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纲详解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1)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从人类公平、正义等理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想王国,而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动力规律的深刻分析,从中发现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种种物质因素,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发现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特征。
(2)科学社会主义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认识未来社会,并不是为未来社会提供一个详细的建设方案,或提供一个完整的描述。
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人。由这些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反映了这一社会的根本性质。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商品生产,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此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可见,商品货币关系的消失和对生产的有计划调节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克思在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其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例题1.1】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考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析】(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人。由这些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反映了这一社会的根本性质。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商品生产,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此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可见,商品货币关系的消失和对生产的有计划调节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克思在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其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和传统形式的形成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在被后来社会主义者继承的同时,被加以教条化。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不仅被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所继承,而且逐步由一种理论设想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行动纲领。
二、中国社会主义之路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完成的,因此人民民主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这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模式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中国后来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的指导思想,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了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作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一方面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为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
中国改革的性质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改革的目标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内容上,把体制的改革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在改革的战略上,提出了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正确方针,以改革统揽全局;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中国要不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何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如何在开放条件下有效运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既是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我党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我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要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要明确中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左”的实质是超越阶段,右的实质是否定中国的社会性质。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来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关键不在于使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和垄断地位,而在于国有经济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和特有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总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3)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日益获得了它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开始表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4)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公有制具有适应和促进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潜能,而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必须具有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