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概念题

1生产成本

答: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生产成本不仅是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它对现实的商品生产也会产生实际的影响: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家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生产成本代表资本的耗费,资本家只有在出卖商品后能将其价值收回,才可购买下一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得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在竞争中就越能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就越会处于不利地位。生产成本决定着资本家的盈亏。只有在获得的商品价值超过生产成本的条件下,资本家才能获得剩余价值,否则,资本家就无利可图。生产成本的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利润

答:利润是指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利润率

答: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的周转速度。

4平均利润率

答: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5平均利润

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预付资本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只是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转移而形成的大致的平均数,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平均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6平均利润率规律

答:平均利润率规律是指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而平均化的趋势。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等的不同,利润率也各不相同。但资本的本质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资本家要把自己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于是,资本便不断地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这会导致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投资减少、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投资增加、产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利润率降低。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等为止。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它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7生产价格

答: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全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8超额利润

答: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内不会存在超额利润,只有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可以保持长期的超额利润。

9商业资本

答:商业资本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流通领域发挥职能的资本。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以后所形成的资本形式,它所执行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所不同的只是以前这些职能由产业资本家自己去完成,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职能,现在则成为商业资本家的专门业务,使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便成为一种与产业资本相并列的独立资本形态。商业资本的产生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这样就会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利润率。同时,商业资本的存在和发展还促进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商业资本的独立化,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脱节现象更加严重,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10商业利润

答: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商业利润的获取是通过价格差额的方法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11流通费用

答:流通费用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支出的各种费用。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种。

(1)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而引起的费用,如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等,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系的费用。这部分流通费用可以从已经增大了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

(2)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包括:商业店员的工资、广告费、办公费、簿记费、商店设备等方面的开支及其他一些费用开支。纯粹流通费用是从剩余价值总额中得到补偿,它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所以,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这部分利润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2借贷资本

答: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联系。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征: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借贷资本家在贷出货币资本时,并不放弃他对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暂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的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利用它可以获得利润。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在借贷资本身上发生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借贷资本家,使用权属于职能资本家。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G-G′,似乎不经过任何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货币来,成为一种最具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13职能资本家

答:职能资本家是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家(如借贷资本家)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

14企业利润

答:企业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其他非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收入抵补全部支出后的余额。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

15利息

答: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债务人)那里获得的报酬。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利息则是借入货币或货币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利息在本源上是剩余价值或利润的一部分,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

16利息率

答: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息率的高低有一定的界限,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不去借款;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上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借贷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的预期,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走势等。

17资本主义银行

答:资本主义银行是指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主义企业,它的职能是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和各阶层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集中起来,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即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借用者之间的中介。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

18银行资本

答:银行资本是指银行股东为赚取利润而投入银行的资本。银行资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银行家自己投入银行的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很小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吸收的存款,即借入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投资于银行和投资于工商业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

19银行利润

答:银行利润是指资本家经营银行所得的利润。银行利润是通过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而形成的。银行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之间的差额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就构成银行利润。由于在银行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使银行利润与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也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润的来源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通过贷出资本给职能资本家使用而获得利息,从而参加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以银行利润的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依靠了银行雇员的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能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使银行资本家取得归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实现银行利润。

20股份公司

答: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无限公司。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股份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其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21股份资本

答:股份资本是指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很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它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而产生的。它能够兴办单个资本无力兴办的项目,如修建铁路和开办大型企业等。股份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份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出资者,即股东。股东通过持有股票来体现对自己出资的所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分享经营收益。股份资本的经营权属于股份公司的经营者(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在通常情况下,股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

22企业法人财产权

答: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企业法人与企业财产经营权的有机结合。企业作为法人财产权的主体,独立支配和自主经营企业财产。这种企业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功能。股份公司有多元投资主体,但不论企业的投资者有多少,企业的法人财产合为一体,不可分割,由企业法人占有和使用,统一实行经营管理,股东不能随意抽回投资,从而保持了企业财产的整体性。

23法人治理结构

答:股份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其组织结构称为法人治理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这三种机构的具体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监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所聘任的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三者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并相互制约。这种三权分立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在公司企业内部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企业高效和通畅地运行。

24股票

答: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是资金市场上主要的长期信用工具之一。股票具有以下特点:股票是一种所有权凭证,持股者为公司的股东。决策性。股票持有者即为公司的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选举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股票具有流通性。风险性较高。股票的价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股票的投资者要冒很大的风险。收益率较高。股票的收益主要反映为股息和红利,股票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债券的收益率。非偿还性。股东不能退股,如果不转让股票,就只能靠获得股息和红利缓慢地收回投入的资金。股票是所有权资本,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

25股东

答:股东是指股份公司的出资人或叫投资人。股东是股份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有表决权。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公司的核心要素;没有股东,就不可能有公司。股东的法律地位:股东享有股东权。即指股东依其所持股份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股东基于自己的出资或持有的股份,对公司承担义务,享有权利。股东一律平等。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按所持股份的性质、数额享受平等待遇。

26股票控制额

答: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作股票控制额。股份公司内部各股东的权力集中表现在股东大会的表决权上,原则上实行一股一权。但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是不一样的,大股东占有的股票多,表决权大,实际上支配着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从理论上说,需要占有股票总额半数以上才能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但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分散,持有少量股票的股东人数多,大股东拥有的股票控制额,不必达到股票总数的半数。股票越分散,股票控制额就越小。通常只要掌握股票总额的30%~40%,有时甚至只掌握股票总额的5%~10%,即可取得对股份公司的控制权。

27股息

答:股息是指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它是股份公司将每股投资应得的收益作为利息派给股东的。股息是公司中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按照各自占有的股份资本额来分配公司的剩余价值。股息的分配以股东的股票面额为依据。凡优先股票都按固定的股息率计算;普通股票则在支付优先股的股息之后,以剩余的利润根据按企业经营状况确定的股息率来分配。获取股息是股民投资于上市公司的基本目的,也是股民的基本经济权利。

28股票价格

答:股票价格是指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是虚拟资本即资本的“纸的复本”,它没有价值,但凭借其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股息收入,就如同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股票价格应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股息的大小,它与股票价格成正比;二是利息率,它与股票价格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在实际生活中,股票价格还要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不断上下波动。影响股票供求关系的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人为投机因素。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政治因素,如战争、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政府领导的更迭等;人为投机因素是指一些大的股票持有者利用制造谣言、大量抛出或大量购入股票,来造成虚假的供求,使股票价格大涨大落,以达到他们从中牟取暴利的目的。

29资本主义信用

答: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形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货币借贷活动或商品赊销活动。资本主义信用有三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而发生的信用。赊销是工商企业之间经常采用的一种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采用赊销的方式,购货企业可以在没有购货资金时先把商品取走,以后按约定的期限支付货款。预付方式与赊销方式相反,即购货企业在没有获得商品时,预先支付部分或全部货款。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商业银行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身份出现,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能够在企业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起到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信用的膨胀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家信用是国家财政发行公债和国库券或贷款给企业而产生的信用。

30虚拟资本

答:虚拟资本是以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为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虚拟资本的持有者能够凭借有价证券定期取得一定的股息、债息等收入,并能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获取一定盈利,从而实现价值增殖,从这个意义上把它称为“资本”。

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而是对未来收入的一种索取权凭证。它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实际资本的纸质复制品,是虚拟的一种资本形式。虚拟资本的买卖价格不是依据其票面值,而是根据其预期收入来确定的。计算公式为:虚拟资本价格=预期收益/平均利率。虚拟资本的价格与其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平均利率成反比,而与实际资本的价值变动无直接关系。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改变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本身。货币的虚拟化是信用制度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生产的基础。

31地租

答: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收入。在社会生产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因而有不同的地租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由农业资本家投资经营。

32资本主义地租

答:资本主义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便成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包括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其中级差地租包括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和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33级差地租

答: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等级不同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实质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而不像工业品那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不同。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34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答: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这是因为: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这种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限制了农业资本的自由转移和竞争,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经常地、稳定地存在,从而可以形成固定的收入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土地经营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能由农业中的中等生产条件决定,而必须由劣等生产条件决定。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按照这个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农产品,都可以得到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因而可将这个超额利润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35绝对地租

答: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其形成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上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但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仍会有绝对地租。

36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答: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都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而形成的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这是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形成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阻碍着资本自由转入农业部门,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能够留在农业部门,由农业资本家作为绝对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绝对地租,否则农业资本家就不能使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以,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37土地价格

答:土地价格是指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也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相当于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把这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通过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土地价格的高低,从理论上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38国民收入

答: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从实物形态看,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减去同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态看,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等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等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国民收入是由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生产物质资料的一切部门,主要是工业、农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等。商业部门中从事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的劳动,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也创造国民收入。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以后,在它最终被使用之前,要经过复杂的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分配具有鲜明的阶级对抗性质。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进行的。

39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答: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过程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变资本部分由产业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剩余价值部分则为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分配给其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表明,虽然国民收入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但工人只能得到仅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而国民收入的大部分则被资产阶级及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了。

40原始收入

答:原始收入是指由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各种收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过程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变资本部分由产业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剩余价值部分则为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分配给其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

41国民收入再分配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除了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从事其他活动的社会成员,这些人也必须获得收入。他们的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获得的,即由从事生产的工人所得的工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这部分收入也称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国家财政预算、各种服务报酬(如文化娱乐费、医疗费、生活服务费等等)、通过价格和利息形式进行的再分配。

42派生收入

答:派生收入是指由国民收入再分配所形成的各种收入。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除了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从事其他活动的社会成员,这些人也必须获得收入。他们的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获得的,即由从事生产的工人所得的工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这部分收入也称为派生收入。

43福利制度

答:福利制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各种社会福利形式。它的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或失业者提供各种保障措施,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障、养老金、抚恤金、伤残救济,乃至儿童津贴等。另一类是社会福利补助,为低收入者和贫困阶层提供福利补贴,如低收入家庭补助、住房补助、病假补助、社会保健等。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福利项目和措施几乎囊括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环节,使工人阶级,特别是贫困阶层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福利制度”的推行,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在不触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它丝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更没有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

44资产阶级

答: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阶级。资产阶级内部又分为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借贷资本家等不同的资本家集团。他们都靠无偿地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生,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45无产阶级

答: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和其他低收入集团。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另一个是资产阶级)。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一个国际性的阶级,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具有同样的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组织性和战斗性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它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使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46地主阶级

答:地主阶级是指以地租的形式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和资产阶级一起剥削工人阶级的阶级。它是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是封建社会剥削农民的压迫阶级,属于旧势力,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主要是地租。

47小资产阶级

答:小资产阶级是指个体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中间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也存在着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依靠自己的劳动谋生。所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他们同样也受资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和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不稳固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受大生产的排挤而不断分化,少数人上升为资产阶级,大多数都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丧失生产资料,变为无产阶级。

二、思考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为什么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表现为利润,这是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

(1)由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耗费资本的增加额

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c+v+m三部分构成,m是由v产生的。但是,当c和v合在一起独立化为生产成本后,m就表现为商品价值中在生产成本以外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是,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本是同一个东西,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相同。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p′代表利润率,以C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m/C。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剩余价值率低,利润率就低。两者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一切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因素同时也是提高利润率的因素。

资本的有机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高,同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就少,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也少,利润率就低;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就高。

不变资本的节约

在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的节约,使同量剩余价值与较小的总资本相比,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低。因此,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各种途径节约不变资本,其中包括克扣劳动保护方面的不变资本,以损害工人健康为代价来提高利润率。

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快,一年中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多,年剩余价值量大,年利润率就高;反之,年利润率就低。

3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为什么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答:(1)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平均利润的实现机制。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起源,但这时候各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相等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使许多部门所得的利润量和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联系被割断了。由于不同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得到等量利润,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投入的资本量有关,似乎并非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是资本是利润的源泉,从而使利润的本质和真实的源泉被进一步掩盖。所以,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生产价格为什么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了,是以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即以生产价格出售。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二者是同一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而实现的。

(2)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仍然等于整个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

由于社会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仍然按照价值出卖。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商品价值包括c+v+m,其中,c和v的变动会引起成本的变动;m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从而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动。因此,价值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两者变动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存在超额利润?

答: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仍可以取得差额利润。原因在于:

(1)部门之间的竞争并不能排除或代替部门内部的竞争,超额利润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在部门内部竞争中,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表明,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基础仍然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因此,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说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变动的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在理论上是劳动价值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实际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整个资产阶级都参加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瓜分,每个资本家得到多少利润,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全体资本家对全体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总量越大,平均利润也越高。因此,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虽然也有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却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必须团结起来,形成整个阶级的合力,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7商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

答:商业资本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流通领域发挥职能的资本。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以后所形成的资本形式,它所执行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商业资本的形成

必要性

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当时企业的规模不大,市场范围比较狭小,产业资本家一般自己推销商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产业资本家用于商品销售的流通资本日益增大。这时,如果产业资本家仍要自己销售商品,就必须大量增加流通领域中的资本,这样就会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从而降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于是,就产生了把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出来,交给专门的资本家去执行的必要性。这样,在资产阶级中,就出现一部分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专门用于为产业资本的流通服务,推销产业资本家的商品。

可能性

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商品资本的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2)商业资本的作用

商业资本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这样就会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加速资本周转,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利润率。

商业资本的存在和发展还促进了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商业资本的存在会引致商业投机行为,出现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辗转倒卖,从而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脱节现象加重,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8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答:(1)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利润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和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商业利润产生的途径

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产业资本家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卖给消费者,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具体过程如下: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品经营,其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且他们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否则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转移到生产部门去。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活动,从事商品的买卖,是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只能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实际不然。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因此,商业利润仍然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于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替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就不能像自己经营商品时那样独自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

9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答:借贷资本是指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和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各个资本的循环是交错进行的,某些资本家出售商品之后,会有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本;而另外一些资本家的商品尚未销售却正要购买机器设备、原料和发放工资,需要货币资本。这时,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可以把这部分货币资本贷放给临时需要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使之发挥资本的职能。当然,拥有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不会无代价地把资本暂时让给别人使用,取得贷款的资本家在归还贷款时必须加上一笔利息作为代价。于是,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形成了借贷资本。所以,借贷资本的本质是其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和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10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

答:(1)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债务人)那里获得的报酬。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反映了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利息率的决定

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率/借贷资本量。

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摆动。

利息率的高低有一定的界限。它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不能等于或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借入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就会因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不去借款;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

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反之,利息率上升。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利息率的因素还有:借贷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价格变动的预期,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走势等。

11银行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怎样的?

答:(1)银行利润的形成

银行利润是通过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而形成的。银行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之间的差额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就构成银行利润。由于在银行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银行资本家也获得平均利润,银行利润与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2)银行利润的来源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通过贷出资本给职能资本家使用而获得利息,从而参加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以银行利润的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依靠了银行雇员的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能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使银行资本家取得归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实现银行利润。

12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形式?

答:(1)股份公司的产生

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开办企业所必需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大。

某些事业的经营,如铺设铁路等等,需要投入巨额资本,这是往往是个别资本家无力经营的。因此,需要通过集资方式,组织起股份公司进行经营。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这是因为,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银行经常是股份公司的主要投资者。

在股份公司中,股票的持有者拥有公司的所有权,但这些资本是交给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使用的,因而股份公司中的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相互分离的。这就表明,股份公司实际上是信用这种借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股份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股份无限公司

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

股份两合公司

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其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13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答:(1)股票的含义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票的持有者作为股份公司的股东,其所投入公司的资本,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

(2)股票价格的决定

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即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利息率,它和股息高低的变化方向相同,和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化方向相反。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是制约股票价格的最根本的因素。但在日常的股票市场上,股票的价格由于股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不断上下波动。影响股票供求关系的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人为投机因素。

14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答: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形式。信用,尤其是银行信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有着两重作用。

(1)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表现在:

信用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

利润率的平均化以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自由转移为条件,而货币形态上的资本比较容易自由地在各部门间转移。信用制度和银行正是实现货币资本再分配的最灵活的机构。依靠银行的贷款或投资,能使资本迅速地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因而促进了各部门利润率的平均化。

信用能够节省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

由于信用的发展,商品买卖可以采用赊账的方式,这就大大加快了商品流通,缩短了资本周转的时间,并节省了与商品流通有关的一切费用。

信用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加速资本的积聚。

信用是资本集中的强大杠杆,它加速了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即股份公司的发展。信用还大大加速了大资本剥夺中小资本的过程,加强了大企业的竞争力。信用还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它把各种闲置资本汇合成巨额货币资本,缩短了个别资本家逐渐积累资本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又把社会上各阶层的零星收入集中起来,供资本家使用,从而扩大了资本积累的规模。

(2)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是因为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可以不受资本家自有资本的限制而扩大,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同时,信用通过加速资本集中和积聚,使生产资料和产品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里,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与此同时,信用又造成了对商品的虚假需求,加剧了各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15怎样认识虚拟资本的作用?

答:虚拟资本是以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为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虚拟资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虚拟资本作为信用工具,可以促进信用关系的发展,加速现实资本周转和资本技术转移,促进现实资本的重组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广泛利用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推动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制的发展,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和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2)虚拟资本又可以成为金融投机工具,特别是在投资性炒作和金融衍生品泛滥的情况下,使大量社会资金滞留在证券交易领域,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在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大大超出现实资本的数量,脱离实际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会造成虚假繁荣,形成大量经济泡沫,容易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剧烈波动,造成金融体系的动荡,诱发金融危机。

16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

答: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

土地有肥瘠之分,有地理位置(距离市场和交通线的远近)之别。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家获得的收益是不相等的。租种生产条件较差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低,产量少,单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高;而租种条件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单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农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只能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因此,租种生产条件好的地块的农业资本家就因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取得一个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为农业资本家缴纳级差地租提供了条件。所以,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

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垄断。

(3)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倍加的劳动,它能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来。所以,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17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是什么?

答:(1)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因而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同量资本就可以雇用更多的劳动者,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情况下,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大,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

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土地的供给不可能是随意增加的,而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这样就使得土地的私有权具有了垄断性质。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资本不能自由地向农业部门转移,也就使得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而留在农业部门内部成为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它体现的仍然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8资本主义的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仅凭借土地私有权攫取地租,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收入。土地本来不是劳动产品,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土地价格并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土地之所以有价格,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谁拥有土地所有权,谁就可以定期获得一笔固定收入——地租,这就和有一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可以定期得到利息是一样的。所以,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这就是说,土地的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到的利息,等于用这笔货币资本购买一块土地后将其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

19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答: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以后,在它最终被使用之前,要经过复杂的国民收入分配过程。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进行的。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过程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变资本部分由产业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剩余价值部分则为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地租形式分配给土地所有者所有。

(2)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除了与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从事其他活动的社会成员,这些人也必须获得收入。他们的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获得的,即由从事生产的工人所得的工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这部分收入也称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国家财政预算、各种服务报酬(如文化娱乐费、医疗费、生活服务费等等)、通过价格和利息形式进行的再分配。

20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

答:(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或失业者提供各种保障措施,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障、养老金、抚恤金、伤残救济,乃至儿童津贴等。另一类是社会福利补助,为低收入者和贫困阶层提供福利补贴,如低收入家庭补助、住房补助、病假补助、社会保健等。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福利项目和措施几乎囊括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环节,使工人阶级特别是贫困阶层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制度”的原因

推行“福利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加深,资产阶级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生活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采取了一些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同时逐步推行福利政策,采取各种福利措施,以求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安定。

推行“福利制度”是缓解生产与消费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企业经常开工不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推行“福利制度”,可以刺激社会需求,带动商业、金融、卫生、保险、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福利制度”的实行是劳动人民进行斗争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大劳动者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开展了广泛的斗争,使资产阶级遭到沉重打击。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劳资矛盾,改变其统治手法,被迫作出一些让步,推行各种“福利制度”,以遏制工人阶级举行的经济罢工和政治斗争。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福利制度”的实际效果

一方面,使劳动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获得了一定改善,特别是对社会上的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给予较多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和贫富对立,有利于安定社会环境,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和稳定作用。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福利制度”的资金来源

“福利制度”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国家财政补贴、企业缴纳和个人出资。其中,财政补贴来自于资产阶级国家的税收,而广大劳动者是主要的纳税者;企业缴纳的福利基金是企业工人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劳动者个人的出资则是其劳动力价值收入的一部分。因而从福利资金的来源来看,不过是把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一部分,特别是工人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以“福利”形式再分配给劳动者,也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福利制度”的本质

“福利制度”的推行,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在不触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它丝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更没有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雇佣工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21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新特点是怎样的?

答:(1)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主要包括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其中资本主义社会两个最基本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阶级。资产阶级内部又分为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借贷资本家等不同的资本家集团。他们都靠无偿地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生,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和其他低收入集团。

地主阶级是指以地租的形式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和资产阶级一起剥削工人阶级的阶级。它是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是封建社会剥削农民的压迫阶级,属于旧势力,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主要是地租。

小资产阶级是指个体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中间阶级。

(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特点

垄断资产阶级的实力相对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发展,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中。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并不断强化所掌握的国家机器,获得日益增加的高额垄断利润,加强了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统治。

中等资产阶级的地位极不稳定

中等资产阶级在各方面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控制和排挤,因而与垄断资产阶级存在着冲突与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等资产阶级的地位更不稳定,其中只有极少数可能上升为垄断资产阶级,大多数中等资产阶级在经营中不时受到被兼并或破产的威胁。

小资产阶级生存维艰,不断分化

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本来就很不稳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体农民经常破产或被吞并,城乡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也很不稳定,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压榨和排挤,因而小资产阶级的分化不断加剧。

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从物质生产领域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从体力劳动领域到脑力劳动领域,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总体工人”阶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的内部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工业部门的工人人数减少,新兴工业部门的工人人数增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工人人数减少,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就业的工人人数增加;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业务人员等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白领工人”在无产阶级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而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蓝领工人”在无产阶级中所占比重下降。劳动者的素质构成普遍地由低技术的体力型向高技术的智力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