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典型题详解
一、简答题
1简述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从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程序看,采访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其他各种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一条新闻,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稿、编排、印刷发行或播出,才能跟受众见面。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
①每一篇新闻作品都肩负着实现新闻功能的特殊使命。所有能够让人信服的新闻作品都有—个共同的“根”一一客观真实,即它是对真实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不是空穴来风。新闻报道不允许张冠李戴,也不追求笔下生花,只有真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②新闻报道之所以有力量,根本在于人们相信媒体所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这是媒体公信力的力量。媒体的公信力来源于新闻记者的每一次扎扎实实的采访。从客观事实到新闻作品,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采访成为从事实到报道,即从客观到主观的唯一桥梁。这座桥梁的通行质量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记者要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必须通过访问当事人,或通过到现场调查的渠道了解事实的真相。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是新闻作品得以面世的通行证。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①采访是传播者和事实之间的唯一通道。采访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变现为采访的错误在后面的程序中很少有改正和扭转的可能性。
②采访是写作的前提。记者因为在采访中没有拿到真实全面的材料,没有获取生动的例子,不可能写出全面的、生动的、深刻的报道。
③如果采访的质量高,后期的写作和编辑的质量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绝对高(材料好,写得也好)。
④如果采访的质量高,后期的写作和编辑的质量不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有可能不高(材料好,写得差)。
⑤如果采访的质量低劣,后期的写作和编辑质量再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也不可能高(采访差,写作不可能好)。
⑥与新闻的后期制作如写作和编辑相比,采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记者不到一线采访,或者是采访不到位,很容易产生失实报道。
①新闻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的真实性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而真实性的基础是记者扎实的采访工作。
②假新闻或失实的报道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它们同样伤害了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精神上的尊严,只有把住了采访这一关,才能在假新闻前面竖起一道防线。
③一线的采访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到一线去采访费时间、耗体力,财力的成本也很高,但记者绝不能在采访上节约成本。
(4)新闻采访是锻炼、培养记者的主要途径
新闻采访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劳动,它要求记者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留心捕捉生活中每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以寻求事实之真相。这对记者的思想作风、道德情操无疑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2为什么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报道权?
答: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根本途径,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媒介的全部工作都应当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1)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调查,就没有对客观实际情况的了解,就只好不言不语,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胡说瞎说,就会贻误工作。
(2)写报道、办报纸(办广播、办电视)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真实地、正确地反映和指导实际。特别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耳目,它有责任向党向人民及时报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和新问题,及时传递世界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信息。
(3)新闻事业只有在对客观实际情况有切实的了解以后,才能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正确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
所以,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报道权;新闻媒介如果不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没有办报纸、广播、电视的权力。
3简述“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的原因。
答:“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的原因在于:
(1)采访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
新闻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而真实性的保障来源于客观真实的采访,来源于“第一手材料”。一线的采访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到一线去采访费时间、耗体力,财力的成本也很高,但绝不能在采访上节约成本。
(2)真实性的基础是记者扎实的采访工作
如果记者不到一线采访,或者是采访不到位,很容易产生失实报道。记者在采访上绝不能得过且过,他们对社会承担着重大的信息责任,无权让渡自己的采访权,新闻采访环节是不能随随便便被省略掉的,记者要十分注重现场采访。
(3)采访报道的真实性形成了媒体的公信力
假新闻或失实的报道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它们同样伤害了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精神上的尊严,只有把住了采访这一关,才能在假新闻前面竖起一道防线。
4简述对采访材料质量的要求。
答:依据新闻作品的质量标准,对采访材料的质量有如下要求:
(1)材料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采访的第一要求。真实的材料并不是一览无余或别人拱手相送的,它常常隐藏在不真实的表象之下,需要记者的“慧眼”来识别它,特别是一些复杂的事实,往往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另外,一些负面事实的真相是当事人尽力掩盖的,如果记者没有对于事实的识别能力,常常会受到蒙骗。
(2)材料的深刻性
高质量的采访素材,不仅要满足于表现浅表性事实,更应该追踪造成这些事实的深层原因。不仅应该了解到事件的结果,更应该了解到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因为有些事实的原因及其过程需要调查和挖掘,而且这些背后的事实和因果关系往往比事实本身更具认识和思考价值,报道的意义更大。
(3)材料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具体生动的材料,是增强报道可信度的必要因素。追求生动的素材成了记者采访最有别于其他调查研究工作的一个目标。记者在获取材料的时候要有准确的判断力和足够的耐心,要有善于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才能够使那些当事人靠回忆来描述他们当时的“其情其景”。另外,记者要学会到现场去采访,用眼睛去捕捉那些生动的画面。
5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应该抓哪些方面的新问题?
答: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应着重抓好三方面的问题:
(1)着重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
指导工作,是新闻媒体的传统,特别是党委机关报在这方面负有更多的责任。因此,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对中心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是一条成功经验。这有利于中心工作的开展,也易引起全党重视。这是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的重点。有重点,也有一般新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宏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哪一方面忽略了都会影响到全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不能忽视一般新问题。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问题,不要陷在具体的业务圈子里,要透过业务,着重抓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新问题,具有方针政策意义的新问题,具有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意义的新问题。
(2)着重抓对生活具有影响意义的新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很多,重点谈谈热点问题。善于引导,是抓热点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做到善于引导,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热中有冷,对热点做冷静分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加以引导。而这种引导又不是板起面孔说教,是把道理寓于对事实的恰当分析中。
(3)着重抓对社会具有警钟意义的新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从表现出来的特征看,有些属于社会现象,有些属于自然现象。抓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罗列现象,而是深入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找出有力的对策,才能对社会起到敲警钟的作用。
二、论述题
1结合新闻实践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认识,谈谈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答: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来说,是第一位的、起决定性作用。不搞采访,写作便是一句空话;采访搞不好,写出的新闻报道质量必定低劣。采访决定写作。
(1)从新闻报道的来源和形成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报道,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因为采访具有主观认识客观的特性,而写作离开了采访就不具备这种特性。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成就、新经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动向、新矛盾等,记者只有通过及时采访,才能迅速地认识到,才有了提笔写新闻报道的依据。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从新闻报道本身的特点和要求看,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要求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得依赖于采访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深入实际调查,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又能作出合乎科学的分析研究,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新闻报道强调用事实说话,这也得依赖于采访阶段占有翔实的新闻素材,写作时“再现”事实才能得心应手,“说话”也才有了“根据”。
(3)从新闻报道的具体过程看,一篇新闻稿的诞生,大体上要经历这样七个步骤。即寻找新闻线索、确定采访选题、选择并占有材料、理出观点、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写作成稿等。不仅前四个步骤属于采访的范畴,而且提炼主题的初级阶段,也是在采访中完成的。可以说,在采访中完成了新闻报道制作工序的一大半。采访搞扎实了,写作中的主要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安排结构、写作成稿这两个步骤的完成也就比较顺手了。
(4)许多中外优秀记者的采写实践也都证明了采访对于写作的极端重要性。20世纪30年代时,斯诺、范长江能分别写出轰动一时的《西行漫记》和《中国的西北角》,是因为他们不避艰难,迎难而上,分别深入到“红区”和我国西北地区实地采访的结果。40年代,刘白羽、华山、阎吾等老记者能写出那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新闻报道,是因为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第一线,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到最精彩的事实材料才写出来的。
(5)强调采访决定写作,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写作。采访的成果是要靠写作呈现出来的,只有讲究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将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圆满地奉献给受众。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如果前面九分工作都已完成,而独缺后面一分新闻写作工夫,还是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的。此外,采访虽然对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写作对采访也有着能动的反作用。记者可以按照写作上的要求,更有目的地去寻找和挖掘所需要的材料。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检验到采访有哪一点不到家,还要作补充采访。因此,采访与写作是相辅相承的,都不能偏废。
2试论述采集新闻材料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在新闻采访实践中。由于具体的采访任务不同,采集新闻材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有些基本要求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
(1)要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中介人转述,直接从客观事物或事件现场得来的材料。它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有如下优点:
①第一手材料最接近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源,较之第二、三手等间接性材料,它的可靠性、准确性的程度更高,还可以作为间接性材料订正、检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②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且往往较形象、生动,容易对新闻受众产生感染力。
③第一手材料在采访过程中还常常成为记者“撬”出其他材料的有力的杠杆。
当然,强调记者注意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不是说记者可以忽视甚至摒弃对各种间接性材料的采集。采集材料的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做法是:既要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又要十分注意搜集第二手、第三手等间接性材料。
(2)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识上的加工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直接劳动对象是材料,而他的采访“成品”则是对事实的认识和把握。材料尽管可以反映事实,但材料不等于事实。对材料做认识上加工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核实材料的真实性
核实材料的常用方法有:a.溯本求源;b.寻找物证;c.多方证实;d.逻辑判断;e.技术检验;f.核正误差。
②鉴别材料的全面性
a.采集材料的全面性,首先要求材料的品种和门类应该是齐全的。
b.采集材料的全面性,还要求材料的结构方面应该是完整的。
③判定材料的深刻性
材料的深刻性,是指材料对事物反映的深浅程度。采集的材料越深刻,记者对事实的认识就越深入。
a.判定材料的深刻性,要求材料不仅是事物表象的显示,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b.判定材料的深刻性,还要求材料本身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