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传播学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北京大学613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5年传播学硕士考研真题

科目一:传播学综合知识

一、名解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舆论场

2.文化民工

3.雷蒙德·威廉斯

4.曼纽尔·卡斯特

5.危机传播和风险沟通

6.话语分析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2.请说明发展传播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挑战。

3.广电总局推出“一剧两星”新政,请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4.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中说,“技术是一种生命体”。请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方法论上,是不同的研究范式,请以此为基础说明它们的不同。

2.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请就医患关系问题,设计一项传播研究并阐释。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5年传播学硕士考研真题

科目一:传播学综合知识

一、名解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舆论场

答:舆论场是指新闻舆论所集中发生的地点。舆论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新闻媒体的聚集,二是有大量受众的关注。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于1998年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民间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党台、通讯社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要处理好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使之良性互动,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正能量。

2.文化民工

答:文化民工是指以民工身份出现的,在媒体发表意见,具有一般意见领袖的文化名人。文化民工的称谓没有官方认可的定义,一般是社会对部分知识分子的戏称。在中国当前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情况之下,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知识积累的低级劳动者因为网络、手机登媒体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因为某些突出的文化先进事迹因为媒体的报道而在社会上出名的人多被加上文化民工的标签。而新闻记者因为辛苦的劳动程度和职业待遇不成正比自诩为新闻民工,也正是文化民工在传媒行业里面的一个索引。另外,有著名财经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张小平在网络给自己的博客取名为文化民工。

3.雷蒙德·威廉斯

答:雷蒙德·威廉斯,是二战后英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奠基者。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三:一是对文化的定义,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威廉斯提出关于“文化”这个概念有四个层面的含义:(1)心灵的普遍状态或者习惯,与人类追求完美的理念关系密切;(2)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3)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4)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他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大多数人可以共享的。二是提出“情感结构”的概念,威廉斯认为,情感结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是社会各个方面的独特生活的产物,决定文化变化的是情感结构。三是期待“真正的传播”,即传播不应该是试图支配,而应该是试图获得共识。

4.曼纽尔·卡斯特

答:曼纽尔·卡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研究领域包括城市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及其由此导致的全球化所引出的信息社会学课题越来越多,使卡斯特超越了传统社会学意义和视角的理论解释,进而突破了其信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展开网络社会理论研究。其代表作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即《网络社会的兴起》、《认同的力量》和《千年的终结》,建立了一套关于网络社会的理论体系。卡斯特以“网络社会”定义当前的社会结构,以“网络”的视角来阐释当今社会的主题,强调信息传播在全球社会的中心地位,他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对时空观念的冲击表达为“流动的空间”和“无时间性的时间”。

5.危机传播和风险沟通

答:危机传播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该定义由荷兰莱顿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罗森塔尔在其1989年出版的《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一文中提出。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机、在自然灾害基础上的人为危机。在公共关系中,危机传播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指企业、组织或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旨在减少危机损坏程度的沟通信息、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

风险沟通是指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侧面的风险性质及其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一件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发布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的法规和措施等。

危机传播与风险沟通紧密相连。在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场景中,危机可能由多种风险酝酿而成,危机发生后又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因素,并与其他风险变量相结合而导致新的危机。

6.话语分析

答: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什么,如何说(叙述),以及所说的话(叙述)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话语分析最早由美国结构主义学家哈里斯提出,探讨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规则,以及语言与文化、文本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话语分析有两个源头:一是语言学源头,在哈里斯之前,语言学把“句子”作为最大的分析单位,哈里斯则试图通过研究语素分布和相互关系,揭示话语的结构和组合规则,从而将语言学研究视野从孤立的句子拓展至句子与句子之间。二是哲学、社会学领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思想家福柯,福柯将“话语”看作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本质力量,而非仅仅只是载体或表述工具。费尔克拉夫将话语分析分为三种,即作为文本的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实践的话语分析,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现在广泛运用在新闻传播学中关于人际传播、网络传播中的研究中。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答: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利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中对传播研究做出了新的划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1)传播的传递观

凯利认为“在我们思想的深处,对传播的理解仍然定位于‘传递’这一观念:传播是一个讯息在空间上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传播的传递观是以社会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为基础,哲学依据是实证主义,强调讯息在时空范围内的分布。

受信息科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影响,早期研究者认为,传播即传递信息的过程。通过传播,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确定性。申农和韦福的“传播的数学模式”以及拉斯韦尔的传播的5W模式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传播的传递观侧重效果研究,较少关注传播的文化影响,效果分析往往只注重短期的、表面的传播作用,分析主要集中在“认知”“态度”和“情感”方面,研究目的在于实现对空间距离和人的控制,因此代表着现存秩序的维护,缺乏批判性。

长期以来,传播的传递观占据着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

(2)传播的仪式观

凯利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以及美国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凯利认为传播的仪式观和传递观一样,早已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

传递观在当下人们的意识中一枝独秀,人们忽视了从仪式观的视角来看待传播;

仪式观更注重考察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它强调是共享与交流。

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

(3)对于传播的理解

从传递观到仪式观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体现出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从直接感性经验上升到较为宏观的理性认识。

在直接感性经验中,传播与“运输”密切相连。信息传播需要某种物质载体,因此传播的传递观就此产生。这种观念比较集中于传播的实物形态,在认识程度上较为表层。

传播的仪式观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或数个具体的传播行为,也不再聚焦于某一部分传播内容,而是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和更为广阔的角度,对传播现象进行探讨。

2.请说明发展传播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挑战。

答:发展传播学理论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以美国学者勒纳于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为标志,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功能。发展传播学一般被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它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勒纳的移情理论、施拉姆的媒介功能理论、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理论等。

(1)发展传播学的基本观点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信息传播在国家发展中有守望环境、参与决策和提供教育的功能。

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支援国家建设。

发展中国家应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权,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2)发展传播学的理论挑战

过分强调大众媒介在促进社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其作为意识形态渗透载体的消极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的理论被真理化、客观化或标准化,这一过程使研究主体失去学术思考的正确方式,陷入评判西方理论或对或错的两极思维中。

在实践中,提出和实施的大量发展传播学对策,并未改变不发达地区依然落后的现状,传媒的普及与使用既未提高当地相对的现代化水平,也未培养出现代化的观念。相反,现代传媒的普及为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带来更多难以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这些都构成了对发展传播学的理论挑战。

3.广电总局推出“一剧两星”新政,请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1)“一剧两星”新政

2014年4月,广电总局正式公布了“一剧两星”的播出模式,即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

总局此次电视剧播出方式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均衡卫视综合频道节目构成,强化综合定位,优化频道资源,丰富电视剧荧幕。对卫视节目调整和受众观看节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新政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方电视台受到冲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一剧两星”最直接影响的是电视台,而处于二三线地位的卫视,受到的影响最大。对于一线卫视来说,即使电视剧价格如此高,它们依然有实力去选择独播剧。但是对于二三线卫视来说,目前更多的选择就是合力购买,分销成本。“一剧两星”的政策使得二三线的卫视无力参与电视剧价格的竞争,成本增加。在这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卫视将投入到电视剧制作过程中。自制剧将会是一个趋势,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制作单位面临重新洗牌,市场优胜劣汰

“一剧两星”不仅对卫视有巨大影响,对于目前的电视剧制作单位来说,其效力也很大。电视节目从4+X变成“一剧两星”,让卫视增加了购买成本,加之目前电视剧价格过高,这就要求电视剧在制作上必须更加精良。一些粗制滥造的电视节目将被淘汰,大型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会趁虚而入推出更多的精品去抢占市场。而一些小的制作公司,则会在这个竞争中渐渐萎缩,甚至会倒闭,好的剧本和团队会变成稀缺资源。

演员片酬有可能下调,促进影视行业薪酬调整

“一剧两星”的效力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连锁反应,处于其中的影视演员,其身价也将受到影响。目前影视演员片酬过高,已经成为电视剧行业普遍的问题。一部电视剧演员的片酬占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比重。虽然这是市场调节的问题,但是如果“一剧两星”实施,卫视因为购买成本增加无力承担,势必会想办法压低制作方的价格;而制作方为了把电视剧推销出去收回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价格,这个降价空间就有可能在演员片酬方面。一线主流大咖演员的身价估计不会降,其酬劳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介入,因为单一的付款式酬劳会让影视公司承担不起。

观众是最大的受益者,促进电视行业健康发展

“一剧两星”的模式对电视圈的影响可谓有利有弊,但是对于广大电视观众来说,是个利好。“一剧两星”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促进电视剧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让让更多的电视剧播出,减少当前电视剧库存过多的情况。而且一部电视剧最多2家卫视播出,也使得当下电视剧荧屏千台一剧的情形改观,可以让电视观众有更多的选择。再者,在这个竞争过程中,电视台在电视剧的类型选择上也必然越来越细化,更有利于观众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电视台和电视剧。

4.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中说,“技术是一种生命体”。请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凯文·凯利(Kevin Kelly)是《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其代表作有《失控》、《技术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必然》。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他提出“技术是一种生命体”。

(1)“技术是一种生命体”含义

凯文·凯利认为,技术是生命体的第七种存在。人类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而技术应是之后的新一种生命形态。技术的演化和生命的演化有着惊人的相似。

(2)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技术一直在发展,认识到技术的力量,是对人类和整个世界的认识。

不能把凯文·凯利的“技术是一种生命体”看成是认为技术和人类等同。应该注意到,凯文·凯利看到了驱动技术发展的力量和驱动人类发展的力量等同。这样的看法并不是反对“唯技术”论的人们所说的“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其它驱动因素。”其实是超越了社会发展归因庞杂化的局限,看到了超越人类发展、超越技术之外的一种力量。从而使得人类对技术的认识更上了一层台阶。

凯文·凯利认为“技术只是通过我们人类达到了舞台的中心,它的本质实际上是自组织体”。人们最初面对技术都会呈现出不安、恐惧的状态。因此,在我们看到技术发展的力量之后,应该像学习驾车,学习读写一样,学习如何利用掌握互联网技术。自觉培养自身的“技术素养”。这样,才不会是以指责的态度对待“技术论”者,才不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技术的需要。

早在凯文·凯利看到技术的力量之前,已经有英尼斯、麦克卢汉等学者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对于没有看到技术力量的人来说,依然以谨慎态度对待技术。而正真看到社会发展的步伐、理解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才能像凯文·凯利一样明白“技术是一种生命体”,需要超越现有的狭隘眼光,看到未来的远方。

三、论述题

1.有学者认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方法论上,是不同的研究范式,请以此为基础说明它们的不同。

答: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两者重要方法,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两种研究方法的含义

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指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一般应该按照“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辅助分析——分析程序(分析归纳、建立理论)——得出定性研究报告”的程序进行。主要应用于人文科学定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等的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一般应该按照“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主要适用于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类型。

(2)两种研究方法的的不同

研究特点上的不同

a.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现象,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其中参与观察,是定性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b.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性研究能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努力程序、行动决策依据,通过参与,研究者能获得一个特定社会情景中一员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动。然后通过对观察和访谈法等所获得的资料,采用归纳法,使其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以至形成理论;

c.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与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于“有根据的理论”为基础的。这种方式形成的理论,是从收集到的许多不同的证据之间相互联系中产生的,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具体操作上的不同

a.定量研究是演绎法,从目标设定,调查,推理验证;定性研究是归纳法,访谈,体验。

b.定量研究以目标为导向,结论导向,以数据来保障;定性研究以过程为导向,以过程的可靠性来保障。

c.定量研究自上而下;定性研究自下而上。

d.定量研究注意社会事实的测量;定性研究关注相关人员的判断。

e.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应相互补充,定量解决不了全局的问题,定性解决不了细节的差异问题。

f.定量研究注重实证,定性研究注重现象体验。

g.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座谈会,投射技术、深度访谈。

在实际的项目中往往需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应用,有大范围的抽样调查,也需要结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来纠正调查偏差。

2.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请就医患关系问题,设计一项传播研究并阐释。

答:研究方案设计如下:

(1)研究题目

医患关系的传播学研究——以××医院为例。

(2)研究内容

用传播学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综合方法对××医院的员工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该医院目前存在哪些主要的医患关系问题,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解决这些医患矛盾等问题。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本研究主要以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将问题发送到医院医务工作者和住院看病的患者受众进行问卷搜集、整理和分析,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最直接、最直观的调查了解。

定性研究。这是本研究的辅助性研究方法。通过查找、阅读、同级分析已经发表的文章、文献,包括网络、报刊等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总结归纳目前医患关系的研究情况,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

(4)执行步骤

包括:发放问卷;统计问卷;资料分析;发表结论。

(5)理论支持

本研究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解读,需要涉及到以下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知识沟

1970年,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意见领袖将他获得的信息告诉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人际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并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6)问卷的主要目录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职业、年龄、性别、工作等;医患关系情况,包括就医、纠纷、家庭等;原因探析情况:包括纠纷态度、就医历史、社会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