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荣久《国际贸易》(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世界市场价格

5.1 复习笔记

一、世界市场价格确立的基础

1.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形成

(1)商品国际价值的基础

商品国际价值的基础是国别价值。当商品交换变成世界性交换的时候,抽象的社会劳动便带有普遍的国际性质。使国民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资格,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异同

相同点: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不同点: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在量上是不同的。国别价值量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量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

2.商品国别价值差异的原因

商品国别价值差异的重要原因是各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差异。

(1)劳动生产率

追根溯源,国际价值量受劳动生产率影响,随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装备水平;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的状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程度;原料和零部件的优劣以及各种自然条件等。

(2)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即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单位时间消耗的劳动多,劳动强度就大;反之亦然。国际价值量受各国劳动强度的影响。

3.影响价值量转换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内市场越发达,本国商品的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就越容易,而且由于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就会转化为更多的国际价值,从而出现国别价值增值;发展中国家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在转化为国际价值时,要失掉一部分国别价值。

(2)参与世界市场的贸易量

商品国际价值量与参加国际贸易国家的贸易量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商品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生产出来的,则商品国别价值基本上是一致的。

假定投到国际市场上的该商品的总量仍然不变,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国别价值,不能由较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国别价值来平衡,导致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无论同中间生产条件生产的商品相比,还是同较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相比,都构成一个相当大的量。那么国际价值就由在较坏条件下生产且出口的大量商品来调节。

假定在高于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出口量,大大超过在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出口量,甚至同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出口量相比也构成一个相当大的量,那么国际价值就由在良好条件下生产的那部分商品来调节。

(3)货币自由兑换的程度

通常,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实行自由兑换国家的国别价值容易转化为国际价值;反之,实行外汇管制或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商品的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比较困难。

二、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与类别

1.供求关系决定世界市场价格

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世界市场需求扩大时,商品价格趋涨;当世界市场需求萎缩时,商品价格趋跌。当商品生产过剩时,商品价格趋跌;当商品供给减少时,商品价格趋涨。当商品需求扩大,供给同时减少时,价格急剧上涨;当需求下降,而供给却增加时,价格会急剧下跌。

2.供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垄断

垄断组织对市场的控制

垄断组织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直接和间接的办法控制世界市场价格。

国家垄断

为了经济安全和保证国民生活的需要,一些国家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实行垄断,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规定价格。

(2)经济发展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存在,各国和世界经济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使得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不断,而且,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周期出现同步性。这种经济波动对产品的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3)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入与需求

生产者本身既是商品生产者,也是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者,它们的需求取决于世界市场上各国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竞争能力。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在世界市场上,经济贸易大国的企业和国民对各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有巨大的影响。

(4)各国汇率的变化

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贸易差额的变化;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货币数量的投放;外汇储备;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和集团,如美国(美元)和欧盟(欧元)的经济贸易状况的变化。

汇率变化给一国贸易带来了重要影响。如果本币对外币贬值,会使该国出口供给增加,进口需求减少,同时可以刺激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相反,如果本币对外币升值,则出口供给将会下降,而进口需求将会增加,但会刺激对外投资。

(5)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各国政府经常采取的支持本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措施主要有:支持价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进出口管制政策、外汇政策、税收政策、战略物资收购及抛售政策等。

(6)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定价技巧;付款条件;运输交货的时间;销售季节;名牌效应;使用的货币;成交数量;商品的质量和包装;地理位置;广告等营销策略;服务质量;电子商务的运用;国际物流的管理等。

(7)其他因素

诸如季节变化、自然灾害、政治和经济上的偶发事件等,都会影响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

3.世界市场价格的类别

(1)代表性的世界市场价格

代表条件

代表性的世界市场价格其代表条件是:a.在国际贸易中心市场上经常性、商业性、大宗性出口和进口交易的价格,或者是由主要出口国形成的出口价格和主要进口国形成的进口价格;b.该价格一般是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支付;c.该价格是互不关联的普通商业合同的成交价格;d.价格成分包括国内成本和与出口相关的成本。

代表价格种类

a.成交价格

成交价格是指贸易厂商在日常交易中所达成的合同价格。成交价格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反映世界市场价格的动态和水平。

b.交易所价格

交易所价格即在商品交易所成交的价格。交易所的交易可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类,两者的价格是不同的。其中,前者接近实际成交价格,后者是一段时间以后的价格。

c.拍卖价格

拍卖价格是指以拍卖方式进行交易时形成的价格。拍卖价格是一种实际成交价,并且是现货成交价。

d.开标价格

开标价格是指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交易时达成的价格。由于参加投标者众多、竞争性强,所成交的价格往往低于一般成交价格。

e.参考价格

参考价格是指经常在各种期刊和批发价格表上公布的价格。参考价格变化比较缓慢,因此实际交易中的参考价格是通过加价或折扣来适应市场变化的。

(2)企业市场营销价格

出口报价。出口报价包括销往国外市场的商品成本、与出口相关的运营成本(调研、额外的运输与保险、通信和促销支出)和市场进入成本(关税、商业、政治和外汇风险)。

国外市场定价。国外市场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司目标、成本、顾客行为和市场条件、市场结构以及环境约束。

协议价格。协议价格是指大公司之间通过协商达成的价格,以减少彼此间的竞争,获得“保证利润”。

调拨价格。调拨价格又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成员之间的交易时的定价。跨国公司通过调拨价格可以达到的目的有: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关税和其他税收的负担;更好地管理现金流;使汇率风险降到最小;保持内部协调。

倾销价格。倾销价格是指为了打开国外市场,企业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价值把产品销往国外市场的价格。

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指国际垄断组织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决定的价格,包括卖方垄断价格和买方垄断价格。其中,前者是高于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价格;后者是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价格。

(3)国家和集团干预价格

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

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是指国家通过国内外贸易和法规干预和影响价格。在当今世界市场上,国家干预价格有国家机构对商品市场的单方面干预和政府间贸易协定两种做法。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价格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形成于各大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之中,由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内部成员协商统一。

三、当代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动态势

1.价格变动的表示方法

国际上多用指数表示世界、国家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指数有:单位出口值指数和单位进口值指数、贸易条件指数。价格指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市场上价格变动的趋势。

2.各类价格指数的变动

(1)单位出口值指数与单位进口值指数

单位出口值指数

a.含义

单位出口值指数是指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出口单位产品值的比较。单位出口值指数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作为出口价格指数来使用。

b.变动态势

第一,世界单位出口值指数。世界按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单位出口价格时有波动,并不稳定,但2003年起稳步升高。第二,发达国家的单位出口值指数。发达国家的单位出口值指数变动与世界相似,但整体上优于世界水平。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出口值指数。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出口值指数变化,自2003年起与世界的趋势同步。

单位进口值指数

a.含义

单位进口值指数是指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进口单位产品值的比较。单位进口值指数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作为进口价格指数来使用。

b.变动态势

第一,世界单位进口值指数。整个世界单位进口值指数在2003年前呈蛇形变化,2003年后,世界单位进口值指数则在小幅波动中稳步走高。第二,发达国家的单位进口值指数。发达国家的单位进口值指数变化与世界类似,但2003年后进口价格指数高于世界,与进口原油价格提升有关。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单位进口值指数。发展中国家的单位进口值指数先高后低,1998—2003年不超过100,2004年后有所回升,但低于世界和发达国家,原因是受到原油价格影响。

(2)贸易条件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的含义

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若比较期的贸易条件指数高于100,则该时期的贸易条件与基期相比有利;反之,若比较期的贸易条件指数低于100,则比较期的贸易条件不利。贸易条件有四种,即净贸易条件、出口购买力贸易条件、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和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指数

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净贸易条件指数;Px为出口价格指数;Pm为进口价格指数。

出口购买力指数

出口购买力指数是出口额指数与进口单位价格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出口购买力指数;Px为出口价格指数;Qx为出口数量指数;Pm为进口价格指数。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与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为单项因素贸易条件;Zx为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D为双项因素贸易条件;Zm为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3.影响价格指数变动的原因

(1)经济发展状况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状况好转,进出口需求旺盛。导致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上升,带动整个世界物价呈上升趋势。

(2)初级产品价格的提升

21世纪以来,初级产品价格尤其是原油价格飙升,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指数,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净贸易条件和出口购买力贸易条件。

(3)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就价格指数变动而言,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稳定,而主要制成品的发展中国家又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四、世界市场价格的作用

世界市场价格是世界市场上各种贸易活动的风向标,调控着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国家和厂商的贸易利益以及他们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激励着他们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

(1)贸易利益的比较尺度

(2)国际分工的调节阀

(3)商品生产和营销的促进器

(4)各国经贸决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