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闻传播实务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820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民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新闻敏感是什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2.隐形采访的采访策划。有人向报社提供消息说,有企业售卖过期的食品,然后让你去隐性采访,要求列出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采访过程以及采访伦理等。

3.电视在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4.有人认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结合你的切身经历,谈谈看法。

5.评论:有的记者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进行虚假新闻新闻寻租,请对此发表评论,不超过800字。

参考答案

中央民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0新闻传播实务

1.新闻敏感是什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答:新闻敏感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新闻敏感的表现有三,一是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二是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三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培养新闻敏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记者出于职业本能,遇上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有时会很兴奋,毕竟好的热点题材并不多见,但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把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节目记者陈跃文、赵海燕就秉持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己毙了自己的节目,使上海家化厂的信誉没有在社会上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同时也使该厂领导对本企业的做法进行了深刻反思。虽然这两位记者失去了一条能引起轰动效应甚至有可能获奖的报道,但却有效地推动了本来就很艰难的企业整改创新。从这一点讲,孰轻孰重,记者心里十分明白。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记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一种表现,它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的作用。记者的责任感越强,不但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越多,而且产生的动力也越大。

(2)要有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能力

常有记者感叹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要不这么多年下来,为什么搞的尽是一般化的报道,还常常误把黄铜当金子。殊不知,这些记者的采访可能停留在浅尝辄止上,总被一些表象甚至假象的事物牵着鼻子跑,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从理论上讲,新闻发现力不能简单停留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记者的工作绝非一般的发现新闻、报道新闻,而是要探寻和挖掘那些往往深藏不露但含金量高的事实,追求并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使新闻发现力达到这一层次,记者、编辑除需具有相当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的储备。

(3)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不管怎么说,记者接触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总是有局限的,而受众、亲友和线人则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记者若是密切与他们交往、联系,则社会触角就多,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给记者爆料,如此,记者就会得到更多新闻线索,新闻发现力就会增强。因此,记者应当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广交朋友,有效建立起自己及时获取新闻线索的社会关系网。西方新闻界在长期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深切总结出:记者培养眼线及专家咨询群、媒体培养受众报料积极性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4)要克服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捕捉新闻灵感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闻每天都会出现。敬业的新闻记者时时刻刻都保持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每天都处在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状态中,整个新闻采编流程也处于全天候运转中。如许多媒体现在都设有“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捕捉突如其来的新闻信息,加上电视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能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让观众看到最新的新闻。这已成为各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首要目标。因此,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敏感在如今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显得尤其重要。

2.隐形采访的采访策划。有人向报社提供消息说,有企业售卖过期的食品,然后让你去隐性采访,要求列出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采访过程以及采访伦理等。

答: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

(1)隐性采访的问题

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泄露隐私。由于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隐瞒了自己真实身份,因此被采访对象对记者很少戒备,甚至毫无防范。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比较方便地获知事件真相和当事人的隐秘情况。将受访者的家庭状况、年龄、职业、收入以及未成年人的详细资料在大众传媒上公布,是绝大多数当事人不能容忍的。最近一二年,关于记者隐性采访泄露被采访者隐私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媒体败诉的情况不在少数。

引诱犯罪。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由“暗访”过渡到“卧底”,这是近年来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一个显著特点。记者卧底的主要目的是想让违法乱纪行为现出原形,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引蛇出洞”,就是由记者装扮成诸如求购假文凭、假药的人,引诱制假者上钩,在犯罪嫌疑人来交易时,警察当场将其擒获。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样的采访方法有引诱犯罪之嫌。

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近年来,新闻界有一个奇怪现象,记者热衷于暗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象这样满足少数读者低级趣味的暗访是否应该在大众传媒上频频现身,值得我们思考。

片面追求轰动,舆论导向模糊。能否抓到具有轰动性的热点新闻和独家新闻,是检验媒体及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片面追求新闻的轰动性,容易导致宣传导向不明,采写角度偏颇。

(2)隐性采访应遵守的原则

正确导向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否则,就会走偏方向。在重视政治性导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服务导向、审美导向等等,要让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遵纪守法原则。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规章制度,社会的道德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新闻记者更应做出表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大力提倡隐性采访,因为在隐性采访的条件下,谈不上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的问题。而我国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媒体报道是设立有禁区的,包括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这对于各种报道方式(包括隐性采访)都适用。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定。

满足大众需求原则。作为大众传媒,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满足大众需求,还是满足少数人的口味?是为了记者个人的一夜成名或报纸的一炮而红,还是要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美国有关专家认为,记者在暗访中存在以下原因是“不能容忍”的:为了赢得奖项;可以借此打击竞争对手;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料获得新闻故事情节;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已经这样做了;采访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可见,只有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大众需求,才是记者采访报道的根本。

适度介入原则。目前,记者隐性采访的操作方式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式和介入式。观察式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不动声色地拍摄采制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例如在十字路口暗设摄像机拍摄闯红灯、偷拍偷录非法音像制品的出售过程等等。在这种采访过程中,记者只是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出现,不会有较多的争议。

3.有人认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结合你的切身经历,谈谈看法。

答: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电视、手机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

(1)迅猛:比传统的媒介时空传播速度更快

传播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偏向不断变化的过程。电子媒介出现前,口头媒介和印刷媒介或偏向于时间,或偏向于空间,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在电视、喷气式飞机和电脑的作用下已不复存在。进入21世纪,速度更快的网络传播形式伴随着Web2.0时代的SNS而出现,网络媒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空自由。微博等其他移动终端作为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具有更加快速的传播速度,更加随身的空间易得,不断征服时间和空间,在全球范围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落。

(2)互联网和新媒介彻底打破了媒介的地域性,传播距离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而消失;新媒介的即时传播特点改变了网络传播的时间偏向。互联网和新媒介的应用,使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朝着媒介时空一体性方向发展。

手机微博的移动化特点使传播载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时空自由度进一步拓展。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以独特的时空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类对信息的感知方式。“微博将世界各地的人连接起来,具有不容质疑的空间偏向。这种空间的倾向使人们能够突破束缚自主地参与讨论,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网民通过意见和知识的碰撞、交汇,使社会热点事件最快最广地传播”。移动新媒介传播所具有的新的媒介时空表现方式,形成了比传统的媒介时空更快的传播方式。

(3)扁平:时空进一步压缩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戴维·哈维和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时间和空间讨论的重要学者。哈维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作了详尽地考察,广泛涉猎了建筑、绘画、电影、广告、文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后发现,时空压缩是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崛起的直接原因。

时空压缩导致社会政治、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出现大量即时的和碎片化的时间,这意味着一个特殊的后现代时代的来临。时空压缩是指“资本主义的历史具有在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而同时又克服了空间上的各种障碍,以至世界有时显得是内在地朝我们崩溃了”,因而,现代资本主义以迅速流动与变化包裹起来的绝对多数和难以琢磨的文化形式表达了分裂和短暂,从而凸显了整个世界在时间维度上的崩溃和空间维度上的陷缩。

吉登斯对晚期现代性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从时间和空间层面所展开的考察。他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四大重要层面——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体系和军事力量,其形成都与时空的压缩变化密切相关。这种时空压缩,“地域性已无可避免地与全球性彼此关联起来”,此地信息也与彼地信息相联系。这种全球化的发展状况,也越来越接近麦克卢汉所认识到的“地球村”的全球景观。

(4)微小:时空一体化更加明显

新媒体的使用,导致时间更短更碎片化、空间占用更小。微博、微信、优酷等终端使用更加便捷,不论是使用空间还是占用空间,都更加紧凑和狭小。这种“自我压缩”彻底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成为一种时空一体化的存在。波兰社会学家鲍曼曾区分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固态的现代性是一个相互承诺的时代。液态的现代性却是一个解除承诺、捉摸不定、熟练地逃避和没有希望的追求的时代”,而对现代性的区分重要的在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当今新媒体的使用是对鲍曼“液态现代性”的一种真实写照。

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瞬时时间是一个不连贯的、不合逻辑的时间。瞬时意味着直接的、立即的枯竭和衰减”。现代性的流动特征在微博、微信等其他移动终端传播过程中的体现,就是在内容发送的一刹那,无需区分实际的地理空间,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街坊邻里。用户在即时发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灵的体验,而时空一体化带给人类的媒介时空观念正是“时间向人格化的一种回归,它将钟表时间独立的时间体系瓦解,使时间再次与人紧密相连。

媒介时间带来的‘瞬间时间’的感觉,加剧了人们对事物‘即时满足’的需求”。目前所谓的“微博控”“微信控”正是用户在浏览与使用移动化媒体的过程中,即刻感受时空一体化,瞬间体验时间流逝与空间流动的快感,无法从中抽离的体现。因而,移动化媒体的出现,使原本时空压缩的状况逐渐过度到时空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为用户在新媒介使用中的切身体验,媒介在用户体验过程中的中介化角色得到充分显现。

4.有人认为电视和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结合你的切身经历,谈谈看法。

答案略

5.评论:有的记者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进行虚假新闻新闻寻租,请对此发表评论,不超过800字。

答:新闻寻租是指媒介组织机构利用掌握的新闻报道权利,为自身谋取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

(1)新闻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新闻体制不完善。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体制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体制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与目标。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市场以及市场观念在新闻事业中从弱到强。市场化运作手段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政府在改革中一直强调的“四个不变”,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介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舆论导向不能变。这既是“事业化管理”的直接依据。也是“事业化管理”的根本目的。而“企业化经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市场机制,将新闻媒体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

对新闻权力监督的不到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说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媒体的监督机制。于是有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大搞有偿新闻、新闻寻租、虚假报道,等等。媒体不仅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还败坏了媒介的声誉、破坏了媒介的公信力。

行业自律工作的薄弱。据报道,很多美国记者都说,如何打击有偿新闻“这个话题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当今有偿新闻在美国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美国媒体打击有偿新闻,不靠天、不靠地,而是靠媒体自己,说白了就是行业自律。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对记者的限制就多如牛毛。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具体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我国早在1991年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外还有《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然而这些职业道德准则和规定大都比较笼统和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也不具有强制力。

目前的全国性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是从侧重党建的角度制定的,而现实需要从职业化的角度,以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去制定一个新闻行业的自律规范,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样,各新闻媒体单位的规章制度,也需要细化、完善。比较国外传媒单位,可以发现我国相当多的传媒单位的新闻职业规范规定得十分笼统,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让新闻权力寻租有空子可钻。

(2)遏止新闻权力寻租的对策

设立党政媒体等多种媒体并立的传媒体制。要想从源头上遏制记者的腐败行为,就必须从传媒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国有型、公共型和商业型三种传媒所有制形式。相应也形成了三种传媒管理形式。传统的国有事业单位的传媒管理体制被打破,“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新时期媒体管理方式的通俗说法,这种管理方式在产业化改革之初对于促进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传媒改革向纵深推进,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制定专门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新闻法规体系。从1983年开始,我国启动新闻法制定工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取得突破。目前的新闻管理主要参照一些行政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以及国家法律中涉及新闻行业的相关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精神。法律中与新闻行业有关的条款大都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加强我国的新闻立法工作,力争早日取得突破。是从法律上遏制记者腐败行为蔓延的必然选择。必须制定专门的、具有实施细则的新闻法规体系,对于什么是腐败行为。什么是记者受贿、如何定罪、如何量刑等问题要有明确规定,对新闻采访对象的贿赂行为也应作出明确界定,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新闻腐败调查机构,将这种调查常态化、制度化。

改革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和制约记者行为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实行了员工聘用制、工作量考核机制、奖罚机制等,但由于编制有限,许多媒体存在员工同工不同酬现象,管理上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不仅严重束缚了部分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导致记者腐败的重要诱因。调整传媒内部管理体制首先应调整用人机制。要实行在编和聘用人员的同工同酬。工作量考核、奖罚措施应当一视同仁。要将采编和经营分开,并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加强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培训。

建立公众对媒体的批评监督机制。媒介批评是社会公众对传媒的批评。包括对媒介产品、媒介表现、媒介组织、媒介制度、媒介环境等对象开展的批评。显然,记者腐败问题,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然而从实践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公众的媒体素养在逐渐增强,但媒介批评尚未走上常规化、自主化道路。目前,可以这么说,我国媒体的社会监督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社会公众对媒介的批评监督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未能对传媒形成有效制约。

要加强行业自律。预防、杜绝新闻权力寻租行为,新闻他律和新闻自律两者不可偏废。新闻他律。指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管理。新闻自律是以新闻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的自我约束,它以新闻法制为核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其目的是防止滥用新闻权力,对社会和民众尽责。

总之,要以开放的视角,学习借鉴国外行业自律的做法,建立新闻行业评议组织,出版行业新闻评议刊物等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行为进行曝光,加强我国新闻行业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