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判断题

(1)任何不对其索取价格的物品都是自由取用物品。(  )

【答案】×

【解析】自由取用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代价,其价格为零,如自然界中的空气、水等。但是不对其索取价格并不代表都是自由取用物品,如得到免费馈赠的物品,对于被赠与人来说未被索取任何价格,但该物品仍是经济物品。

(2)稀缺物品一定有一个直接以货币支付的价格。(  )

【答案】×

【解析】稀缺物品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或欲望而言,其数量是有限的,取用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机会成本大于零。但不是所有的稀缺性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示。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清洁的水和新鲜的空气逐渐变得稀缺,但难以用货币来衡量。

(3)如果你得到两张免费的奥运会参观券,它们可以看做是自由取用物。(  )

【答案】×

【解析】自由物品的免费取用是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奥运会参观券对于其他人来说,仍需支付一定的价格,所以是稀缺物品。

(4)如果某种资源免费供应时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那么,这种资源就是稀缺的。(  )

【答案】

【解析】当某种资源免费供应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便出现了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这种资源是稀缺的。

(5)说一种理论是实证的,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正确的。( )

【答案】

【解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是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但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个人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对实证分析产生影响。实证分析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因而实证分析得出的理论也就不必然是正确的。

(6)经济学家既采用理论分析,又采用实证分析。(  )

【答案】×

【解析】实证分析就是通过事例和经验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是一种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中,既采用实证分析,也采用规范分析。

(7)中国的劳动力是充足的,而资源是稀缺的。(  )

【答案】×

【解析】中国劳动力并不能笼统地说是充足的,体力型的劳动力是过剩了,但是智力和技术型的劳动力稀缺;资源也不能笼统地说是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充足与稀缺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2.经济学中的稀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短缺有何区别?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否存在?短缺是否存在?

答:经济学中的稀缺与平时所说的短缺是不一样的。

(1)“短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当商品需求量大于商品供给量时,价格机制并不能发挥调节作用,产品供应就会相对于社会需求形成短缺。“稀缺”的产生与经济形态无关。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地区,相对于人们无限的、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因此,短缺是指供给相对于需求的不足,只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之中;而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需要的不足,存在于任何经济形态之中。

(2)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肯定存在的,短缺是可能存在的。

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属性,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有必要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能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以有效配置,社会所供给的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恰好使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下,此时不存在短缺。但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使得市场失灵,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使得供给和需求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可能存在短缺。

3.请评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意义。

答: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别人请你吃饭,你没有买单,可是你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对你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世界上没有无需支付代价的选择与决策。这就是机会成本考虑。

因此,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真正成本,不是已经付出多少,而是为此必须放弃的成本。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稀缺性。在充满稀缺性的世界里,用稀缺资源生产或消费某种物品都是有代价的,这也正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原因。

4.如何理解“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你能否举出一些现实中“非理性”的现象?

答:“理性的经济人”,即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假设和合乎理性行为假设。前者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作出的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情。

但是,利己主义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个体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地,或者说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后者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是合乎理性的,如消费者在面临一定预算约束条件下能够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生产者在面临一定约束时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润等等。总之,理性人总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很多利他主义现象的存在,如舍己救人、捐赠财产等,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属于“非理性”的。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沙特阿拉伯可以开采出它所需要的全部石油。因此,石油在沙特是免费的。”

(2)“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3)经济模型对于我们解释现实世界的价值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这些模型是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答:(1)错误。资源的稀缺性是针对人类无限上升的欲望而言的。尽管沙特阿拉伯能够开采出它所需要的全部石油,但是对于世界整体需求来说,石油仍是稀缺的,从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消费石油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

(2)错误。该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大类,前者回答经济活动“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经济活动“怎么样”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题干中的命题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从而是规范性分析。

(3)错误。经济模型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模型的抽象和简化是必要的。但只要模型在其假设的基础上是稳固的,同时能够良好地预测现实经济活动,那么该模型就能在某些方面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6.判断下列命题属于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

(1)最低工资率法律增加了青年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失业率。

(2)20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达成的。

(3)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还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4)政府开支已经超过了应有的水平。

(5)在美国,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的收入占了总收入的25%,而最低的20%的家庭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仅占11%,这样的收入分配是不合理的。

(6)治理通货膨胀比增加就业更重要。

(7)利率上升有利于增加储蓄。

(8)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收入差别扩大是正常的。

(9)效率比平等更重要。

(10)效率就是生产率的提高。

答:实证分析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作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

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根据以上标准可以判断,命题(1)、(2)、(7)、(8)、(10)属于实证分析,命题(3)、(4)、(5)、(6)、(9)属于规范分析。

7.你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来体现这种科学性?经常有学生在发表观点或写作论文时宣称自己的理论观点是纯粹经济学的,不夹杂任何意识形态的东西,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1)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探讨经济问题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科学地提出理论,收集数据资料,并分析这些数据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提出的社会理论。收集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是困难的,因为经济学家通常不能从试验中创造数据。这就是说,经济学家不能仅仅为了一种理论而控制经济。因此,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从历史事件中收集到的数据。总之,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过程和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一样的,只不过经济学家进行实验的能力受到限制,并且要依赖自然科学实验的发展。

利用假设来解释世界

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经济学家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一旦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更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经济学的主题

经济学家作出了适当的假设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以便解释周围的世界。经济学家使用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根据假设建立,而且是经济现实的简单化。

(2)经济学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来看,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容易受到研究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因此,经济学一方面需要实证研究来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同时也需要规范分析为经济学的现实应用提供指导。

(3)纯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是不存在的。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在实证分析中产生影响。例如,当以效率尺度来衡量经济活动的成败得失时,就隐含着效率准则高于其他社会准则。所以,在实际的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无法分割的。

8.请你谈一下经济学家为何经常存在意见分歧。

答:经济学家经常存在意见分歧有两个基本原因:

(1)科学判断的不同,即经济学家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在实证分析中产生影响,不同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不同的实证分析观点。

(2)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毕竟,经济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的活动,经济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很难不偏不倚,超于经济利益之外,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客观地研究经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