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参考答案: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新闻学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
一、简述记者应如何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8分)
答: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是成功采访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尊重采访对象,注意采访态度。
采访对象和记者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记者不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要充分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和观点,在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信任。
(2)不予采访对象争吵和辩论。
记者的采访是为了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为了申明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更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念。一旦与采访对象展开辩论,发生争吵,采访对象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采访的性质也发生改变。
(3)不向采访对象做过多陈述。
向采访对象简单地介绍自己,但不要在采访对象面前夸夸其谈。记者的过多陈述有时会影响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甚至会让自己陷入某种被动。
(4)不直接否定采访对象的说法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否定即伤害。记者总是把“不”放在嘴边,不仅不能表示你见解独到,甚至会让你遭到对方的反感,不利于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5)与采访对象保持合作态度
采访中的误解、隔阂、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记者要以一种合作的态度,交流看法,而不是争论。
(6)注意着装打扮。记者的装束要和采访情景相契合,不可过于时髦也不宜过于简朴,要自然、正常、整洁、适宜。要让采访对象感到你不仅有教养而且有亲和力。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本身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具体的采访工作中,需要记者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和反思意识,不断在实践中积累采访经验,提高采访技巧,与采访对象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假设你是新华社驻外记者,及时获得了下列新闻事实材料,请设计新闻导语。(6分)
美国古人类学家李·伯格和南非地理学家大卫·罗伯茨于前年9月在南非开普敦以北约97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组人类祖先的脚印化石。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这两位科学家于昨天(8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宣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美国古人类学家李·伯格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这组脚印是11.7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留下的。脚印21.6厘米长,可能是由一位高约1.61米的黑人妇女或者身材较为矮小的男性下坡走向海边时留下的,当时是暴雨过后,沙滩很湿,脚印留下后很快被大风吹来的细纱掩埋,然后经过漫长岁月形成沙砾岩石,脚印就被保留下来,其中两个脚印保存十分完好。从脚印来看,这位古人的脚大拇趾明显长于其他脚趾。
考古学家迄今发现的10万至2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大约有30件,但发现这段时间的人类足迹,这还是首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祖先的足迹。
答:设计新闻导语如下:
美国和南非的两位科学家14日在此间宣布,他们发现了11.7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脚印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祖先的足迹。
三、评析《上海人越走越高》的特色兼简论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写作。(20分)
在沪上,有时步行的路还没有上上下下的路长
上海人越走越高
新华社上海(1999年)9月24日(记者贺晓林) 一个从成都出差到上海的建筑师说,在上海办事,有时步行的路还没有上上下下的路长。他说的上上下下,是乘电梯。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长高了,成了立体城市。人们的交通工具中,不知不觉添上电梯这个新成员。
上海究竟新增了多少电梯?记者问了许多人都说不清楚。不过,上海电视台的一则消息很有趣味:建于30年代的24层的国际饭店作为上海最高的建筑独领风骚50年,而现在,却只能排在900名以后。
每一栋高楼有电梯,每一家大型商场有电梯,每一个地铁站有电梯,就连淮海路等街道的人行天桥也装上了电梯。
电梯成为普通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最有人情味的电梯在南京路上的新世纪商厦,大门内左右各一的弧形电梯在张开双臂欢迎客人到来。最长的传送电梯在浦东易初莲花超市,50米长的传送带上能同时容下20多位推着购物小车的客人。斜坡跨度最大的电梯可能要数位于浦东的时代广场,客人能一步跨上三楼。速度最快的垂直电梯当是全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仅45秒就能让你直登380米处的观光层。
问了许多上海人,很少有人能记起第一次乘电梯时的感受。电梯就象家门口的路一样,谁也不去刻意留神,然而,就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足下发生着巨大变化,上海人越走越高了。
答:(1)《上海人越走越高》是一篇典型的非事件性新闻写作,其主要的特色有:
①报道角度新颖
题目中文章的主题并不新鲜,就是讲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作者选择的角度十分新颖。作者从城市里电梯的增多切入,以小见大,扑捉到了经济发展的主题,使得文章生动、可信、有质感、可读性强。这反映了记者可贵的新闻敏感,他能从一件具体的小事看出其普遍意义和新闻价值,把握周遭环境的变化发展。
②语言风格简洁生动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该文也很有特色。文章的语言生动简洁,善于运用动词。比如作者想表达上海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他没有直接这样说,而是说“上海长高了”。这一生动贴切的表达使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跃然纸上。文章篇幅很小,但对文章主题的阐述十分到位,显示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此外文章虽然篇幅小,但分段很多,使用了7个自然段,方便了读者阅读理解。
③标题导语的制作引人入胜
文章的标题采用引题加主题的方式,引题使用了一条间接引语,主题角度新颖、生动明快,而且留有悬念,能够吸引人注意并引导读者阅读下文。
导语的写作使用了延迟性导语,没有直接说明上海电梯多的主题,而是以标题中出现过的间接引语引入,与标题呼应同时进行解释,引导读者继续阅读下文。
④引语和数据的使用
文章中引语和数据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标题、导语就使用了一条间接引语,把电梯增多的现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句话给文章增色不少。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几条数据,如30年代的上海最高的建筑现在只能排在900名以后,45秒就能直登380米的观光层等,这些数据使得文章更为可信,突出地表现出了文章的主题。
(2)非事件性新闻采访写作
非事件性新闻没有明显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主要情节等,它往往是针对客观环境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呈现的具有新闻意义的趋势、问题、征兆所做的报道。与事件性新闻相比,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与空间维度往往更宽广,涉及的人物及因果关系更为复杂,他的任务通常是披露客观环境渐变过程中的质变意义。
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写作技术包括:
①建造起新闻感觉的神经网络
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中,对于报道内容的认定更需记者具有洞察力,要求记者能够看出变动的征兆、变动的趋势、变动会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如《上海人越走越高》中,记者就从城市电梯的增多挖掘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主题。这种洞察力需要记者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②在对比中展示新闻变动的意义
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是从事物发展的进程中发掘的,因此需要记者更加注重考察环境变动的历史与现实的状况,在各种事实的比较之间,说明和解释新闻性变动的实况与意义。
③用数据解释新闻变动的意义
数据是新闻报道中说明变动情况的重要事实依据之一。由于数据可以为事物渐变过程的质变意义提供重要证据,因此它在非事件性新闻中更为重要。在《上海人越走越高》中,作者运用了30年代的上海最高的建筑现在只能排在900名以后的数据,突出的表现出了上海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主题。
④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披露新闻的意义
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往往能够鲜明地显示出新闻的变动,在非事件性新闻写作中,由于没有明显的时间、地点等事件性要素,典型人物和事件就尤为重要。它一方面能够例证事实的变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故事性、可读性。
四、标题评析(12分)
下述两组标题,每组两条,均是对同一新闻的不同标法,请分别作分析比较。
11996年6月14日两家报纸的标题:
(1)规范演出行为扼制演员走穴(主题)
《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副题)
(2)演员“走穴”,凭证(主题)
有关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办法颁布实行(副题)
答:(1)题目中的两个标题的相同点有:
①使用的都是主题加副题的标题结构
②主题的内容都是说明要规范演出行为,副题的内容是说管理办法颁布了。
(2)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突出精华、简洁生动、易读易懂。在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两条标题有以下一些不同:
①第二个标题的主题突出了新闻事件最核心的内容,即演员个人营业活动(“走穴”)需要凭证进行。而第一个标题中用了抽象的“扼制”,没有明确如何扼制,而且没有突出这个重点。
②第二个标题的副题把暂行办法的调整对象做了突出的处理。它没有列出暂行办法的名称,而是指出了它是关于个人演出活动的,这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办法的意义,同时也易于读者阅读。
③从语言风格上来说,第一条标题拗口、难懂且生硬刻板,且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说话的主体像是官员而不是记者,标题更像一条会议记录而不是新闻标题。而第二条标题更为生动、亲切、易于理解。
总体来说,第二条标题在内容选择和语言处理方面都优于第一条标题。
21994年9月7日两家报纸的标题:
(1)国务院召开电话会议强调(引题)
把稳定物价抓紧抓实抓好(主题)
李鹏发表重要讲话(朱镕基主持会议)(副题)
(2)宏观调控首攻通货膨胀(主题)
李鹏要求:稳定物价力争今年四季度见成效,明年一季度有显著戚效(副题)
答:以下从内容选择和语言处理两方面分析两条标题:
(1)从内容选择方面两条标题都抓住了稳定物价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核心。在核心内容之外,第一条标题还选择了两条信息,即引题:国务院召开会议,以及副题:李鹏发表讲话。这两条信息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要素都不是很强,不必放在标题中阐述。相比之下,第二条标题选择了李鹏的一条直接引语,使标题更为生动。
(2)从语言处理方面,第一条标题更像是会议通报,说话的主体像是官员而不是记者,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第二条标题的表达则更为亲切,且易于理解。
五、简述线条在版面设计的作用。(6分)(注:只答要点,不必详述)
答:线条是除字体、字号以外,用得最多的版面编排元素。线条在版面中可以显示不同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势作用。重要的稿件可以借助线条使其突出。如给某篇稿件加框,则此篇稿件会因与其他稿件在版面处理上的不同,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因而增加了强势。
(2)区分作用。稿件与稿件之间加以线条,能将多篇稿件清楚地区分开来,便于读者阅读。
(3)结合作用。给几篇稿件加以相同的框线或装饰线,这几篇稿件的关系就会显得更紧密。
(4)表情作用。线条是表达情感的非常丰富的语言,选择恰当,则能显示出丰富的表情,为版面增添活力。如直线方向明确,有简明、单纯、大方的视觉效果;垂直线,曲线有弧度的变化,产生优雅、抒情或运动的感觉。
(5)扩张作用。有的稿件需要单独安排在—个版面内,但其本身的内容又不能撑满一个整版,有的稿件是名家短文,文字不多但分量很重。这时,就可以借用线条加框的办法来起到扩充的效果。
(6)美化作用。适当地运用线条,可以使整个版面生动而富于变化,是版面设计很好的编排手段。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语言。
六、专题报道策划(15分)
请以下列新闻素材为基础,设计一项专题报道:列出专题报道的名称(标题),列出所拟发稿件(至少三篇)的标题、每篇的主题内容及其材料(事实或观点)的来源或提供者,简要阐明这项专题报道的整体构思,注明拟选用的体裁。
附:新闻素材
(1)1998年“长虹事件”(片段)
2月21日济南七大商场以“‘长虹’售后质量不好”为名拒售“长虹”彩电。
2月23日“长虹”一代表称,因本公司要求销售商先给钱后拿货,引起了商家的不满。
2月27日,“长虹”代表总经理称:“谁不卖‘长虹’,谁最后会后悔!”双方僵持不下。
(2)1998年山西发生朔州“1.26”假酒中毒案后,汾酒集团没有立即意识到近邻的违法不轨行为将会殃及池鱼;或有意识,但自认为是名优大企业,傲若青松;或不舍得投入一笔公关费以正视听,其后果是汾酒在全国部分地区遭受被封存、拒售的厄运。迟至山西假酒案百日之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公布针对汾酒质量的国家监督专项调查结果,才为汾酒洗却不白之冤。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七、新闻评论名称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8分)
1文中按语
答: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独有的按语形式,通常置于文章的字里行间,附在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后面,就报道或文稿中的词语、提法、材料、内容、或诠释补正,或评点批注,便于读者领会文义,帮助读者加深认识,还可代表编者修正失误、提出希望等。
文中按语有三个主要特点:①与所依托的报道或文稿既配合又融合,直接评点批注,议论针对性强。②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③言简意赅、鲜明泼辣,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心理。
2前瞻性
答:前瞻性是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它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新闻评论立论的前瞻性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和预见性。
八、分析评论作品《另一种溃堤》,字数1000字左右。(25分)
另一种溃堤
今年夏天长江发大水,我到现场去采访,身临其境,得到的印象特别深刻。我多少年就在大连生活,城区和郊区没有什么大河,所以我根本想象不到。在长江流过的某些地段,江水要比地面高,大堤随时都有溃决的可能。那种骇人的景象,只要看了一次就忘不了,至今还时时在我梦里萦绕。但还有一种也是十分骇人的景象,在我原先也是不可想象的,那就是灾区的居民超生相当严重。
还是先从我自己的感受说起吧。在湖南的岳阳市,一对夫妻领着三个孩子招摇过市,这是当地人见怪不怪的日常一景,只是让我们显得有点少见多怪了。在湖北的洪湖市,我到一所高中去采访,顺便问了一下初中、小学的开学情况,在场的高中生都能说得清清楚楚,因为他们家差不多都有三个孩子,弟弟妹妹是否开学了,他们还不了解吗?
我的感受是真是假,可以用最近出现的新闻人物来做个旁证。那个在湖北省嘉鱼县大水中抱住大树9个小时、最后被解放军救了出来的姑娘江姗,现在她和一个姐姐安排到北京上学去了,在洪水中失去了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就是说,原先家里一共有5个孩子。那个在电视上两次亮相的湖北省公安县的女考生陈凤,已被某大学录取,然后又免收了学费,她感激地说:“幸亏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不然我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真没钱上学了。”她没说清楚家里到底有几个孩子,至少也是三个了。那张风靡全国的赈灾照片《母女重逢》,其背景材料是:嘉鱼县的妇女段德莲,领着一儿两女(都不到10岁)去躲洪水,失散之后又在此重逢了。9月10日的某报头版头条,用“三兄妹同题金榜”“两姐妹峰回路转”之类题目,报道了灾区里各方人士资助特困生上学的事,超生之多,生育之密,已经属于不打自招、不知羞耻了。这家报纸的“编者按”热情洋溢地说:“这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这个“大家庭”叫你生这么多孩子吗?你把孩子生出来,当然就有责任让他过上好日子。家里那么多孩子,一口饭要好几个人分,好日子何时能光临到你的头上!相反,你这还耽误了别人的好日子,全国人民的好日子。
计划生育的大道理,自从党中央1980年9月25日发表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公开信之后,这18年里宣传比打雷还响,各个省市、各个基层政权都没有专业工作人员;国家的宪法、地方的法规还有乡规民约,没有不写这一条的。实行计划生育,现在不单纯是一个道德感召、动员说服的问题,而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问题。多少年来中国的、外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口过快增长是不行的。就拿这次长江水灾来说,如果人口少一些,何必要在上游砍伐那么多的天然林木,何必要在中游的长江河道里开荒种地、修筑民垸,何必要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减弱水灾的能力?正是人口过多,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人为地加重了自然灾害!过去不懂那么多道理,甚至还认为“人多热气高,干劲大”;现在这些道理已经家喻户晓了,计划生育从理论上、方法上到行政措施上都有了成套的体系,竟然还有人超生成风,这真是愚昧而且顽固不化,害人、害国、害己了。
今年的抗洪抢险已经结束,大河里的水位已经复原,“长江水位居高不下”等等词语不再用了。而在这之前去看长江,随时都有溃堤的危脸,其场面很是吓人。人们常常把计划生育工作比做“把守住人口增长的大堤”,现在我国的人口也处于“水位居高不下”的状态,也是同样松懈不得!人的生育期是漫长的,人口流动性比过去大多了,工厂,农村过去管理计划生育的办法也都遇到了新问题。对长江大堤要“死看死守”,才能防止溃堤,对于人口增长的大堤不也是一样?如果该管事的人不去管,该自觉的人不自觉,处处管涌,处处渗漏,超生游击队一上了报纸、上了电视,名正盲顺地成了“超生正规军”,那可就太可怕了!这种溃堤之危害,可要甚于长江的溃堤了。想想这些,各种险境如在梦中萦绕,真叫我不寒而粟!
答:《另一种溃堤》一文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注意:
(1)选题立论方面
从选题方面来说,《另一种溃堤》没有落入一般洪灾报道的窠臼,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挖掘除了人口的溃堤这一更为深刻的主题。其文观点独到,角度新颖,体现出了作者宏观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
但另一方面,该文没有更进一步地深入讨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而只是归结于该地民众的愚昧落后。观点的全面性不足。
(2)论证方面
文章中使用了较多的例证,有自己采访到的例子,也有新闻媒体上广泛报道的典型事例,较为全面有力的论证了人口溃堤的事实。
但另一方面,文章缺乏宏观的数据论证。读罢文章给读者留下的只是一个个画面和片段,没有从宏观上给出这一地区超生的总体状况。数据如果应用好,可以产生和例子同样的效果甚至带来超过例子的震撼。
(3)在语言处理方面
文章的语言顺畅明晰,但情绪化用词较多,比如说到一对夫妻领着三个孩子在街上走用的是“招摇过市”;指责超生的人是“愚昧而且顽固不化,害人、害国、害己了”。这些词都有很强烈的情绪化因素,容易使评论给人非理性的印象。
【试题分析】
进行新闻评论作品的分析可按照以下的基本要求和要点进行:
1新闻评论作品分析要遵循以下基本的要求:
(1)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评析
全面权衡包括选题立论、标题、说理论述和辞章文采诸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一分为二地进行实事求是的权衡和评价,以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
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重点评析。包括确定作品的优缺点,确定作品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等等。
(2)分析和概括相结合
作为分析文章,自然贵在分析。不过,作为好的分析文章,理应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使零星的见解条理化,使个别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从而产生中肯而又独到的见解。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在作品分析中要有意识地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同时也不能把理论生搬硬套。理论是对现实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它。
(4)分析要具体,不要笼统;要言之有理,不要泛泛而谈;要实事求是,不要简单片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努力做到充分肯定优点与适当指出不足相结合。在肯定优点时不宜随意吹捧,在指出不足时也不要简单武断,尽量采取商讨的方式,必要时积极提出修改建议。
2新闻评论作品分析的基本要点
具体的新闻评论作品分析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评论作品的选题立论角度是否新颖,观点是否独到。是否有的放矢,是否抓住了关键性矛盾或切中了时弊。
(2)评论作品的论证是否有力,论证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
(3)评论作品的文风是否符合新闻评论的要求,是否生动通畅简洁明快。标题制作是否很好地反映了作品内容,是否吸引人,文章架构是否合理。
(4)评论作品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各点未必面面俱到,如上所述,要在全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评析,寻找文章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