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能加速新鲜血液凝固的是()。[2014研]
A.柠檬酸钠溶液
B.液体石蜡
C.肺组织浸出液
D.肝素溶液
【答案】C
【解析】A项,柠檬酸钠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B项,液体石蜡具有封闭作用,能减少凝血因子激活的几率,因此具有抗凝效果。C项,肺组织浸出液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易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因此肺组织浸出液能加速新鲜血液的凝固。D项,肝素是一种含硫酸基团的粘多糖,可以通过加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防止血液凝固。
2.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2013研]
A.KHC03/H2C03
B.NaHC03/H2C03
C.K2HP04/KH2P04
D.Na2HP04/NaH2P04
【答案】B
【解析】血浆中有多种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03/H2C03,使血液pH能经常保持相对恒定。
3.能参与机体对蠕虫免疫反应的白细胞是( )。[2012研]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性粒细胞
【答案】B
【解析】A项,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B项,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机能是参与免疫反应、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C项,单核细胞主要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体内发挥防御作用。D项,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
4.下列凝血因子中,只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2012研]
A.Ⅳ因子
B.Ⅲ因子
C.Ⅱ因子
D.工因子
【答案】B
【解析】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启动因子的不同。内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而外源性凝血由因子Ⅲ启动。
5.红细胞不具备的生理特征是()。
A.趋化性
B.渗透脆性
C.悬浮稳定性
D.可塑变形性
【答案】A
【解析】A项,趋化性是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6.下列各项关于血浆渗透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血浆总渗透压由血蛋白形成
B.血浆渗透压约为6.7个标准大气压
C.血浆总渗透压与0.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
D.血浆总渗透压与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
【答案】D
【解析】A项,血浆渗透压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总和。B项,血浆渗透压约为7.6个标准大气压(约771.0kPa)。C项,0.9%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
7.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是()。
A.红细胞
B.血小板
C.淋巴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答案】B
【解析】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出血后,在很短时间内自行停止出血的过程。ACD三项,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促进受伤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血小板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处黏附、聚集,填塞损伤处以减少出血;血小板释放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并通过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凝块紧缩,形成坚实的血栓,堵塞在血管损伤处起到持久止血的作用。
8.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也发生凝集,此人的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答案】A
【解析】人的主要血型系统为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型。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相互之间是否发生凝集反应,要根据各人的红细胞抗原而定。题中B型血人血清中有抗A抗体,“某人”的红细胞与其发生凝集,说明此人的红细胞膜上有A抗原;B型血的红细胞膜上有B抗原,“某人”的血清与其发生凝集,说明此人的血清中有抗B抗体。在ABO血型中,只有A型血人的红细胞膜和血清是这样的,因而此人的血型是A型。
二、简答题
1.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停止,简述这一现象包含的生理过程。[2011研]
答: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其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为因子Ⅻa,催化因子Ⅺ变为因子Ⅺa。形成的因子Ⅺa在因子Ⅳ参与下,激活因子Ⅸ生成因子Ⅸa。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Ⅸa与血浆中的因子Ⅷ结合,形成“因子Ⅷ复合物”。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Ⅹ,使之成为因子Ⅹa。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当血管壁损伤后,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释放因子Ⅲ,因子Ⅲ进入血浆后,与钙离子和因子Ⅶ等共同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可催化因子Ⅹ变成活化因子Ⅹ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激活物能激活因子Ⅱ变为因子Ⅱa,进而使因子Ⅰ变为纤维蛋白;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凝血块堵住伤口。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如何制备动物的血清和血浆? [2010研]
答:(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血浆是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血细胞悬浮于其中。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为血清。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已转变成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被留在血凝块中,因而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同时,血清中还少了一些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多了一些凝血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2)动物的血清和血浆的制备方法
采取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容器内,血液发生凝固,血块缩紧后释放出来的淡黄色清亮液体即为血清;采取血液,放入加抗凝剂的容器内,离心后上层液体即为血浆。
3.比较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点。
答:(1)相同点
①均为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过程;
②每步酶促反应均有放大效应;
③均需Ca2+的促凝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调节;
⑤均可由凝血因子Ⅲ和Ⅶa的复合物引起酶促反应。
(2)不同点
①启动凝血过程的原因和因子不同。内源性为血管内皮受损,胶原纤维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了一系列酶促反应;外源性为血管破裂,暴露了组织因子Ⅲ,启动了一系列酶促反应;
②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外源性的少;
③参与的凝血因子来源不同。内源性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的启动因子来自血液外的组织,其余的凝血因子在血管内;
④凝血的时程不同,内源性的过程复杂、耗时较长,外源性的过程较简单、耗时较短。
4.简述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答:血液在机体正常血液循环的基础上,通过下列环节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1)血液流通全身,维持体内各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2)血液通过呼吸、消化、排泄等器官,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3)血液有运输功能
运输营养物质和O2到组织细胞,运输细胞代谢产物、C02和代谢产生的热到排泄器官或散热部位再排出体外,运输激素到相应的靶细胞。血浆蛋白在血液运输的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4)血液有缓冲的功能
血液中有很多缓冲物质,可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血浆蛋白调节渗透压平衡。血液中大量的水可吸收代谢产生的热量,参与维持体温的稳态。
(5)血液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血液可将内环境中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传送给相应的感受器,机体得到反馈信息后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稳态。
(6)血液有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白细胞、抗体和补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异物的侵入,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生理性止血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验题
1.设计实验,比较在低渗溶液中具有不同溶血程度的兔A和兔B的红细胞脆性。简要写出实验方法与步骤,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
答:(1)方法与步骤:
①将20个试管分为两组。每组10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配制好的如下浓度(%)的NaCl溶液:
0.900.700.650.600.550.500.450.400.350.30
②选取同品种、同性别、体重相近的家兔两只。分别耳缘静脉采血,分别向上列不同组别的试管中各加入大小相等的血液一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慢慢倒转一两次,使血液与管内NaCl溶液混合均匀。
③室温中静置1h,观察结果。
(2)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判定出两组试管中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的NaCl浓度。前者为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后者为红细胞的最大抵抗;
②比较两只家兔的最小抵抗和最大抵抗的数值;
③两只兔中,某兔如最小抵抗数值小,表示该兔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易破裂,抵抗力高,即脆性小;而另外一只家兔的抵抗力低,红细胞易破裂,相对脆性则大。
2.设计实验测定红细胞沉降率并说明该实验的意义。
答:(1)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常用于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
(2)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原理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血沉管内的抗凝血静置一段时间(1h)后,红细胞因重力而下沉的毫米数。它是以血浆层的高度来计算的,某些疾病可以引起家畜血沉的显著加速,故测定血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将家兔麻醉,心脏采血。将血放入预先加有5%柠檬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管中抗凝剂与血液的容积比例为l:4,充分混匀。
②用清洁、干燥的血沉管,小心吸血至最高刻度“0”处。要绝对避免产生气泡,否则需重做。将吸有血液的血沉管垂直置于血沉管架上,分别在15min、30min、1h时读取血沉管上部血浆的高度,以毫米表示。
(4)红细胞沉降率的意义:
不同的动物血沉不同。测定血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叠连,从而使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小,与血浆的摩擦也减小,于是血沉加快。红细胞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沉降加速;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则红细胞不易叠连、沉降减慢。
四、分析论述题
1.分析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正常流动的调节机制。
答: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以及纤溶系统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又保持着动态平衡,保证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正常流动。
(1)凝血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可使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即血液凝固或血凝。血管内的血凝块,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活化的凝血因子Ⅻ(Ⅻa)可使前激肽释放酶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再激活纤溶酶原,进而启动纤溶系统。一些纤溶抑制物除可灭活纤溶酶外,还可抑制凝血酶、激肽释放酶等。
(2)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吞噬已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体液抗凝系统指抗凝血酶Ⅲ、肝素、蛋白质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物质,可抑制血凝过程。蛋白质C可被凝血酶激活。
(3)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激活物和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纤溶酶可以清除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保证血液在血管内的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纤溶酶原激活物可被肝素、蛋白质C激活而释放。
综上所述,凝血系统的活动,可因血管或组织的损伤被激活,而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动又可将血液的凝固限制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已形成的血凝块也可被及时溶解。三个系统相互协调,保证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正常流动。
2.分析生理状态下机体血管中不易发生血液凝固的原因。
答: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血管中不易发生血液凝固是由于下列原因共同协调实现的。
(1)血管内皮可防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避免了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血管内皮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的功能。
(2)血管内皮完整光滑,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过程均不能启动。
(3)当血管局部损伤时,凝血因子的激活局限于血管的受损部位,使生理性凝血过程也只在局部发生。
(4)凝血早期需数分钟,而血流速度很快,可不断稀释冲走少量已被活化的凝血因子,并由血浆中抗凝物质灭活,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5)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
(6)血浆中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维持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