采访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是记者提高采访水平和稿件质量的一门必修课和基本功。蹲点调查,对于落实十七大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1)蹲点调查是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的发展正处于“黄金期”;另一方面,我国又处于矛盾“凸现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特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和解决这些工作和问题,首先要对这些新情况有全面真实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这就需要记者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第一线蹲点调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2)蹲点调查是把握全局、推动工作、实现科学决策的迫切需要。

记者采访和决策过程,一个是总结经验与推广典型,一个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记者通过蹲点调查,不仅可以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出好的典型,促进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帮助企业、农村和基层单位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办些实事,并且通过解决个别问题,解剖一个单位,找出解决全局问题的工作方法和路子。同时,蹲点调查的过程,也是了解基层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创造性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和完善决策的过程。这样,既有助于推动工作和实现科学决策,又避免了主观主义,可以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3)蹲点调查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党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于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从工作实践上讲,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是要迈开双脚下基层,深入实际搞调查,置身于群众之中,倾听群众的呼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下,确有一部分记者存在脱离群众和疏远群众的现象。另一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能否克服、解决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困难与问题,取决于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创造和经验。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查,与群众同吃、同住,与他们交朋友,看看大多数群众的生活和情绪,听听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总结群众的创造,有助于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有助于广大记者观点的增强和思想感情的升华。

2积累资料有哪些可行的方法?试论述如何把传统的方法和利用电脑这一新科技发展带来的方法结合起来。

答:(1)积累资料的方法

笔记本

笔记本是记者积累资料的重要工具,为了查起来方便,记者应有以下几种笔记本:

a.专门记采访所得的笔记本。有两种记法:一种记原始材料,采访对象谈什么就记什么;一种加上自己的观感。

b.专门记某一方面基本情况的笔记本。基本情况中包括基本数字、基本知识、重大典型等。

c.专门记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指示、党中央负责同志的讲话等方面内容的笔记本。笔记本最好用活页纸,按问题性质分类,装订成册时要编号,并在每册前面写一个目录索引,里面编好页码,以便查阅。

照片记录和画草图

记者积累资料除了笔记本而外,为了备忘,也可以辅之以照片记录或画草图。这两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再现现场情景,保存现场资料。

写采访日记

记者每天接触大量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这种日记不应该完全重复采访记录,而应该经过深入观察,拣最重要的、感触最深的记下来。不必拘泥于天天写,要有感而发。养成写采访日记的习惯,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在事隔多年后,翻翻这种日记,可以寻觅自己过去的足迹,看到时代风云的变迁。有的采访日记本身就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剪报

记者剪报是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有范围的收集的,主要应收集以下内容:a.报纸上公布的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决定;b.党中央负责同志的重要报告讲话;c.重要的社论和文章;d.写得好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e.有关知识性材料。剪报要及时粘贴起来,也最好用活页纸,这样便于分类。装订成册时,也需要编号,做索引。不同的剪报有不同的用途,有的是在报道时经常翻阅用的,有的是业务学习用的,有的是扩大知识面用的。

摘录

摘录就是把自己阅读报刊书籍时,发现的重要材料摘录在笔记本上或卡片上。

利用电脑

电脑为记者储存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记者可以用电脑写作,把写成的文章作为资料储存起来,以便随时调阅。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需要的资料。

(2)记者在积累资料时,应当善于将笔记本、剪报等传统的方法和电脑这一新科技方法结合起来,各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其互相结合、优势互补。电脑不能完全代替剪报,必要的剪报是不可少的,当然也不排斥把某些文章输入电脑。像摘录一类,如有电脑,与其摘在笔记本上,倒不如输入电脑更好。电脑最大的好处是,记者可以用电脑写作,把写成的文章作为资料储存起来,以便随时调阅。此外,还要通过互联网搜索需要的资料。互联网是个巨大的资料库,要充分利用。

3体验式采访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运作中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答:体验式采访,又称参与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1)体验式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记者主体意识的提升

记者的使命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收信息、传递信息,仅仅满足于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新闻,更好地传播新闻,从而达到充分地、深刻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之目的。当然,记者发挥主体能动性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但体验式采访独辟蹊径,它追求的是经过“体验”来真切地感受采访对象。

有助于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体验式采访是记者参与到所要采访的事实中去的一种采访形式,采访的材料便是记者所见所闻所思的东西。这样,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说,就减少了传播体系中由他人转述这一多余环节而带来的信息损耗,大大提高了被传递的信息的“保真”度。同时,这种采访所获取的事实现场的材料,形象生动,自然也更具感染力。因此,体验式采访的结果——所采写的报道,一般都是记者亲身经历的实录,犹如记者把受众带到事件的现场去,使受众同记者一起感同身受,自然更可信,也更感人。

(2)体验式采访的特殊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采访选题的确定要严谨

体验式采访的选题应该是当前受众关注的、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而且是正在“进行”之中的新闻事件。记者参与、介入新闻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发现、挖掘其新闻价值。当然,由于记者的参与、介入,可能会推动事件的发展,从而导致事件本身新闻价值的提升。但是,必须明确的是,事件的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决不是因为记者的参与、介入才出现的;同时,记者参与、介入后事件新闻价值的提升,也应该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决不能“人为”地“催化”。否则,借记者的参与、介入,随意“制造”新闻,“导演”新闻,势必使体验式采访走上歧路。

记者的情感要善于调控

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参与、介入事件现场,势必会因体验、感受而产生情感上的变化。情感是记者认识、把握事实的“原动力”。尤其是面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往往会“油然而生”,探求事实真相的决心会更坚定。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情感是带有鲜明的倾向性的,而新闻的采访报道则要讲究客观性。正确处理好情感的倾向性和新闻采访报道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便是体验式采访必定面临而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就需要记者在体验式采访中善于调控情感,把握好情感的导向性,力求使自己的情感与尊重事实的客观性相融合,切忌让情感去“改造”事实或对事实赋予错误的导向。

要注意“钻进去,跳得出”

体验式采访由于记者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新闻事实之中,这样,记者就容易产生真情实感,认识与把握新闻事实自然也更具体、细致。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记者的身份变了,记者的角色不能变,记者的使命不能忘。在“体验”中,记者不能被具体的人、事“牵着鼻子走”,从而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而要注意“钻进去,跳得出”,即把微观的“体验”与宏观的思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体验”的层次和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