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新闻采访
第一章 新闻记者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记者
答:记者是指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记者泛指一切新闻从业人员,记者、编辑、评论员、专栏作家等,统称为新闻记者;狭义的解释,是专指那些经常在编辑部外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任务的人员。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道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
2.出镜记者(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出镜记者”一般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3.专业记者
答: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专门采访报道农业领域的记者,称农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工业领域的记者,称工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文教领域的记者,称文教记者等。
4.记者站
答:记者站是指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记者站仅限于依法从事与报刊社业务范围相一致的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必须由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开展工作。记者站一律不得从事与新闻采访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从事报刊发行、广告、拉赞助及其他形式的经营活动。新闻单位建立地方记者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要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二、简答题
1.记者称谓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答:记者称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后才以“记者”作为规范的称谓和国际上一致起来,反映了人们对记者职业特征认识上的变化。此外,这种变化,也说明在那个年代办报是一个新事物,我们的前人是怎样在摸索中前进。同时,透过这种变化,我们看到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进步。
2.为什么要联系报纸的产生和历史条件来考察记者的起源?
答:记者是因为新闻传播的需要,伴随着报纸的产生而出现的。欲弄清记者的起源,要同报纸的产生联系起来考察,才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唐代邸报,也是封建官报的雏形,记者大概就起源于此时。那些办邸报的人——在中央政府供职的官员和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邸吏,就是萌芽中的记者。理由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收集、发布、传递新闻信息,实际就是后来职业记者的工作。可见,记者的起源应当不会晚于唐代中叶,即公元8世纪。
3.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者队伍大发展取决于哪些因素?如何正确评价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作用?
答:(1)促使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者队伍大发展的因素
①资产阶级报刊,尤其是日报的发展。资产阶级职业记者人数骤增,队伍明显壮大,始于19世纪日报大量增加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在言论自由方面为资产阶级报刊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报刊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廉价的纸张、油墨,先进的印刷机器,先进的新闻传递手段(如电报、电话等),以及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等。今天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日报相当一部分是19世纪创刊的。
②通讯社建立。当今世界的几家大通讯社也多建于19世纪。资格最老的法新社(其前身是哈瓦斯社),创建于1835年;路透社次之,创建于1850年;美联社创建于1892年。这些通讯社后来都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它们拥有的记者众多,一般都在1000人以上。
③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电子媒介的崛起,西方职业记者队伍进一步壮大。广播、电视的问世,使记者队伍成分的构成除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外,又增加了广播记者、电视记者两个新成员。记者队伍成分显示出多样化色彩。
(2)正确评价西方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作用
①西方职业记者虽然开创了泛滥于世界的黄色新闻,但他们在传播新闻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西方职业记者发展到今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出了许多闻名世界的记者。以美国为例,有普利策(1847—1911),有华尔街“智囊”之称的李普曼(1889—1974),有曾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1899—1961)等。在西方职业记者中,从政治上看,有进步记者与反动记者之分,有左中右之分,这一点在研究西方职业记者队伍的状况时,也是不应忽略的。
4.正确认识西方关于记者是“无冕之王”的意义何在?
答:(1)西方关于记者是“无冕之王”称谓的渊源
西方对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称呼出于19世纪英国《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当时《泰晤士报》是英国舆论领袖,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他们为“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也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
(2)西方关于记者是“无冕之王”称谓的实质
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大多属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记者不能摆脱这种格局。
②记者报道也有种种限制。日本记者标榜绝对的自由,他们称自己是“无冕之王”,称舆论是独立于政治和法院之外的第三势力,可实际上远未至此。比如日本记者对皇室是绝对不敢冒犯的,日本政府有一个宫内厅不断对媒介设定各种框框。即使是自由撰稿人,也有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和国家法律的约束,所以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③有些西方记者自己也不承认他们是“无冕之王”。正确认识西方关于记者的“无冕之王”称谓,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记者职业的性质。
5.如何理解新闻采访孕育于人类早期的传播活动之中?古代报纸产生后,新闻采访为什么自然处于史前阶段?
答:(1)采访活动作为新闻传播的最基础、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雏形便孕育在人类早期的传播活动之中。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了解外界环境,适应外界环境。比如,他们观看天色,或者从江河的波纹中,明了大地变化,以决定是否居住或搬迁;他们探寻动物的踪迹,以掌握猎情,决定单独猎取或示意伙伴合力猎取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观看”、“探寻”,便含有后人所谓“采访”的意思。当然,这种“采访”活动是极为原始的,信息的传递也只是靠手势、声音及一些实物来作为媒介。
(2)新闻采访植根于人类早期的传播活动。奴隶社会之前,已有了原始意义的“采访”活动,但不是新闻采访;古代报纸产生后,为数不多的采访活动还处于新闻采访的史前阶段。这是因为,古代报纸从刊登内容、发布时间到发行范围,都不具备公开传播的意义;同时,长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限制,人类社会交往面的窄小,加之封建统治阶级严酷的思想钳制,使得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新闻采访只能在其母胎中缓慢成长,而难于脱胎而出。
6.近代新闻采访为什么诞生于16世纪的欧洲?我国近代新闻采访是怎样产生、发展起来的?
答:(1)近代新闻采访诞生于16世纪的欧洲,原因如下:
新闻采访活动始于公元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是近代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职业记者及其采访活动的诞生地。
16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社会对信息交流的广泛需要,促进了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当时,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以及其他一些沿海城市,棉纺、丝织、造船等行业和各种手工业作坊,逐渐兴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威尼斯城,由于其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自中世纪以来便成了连接中东与欧洲的贸易中心。16世纪的威尼斯城,已经成为一个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当发达、文化相当繁荣的城市,各国的富有商人、高利贷主和贵族常来往于此地。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相互竞争,都非常需要知道世界各地的信息,诸如政局变化、市场行情以及水陆交通的情况等。
在这种社会需要和物质条件下,出现了专门报道各种经济和政治信息的近代报纸,以及专门从事采访这类信息的职业记者,是不难理解的。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产生着它所不能缺少的某些共同职能。被指定去执行这种职能的人,就形成社会内部分工的一个新部门。”正是由于社会分工中出现了职业记者队伍,新闻采访活动也就此正式宣告诞生。
(2)我国近代新闻采访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新闻采访活动的崭露头角,要比西方晚了近三个世纪。
①19世纪,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才开始出现。1815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看中了中国华南沿海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选定在有大量华侨聚居的马来半岛西岸的马六甲,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期刊。参加这一期刊编、采、发行的,除了马礼逊、米怜两个传教士外,还有一个中国广东人梁发,又名梁亚发。他不仅承担刊物的刻印、发行,还以“学业”的笔名为该刊撰写稿件,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早的记者之一。
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办报的特权,致使各种教会报刊、外商报刊蜂拥而起。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这以后,中国人办的近代报刊成批出现,新闻采访活动也日见活跃。这个时期,不少报刊都有了分管外出采访的“访事”(相当于现今的外勤记者)。
③交通、电讯事业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国外电报传递新闻的技术,很快传入中国,同样也促进了我国新闻采访技术上的“飞跃”。1874年,《申报》首先刊载了英国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这是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条新闻电讯。
④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办的报纸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宣传“变法”,因而较之以往报刊更注重新闻采访。如严复主办的《国闻报》,在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派有记者。
⑤到了20世纪初叶,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革命党人的报刊大多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记者队伍。许多报社还约请各地的革命党人兼职做驻外记者或战地记者。
⑥辛亥革命以后,新闻采访活动愈发引起社会和人们的重视,记者的社会地位也相应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力量比较雄厚的报社都设立了采访部。争聘第一流人才长驻北京,用专电和通讯的体裁来报道新近得到的消息。个别大报还派出驻外记者参加“巴黎和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的采访活动。
7.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实践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答:从记者工作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实践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如下几点:
(1)他们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己任,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他们的写作,包括新闻写作,完全服从于革命这个目的。
(2)他们热爱真理,几十年如一日为真理而战斗
在新闻工作中,为了坚持真理,他们不畏强暴,不向反动势力低头,对那些亵渎真理,惯于靠歪曲事实、造谣撒谎和诽谤过日子的反动报刊和记者,进行无情的揭露。
(3)他们热爱人民,是人民的忠实代言人
反映人民的愿望,为人民利益而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准则。他们对写作采取了极其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认为给工人提供不是最好的东西,那就是犯罪。
(4)他们尊重事实,重视调查研究
他们的写作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现状的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给报纸写的通讯政论,更注重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对于现状的调查研究时,他们又不割断历史,有历史观点。
(5)他们学识渊博,并有专攻
马克思、恩格斯博览群书,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武装自己的头脑。广泛的兴趣,勤奋刻苦地学习,是他们具有渊博学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6)他们写得既多又快
一是出于革命的需要,二是有过硬的写作功底。
(7)他们掌握了多种外国语言
掌握多国语言对从事科学研究和新闻工作都带来莫大好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奠基人,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上述方面无疑应该是今天我们的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8.我国记者队伍大发展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答:(1)我国记者队伍大发展的标志
我国记者队伍大发展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新的报刊和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建立,党的新闻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专门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数也由少到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报刊大发展,全国新闻队伍空前壮大。以专职记者而论,一家中央一级的大报,仅记者部管理的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一般都有五六十人,甚至更多。
(2)我国记者队伍大发展的特点
党的新闻事业是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党的记者队伍在这种发展中不断壮大,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编采合一到编采分工,从只有报刊记者到有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体记者的过程。现在我国新闻队伍的基本特点如下:
①一支有觉悟的能战斗的队伍
其主要的标志是:
a.我国的记者是人民新闻事业的主人,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先辈曾经做过新闻工作,是记者队伍的光荣和学习榜样;
c.我国的记者队伍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锻炼,形成了自己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②一支受到革命的、进步的影响的队伍
记者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而与世隔绝,他们要受外来的影响,特别是要受与本身业务直接有关的外国记者的影响。纵观历史,这种影响,主要来自革命的、进步的影响。
③一支在党的领导关怀下成长壮大的队伍
党的领导和关怀,是我国记者队伍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党历来重视新闻事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记者队伍的建设,在政治思想上、组织上、培训提高上、解决实际困难方面关心记者队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记者工作做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指示,甚至帮助记者修改稿件。
④随着时代的进步,记者队伍性别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女性的比例日益增多;另一个变化是记者的文化素质也在提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越来越多。
9.简述记者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
答:道德要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维系。新闻记者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个体行为的方式从事新闻采写活动的,所以更应提倡自觉接受道德约束。记者的道德修养应包括:
(1)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具有其他优良道德素养的先决条件。记者要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看问题全面,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容。有了这些优秀品质,记者就绝不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干与记者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
(2)不畏权势,坚持真理。在中外新闻史上,许多记者为了坚持真理,秉笔直书,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记者能做到爱生命但更爱真理,那么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他就会自觉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任何时候都坚持传播真理的声音。
三、论述题
1.简述我党记者队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答:(1)我党记者队伍的产生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紧接着就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党的报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继承了“五四”时期《新青年》、《湘江评论》等革命报刊的优良传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党的报刊诞生,意味着有了党的记者,一支由党领导的记者队伍将逐步建立和成长起来。
(2)抗日战争中我党记者队伍的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抗日宣传,报刊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个蓬勃大发展的局面。这时候,许多报纸有了自己的专职记者。专职记者的加入是记者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变化。
(3)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记者队伍的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新的报刊相继创办,一批新的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建立,党的新闻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专门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数也由少到多。记者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①从解放区来的经过革命战争锻炼的老新闻工作者,这部分人是领导骨干;②大批新参加新闻工作的青年学生,这部分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工作热情高,是生力军;③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进步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这部分人有在国民党统治区长期战斗的新闻工作经验。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新中国的新闻报道作出了贡献。
(4)改革开放以来的记者队伍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大发展,经过整顿,到1998年中,报纸为2045种,公开期刊为7929种,创造了中国报刊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随着报刊大发展,全国新闻队伍空前壮大,记者人数骤增。
2.试述我国人民记者及其采访活动兴起的历史进程。
答:人民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产生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新闻事业之后才出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人民记者的先驱。他们参加革命斗争,就是从办报和为报刊采写稿件开始的;他们从事新闻工作的活动,又直接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
我国人民记者及其新闻采访活动的出现,同样是随着我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而开始的。我国最早的人民记者,就是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的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如熊熊烈火,越烧越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报刊日益增多,人民记者队伍不断壮大,采访活动也不断发展、深入。党报初创时,由于经费困难,干部不足,记者人数很少,且是编、采、发行合一,无具体分工。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党为了加强抗日宣传,兴办了许多革命报刊;同时,在延安还创建了新华广播电台。这时,不少报刊和广播电台有了自己的专职记者。我国人民记者的职业大军至此形成。
经过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我国新闻战线有了全面的飞跃。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95年底止,全国(指大陆而言)正式公开发行的报纸有2202种;各级地方广播电台有1210座,电视台有980座,有线电视台有1200座,卫星地面接收站有54084座,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达2.5亿台。全国报社、通讯社、广播、电视系统的职工总数已超过50万人,其中新闻采编人员达12万多人。通讯社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分布在祖国各地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及地区。
几十年来,我国人民新闻事业是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民记者队伍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壮大的。它经历了一个人数由少到多,力量由弱到强的过程;新闻采访的手段、技术、水准也有了令人瞩目的提高;同时还涌现出了范长江、邓拓、穆青、子冈、金风、范敬宜等一大批著名记者。
四、实务题
假设你是一名财经领域的专业记者,请你选择一则自己熟悉的经济事件写一篇通讯报道。
答:参考例文
土地出让收入大增 保障房投入偏低
(记者王晶 14日发自北京)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长,出让房地产用地是主要来源。但是,土地出让的支出中,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比例相当低。
财政部官方网站刊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情况》的材料。该材料显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1.42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43.2%。
按现行政策,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后,市县财政部门先分别按规定比例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余下的部分统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在计提上述三项基金及费用后,2009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为1.27万亿元,当年支出1.23万亿元。其中,用于廉租住房支出为187.1亿元,占全年土地出让总支出的1.5%,增速也低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增幅,保障民生不够。
财政部指出,上述1.23万亿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支出。其中,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4985.67亿元,占支出总额的比重为40.4%;用于城市建设支出3340.99亿元,占比重为27.1%;用于土地开发支出1322.46亿元,占比重为10.7%;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433.1亿元,占比重为3.5%。
此前,国土资源部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总价款达1.5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其中,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款接近1.34万亿元。
从土地供应总量来看,2009年,房地产用地占总量不足三分之一,但是出让价款却占总价款比重的84%。据国土资源部公布数据计算,2009年房地产用地的平均价格为1300万元/公顷,而工矿仓储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平均价格约117万元/公顷,不足房地产用地的十一分之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此前接受采访时指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许多地方的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几乎没什么收益。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工业用地甚至还要倒贴,暗补给企业。“这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普遍”。
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为1.59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收缴入库为1.42万亿元,财政部就两者差异解释称,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土地出让收入可以分次分期缴纳,因此,当年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价款并不一定在当年全部缴入国库。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