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北京大学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日书》

答:《日书》,曾广泛流传于战国、秦汉之际,作者不详,是古人在从事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活动的时候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一种参考书,文本结构是以天文历法为经,以生活事件为纬,书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包括天象的相关知识和历法的相关知识。《日书》的内容,多系于某月某日之下,《日书》保存了不少珍贵史料,对于研究古代历法、风俗、宗教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护乌桓校尉

答: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

3参军戏

答:参军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期,一个参军官员贪污,石勒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因此得名。它的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到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情节也更复杂。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4驱准保藏

答:驱准保藏是康熙末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公元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侵入西藏,推翻了和硕特贵族在西藏的统治,准噶尔军队在拉萨等地大肆杀掠,严重威胁到西藏人民的安全,对清政府也构成了威胁。清政府先后两次派兵征讨,最终将准噶尔部驱逐出藏。清政府的驱准保藏之战维护了国家安全,也保障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5梁方仲

答: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6《海国图志》

答:《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编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海国图志》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系统地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的著作,给封闭了近百年的国人带来全新的近代世界观念。在书中魏源不仅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此基础之上,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对洋务派、维新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影响。

7《李秀成自述》

答:《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今仅存有33300多字,比真迹少10000余字。《自述》中叙述了太平天国起义始末,总结出“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幻想,还提出所谓“招降十要”。曾国藩对《自述》有删改。原稿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8少年中国学会

答: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著名社团。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学会在1923年以后出现分化,其中的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9国民会议运动

答: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10四清运动

答:四清运动是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到1966年5月先后在大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运动。这次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少数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二、论述题(4选3,每个40分,120分)

1“王与马共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首先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

答:(1)“王与马共天下”首先出现在东晋元帝司马睿时期,意思是以王家为代表的门阀势力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首先出现在北宋太祖时期,说明北宋的士大夫阶层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

(2)“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门阀政治的时代特征,东晋门阀势力强大,而皇权十分脆弱;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则反映了北宋重文抑武的时代特征。

(3)衣冠南渡后,司马氏在南方的势力十分弱小,导致了皇权的脆弱,而南方的士族势力却十分强大,皇权只能依附在门阀势力之下才能得以生存;北宋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上升为国策,培养士大夫势力以抑制武将,防止武将专权。

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答:(1)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正常统治秩序被打乱,财政收支上矛盾重重,国家财政也基本上陷入崩溃境地,只能通过增辟农业税收之外的其他财源来弥补财政开支。从第五琦的榷盐法开始,包括了刘晏的财政整顿、杨炎的两税法,都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税的兴起。

(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内容

榷盐法

第五琦将食盐的产销环节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对食盐实行辜榷制度,提高盐价,使得政府能从中牟利。但由于广置机构管理导致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增多,影响榷利的纯收入。

刘晏整顿财政

刘晏首先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精简盐政机构,同时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使得政府收入大增;其次整顿漕运,推行常平法,通过疏浚河道,训练漕卒,并在扬州造运粮船,分段运粮的办法,运粮数量大为增加;同时利用常平法获得粮食差价,也保持了各地物价的大体稳定。

杨炎的两税法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3)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意义

唐政府的改革措施旨在缓解政府不堪的财政压力,通过改革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到唐朝后期,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日渐松弛,工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业税兴起,成为后期唐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

3清末地方自治起源、演变和影响?

答:(1)起源与演变

清政府将地方自治作为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随即发布上谕,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清末的地方自治分为两级,城镇乡级自治为下级自治,限五年内初具规模;府厅州县级自治为上级自治,限七年内一律成立。规定先行在城区进行自治实验,之后再推至乡镇,但因各地情形不一,也有变通办理者。

为了推动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以“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次年,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得自治政策更趋于完善。

(2)影响

晚清的地方自治运动是在民主宪政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体现了近代民主的特点,又反映了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但是在举办地方自治的过程中,由于舞弊、铺张浪费等现象,民众对其误解、无知和冷淡,加之财政的困难,许多地方自治事项的举办流于形式或大打折扣,从而限制了地方自治的发展。尽管如此,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地方自治事业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4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

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辽阔的大国,土地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中国社会。

(1)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土地政策演变和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正是由于对土地问题的重视,颁布的法令吸引了一大批农民投身起义中来,后期恰恰由于对土地问题的实际解决与农民的理想存在巨大差异促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节约资本,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流于形式,因此,辛亥革命在广大的农村影响甚小。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路线在当时调动了农民等一切反封建因素,促进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一政策在当时减轻了封建剥削,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既保障了地主利益,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关键因素。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建国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政策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整个历史时期来看土地问题的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土地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好坏,农民阶级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经检验不能解决中国土地问题;而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平均地权”也无法在近代中国得以实施,因而也是失败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以现实状况为依据所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因而是成功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