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概念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根据我国存在的私有制的不同性质,改造措施包括:采取没收的方式改变官僚资本;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变革民族资本;采取合作化的方法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者中的个体私有制。通过上述变革各种私有制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
2新民主主义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中国革命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过渡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与此相适应,存在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而小生产者阶级的自发发展,又会发生两极分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使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过渡时期
答: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为止的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国生产力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
4官僚资本
答:中国的官僚资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一种极端腐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国民党反动政府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国民党政府及其高级官僚所拥有的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国民党政府政治独裁和腐败的加深,不仅政府官员及其亲属利用政治特权拥有和经营大批私营企业,而且国家资本也日益被政府官员所把持,成为其牟取私利的资产。官僚资本的性质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提出,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并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没收了官僚资本的政策,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5民族资本
答:民族资本是指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没有太多联系,资本相较于官僚资产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势力较弱的一类资本。中国的民族资本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具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具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如可以提供一部分工业品供应人民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国家积累部分的建设资金,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发展等等;另一方面,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如剥削工人和劳动群众,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搞投机倒把和哄抬物价等等。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具有两面性: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它的积极作用,从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等方面限制它的消极作用,通过赎买逐步地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实现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国有化。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
6国家资本主义
答: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形式(在工业方面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方面是经销、代销)到高级形式(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从企业外部的联系逐步进入企业内部的联合,并通过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企业内部的扩大,逐步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7和平赎买
答:和平赎买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家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8农业合作化
答:农业合作化是指我国土地改革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逐步把农业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集体经济的过程。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实现的。这就是先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开始,然后进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针,执行这一方针能够适应并逐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改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感到很突然,并且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干部的培养。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8%,标志着我国农业中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9社会主义本质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10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只有通过迅速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所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切问题,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否则就脱离了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指导路线。这个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为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道路,是制定和执行各项具体工作的路线和政策的依据。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的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制度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的创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社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还是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都必须以社会和谐为前提。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因为: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个矛盾,只能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获得解决。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2)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成长,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阶级条件
资产阶级在生产出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还是社会主义的创建者。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就是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
可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国情,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步骤,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具体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动本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对它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我国,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的革命意义: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了它的买办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消灭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赎买,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改造个体私有制
①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示范、说服教育和国家援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农民觉悟提高情况,采取了逐步前进的三种过渡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第一步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采取合作化的道路,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上述变革和改造各种私有制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什么?邓小平同志是怎样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随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结束,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正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使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不再是为资本家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服务,不再体现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是为满足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体现了消灭剥削,逐渐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
②按劳分配也构成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人们通过按劳分配来实现其物质利益,这种分配方式既区别于一切剥削制度下的分配方式,也区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因此,按劳分配也构成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根本特征。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的概括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综合体现。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并能大大促进和推动生产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又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结果。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都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实现。
4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为何是长期的?
答:(1)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发展阶段,这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然后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来实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2)初级发展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初级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可见,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只有通过迅速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所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指导路线。这个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为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道路,是制定和执行各项具体工作的路线和政策的依据。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科学地提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制定和执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并以这个最大实际为依据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2)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既然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初级阶段,那么,一般来说,它的下一个阶段必然是中级阶段,然后进入高级阶段,这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社会主义社会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整个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这个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必然受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呈现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这样把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在实践中超越必要的发展阶段,使社会主义社会能按照客观规律正常发展,以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
(3)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我们党是很谨慎的,认为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但是,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落后而可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来说,也必然会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阶段。当然,这些国家应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完成的历史任务。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4)在21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8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9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0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11什么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我们在上一节已经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矛盾没有变。所以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①经济建设上,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政治建设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③文化建设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④社会建设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⑤生态文明建设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⑥党的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为民务实、反腐倡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梦想和奋斗目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经过了九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奋斗,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12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社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