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工商大学811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收入效应
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即是指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一般比替代效应小,在正常商品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然而在低档物品的情况下,收入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会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减少。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负,价格下降反而引起商品需求量减少,这种商品称为吉芬物品。
2.斯威齐模型
答:斯威齐模型也被称为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被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
图1 斯威齐模型
如图1所示,根据斯威齐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该垄断厂商由B点出发,提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左上方的dB段,降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右下方的BD段,于是,这两段共同构成的该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为dBD。显然,这是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折点是B点。这条弯折的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从B点出发,在各个价格水平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
虽然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为寡头市场较为普遍的价格刚性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说明具有刚性的价格本身,如图1中的价格水平`P,是如何形成的。这是该模型的一个缺陷。
3.科斯第二定理
答:科斯第二定理是指,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
科斯第二定理把权利安排即制度形式与资源配置直接对应了起来,使人们认识到权利(产权)的初始界定与经济运行效率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4.货币数量论
答: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呈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呈反比。
货币数量论用数量方程式作为分析工具。数量方程式:MV=PT,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社会总交易额。如果用Y表示实际GDP,则PY是名义GDP,那么数量方程式变成MV=PY。
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那么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然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货币数量论进一步认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实际GDP,这样货币数量论意味着,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也即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5.汇率制度
答: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两种,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看,西方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即按照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此后,由于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各国相继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而采用了浮动汇率制。
6.自然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二、辨别和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完全竞争可以实现资源最有效配置。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原因在于,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要素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商品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1)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换的最优条件
对于消费者A来说,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对该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例,即有:
同样消费者B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
故有,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的最优条件
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任何一个生产者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之一是对该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价格比率,即有:
同样,对于另一生产者D来说,实现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故有,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完全竞争经济下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
X产品对Y产品的边际转化率为:MRTXY=|∆Y/∆X|=|MCX/MCY|。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于是有:PX=MCX,PY=MCY。即有:MCX/MCY=PX/PY。再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
即得:
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
2.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d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政策效果越小。
图2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如图2所示。(a)中IS曲线较平坦,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大,y1y3即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0y1是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b)中IS曲线较陡,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说明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较小,因而政策效果较大。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须有计算过程)
1.在一个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市场需求函数P=1000-Q/2,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TC=Q3/3-Q2/2+100Q+500,试求:
(1)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
(2)如果要求厂商按照完全竞争的定价模式,价格应该为多少?
解:(1)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Q=30,P=1000-30/2=985。
(2)按照完全竞争的定价模式,则P=MC,即:1000-Q/2=Q2-Q+100。
解得:Q≈30.25,P=1000-30.25/2=984.875。
2.若货币交易需求为L1=0.2Y,货币投机需求为L2=2000-500r。
(1)写出货币需求总函数。
(2)当收入为10000,货币供给为2500时,均衡利率为多少?
解:(1)货币总需求包括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因此货币需求总函数为:L=L1+L2=2000-500r+0.2Y。
(2)收入为10000,货币需求总函数可写为:L=4000-500r。
均衡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2500=4000-500r,解得均衡利率为:r=3%。
四、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完全竞争为什么只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答:(1)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
①从交换的最优条件来看,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单个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每个消费者都会调整对商品的需求以满足MRSXY=PX/PY,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
②从生产的最优条件来看,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都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单个生产者都是要素价格的接受者,每个生产者都会调整要素的需求以满足MRTSLK=PL/PK,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③从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转换率。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资源配置都可以在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实现。
(2)如果出现市场失灵,即使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源配置也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影响、垄断、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全等都可能造成市场失灵。
以外部性为例,当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那么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因此完全竞争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实际上,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至少三个暗含的假设条件:①不存在外部效应;②每个交易者确实在进行竞争;③只有竞争均衡确实存在时,第一定理才有其意义。
2.一切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答: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看成是对一种或几种资源(包括时间等抽象的资源)的使用,而这种资源必然可以利用在其它的用途上,并获得相应的收入,因此所有的成本都可以看成是机会成本。
3.简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答: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C/∆Y。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4.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在该问题上凯恩斯理论和古典学派有何主要区别?
答:(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进行日常的交易所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所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指人们持有的准备用于购买债券,进行投机活动的那部分货币。人们的金融资产有两种持有形式:货币和债券。持有货币没有收益,而持有债券可以获得收益。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人们会减少货币的持有量。
(2)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就是传统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说是以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理论。主要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两种。
①费雪现金交易说认为货币的唯一功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人们出于交换的目的需要货币。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金额必定等于同期内交易的商品价值总和。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即:MV=PT。式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量。费雪认为在短期内可将货币流通速度V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T在短期内也保持稳定,所以也可视为不变。因而货币数量M的变化将等比例地作用于物价水平P。
②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可写为:M=kPY。式中,M为货币数量,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一定时期内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PY表示名义国民收入。
现金余额说特别强调人们的主观愿望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k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们对持有货币的利弊权衡,二是人们对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因此现金余额学说中隐含着一些思想,即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影响,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人们的资产选择。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福利经济学第一和第二定理,并分析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对于解决分配和效率问题的意义。
答:(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x,p)是一个瓦尔拉斯均衡,则x是帕累托有效的。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价格的调整所实现的均衡,即完全竞争均衡,在经济上是帕累托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确保竞争市场会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配置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这样的配置可能没有任何其他合意的特征,但一定是有效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假设x*是一个帕累托有效配置,其中每个当事人对每种商品持有正的数量,假设偏好是凸的,连续的和单调的,则x*是初始禀赋wi=xi*的一个瓦尔拉斯均衡。第二定理可视为第一定理的逆定理,即指资源的每种帕累托最优配置对于其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对于解决分配和效率问题的意义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意指分配与效率问题可分开来考虑。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市场机制在分配上是中性的,不管商品或财富公平分配标准如何,都可利用竞争市场来获得这种有效配置。任何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并通过市场达到。
价格在这种市场体制中起着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即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一是分配作用,既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购买各种商品的数量。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这两种作用可以区分开来,即可重新分配商品的赋有量来确定个人拥有多少财富,然后,再利用价格来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其政策含义是通过实行不同价格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做法实为无效的下策。
2.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
答: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这是因为IS和LM都只是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和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甚低,企业投资意愿也较差,这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即IS曲线离坐标图形上的原点较近,当这样的IS和LM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