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标签理论(河北大学2017年研;人大2016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武汉科大2013年研)
相关试题:标签理论涵义。(简答题,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标签理论是指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标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不同的社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标签理论者相当注重少年犯罪者被逮捕及受审判后的烙印影响,并认为少年犯错在所难免,而他们的犯罪行为之所以会加重是来自于警察、法官或司法系统所给他们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偏差有两种,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初级偏差是指未被人指认或惩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相当普遍的。而次级偏差是司法人员及一般社会人士对于偏差少年初级偏差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标签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次级偏差行为,认为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标签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2.活动理论(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活动理论是对老年人生活变化的理论解释,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与活动间有积极的联系。成功适应老年生活的人是能够保持活力、力争不从社会生活中退出的人。老年人如果能尽可能长地保持中年时的活动,就能很好地调整和适应晚年的生活,并对晚年生活感到满意。老年人可以找到其他东西来替代,如用新人替代旧友、替代逝去的自己钟爱的人。这一理论是角色理论的扩展。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3.社会福利制度(青岛大学2015年研;浙江师大2011年研)
答: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一套与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设置,它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起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社会福利制度不仅可以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可以从狭义的角度去分析。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设置。而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只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和功能在不同的社会里是不同的,但它受到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社会福利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是需要物质基础,再就是依赖于决定制度安排的政治条件。所以,对社会福利制度而言,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形态与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前者决定福利资源的筹措,后者则决定福利资源和服务的分配与推行。
社会福利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制度建构,因此不应该将其同其他的社会系统分离开来,而应放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去解释。
4.福利国家(华东理工2011年研)
答:福利国家是指一种人为的行动选择与政治建构的产物,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它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后果,也是公民权与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它是针对修复或消除市场经济的缺陷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不仅隐含深刻的政治企图,也包含着对经济活动调整的意蕴。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为因遭受偶然变故和市场剥夺而导致的个人贫困与不足提供补偿,同时也是对社会关系进行的一种重组。因此,福利国家既有均等化的效果,也形成新的社会分层。在资本主义内部,福利国家的发展路径与背景有着相似的特点,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5.目标系统(浙江师大2012年研)
答:目标系统是指为了达到改变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由于案主的问题及其解决,是与案主生活的环境及其资源密切相关的,在工作中,为了逐步达到社会工作服务和改变案主的目的,社会工作者要与有关的人与系统工作,将其作为工作的目标系统加以改变和影响,从而为解决案主的问题与满足需要创造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案主系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系统,案主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就可以帮助案主、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但是案主系统也可以不是社会工作的目标系统。在有些情况下,案主系统并不总是为达到社会工作而要改变的系统。例如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有时会将学生家长作为目标系统,随着家长与学生沟通状况或教育方式的改善,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案主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情况下,目标系统大于案主系统,并具有时效性。有时案主系统与目标系统一致,有时不一致,有时可以是交叉的。
6.认知理论(南航2015年研)
答: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二、简答题
1.社会工作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哪些?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1)社会工作领域的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
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它将心理学应用于个案工作之中,揭示受助者的精神状况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功能派个案工作,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其冲动力、理智、感受和意志平衡作用的结果,其中意志是主要原动力,它强调“能动性功能”,其理论基础包括心理、社会和过程三个方面。
③问题解决模式,其主导思想是:第一,人的一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从生到死都必须面对不同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们;第二,人生的目标是在寻求和获取。
④行为修正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人或动物都期待特定的令人满意的行为,而反对造成不适的行为。因此,行为会经常改变,行为在这里被假设成习得的经验。
除这四种主要模式外,其他还包括任务中心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一般系统模式、存在主义模式、完形治疗模式、生命模式和交流互动分析模式等。
(2)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干预理论主要是指工作者如何通过行动来影响受助者的人格、环境和社会系统,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治疗和社会改良的双重目标。这一理论综合了治疗原则、项目(计划)发展、变迁过程及结果评估。社会工作的干预致力于两个系统的改变:①微观体系的改变,包括个体行为如何改变、家庭的重组、小组生活的促进等;②宏观体系的改变,包括复杂组织机构的改变,如社区组织、福利机构的制度改良、社会改革、经济与社会福利体系的整合发展。
干预理论的核心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模式,其重点是如何运用一系列概念和工具,来面对不同系统和问题,将人与资源联系起来,从而制定并有效推行相关的行动计划,具体的干预过程包括:计划制定、推行、监督和结果的评价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
2.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或作用: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他们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帮助人们去解决的问题到底属于何种性质,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在这方面,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都会以它们自己对人的行为、社会过程以及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明确地或含蓄地告诉我们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例如,心理分析学会告诉我们,人的行为问题是由于人格结构失衡所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恢复人格结构上的平衡。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一个“好用”的社会工作理论,会对如何解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如心理分析学派的“疏导法”,行为主义学派的“系统减敏感法”等。有一些社会工作理论,其内容主要就是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套实务工作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如危机干预模式理论和任务中心模式理论等。这些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虽然不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处处灵验的“万应处方”,但却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引导和启示。
3.简述个案社会工作“危机介入模式”的过程与技巧。(南航2012年研)
答:“危机介入模式”或“危机介入法”是一种对处于生活危机状态中的人施以短期性治疗的方法,是心理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注重不同服务介入技巧的综合运用,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个案社会工作中“危机介入模式”的过程,主要内容如下:
(1)个案社会工作“危机介入模式”的过程
①开始阶段。
在危机介入的开始阶段,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与案主建立牢固的专业关系基础,取得案主的信任。当案主的思想开始澄清时,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让他感觉自己有了自主能力。
a.第一次会谈时要搜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了解案主的认识能力与“自我”强度,并了解案主的社会资源网络。
b.第二步要搞清楚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的问题;
然后,达成口头协议,把问题集中在核心问题上。
②中间阶段。
工作者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现在发生的事情与案主过去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让案主倾诉可以缓解焦虑,然后帮案主看看什么样的办法对解决问题有效。这时工作者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可以给案主布置作业,促使他改变思考方式,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改变感觉和行动。
③结束阶段。
在危机介入的最后阶段,回顾一下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得如何,达到了什么目标。这时可以提醒案主结束工作关系的时候到了,与案主一起回顾已取得的进步,征询案主对今后生活的想法。如果案主说“我行了,不用再见你了”,这标志着案主已经可以重新自主生活,危机结束了。
(2)危机介入的方法和技巧
①方法:
a.一般性的方法相信面对同一个危机,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类似的心理任务和问题解决活动。了解这些活动的性质,社会工作者便可就各活动的需要,按部就班地协助案主。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解除危机。技巧有直接鼓励适应性的行为、环境改善与预先辅导。
b.个别性的方法则认为由于各人有其独特的情形,因此没有任何预定的步骤可以依从,必须按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去制定符合实际的介入计划。这一方法着重于遭受危机者的内在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的评估。调适方法是专为遭受危机者的特定需要而设计的,以期化解产生危机的特定情况。
c.一般性的方法忽略了个别情况和需要,个别性的方法又没有事前设定的步骤可以依从,只靠社会工作者自己的评估和设计。所以社工在设计自己的危机介入步骤时,可以结合这两种方法来加以综合考虑,尤其是要考虑案主的个别情况以切合其实际需要。
在危机初期阶段,可运用一般性的方法,重视密集性的社工介入,以协助案主恢复适应,所以案主的亲友和志愿者都是可运用的资源。
同时由于个别性的方法重视造成失衡的直接原因,以及案主重获平衡或得到较好功能的过程。所以,社工在运用时要吸引遭受危机的家庭成员和相关重要人物的积极参与,使他们能配合好社工的工作。
②技巧。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训练、面对现实、环境改善、情绪宣泄等。
在开始阶段,社会心理模式的支持性技巧很重要,可以用来降低案主的焦虑和提供情绪支持,并配合使用探索和情绪疏通的技巧。在中间阶段可运用直接影响技巧和反映性讨论个人整体所处情境的技巧,以促成案主改变特定行为。
4.简析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武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如下: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及规律的科学,它对以个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的贡献是直接的和基本的。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是个人性的,并与他的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和帮助他解决问题。
(2)由于社会工作的任务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有关,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细致、复杂的互动,所以社会心理学必然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柱。
(3)社会心理学在总体上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尤以如下方面更为突出:人的社会化理论、人类成长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学、符号互动理论、认知理论、异常心理理论等。
5.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社科院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本我(名词解释,山东大学2016年研)
(2)超我(名词解释,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是生物成分,是人格的原始系统,它基于驱力或本能,由无意识所决定,缺乏组织,由快乐原则支持,回避痛苦,无法忍受压力。
(2)自我是心理成分,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支配、管理和控制着人格,在本能与环境之间周旋,控制本我的盲目和冲动。它为现实原则所支配,能够实现逻辑思考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3)超我体现的是道德原则,象征的是理想,是一种内化。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良心(即界定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二是自我的理想(即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超我涉及心理奖赏和惩罚,当合乎超我要求之时,个人会有自尊和骄傲,反之则会感到罪恶和自卑。如果个人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间能够维持和谐的关系,个人就具有完善的人格并能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但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障碍,人格就会失调,需要予以回应。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个人会经历五个连续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赖于前一阶段心理冲突的解决。这五个阶段是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在任何一个阶段,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焦虑、压抑或压力,都会影响本阶段人格的发展和后续各个阶段的发展。
6.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兰州大学2017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由于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它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因而危机介入模式注重不同服务介入技巧的综合运用。在运用这些不同的服务介入技巧时,危机介入模式形成了有效调适和治疗危机工作的一些重要原则:
(1)及时处理
由于危机的意外性强、造成的危害性大,而且时间有限,需要社会工作者及时接案、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
(2)限定目标
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只有把精力集中在目前有限的目标上,社会工作者才能与服务对象共同协商和处理面临的危机。
(3)输入希望
危机发生之后,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失望的状态中,所以在危机中帮助服务对象的有效方法是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
(4)提供支持
在帮助服务对象面对和处理危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如父母亲的关心、朋友的支持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
(5)恢复自尊
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
(6)培养自主能力
危机是否能够解决,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是否能够增强自主能力。虽然服务对象在危机中自主能力有所下降,但社会工作者不能认为服务对象缺乏自主能力。
7.进行危机介入属于什么类型社会工作介入活动?危机介入技巧有哪些?(广西师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危机介入的技巧有哪些?(湘潭大学2017年研)
答:(1)危机介入活动的类型
危机介入是指对处于生活危机状况中的人施于短期性服务的一种方法,提供个人急需的帮助,以协助他克服危急情况,重回身心平衡。它被认为是一种费用少,且在短时期内针对解决案主当前问题的治疗方法。“危机介入模式”或“危机介入法”是一种对处于生活危机状态中的人施以短期性治疗的方法,是心理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注重不同服务介入技巧的综合运用,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
(2)危机介入技巧
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训练、面对现实、环境改善、情绪宣泄等。在开始阶段,社会心理模式的支持性技巧很重要,可以用来降低案主的焦虑和提供情绪支持,并配合使用探索和情绪疏通的技巧。在中间阶段可运用直接影响技巧和反映性讨论个人整体所处情境的技巧,以促成案主改变特定行为。
三、论述题
1.请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分析家庭和青少年偏差行为(可自行选一种偏差行为为例)的关系。(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1)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
②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
③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系统理论强调要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联之处入手。一般认为个人所生活的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
(2)偏差行为青少年所面临的生活系统据此可分为四个方面: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及宏观系统。
①微观系统,是指偏差行为青少年直接面对面接触或直接参与的人或事物,例如:家庭、学校、同辈团体等;
②中介系统,是指偏差行为青少年个人所直接参与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系统的互动连结,例如:家庭与学校、学校与左右邻居;
③外在系统,是指偏差行为青少年并未直接参加的系统,但会影响个人直接参与的小系统,例如家庭与父母工作特质之间的互动关系等;
④宏观系统,是指偏差行为青少年所存在的大环境,如社会、文化、次文化或价值观等较高层次的系统。
因此,对于偏差行为青少年而言,他的偏差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其环境内的因素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偏差行为的理由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微观系统出了问题,如个人对课业失去兴趣或与同辈、师长的关系不良,以致产生不想去学校面对这些烦恼的逃学等行为;有些是偏差行为青少年本身的中介系统产生了使其无法适应的因素,如家庭与学校联系不良或不紧密,导致无法对偏差行为青少年的问题及时回应,最后因为自己本身的判断错误而犯罪;还有可能是偏差行为青少年的外在系统或是宏观系统产生不利于原已无法抗拒诱惑的边缘青少年,为了满足社会上某种较为偏差的次文化,如物质主义、某种流行而有害人体的新产品、违禁品等,因而不加思考地犯下无法挽回的过错。
2.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哪些?应该如何在实践中选择和应用社会工作理论?(首都经贸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清华大学2016年研)
(2)社会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简答题,人大2015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流派
①心理分析学理论。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②认知理论。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③行为主义理论。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它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④社会系统理论。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⑤标签理论。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⑥沟通理论。这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⑦人文主义理论。这是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⑧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这是以早期马克思与现代批判理论家(如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也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与激进人本主义相似,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与激进人本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识状态上的变化。
⑩“增权”或“倡导”理论。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女权主义理论。这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在实践中选择与应用
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要想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必须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自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为了使实践能够与理论相结合、能够有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了解和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又是一个必要的前提。这里包括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任务。
①要虚心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社会工作理论。
应该肯定,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方面,当代西方国家在发展程度上显然要高于我国。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是对这种已高度专业化的实践过程的概括和总结,从这些理论中,社会工作者能够学习和了解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②要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社会工作者自己的历史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参照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概括和发展出我国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是一种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又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本土性的实践活动。既要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又不能简单地照搬它们的理论;而是要在它们的启迪之下,认真研究、分析和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及其教训,以此为基础,概括和发展出一套或一些既包含各国社会工作的一般特性,又能反映我国社会工作本土特色的中国化社会工作理论,以此来作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理论,同时也为世界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