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3.1 复习笔记
一、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1机会成本递增
(1)含义
机会成本递增是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
(2)原因
机会成本递增的产生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①不是同质的(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是完全相同或具有相同的质量);②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随着一国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它必须使用越来越低效或并不完全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每多生产一单位该种商品,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商品的生产以提供足够的资源。
2边际转换率(MRT)
机会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成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每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转换率。
X对Y的边际转换率(MRT)就是每多生产一单位X而必须放弃生产的Y的数量,故边际转换率可用来表示X(横轴上的商品)的边际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X对Y的边际转换率可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该点的斜率来表示。
各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不同是因为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随着要素供给和/或生产技术的变化,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也不断移动。这种移动的类型和程度取决于上述变化发生的类型和程度。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1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使一个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较高的曲线反映了较高的满足程度。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互不相交的。
2边际替代率(MRS)
边际替代率(MRS)是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无差异曲线上每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替代率(MRS)。随着该国消费点沿无差异曲线的下降,边际替代率也随之下降。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一国消费X的数量越多,X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小,该国消费者为多消费一单位X所愿意放弃的Y的数量越来越少。
3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1)收入分配与无差异曲线
一组特定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国内一种特定的收入分配,一种不同的收入分配会导致一组全新的无差异曲线,而它很可能与先前的无差异曲线相交。
(2)贸易的影响
当一国开始贸易或扩大外贸规模时,无差异曲线的相交确实会发生。出口商会获益。而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生产者将会蒙受损失。这也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同的冲击,这种冲击取决于个人消费模式是更倾向于X还是Y。这样一来,贸易就会改变该国国内真实收入的分配,从而使无差异曲线相交。此时,不能用无差异曲线来确定开展或扩大贸易是否增进了国家福利。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补偿原则。
(3)补偿原则
补偿原则是指如果一国贸易中的获利方在完全补偿了损失方的损失后仍比贸易前有所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另外一些限制性假设(比如对偏好、收入、消费模式的限制性假设)也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贸易对均衡的影响
1无贸易的均衡(孤立均衡)
在无贸易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上时,其生产和消费就达到了均衡。这一均衡发生在该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即是该国内部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它可以反映该国的比较优势。
2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与贸易所得
(1)互惠贸易的基础
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反映,也构成了互惠贸易的基础。一国与另一国相比较,在一种商品上相对价格较低,则在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将其部分出口用来交换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2)贸易均衡点
两国在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所以,一旦两国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这种分工就会停止。这时,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达到均衡。通过互惠贸易,两国的最终消费水平均会大于各自孤立均衡时的消费水平。
(3)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收益的说明
如图3-1所示,不存在贸易时,商品X在国家1的均衡相对价格是PA=1/4,在国家2的均衡相对价格是PA′=4。因此国家1在X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国家2在Y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图3-1 孤立均衡
假如由于某种原因,两国开始开展贸易。国家1应该专业化生产X并出口X以从国家2换取Y。图3-2说明了这一交易过程。通过贸易,国家1的生产组合从A点向下移到了B点,同时用60单位X与国家2的60单位Y交换(见贸易三角形BCE),最终国家1在无差异曲线Ⅲ上的E点(70单位X和80单位Y)消费,这是国家1在PX/PY=1条件下进行贸易所能达到的最大满足。因此,国家1比其无贸易均衡时多获得20单位X和20单位Y(比较无差异曲线Ⅲ上的E点与无差异曲线Ⅰ上的A点)。BE被称为贸易可能线,或者简称贸易线,因为两国会在这条线上进行贸易。
类似的,国家2的生产组合从A′点向上移到了B′点,通过用60单位Y与国家1的60单位X交换(见贸易三角形B′C′E′),最终国家2在无差异曲线Ⅲ上的E′点(100单位X和60单位Y)消费。因此,国家2也从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中获得了20单位X和20单位Y的收益。
图3-2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所得
(4)贸易均衡的相对价格
贸易均衡相对价格是指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相对价格。
当国家1对Y(国家2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国家2对X(国家1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贸易均衡相对价格就越接近国家1的孤立均衡相对价格,国家1在贸易中的所得也就越低。
3不完全专业化
(1)成本递增条件下的不完全专业化
在固定成本条件下,每个国家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在两国生产中均存在不完全专业化。开展贸易后,国家1在生产更多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同时,仍继续生产一部分Y,国家2类似。
(2)不完全专业化出现的原因
出现这种不完全专业化的原因是,当一国专门生产X时,它生产X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类似的,随着国家2生产Y的产量的增加,它生产Y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这样,随着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将会逐渐接近,直到该价格在两国相等。
(3)成本递增条件下的小国情况
成本递增条件下,由于小国的出口不会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因此,贸易发生后,小国也是不完全分工,出口其比较优势的产品,直至生产点对应价格与世界价格相等位置。此时,小国将获得贸易中的全部好处。
4交易所得与专业化所得
一国在贸易中的所得可以分为两部分:交易所得和专业化所得。图3-3说明对于小国(国家1)的这种分类(为简便起见,无贸易价格PA=1/4以及无差异曲线Ⅰ在图中均已略去)。
图3-3 交易所得和专业化所得
(1)交易所得
如果国家1在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不专业化生产X,仍生产A点的商品组合,国家1可以按世界市场价格PW=1用20单位X交换20单位Y,虽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T点。从A点到T点的消费增加就是国家1只通过交易所获得的所得。
(2)专业化所得
如果国家1随后专业化生产X,生产B点的消费组合,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Ⅲ上的E点。从T点到E点的消费增加就是一国通过专业化生产X获得的所得。
总的说来,消费从A点(位于无差异曲线Ⅰ上)到T点(位于无差异曲线Ⅱ上)的移动完全是由交易引起的,即使国家1的生产状态保留在A点(自给自足状态)也会发生。消费从T点到E点(位于无差异曲线Ⅲ上)的移动则完全是由专业化生产所引起的。
5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在成本递增情况下,即使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只要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就仍然存在互惠贸易的可能。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中,该种商品的无贸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该商品具有比较优势,随后会发生专业化生产和交易过程。
假设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这里用同一条曲线来表示它们。国家1的无差异曲线Ⅰ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国家2的无差异曲线Ⅰ′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贸易前国家1的商品X的相对价格较低,因此国家1在商品X上有比较优势,而国家2在商品Y上有比较优势。如图3-4所示。
图3-4 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随着贸易的开展,国家1开始专业化生产X(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移动),而国家2开始专量化生产Y(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上移动)。专业化生产将持续到两国的PX/PY相等,从而使贸易达到平衡。这时国家1的生产组合为B点(与国家2的生产组合B′点重合),PB=PB′=1。国家1用60单位X交换60单位Y(见贸易三角BCE),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Ⅲ上的E点。与A点相比,国家1在贸易中获得了20单位X和20单位Y。类似的,国家2用60单位Y交换60单位X(见贸易三角B′C′E′),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Ⅲ′上的E′点(与A′点相比也多获得了20单位X和20单位Y)。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中,随着两国逐渐脱离自给自足状态,其生产模式将越来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