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编 中国近代史

第1章 鸦片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对19世纪英国军队入侵西藏具有预见性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姚莹

D.徐继畲

【答案】C

【解析】姚莹在《康輶纪行》一书中不仅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做了考察,而且对英、俄等国的情况也做了探讨。书中揭露了英、俄侵略中国的野心,对此,他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防务。

2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学派代表人物徐继畲的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瀛环志略》

C.《朔方备乘》

D.《圣武记》

【答案】B

【解析】A项,《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B项,《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该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全书共10卷,约14.5万字,内含插图42张。除了关于大清国疆土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以及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C项,《朔方备乘》是何秋涛的著作;D项,《圣武记》是魏源的著作。

3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学著作之一《铸炮铁模图说》一书的作者是(  )。

A.丁拱辰

B.龚振麟

C.丁守存

D.郑复光

【答案】B

【解析】A项,丁拱辰的著作是《演炮图说》;B项,《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金属型铸造的专著,由清朝的龚振麟编著。书中详述由泥翻铸铁模,再由铁模铸制铁炮的工艺过程和有关技术措施。C项,丁守存的著作有《新火器说》《造化究原》等;D项,郑复光的几何光学专著是《镜镜詅痴》。

4除《南京条约》及附件以外,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可以得到的侵略权益有(  )。

在通商口岸建教堂

英舰任意出入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

A.

B.

C.

D.

【答案】C

【解析】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样,只要任何国家在中国取得新的侵略特权,英国都可以享受。是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是中法《黄埔条约》的内容,英国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样享有这些侵略权益。

5《扩充商务十条》载: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吓,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此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洋货在华关税优惠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C.海关人员崇洋媚外

D.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是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外国人在华贸易享有特权,洋货在华享受关税优惠,而对于本国商人,清政府则征收重税。

6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况首次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ABD项中,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况首次被打破,进而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C项,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故以此为近代史开端。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林则徐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对中国实施报复

B.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C.保护鸦片的正常贸易

D.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前的1837至1838年间,英国正处于第二次经济危机之中。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转嫁危机,更加疯狂地进行对外扩张。以武力打开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进而掠夺中国的财富,成为其扩张政策的重要目标。与此对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呈顺差趋势,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商品市场,扭转贸易差,便发动了鸦片战争。

8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获得赔款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前的1837至1838年间,英国正处于第二次经济危机之中。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困境、转嫁危机,更加疯狂地进行对外扩张。以武力打开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进而掠夺中国的财富,成为其扩张政策的重要目标。与此对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呈顺差趋势,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商品市场,扭转贸易差,因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9在(  )时英国得以侵占香港岛。

A.鸦片战争之前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1841年鸦片战争扩大前

D.《南京条约》签订后

【答案】C

【解析】1841年1月初,英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大角、沙角炮台;25日,英国侵略军强占了中国领土香港,义律与琦善又进行了包括割让香港在内的所谓“穿鼻草约”谈判;1841年4月,英国政府获悉义律提出“穿鼻草约”的消息后,大为不满,认为从这个“条约”中所获的侵略权益太少,决定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

10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中国的路线是(  )。

A.广州→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

B.香港岛→福州→定海→天津白河口

C.广州→厦门→福州→定海

D.香港岛→厦门→定海→镇江

【答案】D

【解析】1941年1月25日,英国侵略军强占了中国领土香港;1941年8月27日,英军进攻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阵亡,厦门陷落;9月,英军继续北犯定海,9月26日,英军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回族)、王锡朋率5000守军浴血奋战六昼夜,全军将士壮烈殉国,定海于10月1日再度失陷;1942年7月21日,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满族)率4000余名满、蒙、汉族将士殊死奋战,终因力量悬殊,守军全部战死,镇江失守。

11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不包括(  )。

A.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

B.东南数省棉纺织手工业受到很大冲击

C.自然经济瓦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D.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

【答案】C

【解析】A项,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偿英国的款项总数为2100万元,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棉纺织品,最早遭受外国商品冲击的是五口通商地区的手工纺织业。C项,19世纪40年代,外国商品虽然在中国不能获得广泛的销路,但在遭受外国商品冲击严重的五口通商地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开始发生解体,而不是瓦解和完全破产。D项,1845年,英国人在广州黄埔开办柯拜船坞,1850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办《字林西报》此后,英、美又在上海、厦门接连开办几个船舶修理厂、印刷厂、药房、打包厂等。这些企业雇佣了中国工人,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出现了。

1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主要根据是(  )发生了变化。

A.中国的革命对象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经济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B

【解析】近代史的概念严格地说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存在过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范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言之,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属于中国古代史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即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依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A.英国直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B.中国需要同外国协定关税

C.海关税务司由外国人掌控

D.中国必须实行关税低税率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也就是说,中国海关无权自行确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必须与英国共同议定。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便利条件。

14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封建经济呈现出的特征是(  )。

A.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已有相当水平

C.落后保守的自然经济

D.对世界市场已经有相当的依赖性

【答案】C

【解析】ABD项,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已有相当水平以及对世界市场已经有相当的依赖性这些都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经济逐渐呈现的状态。而C项,在鸦片战争爆发前,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实“耕织结合”,自给的范围主要限于吃穿,相对于落后保守。

15清朝中叶后白银和铜钱的比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元与铜钱的兑换比例在1800年是1:1070,而到了1840年,则是1:1644。这说明(  )。

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现象突出

C.随着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铜开始贬值

D.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社会危机加深

【答案】B

【解析】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200箱左右。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1000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600文。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16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反映的问题是(  )。

A.道光帝对林则徐已经不信任

B.英国侵略者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C.林则徐禁烟侵害了一些人的利益

D.清朝的统治已经极为腐朽

【答案】D

【解析】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中国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抗战的态度。由于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丧权的所谓“穿鼻草约”。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朝统治已经极为腐朽。

17从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局可以看出,(  )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A.战争的性质

B.军队的装备

C.国家的实力和军事策略

D.战争的国际环境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内因:中国封建经济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纪律败坏;清朝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科技落后;清政府战和不定,妥协投降,组织抵抗不力。外因:英国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科技发达。简言之,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因此,国家的实力和军事策略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18鸦片战争以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的茶叶、生丝、药材等商品有强大的竞争力

B.中国经济比英国发达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C

【解析】A项,中国的茶叶、生丝、药材等商品有强大的竞争力是具体的表现。B项,中国经济比英国发达是错误的认识。C项,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小;而且中国国内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在国外广受欢迎。D项,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不是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

19林则徐禁烟初期得到清政府支持的原因是(  )。

A.鸦片输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

B.吸食鸦片使中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C.英国的鸦片贸易是非法的

D.鸦片贸易危及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D

【解析】鸦片泛滥使大量的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国库储备越来越少,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官吏、兵丁吸食鸦片和从鸦片走私中收受贿赂,使清政府的吏治更加腐败,军队更加丧失战斗力,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因此,林则徐在禁烟初期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20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中,清政府在(  )时对英国侵略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英舰抵达南京下关

C.钦差大臣琦善赴广东与英军谈判

D.英军北上天津白河口

【答案】B

【解析】1842年5月,英军退出宁波和镇海,集中兵力进犯江浙两省的海防重镇乍浦,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6月,英军侵入长江,攻打吴淞炮台,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5000余名官兵坚守吴淞西炮台,先后三次拒绝牛鉴的退兵命令;7月21日,英军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满族)率4000余名满、蒙、汉族将士殊死奋战;8月初,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耆英、伊里布等赶到南京议和,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全部条款。由此可知,经过几番抗争之后,清政府还是在英舰抵达南京下关之际选择转变抵抗态度,转而妥协议和。

21从某种角度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角度是指(  )。

A.英国资本主义奉行殖民扩张政策

B.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迟早需要打破

C.中国落后就要挨打

D.林则徐的销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答案】A

【解析】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对广阔市场和廉价原料的渴求,驱使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中国成为绕在远东地区的主要目标。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22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  )。

A.抑制白银外流,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

B.整顿海防,应对英国的武装侵略

C.整顿吏治,消除地方政府的腐败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的外贸收入

【答案】A

【解析】鸦片泛滥使大量白银外流,各地税收困难,国库储备日益减少,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鉴于此,清政府才决定派遣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因此,林则徐禁烟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抑制白银外流,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

23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阶级矛盾尖锐,各地起义不断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国家实力薄弱

C.英军在广东没有受到有效的抵抗

D.军队完全没有了战斗力

【答案】B

【解析】“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中国封建经济落后,综合国力衰弱,再加上政治腐败,领导不利,军备废弛,纪律败坏,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

24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萌发的以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的根本是(  )。

A.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和科技经验

B.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樊篱

C.介绍国外的地理、历史知识,睁眼看世界

D.寻求抵御外国侵略并能强国的道路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因此,以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根本上是寻求抵抗外国侵略并能够抢过的道路。

25早期开眼看世界的“经世派”的着眼点主要是在(  )方面。

A.历史地理

B.军事技术

C.思想文化

D.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A项,历史地理并非着眼点。B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因此,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CD两项,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

26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中国的国门从此被打开

B.开眼看世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

C.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D.领土等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

27姚莹的《康輶纪行》的重点内容是(  )。

A.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B.对世界各国的所见所闻

C.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D.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答案】C

【解析】姚莹多年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国情况,他撰写的《康輶纪行》一书于1845年问世。该书着重考察西藏地区,警惕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28“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副对联反映了(  )现象。

A.农民揭竿而起

B.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战争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D.吸食鸦片严重

【答案】D

【解析】该段描述的是吸食鸦片的情景,其中“竹枪”指的就是烟枪。从中可见吸食鸦片带来的严重后果,反映了当时鸦片泛滥,吸食鸦片严重的社会现状。

二、名词解释题

1《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答:《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是《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又称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清政府对国际惯例和自己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政府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继续谈判。1843年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该条约,附《小船定例》3款,共16款。主要内容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给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而中国却不能从英国得到对等的权利。这项规定为英国和其他国家相互援引,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为他们侵略中国的据点和“国中之国”。另外,为夺取更多权益,英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英国从中取得了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权益,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后果。

2鸦片贸易

答:鸦片贸易即近代西方殖民者为攫取高额利润而对中国经营毒品的一种贸易。1773年,英印殖民政府决定大量种植鸦片,并确立了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将制造和专卖权授给东印度公司。鸦片输入量的激增,改变了中、英之间的贸易状态,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而且这种差额越来越大。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鸦片泛滥还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危机。

3《穿鼻草约》

答:《穿鼻草约》,又称《川鼻草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不久,道光皇帝便向英国求和,于1840年11月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代表义律私拟了《穿鼻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本岛及其港口给英国;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通商;归还定海等。这只是义律单方方面的行动,中英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两国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4《广州和约》

答:《广州和约》即鸦片战争中清将奕山与英国代表义律在广州订立的停战协定,是鸦片战争第二阶段结束的标志。鸦片战争开始后,在广州主持抗战的奕山、杨芳等人根本无心抗敌,很快便溃不成军。1841年5月27日,奕山与义律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规定清军六天内撤至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一周内缴纳600万元“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等。奕山不敢如实向朝廷奏报这项和约,谎称英国人“向城作礼,乞还商欠”,结果得到道光帝“准令通商”的批谕。但英国在勒索到巨款后,旋即撕毁和约,扩大侵略战争。

5《虎门条约》

答:《虎门条约》即《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是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由中英代表耆英与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另附《小船定例》三款,共十六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司法权益,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后果。

6虎门销烟

答:虎门销烟是指由林则徐主持的查禁和销毁鸦片的禁烟运动。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鸦片输入使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严重危机,1838年12月31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通知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英国烟贩迫于禁烟压力缴出鸦片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余箱,共计237万余斤。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主持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7《望厦条约》

答:《望厦条约》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是1844年7月中美双方以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顾盛为代表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条约共三十四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是: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后来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8《黄埔条约》

答:《黄埔条约》原名《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是1844年10月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地点在广州黄埔,中法双方代表分别是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刺萼尼。条约共三十六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是:法国取得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法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之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9龚自珍

答: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一名巩祚,浙江仁和人。1829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近代中国新思想的先驱者。龚自珍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他十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写下了许多讥讽时政的诗文,大胆地揭露和批判了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他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提出了“更法”“改图”“变功令”的主张,希望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同时,实行某些社会变革,如反对君主独裁,主张君臣共理国事、平均贫富。他还疾呼要培养各种人才,支持林则徐禁烟,主张用武力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要学习外国的长处。龚自珍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其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10三元里抗英

答:三元里抗英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地区的人民群众因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而奋起抗击英军的一次战争。1841年5月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到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抢掠行凶,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兵数人,其余的仓皇逃走。为防止英军报复,群众决定联络附近103个乡的义勇共同抗英,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士绅,也加入了抗英斗争的行列,成为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次日,三元里数千义勇向四方炮台进攻,英军反扑失败,当晚英军向四方炮台退去。三元里人民乘胜追击,广州附近数万群众也纷纷赶来支援,包围了四方炮台。侵略军向广州官府求救,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前往解围,强迫解散群众队伍。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11魏源

答: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1814年,到京师学习《公羊春秋》,后与龚自珍齐名。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又助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筹议漕运、水利、盐政诸事。他讲求经世致用,批判了在当时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宋学和汉学。鸦片战争前,主张严禁鸦片输入,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时,参与浙东抗英斗争。《南京条约》订立后,他为了与当时军事上的颓势相对照,撰写了《圣武记》,历述清王朝过去武功上的胜利。他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对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进行了综述。《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魏源主张变法革新,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还介绍和评说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魏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是难能可贵的,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选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

问题:

(1)上述资料引自时任福州将军兼闽海关的敬穆于1845年向道光帝所上奏折。材料中提到的“厦”“厦口”是哪里?“开市”指的是什么?

答:“厦”“厦口”指的是厦门。根据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厦门是鸦片战争后开放的五个东南沿海通商口岸之一;“开市”指的是厦门开埠通商。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夷人来厦开市”后福建、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厦门自开埠后,英国商人大量倾销洋布、洋棉等工业品,以致“其物充积于厦口”;英国输入的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侵占了中国土布、土棉的市场;除福建外,传统手工纺织业发达的江浙等地所产棉布,“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棉纺织品商业贸易因英国商品的大量倾销而处于逐渐衰退之中。

(3)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谈谈“开市”后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实质和影响。

答:实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个沿海通商口岸,英国立即掀起了向中国输出商品的狂潮。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能够打开中国的国内市场,不惜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倾销。廉价的洋布、洋棉充斥着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的传统手工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对中国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分解作用,特别是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逐渐趋于破产,进而侵蚀和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英国议会“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唐吉诃德化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问题: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什么反对政府的政策?

答:材料一中“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指的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反对派之所以反对的原因是: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急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但中国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因而在中英贸易往来的过程中,英国处于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

议会中的反对派已经认识到鸦片走私是无耻的,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战争是不道德的。

(2)材料二莫克·维卡在阐明一种什么观点?

答:材料二中莫克·维卡认为中国禁止鸦片、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只讲求自由与正义而不顾利益是不明智的,发动战争是英国因中国的错误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3)材料二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意是什么?

答:材料二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意是指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从而扩大英国商品在中国销售市场,增加英国的资本积累。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答: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并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烟)来自英吉利,洋人严禁其国人吸食……而专诱他国,以耗其财,弱其人。初,鸦片烟在康熙初以药材纳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每年多不过二百箱。及嘉庆元年(1796年)因嗜者日众,始禁其入。嘉庆末,每年私鬻至三四千箱。道光六年(1826年)设巡船之后,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每年二万箱)。(到1837年,鸦片走私)遂至四五万箱矣。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纪》上

材料二

(林则徐)传谕外商将鸦片“勒限是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眼见抗拒不成,只得交出鸦片二万余箱,“自行递禀求收”。林则徐“在虎门毁化烟土”。当时前往观看的外国人撰文“以纪其事,大意谓天朝法令,足服人心”。“迨后各国来船。……皆已绝无鸦片,惟英逆不遵法度,且肆祗张,是以特奉谕旨,断其贸易”。

——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

材料三

1839年9月底,林则徐奏报朝廷说,对待英国人态度是“苟知悔悟尽许回头”。还说:“他国货船遵式具结者固许进埔(黄埔)。即英国货船,亦不因其违抗于前而并阻其自新于后。”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

义律(被追缴鸦片烟的同时)报告英国外相巴麦尊,说:(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中国“强追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注: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地打击”。不久,巴麦尊告知义律:“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并“有意于永远占有”,可作为英国征军基地和商务基地的岛屿。“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实现这样一个计划”的各种条件“和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对中国人实行强硬行动的要求。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鸦片泛滥的主要原因是英国为掠夺财富、进一步削弱中国。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广阔的市场来销售商品,而清政府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贸易中英国出现入不敷出,财政赤字现象,英国政府通过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的走私贸易和强迫中国承认的鸦片进口贸易来掠夺中国财富、削弱中国。

(2)结合材料二、材料四,分析义律的所作所为。

答:义律的所作所为:

材料二中指出义律在林则徐禁烟时抗拒缴烟,在林则徐的压力下被迫“自行递禀求收”,却“不遵法度”,暗中进行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迫不得已地断绝了中英贸易。

材料四中指出义律反诬禁烟是“侵略”,禁烟造成了英国的损失,是为武装侵华制造借口。

(3)就材料三、材料四,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

英国侵略者把中国正义的禁烟活动视为“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视为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

诬蔑禁烟是侵犯私有财产性质的“侵略”,实际上据材料三,林则徐的态度是积极的,对正当的商业贸易是支持的,并且政策也比较灵活。但义律借机与“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策划用武力“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中国,从而“有意于要永远占有”中国的岛屿,打开中国大门。因此鸦片战争是殖民者蓄谋已久的。

四、论述题

1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关系的演变。

答: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经历了闭关自守-激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屈服的过程,其主要演变过程如下:

(1)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开始“闭关锁国”之路。

(2)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为了开拓世界市场,把矛头指向中国,试图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清朝统治者愚昧落后,闭关锁国,于是中外关系呈现对抗特征。清政府组织抵抗,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落后而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清政府与列强勾结起来,在19世纪60年代,形成暂时“和好”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性增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朝内部的顽固派曾一度利用义和团反侵略。经过八国联军的沉重打击,清政府彻底屈服了,与列强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

2通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1)政治上,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逐步遭到破坏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南京条约》中的关税协议、领事裁判权等规定,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司法权和关税自主权。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

《辛丑条约》发展到清政府准许外国在中国部分地区实行军事占领,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以及提高外务部地位便于列强操纵等,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2)经济上,中国的财政经济被列强操纵,中国社会内部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南京条约》规定协议关税,《辛丑条约》则规定以关税做赔款担保,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限于东南沿海地区,《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其影响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马关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转化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设厂制造,攫取更大利润。

三个条约都有赔款的规定,其赔款数额越来越大。由于清政府大量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来支付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列强不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财政,而且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凋敝。

列强通过对华贷款竞争、筑路权和投资权的争夺、巨额赔款的掠夺等,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加速了农村破产。

3简要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这点来看,《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割占方面

在《南京条约》中,英国抢占香港岛;《马关条约》则规定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极具战略地位的台湾和澎湖等地大片领土割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方面

《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加上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巨额的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使他们生活的更痛苦。

(3)开放通商口岸方面

《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新开通的通商口岸之外,又新开了四个通商口岸并有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从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