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社会工作原理
第四章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1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改变,包括改变受助者不适行为,改变他的不利境遇,改善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2社会工作的要素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担当着多重角色:①服务提供者;②支持者;③倡导者;④管理者;⑤资源获取者;⑥协调者;⑦政策影响人。此外,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对受助者的不良行为进行治疗、协助受助者做某些决策、进行社会工作研究以促进服务等多种职责。
(2)受助者
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评判助人活动的一套观念,包括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服务对象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社会工作者以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目标,这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只有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才会自觉地、持久地进行,才会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人、服务于工作对象。
(4)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按照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它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两个角色之间的规范化的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着频繁的互动,也会形成多种关系,其中既包括按规范行事的专业关系,也包括因深入交往而产生的、带有某种情感的人际关系。
(5)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3社会工作的性质
从其理论建构、实践工作的科学性等角度看,社会工作应该算作一门科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如同医学之于自然科学。
(1)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①社会工作的科学性
a.工作态度的客观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资源以帮助其摆脱困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念,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他不是从感情出发,而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操守客观地对待问题,寻求合理且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关系,他以“专业角色”开展工作,力求避免将其个人偏见、冲动等态度不经意地流露于助人过程中。
b.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社会工作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因为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成功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不断积累、完善,社会工作已形成一整套针对不同任务的工作方法,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行政,等等。这些方法反映了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基本规律,经受了无数次助人实践的检验,已成为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标准的工作准则。
c.工作程序的合理性与严密性
从接触求助者到接受他的请求,从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到设计工作方案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前后连贯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在为达成目标准备着条件,直至实现目标。
社会工作过程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不是自动实现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精心的设计。
②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社会工作不是一门以探讨学理为宗旨的基础学科或理论学科,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的应用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的工程学类似,社会工作学是社会科学中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或可称为“社会工程学”其中的一门。
社会工作虽然也要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和分析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它更看重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学科所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
③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社会工作对象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善于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为自己服务。
社会工作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它通过不断地提炼、吸收一切有利于开展助人活动的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内容。
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其学科知识是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它是以实际利于助人活动、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或核心,去取舍相关知识的。因此,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是整合的、成体系的。
(2)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社会工作的特质有以下七项:
①专业学科。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有专业理论体系、伦理守则、专业文化、社会认可、专业的科系、训练机构等。
②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关怀人的问题,尊重个人差异,让受助者参与解决问题,以期能自助而结案。
③利他服务。社会工作是利他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专业的利他主义者,从事人道服务。
④民主客观。以客观科学方法了解真相,并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谋求对策,解决问题。
⑤直接工作。具有一整套面对案主直接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如个案工作、群体工作、咨商、心理治疗等。
⑥间接工作。有间接协助案主或社会大众解决问题的手段或方法,如借助协调沟通,利用社区资源,或透过政策立法、福利行政及福利措施为全民谋福利。
⑦机构组织。具有社会工作的机构及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组织。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工作的产生(源自西方)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是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在长期助人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但论及现代社会工作的产生,人们举以为要的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1)针对农村破产、失业和贫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继而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宗教团体和社会慈善人士开展了一系列对贫困群体的服务。例如,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弥补政府济贫活动之不足;美国的国内战争产生许多社会问题,也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
(3)行内一般把两项活动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开端:189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设两年制的社会工作教育;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6周专业培训。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经过培训和实践具有一定的专业方法和技巧,追求更好服务效果的职业和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了。这种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被称为社会工作,从事这种服务活动的人被称为社会工作者。
2社会工作的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社会工作首先是在为贫弱群体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助人者主要靠慈善意识和个人经验从事服务。后来,人们越来越追求科学的、更加有效的助人方法。
①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此后她又出版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②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
③到40年代,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逐步发展起来,社区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团体,并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去解决社区中的问题。
④到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⑤到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个基本方法被分别确立之后,社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将几种社会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的可能性,出现了综合(综融或整合)社会工作。
(2)社会工作模式的变化
①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贫弱群体的问题而存在的,这时它只扮演着救助者的角色,其任务是诊断和治疗受助者的问题,对贫弱人士给予物质的或社会关系方面的帮助,以使其走出困境。这是发现问题-救助或治疗-问题缓解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认为,遇有问题的受助者是不幸者,社会工作的责任是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
②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也随着人们对自己的权利和导致问题的环境原因认识的深化,社会工作者逐渐走出单纯的救助治疗思路,不但注重帮助贫弱群体解决具体困难,而且要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促进不合理环境的改变,这就是发现问题-救助或协助-问题解决和能力发展的工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社会工作者不是施舍者,而是帮助或协助受助者改变不利处境;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具体问题,还要增强其应对困境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是只把受助者看作不幸者,而是要发现造成其生活困窘的内外部原因,并予以改变。
(3)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新独立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促进地区发展、解决贫困问题的进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②20世纪中后期以来,现代化进程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回应机制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新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也创造着自己的经验。
(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我国人民囿于狭小和封闭的生活空间及亲友圈子,对他人无多求助。社会上虽有守望相助的理念和“大同思想”,封建朝廷也有一些济贫、敬老、慈幼之举,并实施局部、临时的社会福利,但是终未形成现代的、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a.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工作。
b.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系统地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培养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从事专业服务活动。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救国救民的动机从事乡村建设运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另外,在一些有国际背景的大医院中,在战后孤儿和贫民救济活动中,社会工作也有所发展。
②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其代理人——各种单位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依靠政府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这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职能的话,那么这种社会服务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解决历史上积累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形成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各种民生问题。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逐渐恢复起来。
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随即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样,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开始恢复重建。
1991年,民政部推动建立了“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发展,并形成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发展模式。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随着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制定和落实,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呈现出扎实发展的局面,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则进一步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和制度基础。
三、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
1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包括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
①贫困群体主要是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②脆弱群体是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
③弱势群体又称社会弱势群体,它是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2)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展
①社区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
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作对象。早在19世纪中期英国慈善机构开展社区睦邻运动时,就开始了通过社区组织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美国的社会学家、社会工作者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化过程中注重解决社区问题。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则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发展农村社区为目的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联合国也积极在全世界推进社区发展运动。这样,社区就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
②面对有需要的人群
有需要的人群是指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社会工作关注的是人们的基本生存及发展需要的满足,并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帮助在这些方面遇到困难而需要援助的人群。作为社会工作对象的有需要的人群既包括物质生活遭遇困难的基本对象,也包括在精神、社会关系、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方面遇到严重障碍者。
2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1)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其服务领域,即它已经在哪些领域开展服务、解决社会成员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来看,社会工作领域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为因经济匮乏从而导致物质生活面临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b.社会救助的对象包括因自然灾害而形成的灾民,因战争而形成的难民以及其他因物质生活无依靠而陷于困境者,其目的是保障当事人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利。
c.社会工作者在实施这一福利制度的过程中扮演着实际的救助提供者的角色,通过评估当事人的困难,合理筹集、安排和具体分配资源,来实现对他们的救助。
②儿童服务
国际上的儿童服务指的是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包括对儿童和少年的福利服务。最基本的儿童服务涵盖对失依、流浪儿童的救助,对受虐儿童的援助,对儿童的受教育权的保护,以及救助童工、对沾染不良行为的少年儿童的帮助等。
③老年人服务
老年人救助服务、老年人家庭服务、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及社会适应服务都是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另外,老年人发展服务和老年人社会参与也是老年人服务的重要内容。
④残疾人士服务
这项服务是针对残疾人士而开展的福利服务。在对残疾人士的康复服务方面,有机构内康复、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几种重要的服务方式。残疾人士服务也包括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士就业,为残疾人士提供婚姻家庭方面的服务,通过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等。
⑤妇女社会服务
妇女社会服务或女性社会工作是针对女性需要、为了促进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而开展的专业服务工作。妇女社会服务就是要通过服务帮助女性解决她们面临的、阻碍她们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除了动用法律手段对这些伤害、歧视女性的行为进行遏制外,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女性能力建设、家庭和社区良好氛围的建设、发展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女性加强培训及鼓励女性的社会参与等手段,改善女性的生活状况。
⑥家庭服务
家庭服务又称家庭社会工作,它是对家庭因社会或家庭成员方面的原因而陷入困境从而对其实施的支持性服务,它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的服务。当家庭因夫妻不和、离婚、亲子关系紧张,因家庭成员失业、患严重疾病,或因迁移及其他原因而出现较严重问题时,社会工作者介入帮助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家庭和谐就是家庭服务。
(2)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基本领域内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如从关心贫困人口的基本物质生活扩展至其精神生活和社会参与;另一方面是新的工作领域的形成。
①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
a.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
b.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就业辅导等;
c.社区-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包括联系学生家长促其支持学校的政策,实现家校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等。
②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是围绕促进有困难人士顺利就业和适应岗位要求而开展的服务。社会工作可以在就业政策咨询、就业辅导以及就业培训等方面做工作,通过协调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增强求职者的能力来促进就业。实现就业之后,社会工作也可以在劳动环境适应、人力资源发展及福利保障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继续对员工给予支持,这就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
③矫治服务
a.矫治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人员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罪犯或有犯罪危险的违法人员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及行为纠正,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其行为模式,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
b.矫治社会工作的主要方式有司法前的调查服务、对在监服刑人员的辅导、对缓刑和假释人员的关护以及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的服务等。
c.矫治社会工作的核心是给犯罪者以人道主义待遇,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并通过服务来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
④精神健康服务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当事人舒缓心理压力,进而使他们正常地投入工作和生活。另外,对于那些有较严重精神疾患的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对他们进行精神健康方面的服务和治疗。
⑤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医疗、卫生和保健领域实施的社会工作,它包括医院社会工作和在社区背景下围绕健康、卫生开展的社会服务。
传统的医务社会工作着重在医疗机构内对病人的服务。现在,它的工作范围也扩大至促进保健和疾病预防领域。在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社会工作者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⑥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者进入落后的农村同当地政府、居民和其他方面的专家一道从事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工作。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合作,通过举办活动吸引社区成员参与、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通过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改善社区环境,通过社区教育及相关活动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及自治能力促进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1复原的功能
社会工作能够减少、消除导致社会功能失常的一些因素,使之逐步恢复正常。社会工作的复原功能,是指恢复受到损害的社会功能,对已产生的问题进行事后补救,消除产生问题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恢复其原先的功能或产生新的替代功能,以取得正常的社会生活。
2配置资源的功能
社会工作配置资源的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社会工作设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通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服务的计划与发送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工作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为困难人群、弱势群体所用。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①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协调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为弱势群体成员所用。
②社会工作者积极为社会弱势人群争取资源,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
3预防的功能
社会工作预防的功能是指社会工作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更要采取措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一般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1)预警,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预先警报。根据我国的人口政策和国际趋势,我国在21世纪初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当向社会及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发出警报。
(2)应变,即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者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开展工作:
①强化个人或群体的功能,提高他们对面临问题的认识能力并做好思想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资源积累。
②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健全和强化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工作的助人体系,形成社会支持网络,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有效地回应。
4发展的功能
社会工作发展的功能是指通过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潜能的开发,使之摆脱困境,成为正常的社会一员。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人的发展的含义
包括:①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②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③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与自我实现。
(2)社会工作者在谋求发展方面的工作
谋求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包括社会中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成员。正是由于后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社会工作者应当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的愿望。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工作包括:①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获取必需的生存资源;②根据国家法律对他们的基本权利给予保护;③着重开发受助者个人的内在资源,包括智力及其他能力,以及将外来援助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的能力等。
5稳定社会的功能
社会稳定是社会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固定状态。这是社会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从而威胁社会的稳定。
社会工作常常扮演社会关系的协调及疏导者的角色,其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工作在稳定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意义,应是社会工作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社会上贫者、弱者施以援助,协调、化解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贫富矛盾,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