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边际产品价值
答: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在生产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即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物质产品(MP)与价格(P)的乘积,即:VMP=MP·P。因为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边际产品递减,从而边际产品价值也逐渐下降,所以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与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互相重合,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同时就是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从而也就是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MR、AR、P三者不全相等,厂商必须降低商品价格才能出售更多的产品,因此边际收益产品必然小于边际产品价值。VMP、MRP两条曲线不再重合,此时仅有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代表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2帕累托改进
答:帕累托改进是指对既定资源配置的状态予以改变,而这种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同时其他任何人的境况没有因此变坏。帕累托改进增加了社会福利。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定义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供给冲击
答:供给冲击是指短期总供给的突然减少而形成的对经济的冲击。总供给的突然减少可能是由于非经济的因素引起的,例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供给冲击会导致实际产出水平的减少,并有可能使经济中出现产出负缺口,从而引发经济波动。
4预付资本总周转
答: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不仅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关,而且也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
5经济发展
答: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驱动下形成的经济、社会的整体改善和进步。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①经济增长;②经济结构优化,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投入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优化;③经济质量的提高,如经济效率水平、经济增长的稳定程度、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和个人的福利水平、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增进。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进展。
二、简答题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什么是递减的?
答: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可以表述如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他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存在这一规律,是因为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欲望和边际效用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得到一单位的该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显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存在,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予以说明,或者说,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假定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时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另一种描述方式。
2厂商在什么条件下停止经营在经济上更为有利?
答:在短期内,厂商在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停止经营在经济上更为有利;在长期中,厂商在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停止经营在经济上更为有利。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是亏损的。在短期内,只要继续营业所得到的收入除了可以补偿全部可变成本的支出,还能抵消一部分固定成本,继续营业要比停止营业造成的亏损更小,应当继续营业;反之,如果继续营业所得到的收入不能补偿全部可变成本时,就应该停止营业。所以,企业在短期内停止营业的原则是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但在长期中,厂商所有要素都是可变的,没有固定成本,只要继续营业得到的收益弥补不了成本的话就应该停止经营。
3简述一国经济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的条件。
答:一国经济内外部同时均衡的条件可以用IS-LM-BP模型来说明。如图1所示,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三条线相交的E点,既表明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同时也表明了外部市场也处于均衡状态。如果经济运行偏离了E点,说明该国的经济最多只实现了某一个市场的均衡,或者任何一个市场的均衡都未实现。
图1 IS-LM-BP模型
如果经济不在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相交的E点运行,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处于失衡状态。图2描述了经济失衡的四种情况:
图2 宏观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
第一种情况是既存在通货膨胀,同时又存在着国际收支盈余的失衡;第二种情况是既存在着失业,同时又存在着国际收支盈余的失衡;第三种情况是经济中不仅存在着失业,而且存在着国际收支赤字;第四种情况是一方面会出现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国际收支赤字。无论经济中出现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都意味着宏观经济失衡,并且是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交织在一起。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1)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分工使各国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联系与相互依赖也越来越密切。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脱离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独自运转,也没有一个领域的发展不受其他领域变化的影响。
(2)垄断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程度得到巨大发展。现在美国,资产上千亿美元的企业已不鲜见。二次大战后,特别是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财团控制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不仅包括制造业的各个部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公用事业——这体现了垄断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程度加强。
(3)世界经济中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经济生活社会化、国际化发展,使各国经济在相互依赖加深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又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向。即:两个以上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经营方式和共同调控,向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以欧洲联盟为例:欧洲联盟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或贸易联盟,它不仅要建立关税同盟,而且要建立经济和货币同盟,并在此基础上,最后建立政治同盟。
(4)国家干预或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国家通过国家预算、信贷、税收、津贴及产业政策、经济计划等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直接而且全面地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现象。二战后,这种现象不仅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且已成为当今维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平衡发展的社会力量,成为一种制度,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能够更多地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出发,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及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活动。因此,国家调节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调节,表明了社会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发展,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质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5简述经济全球化第三次高潮兴起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第三次高潮兴起的原因主要有:
(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
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各国的生产规模空前扩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只依靠国内市场来销售本国产品和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而必须求助于世界市场,从而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大大增加。其次,现代通讯网络和运输体系的应用,突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以最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个国家、各个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把整个世界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及商品的国际流动,并且大大降低了各种交易成本。最后,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丰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2)经济自由化的发展
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得到很大发展。一方面,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另一方面,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积极扩大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推动了经济自由化的发展。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经济自由度得到很大提高。
(3)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最为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资本输出而产生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超越了国际贸易及资本、人力资源等的国际流动,是一种综合了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类生产经营行为的、整个行业的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在战后迅猛发展,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开展全球性研发、投资、生产和销售,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4)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放弃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也减弱了对经济的干预,而更好地发挥和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也放松了对国内市场的控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融合。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确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6简述现代经济中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差异。
答:可以把市场与计划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理解为决策、信息和动力三大系统,并分别从这三大系统角度比较研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
(1)从决策系统看,市场经济以经济主体分散决策为特征,经济决策权分散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的经济主体手中;而计划经济则以中央计划部门集中决策为特征。在决策科学性上显然优于集中决策,因为中央计划当局并不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不可能掌握科学决策所需的充分信息。
(2)从信息系统看,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信号在经济主体间横向传递经济信息的;而计划经济则是通过行政组织在上下级之间纵向传递经济信息,价格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几乎不可能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由行政组织按垂直方式传递信息将面临信息传递的时滞问题,也很难避免集中处理信息方式的信息损耗问题,因为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太大,以致不得不只处理主要信息;而分散处理信息既能避免信息传递不及时问题,也能避免信息爆炸问题。
(3)从动力系统看,市场经济的经济动力主要来自物质利益激励;而计划经济的经济动力则主要来自非物质的精神鼓励,主要依靠政治动员、宣传鼓励、思想工作等手段来调动积极性。计划体制中的这种激励办法面临一种两难处境,一方面,如采用物质刺激办法,就会造成基层组织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从而妨碍统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在经济主体事实上存在独立利益的条件下,否认其物质利益,又会造成缺乏积极性和经济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论述题
1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和政府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答:(1)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①通货膨胀可能会改变收入以及财富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再分配。首先表现在货币收入固定和货币收入不固定的居民之间,其次,通货膨胀还可能对储蓄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储蓄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最后,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还会将债权人的一部分财富再分配给债务人,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债务人获得意外收益。
②通货膨胀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济效率,使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通货膨胀可以使作为市场信号的价格发生扭曲,还会扭曲货币的使用。如果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一旦扩大和波及到整个政治社会,引起社会各阶层利益和力量对比的改变,那么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就是不可避免的。
③通货膨胀还会对社会总产出产生影响。在短期内,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但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潜在产出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因为潜在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的效率,而不是取决于价格水平。
④通货膨胀对就业产生影响。短期内,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但在长期来看,上述影响会消失。
(2)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
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有三种: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③结构性通货膨胀。
①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起因是过度需求,即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
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两种。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③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不同的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对比部门可分为: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和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迅速发展的部门和渐趋衰落的部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
(3)政府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政府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主要有:
①控制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总需求,实行紧缩政策。紧缩型政策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a.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消除通货膨胀。
b.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因此要消除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实现。
c.紧缩型收入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对付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比较有效。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抑制成本的提高,从而控制物价的上涨。具体来说包括两点:工资管制和利润管制。
②增加供给。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主要措施有:减税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
③调整经济结构。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调,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案是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避免某些产品如粮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结构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
2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
(1)继续实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以来,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总体任务来说,调整任务还任重道远。一方面,工业领域中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前几年调整的主要是事实上已经空壳化的中小企业。随着调整企业规模增大,资产处理尤其是人员安置的难度也将随之增大。考虑到今后有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中型国有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将进入退出市场的行列,结构调整任务将会更艰巨。另一方面,其他非工业领域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明显慢于工业领域,其调整任务要比工业企业艰巨得多。
(2)深化自然垄断行业中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革。应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目前尚禁止进入的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在非公有资本尚不能进入的垄断性行业中,则应鼓励新的公有资本进入;同时,应加快垄断性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分拆和重组,以便尽快形成竞争格局;与之同时,还要强化和改善对垄断行业的控制和监管,把垄断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
(3)进一步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按照规范的公司制要求,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才刚刚起步,任务十分艰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股份制规定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势必大大推进我国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4)完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前,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但这一体制的完善和成熟还有待时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