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变化的趋势是(  )。[2013研]

A.糖类和脂肪含量都增高

B.糖类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高

C.糖类和脂肪含量都下降

D.糖类含量增高,脂肪含量下降

【答案】B

【解析】油料种子成熟过程中糖(葡萄糖、蔗糖、淀粉)的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加,这是因为脂肪是由糖类转化的。

2.叶片衰老过程中最先解体的细胞器是(  )。[2011研]

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叶绿体

D.线粒体

【答案】C

【解析】在衰老过程中,细胞结构逐渐解体,首先是叶绿体完整性丧失,而后核糖体和粗糙内质网急剧减少,线粒体是较为稳定的细胞器之一,到衰老后期,线粒体嵴扭曲至消失;最后,液泡膜溶解。

3.淀粉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2011研]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不变

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B

【解析】淀粉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首先是大量的糖从叶片运入种子,随淀粉磷酸化酶、Q酶等催化淀粉合成的酶活性提高,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积累在胚乳中。

4.在萌发的初期,油料种子中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  )。[2010研]

A.脂肪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

B.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降低

C.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

D.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

【答案】C

【解析】脂肪种子(或油料种子)萌发初期,贮藏的脂肪被水解,经过一系列代谢途径,最后形成蔗糖。因此,在萌发的初期,油料种子中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

5.下列植物内源激素中,能够诱导芽休眠的是(  )。[2010研]

A.IAA

B.GA

C.CTK

D.ABA

【答案】D

【解析】一般认为,ABA诱导芽休眠,GA对打破芽休眠最有效,ABA与CTK、GA间的平衡在维持和打破休眠中起调控作用。

6.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最先解体的细胞器是(  )。[2009研]

A.细胞核

B.液泡

C.叶绿体

D.线粒体

【答案】C

【解析】在衰老过程中,细胞结构逐渐解体,首先是叶绿体完整性的丧失,而后核糖体和粗糙内质网急剧减少,线粒体是较为稳定的细胞器之一,到衰老后期,线粒体嵴扭曲至消失;最后,液泡膜溶解。

7.能诱导果实发生呼吸跃变的植物激素是(   )。[2008研]

A.ABA

B.IAA

C.ETH

D.CTK

【答案】C

【解析】随着果实的成熟进程,某些果实的呼吸速率最初降低,至成熟末期突然升高而后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果实的呼吸跃变。呼吸跃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内源乙烯含量增加。跃变型果实有大量的乙烯产生,非跃变型果实的内源乙烯水平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其他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对呼吸跃变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能诱导果实发生呼吸跃变的植物激素是乙烯。

8.未完成后熟的种子在低温层积过程中,ABA和GA含量的变化为(  )。[2008研]

A.ABA升高,GA降低

B.ABA降低,GA升高

C.ABA和GA均降低

D.ABA和GA均升高

【答案】B

【解析】许多植物被低温诱导进入休眠,而低温条件又能打破休眠,这被称为低温预冷。一些植物种子需在低温、湿润和有氧条件下几周或数月才能打破休眠。层积是用湿沙将种子分层堆埋在室外,经过低温预冷的一种人工处理打破休眠的方法。经层积后,种子内部抑制萌发的物质如脱落酸含量明显降低,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水平明显上升。因此,未完成后熟的种子在低温层积过程中,ABA含量降低,GA含量升高。

二、分析论述题

1.论述种子休眠的原因,打破种子休眠的措施有哪些?[2014研]

答:(1)种子休眠的原因:种子是作物的延存器官,一般情况下,种子在成熟后即进入休眠状态,必须在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时种子才能萌发。休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种子休眠的原因有种皮的限制、种子胚未发育完全、种子需生理后熟以及抑制物质的存在等。

胚未完全成熟:银杏、人参等的种子采收时外部形态已近成熟,但胚尚未分化完全,仍需从胚乳中吸收养料,继续分化发育,直至完全成熟才能发芽。

种子未完全成熟:如樱桃、山楂、梨、苹果、小麦等种子胚的外部形态虽已具备成熟特征,但在生理上必须通过后熟过程,在种子内部完成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以后才能萌发。

种皮的影响:主要是由种皮构造所引起的透性不良和机械阻力的影响。有的是种皮因具有栅状组织和果胶层而不透水,导致吸水困难,阻碍萌发(如豆科植物种子);有的种皮虽可透水,但气体不易通过或透性甚低,因而阻碍了种子内的有氧代谢,使胚得不到营养而不能萌发(如椴树)。有些“硬实”种子则是由于坚厚种皮的机械阻力,使胚芽不能穿过而阻止萌发(如苜蓿、三叶草)。

抑制物质的影响:有些种子不能萌发是由于种子或果实内含有萌发抑制剂,其化学成分因植物而异,如挥发油、生物碱、激素(如脱落酸)、氨、酚、醛等都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这些抑制剂存在于果汁中的如西瓜、番茄;存在于胚乳中的如鸢尾;存在于颖壳中的如小麦和野燕麦;存在于种皮的如桃树和蔷薇。它们大多是水溶性的,可通过浸泡冲洗逐渐排除;同时也不是永久性的,可通过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使之分解、转化、消除。

(2)生产上通常用下列几种方法打破或解除休眠:

低温处理。如壳斗科、蔷薇科、松科、柏科的种子可采用沙土层积法,在低温(0~10℃)、湿润和通气良好的层积下经过一段时间便可萌发。所需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因植物种类而异。

干燥处理。大麦种子在40℃高温下处理3~7天,禾谷类和棉花等种子在播种前晒种,均可促进萌发。

曝光处理。如莴苣种子发芽需要曝光;有些杂草种子也只有耕翻到地面上曝光后才能发芽。

冲洗处理。多用于因种子内存在抑制剂而造成的休眠。通过浸泡冲洗种子,可促进发芽。

机械处理。对硬实种子采用机械处理如切割、削破和擦伤种皮等可打破其休眠。

药剂处理。常用的化学药剂有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和赤霉素、乙烯等激素。赤霉素可逆转脱落酸引起的效应,打破由后者诱导的休眠;在低温条件下赤霉酸促进发芽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三叶草种子可用极低浓度的乙烯解除休眠。

2.论述肉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2010研]

答:肉质果实成熟过程表现出的生理变化包括:

(1)呼吸变化:果实成熟中,某些果实的呼吸速度最初降低,至成熟末期突然升高,随后再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的出现通常标志着果实成熟。呼吸跃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内源乙烯含量的增加。但有些果实不出现呼吸跃变,据此可将果实分为跃变型和非跃变型。跃变型果实有大量乙烯产生,非跃变型果实乙烯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2)物质转化:成熟过程中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有机酸合成减少并部分转化为糖,果实甜度增加,酸度降低。单宁被氧化,涩味消失。脂类、醛类等芳香物质产生,香味增加。叶绿素减少,类胡萝卜素、花色素等增加,色泽鲜艳。

(3)果实软化:细胞壁水解酶类活性增加,使原果胶等水解,果实硬度降低;果胶进一步降解,果肉细胞离散,果实变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