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39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比较解释下列概念(30分)
1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答:经济数学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的,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例如:在需求价格函数中:Qd=α-β·P,Qd和P是内生变量,α和β是外生变量。
2需求量与需求水平
答:(1)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许多因素: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年龄、教育水平、预期等,而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该商品的价格。
(2)需求水平即需求,是指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需求水平的概念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的,比如一个月或一年,而不是某一个时点上的;②需求是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数量,即需求是一组与价格水平对应的需求数量,而不是一个需求数量;③需求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④需求是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3正常利润与经济利润
答:(1)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入成本的。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
(2)经济利润是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由于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含正常利润。又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4准租金与经济租金
答:(1)准租金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一般来说,准租金是某些质量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
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其中MC、AC、AVC分别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假定产品价格为P0,则厂商将生产Q0。这时的可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0,它代表了厂商对为生产Q0所需的可变生产要素量而必须作出的支付。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0CB。这就是准租金。
图1 准租金
如果从准租金GP0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DP0CE。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
(2)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素质较低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许多要素的收入尽管从整体上看不同于租金,但其收入的一部分却类似于租金,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部分收入并不影响要素的供给,则将这一部分要素收入称为经济租金。
经济租金的几何解释,如图2所示。图2中要素供给曲线S以上、要素价格R0以下的区域AR0E为经济租金。要素的全部收入为OR0EQ0。但按照要素供给曲线,要素所有者为提供Q0量要素所愿意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却是OAEQ0。因此,AR0E是要素的“超额”收益。
图2 经济租金
总之,经济租金是要素收入(或价格)的一个部分,该部分并非为获得该要素于当前使用中所必须,它代表着要素收入中超过其在其他场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简而言之,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5流动性偏好与流动性陷阱
答:(1)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也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种货币需求动机:
①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②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③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2)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6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答:(1)内部均衡是指经济处于既具有较高的需求与就业水平,又没有通货膨胀压力的状态。
图3 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2)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时的情形,包括经常项目的平衡与资本项目的平衡。
(3)如图3所示,IB线表示内部经济均衡的轨迹,EB线表示外部经济均衡的轨迹。IB线表示的是内部经济平衡时,实际汇率(eP*/P)与国内吸收A的负相关关系。因为如果经济扩张并把经济推向需求过剩时,只要本币升值即可通过增加进口来吸收掉国内的过剩需求,从而实现内部经济平衡。EB线表示的是外部经济平衡时,实际汇率(eP*/P)与国内吸收A的正相关关系。如本国吸收增加,使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时,只要采取贬值措施就可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使外部经济达到平衡,由此可知国内吸收A与实际汇率正相关。
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同时实现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0分)
1谈谈你对经济学中“均衡分析”的评价。
答: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①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研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②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2)均衡分析揭示了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最终趋于相对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
2需求价格弹性是如何影响厂商销售收入的?
答: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归纳如下:
(1)当ed>1,即需求富有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增加的。相反,在厂商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减少的。
(2)当ed<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减少的。相反,在厂商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增加的。
(3)当ed=1时,销售收入和价格的变动没有关系。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变动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价格的变动率是相等的。这样一来,由价格变动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刚好等于由需求量变动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或增加量,所以,无论厂商是降价还是提价,销售收入值是固定不变的。
两种特殊情况:当ed=∞时,由于在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厂商因而不会降价,涨价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为零;当ed=0时,价格变动会使销售收入同比例同向变动。
3如果一个企业现在所用的技术是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大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那么,为使生产要素组合达到最优,该企业可以做些什么?为什么?
答:厂商应当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减少资本的投入数量直至实现MPL/w=MPK/r。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厂商来说,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厂商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来实现最大的利润。厂商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这一点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如下。
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f(L,K),既定的商品的价格为P,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w和r,π表示利润。由于厂商的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于是,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L,K)=P·f(L,K)-(wL+rK)。式中,P·f(L,K)表示总收益,(wL+rK)表示总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根据以上两式,可以整理得到:
即:MPL/w=MPK/r。
4如何判断各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
答:利用帕累托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帕累托标准即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是指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1)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2)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为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3)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交换和生产的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因此,各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可以通过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条件来判断,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条件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效率的,反之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资源配置方式则是不具有经济效率的。
5如果一个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如何选择稳态的人均资本量?
答: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技术和劳动的增长率之和。用方程表示为:f′(k*)=n+g。
上述结论可以用图4来加以论证。如图4所示,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MM′的长度。可以看出,在k*处,曲线f(k)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n+g)k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n+g)k的斜率为n+g,而曲线f(k)在k*处的斜率为f′(k*),故有f′(k*)=n+g。
图4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加上折旧率。一般地,一个经济并不会自动趋向于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如果人们想要得到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就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来实现它。相应地,与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对应的储蓄率,也称为储蓄率的黄金律水平。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①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②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6如何理解“投资是一个流量”这个观点。
答:流量是“存量”的对称,是指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中变化的价值数量。流量的特点:一是按货币单位计量,即表现为价值量;二是时期的变化量,即流量值与时期长短有关。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7如何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下,长期中厂商的利润为零?
答: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导致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即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下面结合图5来进行分析。
图5 厂商进入或退出行业
如图5所示,如果开始时的市场价格较高为P1,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LMC,厂商选择的产量为Q1。此时,厂商获得利润(对应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这便会吸引一部分厂商进入到该行业生产中来。随着行业内厂商数量的逐步增加,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逐步下降。相应地,单个厂商的利润就会逐步减少。只有当市场价格水平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减少为零时,新厂商的进入才会停止。
相反,如果市场价格较低为P3时,则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LMC选择的产量为Q3。此时,厂商是亏损的(对应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边际收益曲线的上方),这使得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退出该行业的生产。随着行业内厂商数量的逐步减少,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逐步上升。相应地,单个厂商的亏损就会逐步减少。只有当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减少为零时,原有厂商的退出才会停止。
总之,不管是新厂商的进入,还是原有厂商的退出,最后,这种调整一定会使市场价格达到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的水平,即图中的价格水平P2。在这一价格水平,行业内的每个厂商既无利润,也不亏损,但都实现了正常利润。于是,厂商失去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动力,行业内的每个厂商都实现了长期均衡,整个完全竞争市场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8如果政府要得到一定税收,对消费者来说,究竟是货物税好,还是所得税好?为什么?
答:在政府获得相同收入的条件下,对于消费者来说,所得税要优越于货物税。分析如下:
原来的预算约束为:p1x1+p2x2=m。
如果按税率t对商品1的消费征税,预算约束就变为:(p1+t)x1+p2x2=m。
假定消费者在新的预算约束下的最优选择为(x1*,x2*),则必满足:(p1+t)x1*+p2x2*=m。
政府此时征得的税收为R*=tx1*。
如果政府征收相同数量的所得税,此时的预算约束为:p1x1+p2x2=m-R*=m-tx1*。
如图6所示,可以发现此预算线的斜率与不征税时的预算线斜率相同,并且此预算线经过点(x1*,x2*)。可以发现在(x1*,x2*)点上,边际替代率为-(p1+t)/p2,但是所得税却可以按-p1/p2的比率进行交换。这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就在(x1*,x2*)相交,这意味着预算线上可能有一些点比(x1*,x2*)更受消费者的偏好。
图6 所得税与货物税
三、计算题(40分)
1效用函数为u(x1,x2)=x1αx2β,并且0<α<1、0<β<1,x1、x2的价格分别为p1、p2,消费者收入为m。
(1)求商品x1和x2的需求函数。
(2)如果对商品x1征收从量税,税率为t。在对商品x1征收从量税后,政府决定对消费者补贴一笔总收入T,请问为保持消费者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总补贴T应该为多大?
解:(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乘数:L=(x1,x2,λ)=x1αx2β+λ(m-p1x1-p2x2)。
一阶条件为:
∂L/∂x1=αx1α-1x2β-p1λ=0
∂L/∂x2=βx1αx2β-1-p2λ=0
∂L/∂λ=m-p1x1-p2x2=0
由上述三式解得:x1=αm/[p1(α+β)],x2=βm/[p2(α+β)]。
(2)如果对x1征收税率为t的从量税,且政府补贴消费者一笔总收入为T,则:p1(1+t)x1+p2x2=m+T。
因为要保持消费者效用不变,将(1)中的结果代入上式,得:
整理得:T=αtm/(α+β)。
2已知某厂商长期生产函数为Q=1.2A0.5B0.5,Q为每期产量,A、B为每期投入要素,要素价格PA=1美元,PB=9美元。试求该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长期边际成本函数。
解:厂商的成本最小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F(A,B,λ)=A+9B+λ1.2A0.5B0.5-λQ。
所以有:
∂F/∂A=1+0.6λA-0.5B0.5=0
∂F/∂B=9+0.6λA0.5B-0.5=0
∂F/∂λ=1.2A0.5B0.5-Q=0
解得:A=(5/2)·Q,B=(5/18)·Q。
从而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A+9B=(5/2)Q+9×(5/18)Q=5Q;
长期边际成本函数为:LMC=dLTC/dQ=5。
3若货币需求L=0.4Y-10r,货币供给m=200元,消费函数C=80+0.8Yd,政府税收T=100元,投资I=150-5r,政府开支G=50元。求均衡的收入、利率、投资。
解: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Y=80+0.8(Y-100)+150-5r+50。
化简可得IS曲线方程为:Y=1000-25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有:0.4Y-10r=200。
可得LM曲线方程为:Y=500+25r。
将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联立解得:Y*=750,r*=10。
从而投资为:I=150-5r=150-5×10=100。
4假定某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18%,政府试图通过制造10%的失业率来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当价格调整方程系数为h=0.4时,利用价格调整方程描述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过程。
解:价格调整方程为:πt=πte+h(Yt-1-Y*)/Y*(t=1,2,3…)。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即(Yt-1-Y*)/Y*=-2(u-u*)。因为目标失业率是10%,因此,(Yt-1-Y*)/Y*=20%。
h=0.4时,第一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满足:18%=π1e+0.4×20%。
解得π1e=10%,即第一年将通货膨胀率降至10%。
第二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满足:10%=π2e+0.4×20%。
解得π2e=2%,即第二年可以将通货膨胀率降至2%,小于4%的目标。
四、论述题(40分)
1论述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逻辑和理论框架。
答: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一理论发表于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图7对凯恩斯理论进行通俗化的概括和阐述。
图7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
图7所概括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纲要,包括以下几点: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用于增加储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大。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投资乘数大于1。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由L1和L2组成,其中L1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L2来自投机动机。货币数量m是货币供给,由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组成。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不足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2论述信息不完全下的市场失灵,并举例说明。
答: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决策时面临信息不充分的约束;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起作用,易出现市场失灵。
(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易导致以下问题:
①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前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
②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交易后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例如,在保险市场上,一旦购买保险后,投保人往往就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从而使得事故发生的概率比投保前更高。
③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是指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的预期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两者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例如,代理人不按合同规定尽责尽力而偷懒或“干私活”,而委托人很难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督。
(2)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的方法
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问题,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进行调控。政府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方法主要有:
①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
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建立汽车、耐用消费品等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样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并不对投保人实行全额财产保险,而是规定某些最低数量的免赔额,一旦投保人遭受财产损失,投保人自己也将负担一部分损失。
②设计合理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即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3如何看待目前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举措。
答: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1)世界各国各国应对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
①高频率大幅度降低利率
2008年10月至今,美联储三次下调贴现利率至0.5%,三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至0~0.25%的“目标区间”,为历史最低水平;欧洲央行五次下调基准利率至1.5%,其中2008年11月下调75个基点,是该行创立后最大的单次降息幅度。日本央行两次下调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至0.10%,接近零利率水平。与此同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丹麦、匈牙利、南非、韩国、土耳其、印度、以色列和印尼也都纷纷多次调低基准利率。
②给商业银行提供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搞活消费信贷
2008年下半年来,美国政府宣布为花旗集团总计3060亿美元的贷款和证券提供担保。德国政府通过“金融市场稳定方案”,计划为银行间贷款提供总额为4000亿欧元的债务担保,建立8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帮助银行增加自有资本,并向其第二大商业地产信贷机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再提供120亿欧元债务担保,使其获得的债务担保总额达到420亿欧元。荷兰、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宣布了提高个人银行存款账户担保额度的举措。
③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2008年10月开始,美联储在非货币政策会议期间联合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及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的央行同步降息50个基点。美联储还先后与10个国家签订或扩大了临时货币互换协定,以增强离岸市场的美元流动性。
④加大政府投资支出、大规模减免税费
中国2008年底推出“四万亿”一揽子刺激政策,欧盟2008年11月推出的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提出,各成员国应将短期措施和长期结构性改革相结合,重点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和节能环保”等有利于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的领域扩大公共投资。日本公布的经济刺激方案提出要为房屋所有者减税,降低失业保险费用缴纳标准和削减高速公路通行费。印度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包含了关于调降增值税的内容。
⑤救助传统制造业、培育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
美国政府从2008年起向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提供174亿美元的短期贷款。美国总统奥巴马反复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宣称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永远有效的绝缘材料及核能等,还表示将促使政府和私营行业大举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减少石油消费量。日本政府拟推出日本版“绿色新政”,计划在未来2~3年内斥资数万亿日元推进医疗保健、节能环保等产业,出台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太阳能及风能发电、节能家电等领域,特别是努力促进家用房屋和公共建筑使用太阳能能源。韩国也出台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计划,拟在2009~2012年投资400亿美元,促进低碳绿色产业发展。
⑥千方百计保护国内市场
目前,在舆论上,各国都纷纷表态要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反对保护主义。但在具体操作中,多个经济体已经不同程度地公开或变相采取了一些保护性贸易政策。比如,2008年9月,美国宣布所有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必须从2009年2月开始遵守美国标准,对所谓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将直接销毁,企业违规将被重罚。2008年11月11日起生效的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规定对美出口的儿童产品须实行强制性第三方检测。
(2)对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举措的看法
①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目前采取的宏观经济措施有所不同。但初衷都是为了刺激经济,减轻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加快经济复苏。
②这些经济举措,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避免经济出现严重萧条。
③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较之以前面对经济危机的举措有一定的进步,尤其体现在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G20峰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④但也应该看到,尽管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各国间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但贸易保护主义仍旧严重,“以邻为壑”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大行其道。这使得各国间的合作依然苦难重重。
⑤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大都具有短期性质,强烈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助于防止经济过度衰退,有助于增加就业,加快经济复苏。但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和不确定性等,这些政策措施也可能给未来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