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

2015年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合成谬误

答:合成谬误是指把局部是对的认识,仅仅因为对局部来说是对的,便错误地推断该认识对总体而言也是对的。如果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就犯了“合成谬误”。在经济学领域中,整体有时候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合成谬误是缺乏创造性和缺乏开拓性的表现,会造成重复生产、资源浪费、供求单一。但合成谬误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平衡着供求和价格的关系。

2.预期值

答:预期值是指权威媒体或者专家预测这个数据未来的结果,前值与预期值对应,前值是上一次这个数据的结果。根据预测机构不同预期值也会不同,但基本可以代表数据发布前市场的预期。作比较的一般是拿现值跟预期值比较的,现值比预期值好的,就利好,反之则相反。前值跟预期值没有必然的联系,对预期值有参考作用。

3.准地租

答:准租金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一般来说,准地租是某些质量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这种收入是由于产品价格超过弥补其可变平均成本的余额而产生的,因而使用这些要素所获取的报酬相当于地租,具有地租的性质,被称为准地租。从长期看,这些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这时要素报酬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变化共同决定,准地租也就不存在了。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其中MC、AC、AVC分别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假定产品价格为P0,则厂商将生产Q0。这时的可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0,它代表了厂商对为生产Q0所需的可变生产要素量而必须作出的支付。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0CB,这就是准租金。如果从准租金GP0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DP0CE。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

图1 准租金

4.消费函数之谜

答:“消费函数之谜”是指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只适用于短期而不适用于长期的一种现象。虽然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a+b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bYd,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他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消费函数之谜具体表现为: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不变,在短期递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之谜推动了对消费函数进一步的研究。

5.古典二分法

答: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称为“古典二分法”。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古典二分法的产生是由于在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这种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简化了经济理论,考察实际变量而不考虑名义变量。

6.平方根定律

答:平方根定律又称“鲍莫尔-托宾模型”,是由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模型。

平方根定律研究的结论是交易需求层面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即持有货币的替代资产如债券的利息收入。而持有货币的好处是避免了交易成本,持有债券是有交易成本的。人们在应付日常交易的时间段里,可以频繁的置换货币和债券,只要利息收入大于交易成本。当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必然增大。只要在不影响日常交易的时间内,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大于持有债券的交易成本,人们就愿意放弃一部分货币转而持有债券,以谋求利益。反之亦然。可见交易需求对利率也是敏感的,即交易需求与利率水平呈现负相关。

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Md表示愿意持有的现金额,T0表示每期开始时个体的收入,b表示为债券的交易费用,i表示债券利率。

(1)收入T0的增加,将使货币需求增加;

(2)交易费用b的增加,将使债券需求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3)债券利率i的增加,将使债券需求增加;

(4)价格的变动使b、T0同时变动,结果使Md作同比例的变动。

二、计算题(15分×2=30分)

1.假设矿物A的供给由20家矿场控制,其中每家矿场的最高产量为l0000吨,且每家矿场的边际成本为0。假设市场上对A的需求为Q=10000-1000p,其中p是每吨矿物A的价格。求:

(1)如果这些矿场决定合谋,联合制定价格且平均分配产量,请问最优价格应该等于多少?最后他们总共可以卖出多少吨的矿物A?

(2)请问(1)中求出的价格是稳定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稳定的价格是多少?请解释你的结论。

解:(1)如果这些矿场决定合谋,他们就会最大化他们的总收益R=pQ=10000p-1000p2

此时有MR=dR/dp=10000-2000p,

价格最优时有MR=MC=0

解得p=5,Q=5000。

此时每个矿场的产量q=250,收益为1250。

(2)当厂商调整价格低于其他厂商时,如4.9时厂商会占有整个市场获得4.9*10000=49000的利润,但是在下一期其他厂商也会将价格调整至4.9,甚至更低,所以在此情况下厂商有降价的倾向,最终的状态必定是所有厂商价格相同。

在此种情况下厂商定价和定产时需要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矿物A的反需求函数为:p=10-0.001Q,对于任意的厂商i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对于i从1到20均计算其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方程,联立方程组可解得Qi=476,p=0.48,此时竞争达到古诺均衡,所有厂商没有改变价格和产量的激励,因此达到稳定状态。

2.设一个经济的人均生产函数y=K1/2。若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l%,技术进步速度为2%,折旧率为4%,求:该经济稳态时的人均产出是多少?

解:稳态条件为:sy=(n+g+δ)k

其中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代入数值得0.28k1/2=(0.01+0.02+0.04)k,得k=16,

从而,y=4,即稳态时人均产出为4。

三、简答题(15分×6=90分)

1.作图并解释低劣品并不都是吉芬商品。

答:低档商品也称低劣品,是指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增加的商品。低档商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商品降价使得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再根据低档物品定义,收入增加使得低档物品需求量减少,因此低档物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由于商品降价的替代效应始终是正,因此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减弱了替代效应。但总效应还是有替代效应来主导,所以仍为正。

低档物品中有一类特殊的物品——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指随着物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物品。由于吉芬物品也是一种低劣品,其降价的替代效应为正值(吉芬商品需求量增加),并且吉芬商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但是收入效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因此吉芬物品的总效应由其收入效应来主导,为负。

下面分别分析低劣品和吉芬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劣质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如图2所示,横轴,商品1是低档物品。商品1的价格下降前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点,因此,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这是总效应。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由均衡点运动到均衡点,相应的需求增加量为,这就是替代效应,它是一个正值。而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使消费者由均衡点运动到均衡点,需求量由减少到就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

图2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3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图3所示,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下降前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点和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可得:为替代效应;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为负值。在图3中,点必定落在两点之间。

综上所述,劣质品与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即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同的是,劣质品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因此,劣质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总体上是增加的;而吉芬品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因而吉芬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总体上是减少的。即可得出结论:低劣品并非都是吉芬品,但吉芬物品一定是低劣品。

2.作图分析长期平均成本先递减后递增的原因。

答: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每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但它并非由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构成。一般来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即呈现U型。如图4所示。

图4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图中为SAC4曲线)的最低点。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的原因

图4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

规模经济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规模不经济是指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换言之,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换言之,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企业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规模报酬先是递增的,然后是递减的。规模报酬的这种变化规律,也是造成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特征的一种原因。但是,规模报酬分析是以厂商以相同的比例变动全部要素投入量为前提条件的,即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而事实上,厂商改变生产规模时,通常会改变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厂商的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更确切地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包括了规模报酬变化的特殊情况。因此,从更普遍的意义上,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呈U形特征的决定因素。

3.蛛网理论分析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些假定?

答: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其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

(1)蛛网理论的三个假设条件

一种产品的生产,即从开始生产到上市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本期供给量是上一期价格的函数,St=f(Pt1),因而供给量的变动存在时滞。例如,第一年市场上生猪的成交价格为P1,它决定生产者的饲养量,从而决定第二年的供应量。

需求量的变动不存在时滞,市场价格一有变动,需求量就有变动,即需求量是本期价格的函数,Dt=f(Pt)。

不考虑产品的储存,必须每期市场出清,即市场价格总要调整到使全部供给量为买者吸收。

(2)蛛网理论假设前提下的三种情况

收敛型蛛网

相对于价格轴,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如图5所示。

图5 收敛型蛛网

图中的均衡点E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外在的原因,当价格和产量偏离均衡数值(Pe和Qe)后,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自发的因素,能使价格和产量自动地恢复均衡状态。

发散型蛛网

相对于价格轴,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如图6所示。

图6 发散型蛛网

如图6所示,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上下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E所代表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越来越远。由此可见,图中的均衡点E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被称为不稳定的均衡。因此,当相对于价格轴的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较为平坦时,才能得到蛛网模型不稳定的结果,所以,两条曲线的上述关系是蛛网模型趋于不稳定的条件。

封闭型蛛网

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如图7所示。

图7 封闭型蛛网

(3)蛛网模型设定假定的原因

蛛网模型作为一种动态模型,其不同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都把均衡点的移动看作是理所当然和轻而易举的事。而动态分析是研究在时间序列中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过程。而蛛网模型的3个前提条件,也即供给存在而需求不存在时滞、每期市场出清,给动态的时间序列变动提供了可能,因此要设立这些条件。

4.利用IS和LM曲线作图分析货币政策对实际国民收入不发生作用的两种情况。

答: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的变动会造成LM曲线的移动,从而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货币政策对实际国民收入不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失效。

(1)LM曲线为水平时的货币政策失效

图8 LM曲线水平时的货币政策失效

如图8所示。LM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时,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的,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在手中。这样,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总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水平的LM即“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效果十分显著,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此时,货币政策不会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失效。

(2)IS曲线垂直时的货币政策失效

图9 IS曲线垂直时的货币政策失效

如图9所示。IS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在经济停滞时期,利率即使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对投资发生明显的影响。对经济比较萧条的20世纪30年代早期英国商业行情的研究也说明,信贷成本对投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垂直的投资需求曲线产生垂直的IS曲线,这时,即使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对收入也没有作用。此时,货币政策不会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失效。

5.论述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的不同。

答: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来达到合理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主张。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总供给调节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是供给学派的观点主张。

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的区别在于:

(1)侧重点不同

在经济政策实施中,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需求拉动增长,后者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是居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的,而不是如凯恩斯所强调的“有效需求”论把“需求”放在首位。在供给学派看来,社会的购买能力取决于社会的生产能力,人们在向社会提供商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创造出多方面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的供给能力越大,社会所创造的需求就越大。

(2)政府干预市场程度不同

需求管理政策大多是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现的,而供给管理政策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比较少。这是因为供给学派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政府的过度干预会破坏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损害经济中的供给力量。虽然两者都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实现国家干预,但两者的区别在于,需求管理政策侧重于通过补偿性财政达到增加有效需求的目的,而供给管理政策侧重于减税以实现国家干预。

(3)对于消费与储蓄侧重点不同

需求管理政策强调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在凯恩斯看来,因为人们过度的储蓄,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市场萧条。而供给管理政策则侧重于储蓄,鼓励人们进行储蓄和投资。主要是因为供给学派认为一国的实际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其劳动力的质量和努力程度,资本是人类福利的源泉,应当鼓励人们进行储蓄和投资。

(4)推动力不同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是主动的,更为强调外力推动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被动的,侧重经济体内生的经济管理模式。

6.论述菲利普斯曲线与预期之间的关系。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一种反向的曲线。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同时,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滞涨”现象的出现,使得菲利普斯曲线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研究上都受到了挑战。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10所示。

图10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与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提出来的,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通货膨胀率的一个决定因素。失业并非完全取决于通货膨胀水平,而是取决于超过预期通货膨胀之上的过度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工人来不及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因而导致实际的通货膨胀大于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工资下降,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但是在长期内,由于工人有足够的时间来形成完全的预期,使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的通货膨胀一致,因此实际工资不变,就业和国民产出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根据适应性预期的非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失业和通货膨胀存在交替关系,但是在长期却没有这种交替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与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的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