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夏与商
2.1 复习笔记
一、夏
(一)夏王朝的起源
约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是中国历史上夏王朝的开始。
1夏的起源
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夏,原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名字,以后才成为王朝的称号。据《史记·夏本纪》所载,这个部落联盟是由夏后氏、有扈氏等12个姒姓的氏族部落组成的。
2夏人活动地区
据古书记载,今河南嵩山到伊水、洛水流域这一范围是夏人活动地区之一。今山西南部,也是夏人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古书上说禹又都于安邑、平阳,西周初年,这一带还被称为夏墟,这里的居民尚保存着夏人的一些风俗习惯。古书上说夏后相曾建都于帝丘,则夏人活动的范围,东面一直达到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
3夏朝的时间
约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是中国历史上夏王朝的开始。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共为17君,历时471年。
(二)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发展
1禅让制被世袭制所替代
(1)《史记·夏本纪》说夏禹仍是按照旧的传统制度以天下传给益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当时不少贵族拥护王位世袭制。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日益频繁,氏族制已失去作用,军事首长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禅让制遂被启破坏。益为了维护禅让制而反对启,结果启杀掉了益。当时有些守旧的氏族如有扈氏,也对启夺位不服,而进行武装叛乱,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有扈氏被启所灭。经过了一场激烈斗争之后,传贤才为传子所替代。
(2)古老的氏族制被国家所替代,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夏启时就初步实现了。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所以《礼记·礼运》把夏禹作为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的大同之世。大同之世的特点就是“天下为公”,而小康之世则是“天下为家”。
2官制与法律
传说禹曾设官分职,并作赎刑。《左传》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反映出夏代已经形成了国家,并制定出最早的刑法。
3贡赋的产生
《孟子·滕文公》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夏国家分给每户农民土地五十亩,农民向国家交一定的贡赋。《史记·夏本纪》说,“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汉书·食货志》也说:“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贡赋的产生,是出现国家的一个重要标记。
4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1)太康失国
从启开始,夏国家建立起来了,但夏的政权并不是很稳固的。《墨子》称夏启好酒耽乐,其子太康则更为荒淫,《楚辞·离骚》就说他是“娱以自纵”。启子武观便起来作乱,发生了太康失国之事。
(2)少康中兴
少康争取复众和夏臣,作为复兴夏国之准备。夏遗臣靡趁寒浞父子不得人心,纠集斟灌、斟鄩的余众而立少康。少康灭浞子浇,少康子杼灭浞子豷。羿和浞对夏人几十年的统治至此结束,少康重新掌握了夏的政权。
(3)夏朝的发展
少康死,子杼继位,杼曾“征于东海”。《国语·鲁语》说:“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夏的统治到杼这时才趋于巩固,因此夏人对杼十分尊崇。杼以后,夏人不断向东发展。后杼时,很多东夷族都臣服于夏,并受夏的爵命。从这时起直到夏末,夏王朝始终是黄河中下游的统治势力。
5农业的发展
(1)重视水利
根据古文献记载,农业在夏代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论语·宪问》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泰伯》说禹“尽力乎沟洫”。这些话说明夏人对农业是很重视的,这也表明夏已开始开沟洫以引水或排水。
(2)制订历法
夏人还制订出适合农业需要的农历《夏正》。《夏正》后来在较长时期内都为人们所遵用,如孔子就认为要“行夏之时”。保存至今的《夏小正》,就是曾经在春秋战国时通行过的一本农历。
6铜器的铸造
不少古代传说都提到夏代铸造铜器的事,《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墨子》中也说:“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而陶铸于昆吾。”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国从夏代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
(三)夏王朝的灭亡
1孔甲
夏代的灭亡从孔甲时起,夏王朝因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而开始走向崩溃,《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国语·周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2夏桀
孔甲以后四世是履癸,履癸即夏桀。夏桀是一个暴君,《尚书》说桀不用贤良,不忧恤于民,“乃大淫昏”。正当夏王朝内部矛盾尖锐化的时候,殷人威胁日益加剧。为了抵抗殷人的威胁,夏桀曾为“仍之会”,企图驱使东方诸部落去牵制殷人,但是夏桀的这种企图失败了。《左传》说:“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又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桀靠军事征服的胜利,也不能挽回其危亡的命运。最终,商的首领汤率众伐桀,灭亡了夏。
二、商
(一)商的兴起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商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传说商的始祖名契,商族是以燕子作为自己的氏族图腾,也反映了商族在契以前还未脱离母权制氏族的历史阶段。从契开始,商族才有了以父子相承为主的世系,商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概就在这时。
1汤灭夏和商王朝的建立
(1)灭夏
夏代末年,夏王桀无道而失掉民心。商汤趁夏乱而翦灭夏的许多属国,以扩大自己的力量,正如《孟子》所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后来汤又灭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两国,又用伊尹为佐,于是举兵伐夏。汤与桀战于鸣条(今河雨升封附近),夏桀败走。汤灭掉夏最后一个属国昆吾(今河南濮阳),同时也灭桀。《诗·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正是商人歌颂汤灭夏的史诗。
(2)建都
古书上说汤建都于毫(今河南商丘),一说建都于西毫(今河南偃师)。按《史记》记载,自汤建国到商亡,共传17代31王,历时约554年。
2盘庚迁殷
(1)迁都的原因
据古书记载,从汤至盘庚,商人“不常厥邑”,曾经五次迁都。关于盘庚迁殷之事,《尚书·盘庚篇》说起初遭到贵族反对,后来在盘庚的胁迫下,贵族们才服从迁都。迁都的原因,《盘庚篇》未提。汉代学者推测是当时贵族生活奢侈并侵迫平民,盘庚迁殷是为了缓和贫富间的矛盾。也有人认为商代农业生产力还比较低,经常迁都可能和地力耗竭有关。不过这些推测都缺乏确凿的根据。
(2)迁殷的证据
《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由于从殷墟出土了从武丁至帝辛的历代王室的不少占卜刻辞,证明“更不徙都”之说是可靠的。盘庚迁殷以后社会经济方面一定有了较大变化,才会一变过去长期以来经常迁都的局面。
3武丁时期的商王国
(1)盘庚迁殷后,商王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可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武丁在商诸王中颇负盛名,《诗经》的五篇商颂,其中《玄鸟》和《殷武》都是为颂美武丁而作。《尚书·无逸》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爱暨小人。”意思是由于武丁曾居民间,多少能知道一点民间疾苦。《史记》说“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雅,殷道复兴”。
(2)武丁对外不断用兵。随着商人对外征服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的疆域也日益扩大起来。《孟子》说:“武丁朝诸侯,王天下,犹运之掌上。”显然有夸大之处,但武丁时的商,国家强盛,社会秩序较安定,大体上是可信的。
(二)商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农业
(1)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商四境之内,分布着许多农田。商王在祈年时既希望“中商受年”,也希望“东土”“西土”“南土”“北土”都能获得好收成。
(2)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商代从早期到晚期,农具基本上都是木、石制成的。木制的双齿耒,无疑是商代的一种重要耕作工具。石铲和骨铲是商代遗址中常见之物。铲装有木柄,是铲土或除草的工具,人们用石制、蚌壳磨制的镰、锤收获农作物。
(3)甲骨文中的“田”字作。在甲骨文中还见到有疆、畎等字。可见田字中间的格子是表示田地上的疆界和沟洫。卜辞中有“日劦田”“王大令众人日劦田”的记载。劦田是指许多人在一起耕作。由于工具和技术都还比较落后,故而农业中仍保留着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4)平民是商代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卜辞中所见的众或众人就是平民,卜辞中有王令众人入羊方皇田的话,还有“王往氐众黍于固”,“真小臣令众黍”的记述。为商王种田的不仅有商人,而且还有外族人,如卜辞中有王令多羌塞田的记载。为了监督劳动,商王还设置“小糟臣”“小众人臣”之类管理的官吏。
(5)农业收入是商王国的主要财源,因而商王对农业生产非常关心。商王经常向上帝、祖先和河神祈求降雨和得到好年成,又经常督促“小秸臣”“多尹”去指挥具体的田间生产事宜。有时商王也亲自去察看地里的庄稼,或者去参加藉田的收获活动。
(6)出现于卜辞之中的谷物名称,有禾、黍、稷、麦、税(稻)等。禾、黍适宜于在黄河流域生长,是当时广泛种植的作物。商代贵族饮酒之风极盛,卜辞中除提到酒之外,还有醴和鬯。而黍是主要的酿酒原料,故而卜辞中有较多关于黍的记载。
(7)商人除经营农业外,也饲养着牛、马、猪、羊、鸡、犬等家畜。在不少商遗址中常发现镞、网坠等渔猎工具和兽骨、鱼骨,表明渔猎在民间仍有经济上的意义。
2手工业和商业
(1)青铜冶铸业
①发展
青铜冶铸业在商代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在商代早期,商人就已能制造出较为精致的武器和容器了。到商代晚期,冶铜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②分布
商代铜器使用的地区相当广阔,除了偃师、郑州、安阳的商代都城遗址以外,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也都发现过不少的青铜器物。另外还知道,至少从商代中期开始,青铜器的生产已扩大至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处。
③用途
现在所见到的商代青铜器物,属于容器者有鼎、甗、壶、盘、鬲、爵、觚、斝、尊、觶、卣、罍、彝、觥等,其他方面有乐器和车马饰物。容器主要是供贵族使用的。商晚期的铜器上常常是铸有铭文的。青铜武器有戈、矛、钺、镞等。青铜制的工具有刀、斧、锛、凿、钻、锥、铲、鱼钩等。而石斧、石凿在商代仍被长期使用着,这一现象说明青铜器的出现还无法完全取代石器工具。
(2)陶器制造业
虽然青铜器物发现不少,但在商代也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使用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陶器仍是必不可少之物。所以商代陶器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如在郑州就发现过大片的窑场遗址。在陶器中颇为突出的乃是高岭土烧成的陶器,为后来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丝织业
从考古发掘材料得知,商代织物除麻布之外,还有丝织品绮和刺绣,充分说明丝织工艺在商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4)商业
商代手工业和农业已有初步的分工,商业也有了萌芽。商代遗址中常出土海贝,当时人除用海贝作装饰品外,也可能作为交换的媒介。《尚书·酒诰》说到西周初年朝歌一带的商遗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的情况,当时各地之间互通有无就是依靠这种小商人。
(三)商的社会结构
1大贵族
商王朝的大贵族集团,是由商王及其亲属和显贵所组成的。大贵族都是聚族而居,他们依靠宗法关系来统治其广大的宗族成员,他们在商王手下任文武要职,官爵一般是世代传袭的。
2平民
在商代社会中还存在平民的阶层。《尚书·无逸》中提到的小人,就是指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孟子》说,“殷人七十而助”,即商王把一部分土地划成70亩一份而交给民户去耕种。所谓助就是要耕种者给商王提供繁重的力役地租。此外,有时他们还要参加征伐和戍卫。
3奴隶
商代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奴隶,其中有由战俘转化而来,尤以羌人为多。商代后期,贵族死后要用人殉葬,也往往使用战俘或奴隶,少者一两名,多者几十。
(四)官僚机构和分封贵族
1王位继承制
商国家权力掌握于商王之手。商王在臣民前自称为“余一人”,以表示其独尊无二的特殊身份。王位是世代相传的。一般是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到晚商时期才完全确立起父死子继制。
2神权统治
《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材料证实,商王对国家大事的决策,事先都必须向鬼神占问。《尚书》的记载表明,商汤和盘庚在贯彻其政令时,都假借鬼神的旨意,实行神权统治。
3官僚制度
商王手下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很多,有小臣、小藉臣、小众人臣、卜、史、作册、御史、宰、尹等。属于武职的有马、亚、射、卫等。商代小臣的地位颇高,如汤的辅佐伊尹就是小臣。后来也如此,卜辞中有不少小臣代王祭祀或率兵出征的例子。
4分封制度
(1)内外服
《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指分封给邦伯的封地,再有派侯、甸去统治的边境地区。内服、外服中都有许多的邑,贵族、平民都聚居在邑中。
(2)封君
封君有侯、伯两种。如见于卜辞的,武丁时有仓侯虎、井伯、易伯,帝辛时有攸侯喜。见于文献的有鬼侯、鄂侯、西伯。侯伯的封地是世袭的,他们各自拥有武装,置有“臣正”。封君对商王有贡纳谷物、龟甲、牛马的义务,再就是要服“王事”,即率兵随王出征。商代统治集团就是由大小贵族官僚和侯伯所组成的。
(五)军队和刑法
1军队
商统治者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士兵成分多为平民。军队一般是临时征集的,卜辞中称之为“登人”或“雉众”。军队主帅由王或大臣担任。商代军队的职责除对内镇压外,便是对外进行征服和掠夺。商代对外战争十分频繁。卜辞中记载被商人杀死的敌人,一次便达二千六百多人,说明当时的战争非常残酷。
2刑法
《荀子》说“刑名从商”,《吕氏春秋》说商代有“刑三百”,商代刑法繁多。监狱在商代也已出现,纣王曾把周文王拘禁在羑里,羑里即商监狱所在。甲骨文中的执字作,象一人双手戴上刑具,安阳殷墟出土的陶俑,双手是被枷锁住的。文献记载商代还有醢、炮烙等酷刑,刑法是商代统治者维持统治的重要工具。
(六)商和诸方国的关系
1诸方国
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商称它们为方或邦方。在武丁时期有御方、井方、危方、马方等三十几个方国。在商西北方向的有土方、舌方、鬼方、羌方,在商之南有人方、虎方。
2敌对方国
舌方、鬼方、羌方、人方是较为强大的方国,和商处于敌对地位,成为商的劲敌。帝乙、帝辛之世,商人对东南的人方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卜辞和铜器铭文中都有不少“征人方”或“王来征人方”的史料。”
(七)商的衰亡
1统治阶层的腐化
武丁以后,商统治阶层越来越腐化,到商末帝乙、帝辛时,情况最为严重。统治者沉醉于奢侈、享乐生活之中。纣王帝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在邯郸以南、朝歌以北这一范围内修建许多离宫别馆,又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西周时铜器铭文说,“唯殷边侯、甸雩殷正百辟,率肄于酒”。可见大小官僚无不沉湎于酒,甚至一部分平民也不例外,出现了“庶群自酒,腥闻在上”的现象。
2统治阶层的内部分化
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统治阶层内部的倾轧也加剧起来。纣王自恃有材力而疏远其旧臣。纣王失去了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大贵族对他的支持,使得统治集团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对于商政权的覆灭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3平民阶层的反抗
由于整个统治阶层的奢侈腐化和对民众残酷的压榨、掠夺,平民的反抗活动日益展开。
4周的兴起
由于商统治力量的削弱,许多小国便纷纷从商的控制下摆脱出来。曾经长时期屈从于商的周,这时乘机拉拢一些小国,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左传》说周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出现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商要被周灭掉已成定局。
(八)商朝的文化艺术
1天文和历法
(1)天文
商人十分重视天象变化,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的记录,卜辞中还有关于鸟星、商星、大星、火星的记载,当时的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
(2)历法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商代已有较完善的历法。商人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每逢闰年则加一个月,武丁卜辞中有“13月”这样的名称,可知闰月是放在岁末的。从祖甲时起,历法有了改进,置闰岁终为置闰岁中所代替。
2文字
(1)甲骨文
现在所见到的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其中以甲骨上的最多,甲骨文的时代是从武丁到帝辛。甲骨文的单字约在4000以上,说明商代晚期文字已相当繁多。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长的一般约为四五十字,当时写在简牍上的或许更长,周人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应该是可信的。
(2)“六书”
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这六种构成与使用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基本已具备,则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具有严密规律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无疑,这是经过长期发展而来的。不少刻在甲骨上或是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书体是非常美观的,都是一些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
3宗教迷信
(1)宗教
上帝这种宗教观念在商代已经产生,商人认为“帝”或“上帝”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帝下面也有“臣正”,上帝既是自然界的主宰,又可降福降灾于人间。日月、星辰、河流、土地也是商人的崇拜对象。此外商人还崇拜祖先,统治者认为商的先公、先王可以宾于帝或是配于天,即他们升到上帝左右,获得和上帝相仿佛的某些权力,商人对先公先王的祭祀名目繁多,仪式十分隆重。
(2)占卜
占卜在商代很盛行,各地的商遗址中都发现有卜骨。占卜的范围很广,从天时、年成、祭祀、征伐到商王个人田猎、疾病等琐事无所不包。
4艺术
青铜铸造和装饰艺术在商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在许多青铜器上面,装饰有绚丽的花纹。有的铜器还做成动物形,造型非常美观。青铜器成为了商代艺术中的代表者。此外,商代有些玉、石、陶、骨、角、牙的制品上也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出土文物中发现较多的玉石佩戴物和饰物,多作鸟形或鱼形,用简练的刀法刻琢成很优美的形象。在殷墟发现的商代乐器有埙、磬和革鼓、铜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