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个案工作经常提到“人在情境中”,请问你如何理解?
2.医务社会工作中的“患者家属互助小组”遵循的小组工作模式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3.一般情况下,社会研究中样本量的确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简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涵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5.什么是社会工作行政?试比较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和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的差异。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美丽园小区是一个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社区,65岁以上的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5%,其中8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到11%。社区内有区级重点中学、三级甲等医院各一所,餐馆、食品商店若干。社会工作者计划运用社区照顾模式在该社区开展服务,请列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策略。
2.某基金资助使用定量方法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你打算撰写计划书申请该课题。请根据你所了解的情况和相关理论文献,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明确概念框架、研究假设和相关变量,并提出抽样方案。
3.近年来,儿童遭受意外伤害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广东佛山小悦悦遭碾压事件,贵州毕节五名流浪儿童闷死垃圾箱事件,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翻车事件,河南兰考袁厉害收养弃婴火灾案,江苏南京两名女童饿死家中事件等等。这些惨烈的儿童伤害事件一再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底线。请你从社会工作宏观和微观实务的视角,分析一下儿童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介入重点。
参考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个案工作经常提到“人在情境中”,请问你如何理解?
答:如果承认人有其内部心理世界,同时也生活在外部社会环境中,那么,就需要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即“人在情境中”。要认识人就要既认识他的内部心理世界,同时又要认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托尔在汉密尔顿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是心理社会派个案工作的中心概念,强调个人生存环境诸因素的互动,认为人的内在心理事实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经常处于交互作用状态的。因此,人的生存环境、过往经历同时影响着人的行为,必须同时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此派理论特别强调严守个别化原则,认为每个人的“人在情境”都是不同的,必须针对特定的“个人情境”进行社会探讨。
2.医务社会工作中的“患者家属互助小组”遵循的小组工作模式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医务社会工作中的“患者家属互助小组”遵循的小组工作模式是互动模式。互动模式,又称互惠模式或调解模式,主要关注子系统和整体系统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同时,它也关注小组成员彼此的沟通和互动。
(2)主要特点
①此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实施的,在整个过程中,个人一直被塑造,同时,也一直在塑造别人。人是由生理、情绪、精神等诸要素综合而成的个体,这些要素都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②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且是一个互助的系统,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小组成员相互依赖、互相帮助。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合适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小组是这个模式的中心,是一个互动体系,工作者视小组为心中的“案主”。
③组员在小组中达成共同的目标,分享和追求共同决策,这时的分享是在组员与工作者、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的。个人在小组中具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通过组员之间的联系达成共识,获得帮助。
④工作者应该使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帮助而完成特定的任务,并使他们借助这种经验,更加适应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者,他不去设计方案,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小组自主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工作者是“工作者与案主体系”的一部分,既被影响,也能影响他人。
⑤小组工作实务非常重视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成员,非常强调群体生活的重要性。“面对面”的小组动力是互动模式实施的基础。
⑥互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注重成员的潜能和互助系统,突出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信念;小组的目标来自成员互动和讨论,有利于成员发挥能动性和培养自决意识;成员自主选择恰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防止外界的价值干预。
3.一般情况下,社会研究中样本量的确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一般情况下,社会研究中样本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的规模;推断的把握性与准确性要求;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1)总体的规模
按一般的想法,总体规模越大时,则样本规模也要越大,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精确度。但是,这种想法只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正确的。当总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样本规模的增加与它并不保持同等的增长速度。在其他有关因素一定时,样本规模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总体规模的增加速度。换言之,当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样本规模的改变量是很小的。
(2)推断的把握性与准确性要求
抽样的目的往往是要从样本去推论总体。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第二个因素,就与这种推论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密切相关。在社会调查中,我们用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样本规模与抽样的可靠性及精确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置信水平越高,即推论的可靠性越大,则所要求的样本规模就越大。比如说,在同样的条件下,99%的置信水平所要求的样本规模,就比95%的置信水平所要求的样本规模要大。另外,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区间越小,即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误差范围越小,则所要求的样本规模就越大。
(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
总体的异质性程度对所需样本规模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总体中成员相互之间不存在差别时,只要了解其中之一就行了。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精确性,在同质程度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就小一些;而在异质程度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就大一些。其主要原因是,同质性越高,表明总体在各种变量上的分布越集中,波动性越小,同样规模的样本对总体的反映就越准确。而异质性程度越高,表明总体在各种变量上的分布越分散,波动性越大,同样规模的样本对总体的反映就会越差。比如,当总体中的个体在收入上的差别比较小,或者说分布比较集中时,所抽取的样本中人均收入值的随机波动就很小,因而抽样误差也就会很小,抽样的精度就会比较高。
与总体异质性程度有关的另一个因素是,当总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或选择与小部分成员的回答或选择不同时,比如,70%的成员选择甲,30%的成员选择乙,则所需要的样本规模要小一些;而当选择两种不同回答的成员比例相差无几时,比如说选择甲、乙的比例都为50%左右时,则所需要的样本规模为最大。
(4)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也对样本规模的大小产生影响。从样本的代表性、抽样的精确性考虑,样本规模当然是越大越好。但抽样所得到的样本是要用来进行调查的,样本规模越大,同时也意味着调查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越多,意味着调查所可能受到的限制和障碍也越多。因此,从调查的可行性、简便性考虑,样本规模又是越小越好。究竟选择多大规模的样本,调查者往往需要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的一个重要砝码,就是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4.简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涵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1)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涵义
内在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外在效度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2)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关系
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建构效度的检查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内在效度,它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地解答所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一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是否可以适用于其他时间、地点和对象呢?这就涉及外在效度的问题了。
例如,在美国的一些城市抽取几百名工人进行研究发现,“当代工人的阶级意识普遍淡漠”,那么,这一结论是否适用于各个国家,或美国的各个城市,还是仅适用于这几百名工人呢?它是否仅适用于80年代或进行研究的某一年(1984年)呢?由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外在效度的检查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研究内容的普遍意义。
5.什么是社会工作行政?试比较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和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的差异。
答:(1)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社会工作行政,是指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2)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和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之比较:
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与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的比较,即宏观社会工作行政与微观社会工作行政的比较。
①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常常表现为政府的职能行为,是政府官员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社会政策,指导、帮助、监督、检查、评估政策的落实情况的活动,如民政部、省民政厅、县(市)民政局通过行政措施去推进农村“五保”制度的落实,市、区劳动和民政部门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妇联和省、市妇联监督和检查妇女权益保护情况等。
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环节上的行政活动。在社会福利机构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常常表现为社会福利机构的统筹与管理活动,即通过机构(组织)的筹集资源和有效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提供服务。
②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性。在实际推动社会福利的部门,仍可能有高层、中层、基层行政管理之分。这样,从政府部门到具体实施福利服务的机构和单位,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福利行政的层次序列,从宏观到微观,社会行政的内容逐渐具体化。这不但表现为抽象的社会政策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当地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而且社会行政的措施也更加具体,更有利于福利政策的落实。
③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的相对性和执行政策的连贯性使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对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有直接影响,这不但是因为上层行政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政策的方向,而且上层行政人员的角色行为常常对下层行政人员产生示范效果,即上行下效。比如,当上层对发展项目的扶贫贷款有政策性偏离时,下层也难以正确地贯彻扶贫贷款政策。由于上级对下级具有领导、监督和评价职能,就可能发生自上而下的偏离政策的行为。反过来,机构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对政府层面的社会工作行政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政策是步步落实的,因此,任何下一级的行政行为都会对整个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美丽园小区是一个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社区,65岁以上的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5%,其中8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到11%。社区内有区级重点中学、三级甲等医院各一所,餐馆、食品商店若干。社会工作者计划运用社区照顾模式在该社区开展服务,请列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策略。
答:社区照顾,是指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规支援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提供支援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生活的活动。在社区照顾模式指导下开展的社区服务,其工作重点和工作策略如下:
(1)社区照顾的工作重点
①协助高龄老人正常地融入社区。美丽园小区老龄化较为严重,高龄老人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身体老化程度较大,在生活中面临各种不便,从而带来与社区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
②社区责任的强化。强调社区的责任,目的是能够更加及时地回应社区中高龄老人的问题与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③由家庭成员、邻居等提供的非正规照顾的充分利用和发挥。社区内存在着许多人际关系网络,应该得到充分运用,与正规照顾相比,它们在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人在个人出现困难时提供主要的帮助,邻居在日常生活事务上提供紧急照应。应该重视动员这些与服务对象有关的非正规照顾系统,鼓励他们参与并提供帮助,建立有效的照顾网络,与正规的社会服务一起,支援和协助人们解决困难。
④人文关怀社区的建立和倡导。照顾模式强调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建立社区中互助互爱的关系,以抗衡个人主义和城市化带来的疏离和孤独。社区是建立社会关怀的重要平台。社区中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要将社区内疏离和松散的网络有效地联结起来,让那些接受服务的人群也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帮助他人,发挥其潜能。
(2)社区照顾的工作策略
①在社区照顾。“在社区照顾”,是指将一些服务对象放在社区内开展的服务,即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在本案例中,可以将高龄老人放回到小区内进行照顾,使他们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协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卫生照顾资源,如医院、社区中心等。
②由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是指由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顾和服务,其核心是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提供照顾。将高龄老人的简单日常护理由亲属或志愿者协助施行,使他们可以在家庭的环境中进行身体上的护理和照看。
③为社区照顾。要成功地进行社区照顾,单靠社区及家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不使这些照顾者被“耗尽”,还需要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才能使社区照顾持续下去。这些社区服务,包括日间医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康复护士、多元化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暂托服务、关怀访问及定期的电话慰问等。这些服务的足够提供,才能扶助社区人士把需要照顾的人留在社区里生活。
2.某基金资助使用定量方法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你打算撰写计划书申请该课题。请根据你所了解的情况和相关理论文献,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明确概念框架、研究假设和相关变量,并提出抽样方案。
答:(1)研究问题
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问题;
②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缺位问题;
③农村留守儿童的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即亲子关系问题;
④农村留守儿童与他人、同辈群体的人际交往问题。
(2)概念框架
明确留守儿童等相关概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导我们,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安全等需要来关爱他们。
(3)研究假设和相关变量
①研究假设:生活状况、亲子沟通和人际交往越好,学习状况就越好。
②相关变量:a.因变量:学习状况。b.自变量:生活状况;亲子沟通;人际交往。
(4)抽样方案:多段抽样。
①首先,以省为单位抽样,从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省;
②然后,以市为单位抽样,从中随机抽取若干个市;
③其次,在抽中的若干个市中,以县城为抽样单位抽样,即从抽中的若干个市中代表的所有县中抽取若干个县城;
④再次,抽中的县城中,以村为抽样单位进行抽样,随机抽取一部分农村;
⑤最后,再在抽中的农村内随机抽取居民。
3.近年来,儿童遭受意外伤害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广东佛山小悦悦遭碾压事件,贵州毕节五名流浪儿童闷死垃圾箱事件,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翻车事件,河南兰考袁厉害收养弃婴火灾案,江苏南京两名女童饿死家中事件等等。这些惨烈的儿童伤害事件一再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底线。请你从社会工作宏观和微观实务的视角,分析一下儿童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介入重点。
答:儿童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政策、制度方面的宏观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家庭、学校等微观层面的原因。
(1)从宏观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儿童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介入重点:
①儿童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
a.儿童社会保护政策的缺位。专门针对儿童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健全,为伤害儿童的不法行为提供了空间,而且,在发生儿童伤害行为时,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儿童的人身安全和权益。
b.安全检查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存在漏洞。现实情况下,安全检查走形式的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出现问题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难以明确安全责任的承担主体;安全检查制度、门卫制度、值班制度等相关配套安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②儿童伤害问题的介入重点
a.加强儿童社会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从源头上预防、杜绝侵害儿童事件的发生。同时,对于儿童伤害的当事人要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倡导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活中要关心儿童、保护儿童。
b.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强化部门分工。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义务,使其更好地将安全检查和防护制度进行贯彻和落实。将包括安全检查、安全预防、安全事件的处理在内的各个工作环节和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机构,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督促其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2)从宏观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儿童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介入重点:
①儿童伤害问题产生的原因
a.从儿童个人角度来看,儿童自身缺乏安全防患意识,受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程度的限制,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很低,尚不能充分地、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事物。而且,一旦身处险境,儿童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感受、描述状况和寻求帮助。就个人发展阶段而言,儿童是极度脆弱和弱势的,正处于非常需要保护和关怀的时期。
b.从家庭角度来看,监护人保护责任不到位。监护人缺乏儿童意外伤害的防患意识,看管不力、照顾不周,监护人保护照顾儿童责任的弱化和缺乏,往往是儿童伤害事件出现的重要致因。甚至,在有些案例中,施害者就是监护人本身。
c.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不少家长过于看重儿童的“知识教育”,导致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重教育轻防范,这种教育体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儿童在面临生活中的危险时,无危险意识或是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②儿童伤害问题的介入重点
a.针对儿童个体,可以开展个案工作实务,为他们提供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的学习和必要的行为训练等服务,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b.围绕家庭,主要是将其组织起来,进行小组工作服务,围绕某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讨论并沟通、互动和分享,通过相互之间的经验传授,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强化其保护儿童的责任和意识,并将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c.强化学校教育的责任,作为仅次于家庭的第二位社会化重要场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学校不应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知识教育,还应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保护自我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家长将儿童暂时托管到学校,学校就应当成为家庭的强大后备支撑力量,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